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菜根谭/国学经典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明朝)洪应明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洪应明著、王俊编校的《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交际、处世的语录集,是儒、佛、道之精髓,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和审美情趣于一体。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文学精品。它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人出世和入世之法则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佛老二家故事,由此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目录
修身篇
精金美玉 烈火煅来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
拨开尘氛 自无炎兢
果为洪炉大冶 何患不可陶熔
事理因人而悟 不如自悟之
应酬篇
操存要有真宰
好丑心太明 则物不契
彩笔描空 笔不落色
酷烈之祸 多起于玩忽
仇边之弩易避 恩里之戈难防
仕途虽赫 常思林下风味
无事如有事 提防弥意外
讨人事便宜 必受天道亏
少年的人 不患其不奋迅
争议篇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
作人脱俗 不存矫俗心
作人一味率真 踪迹虽隐还显
廉官多无后 以其太清也
古人闲适处今人忙一生
失血于杯 笑猩猩之嗜酒
富贵是无情之物
大烈鸿猷 常出悠闲之士
异宝奇琛 俱民必争
闲适篇
昼闲人寂 听鸟语悠扬
诵诗读书 与圣贤晤语
闲观扑纸蝇笑 痴人自生障碍
人之有生 如太仓米
飞翠落红 无非诗料
芳菲园林看蜂 觑破尘情世态
天地景物 如山之空翠
炮凤烹龙 与齑盐无异
概论篇
君子之心事 天青日白
面前田地要放宽
事留有余造物不忌
居轩冕 不可无山林气味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
心地干净 可读书学古
栖守道德 寂寞一时
天之机缄不测
地之秽多生物 水之清常无鱼
清能有容 仁能善断
声妓从良 一世无碍
淡泊之士 为浓艳者所疑
爽口之味 烂肠腐骨之药
处父兄骨肉之变 宜从容
霁日青天 倏变雷电
青白节义 漏室中来
锄奸杜幸 放他一条路
节义傲青云 文章高白雪
恩宜自淡而浓
夸逞功业 炫耀文章
毋忧拂意 毋喜快心
钓水逸事 持生杀之柄
竞逐听人 不嫌尽醉
进步思退步 免触藩之祸
身常放闲处 谁能差遣我
西晋荆榛 犹矜白刃
真空不空 执相非真
得不喜失不忧
绳锯材断 水滴石穿
其他篇
热不必除 除此热恼
名根未拔 总堕尘情
使人德我 不若德怨两忘
爵不宜太盛 太盛则危
交市人 不如友山翁
不息心求见性 如拨波觅月
纵欲可医 势理难医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
善读书 读到手舞足蹈
风恬浪静 人生真境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
饥来吃饭 倦来眠
机动的 弓影疑蛇蝎
看青山绿水 识乾坤自在
诗思灞陵桥 林岫已浩然
万籁寂寥 忽闻鸟弄声
遇病思强 处乱思平
机息有月风 不必苦海世
过而不留 是非俱谢
一事起 一害生
序言
泱泱中华五千载,悠悠国学民族魂。中华国学“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是华夏儿女的文化
基因和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历史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
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辉煌灿
烂的特点,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
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以母语汉语为基础
,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处世态度的,有利于凝聚中
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华夏儿
女的生命火炬,我们要永远世代相传和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
,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
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所以,更多地从传
统优秀国学经典中汲取丰富营养,不只能充实灵魂,而是
能够拥有一种神圣而崇高的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
术,内容非常广泛,内涵十分丰富,如蒙学十三经、四书
五经等,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了“国学蒙学之最
、中华不可或缺之魂”,凝聚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传
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经过多
少代人实践检验过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梦想。
中华传统国学中具有极高价值的经典与文章不胜枚举
,且不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经传宝典,也不说《史记》《资
治通鉴》,仅就唐诗宋词元曲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对这些精品岂可淡化或视而不见?
中华传统国学经典,蕴含了中华儿女内圣外王的个体
修养和自强不息的群体精神,形成了重义轻利的处世态度
以及孝亲敬长的人伦约定,包含着辩证理智的心智思维和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这些国学经典千百年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经典
,在内容方面包含有治国、修身、道德、伦理、哲学、艺
术、智慧、天文、地理、历史等丰富知识;在艺术方面丰
富多彩,各有特色,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
后连贯。古往今来,无数有识之士从中汲取知识,不仅培
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提升了儒雅、淳静、睿智的气质

国学经典是广大读者必备的精神食粮。读者们阅读国
学经典,能够秉承国学仁义精神,养成谦和待人、谨慎待
己、勤学好问等优良品行,达到内外兼修与培养刚健人格
的学习目的。读者们阅读国学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使
自己能够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之上,在高起点上开始人生道
路。阅读圣贤之书,与圣贤为伍,是精神获得高尚和超越
的最高境界。
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充斥着各种各样所谓的现代
文化,良莠不齐,纷繁芜杂,作为读者,应该慎重地从文
化杂烩中精挑细选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文化知识进行
学习,以便促进身心的健康,那么国学经典就是最佳的选
择。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背诵
一些诗词,而是传承古老中华文明;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
义,而是传承经典文化中的精神;不是对所有传统的东西
都加以吸收,而是采取“扬弃”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也不是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要互相理解和
尊重,要有兼容并包的情怀和清醒的头脑,做到互相学习
和互相促进;更不是躺在灿烂传统文化的光环下同步自封
,要积极开创未来的、先进的和科学的民族文化,要创造
新的文化辉煌。
国学经典并非陈旧过时的东西,它能够适应任何时代
的需要,且不同的时代都可以进行新的解读,都有时代的
新意。广大读者要古为今用,活学活用,在新的时代推陈
出新,进行新的解读,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发扬新的精神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号召下,教育部
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各级教
育机构启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小学语文新
课标中也增加了青少年学生阅读和学习国学的分量,许多
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程,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学习
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特别精选编辑了这套
“中华传统国学阅读经典”作品,根据广大读者特别是青
少年读者学习吸收的特点,采取了版块化的篇章结构。文
前部分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作品概况、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点等内容,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原文、注释、解
读、感悟、赏析、故事等内容,文后部分主要包括名言妙
语、读后感、知识互动大会等内容。同时还配有精美的插
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非常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
能够培养广大读者的国学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大家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发展,最终积极投身到中华
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
导语
《菜根谭》的内容是儒家通俗读物,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学、禅学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同时由于它融人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这些特色,因此,它也是一部使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
从内容上看,《菜根谭》论述了每个人在涉世处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大至治国齐家、修德养性,小至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作者围绕涉世处事这一中心,总结了,人们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融进了作者洪应明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一些涉世处事的原则与方法,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王俊编校的《菜根谭》文前部分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作品概况、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内容,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原文、注释、解读、感悟、赏析、故事等内容,文后部分主要包括名言妙语、读后感、知识互动大会等内容。同时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非常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够培养广大读者的国学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发展,最终积极投身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
精彩页
解读
我果真是炼钢的洪大火炉,何必担心坚硬金属笨重铁石难以熔炼?我果真是巨大的海洋长长的江河,何必担心四处横流的污浊沟渠的不能容纳?
白天欺骗了别人,难以逃脱夜深人静独处的时候必然产生的羞愧之感;年少的时候没有立下奋斗志向,到年老的时候就会因为白头却无所成就而悲伤。
用积聚货物财产的心思积聚学问,用求取功绩名誉的意念追求道德,用爱护妻子儿女的心意敬爱父母,用保持爵号官位的策略保卫国家,走出这里进入那里,意念思虑只是差别毫毛末端,但是超脱凡俗进入圣界,人的品质几乎判若天壤之別了。人何不猛然转变念头呢!
一个念头的慈爱祥和就可建立百般幸福的根基,而要开启万般善良的大门,最好的办法是抑制自己的任何一点点私心杂念。
只有堵塞个人物欲之路,才能开辟道德义理之门;只有摒弃凡尘世俗之累,才可担当圣人贤达之责。
容忍得了稟性感情上的偏袒徇私,就是一门大学识;消除得了家族门庭内的怨嫌霜雪,才是火海内栽种莲花。
故事链接
提起包公,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于断案、专为百姓伸冤除害的清官。他的名字叫包拯,是北宋中期一位有名的政治家。由于他清廉、正直,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声,人们尊称他为包公。
包拯曾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叫作“端砚”,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端州每年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的端砚。
从前的知州,总要在朝廷规定的数额之外加征几倍乃至几十倍,用以贿赂权贵。但是,包拯在端州任上,却没有这样做,他只按上贡定额命令工匠制作,当他卸任的时候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
因此,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人们知道他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都赞叹不已,但又感到过意不去。于是,有人用黄布包了一块端砚,偷偷放在船舱里。当船行驶到羚羊峡口的时候,突然狂风暴雨大作,船走不动了。
包拯十分诧异: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呢?他自信没有做下对不起端州百姓的事。直到在船舱里发现那块端砚,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就立即把它投入江心。据说这样一来狂风暴雨顿时止息。不久,在包拯掷砚的地方出现一座沙洲,就是那块端砚变成的,人们称之为“墨砚沙”。
后来,包拯到了朝廷任谏官,在谏官任上,他又是一个直言敢谏的诤臣。他曾经三次弹劾国戚张尧佐,七次弹劾鱼肉百姓的王逵。张尧佐是嫔妃张美人的伯父。张美人长得漂亮,又善于逢迎,很受宋仁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张尧佐凭借侄女的力量,也当上了掌管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一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于是,包拯愤然上书,弹劾张尧佐,指出正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任用这样的庸人理财,违背民心,会酿成财政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仁宗皇帝听不进这些话,不久,又加封张尧佐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权力更大了。诏书一发布,朝廷内外都感到震惊。包拯再次上奏章,怒责张尧佐,并和仁宗当面争辩,言辞激烈得连唾沫都溅到仁宗的脸上。
由于包拯和其他谏官不屈不挠的谏争,宋仁宗终于“感其忠恳”,削去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两职,还做出外戚不得担任军政要职、干预国家大事的规定。
包拯嫉恶如仇,最恨的是贪官污吏。他上过一道《乞不用赃吏》的奏章,要求朝廷罢免贪官污吏,一般不再起用他们,即使再起用,也不让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有一个臭名昭著的酷吏叫王逵。他任地方官时,飞扬跋扈,随意增派苛捐杂税,一次就多收税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进奉朝廷,博得朝廷的欢心,却坑苦了当地的老百姓。
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许多老百姓被迫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里。被他杀害的老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民对他恨之人骨。当王逵被调往池州时,当地老百姓几千人聚会庆贺,城里数万家居民接连三天张灯结彩。
就是这样一个酷吏,却官运亨通。不久,王逵又从池州升迁为江西转运使。到了江西,依然是严刑酷法,鱼肉百姓,动辄抓人人狱,判罪充军。后来,有人告发了王逵的劣行,朝廷下令本路主管司法的提刑司调查处理。包拯上书反对,指出本路提刑司肯定会包庇他。
朝廷没有采纳包拯的意见,结果事情不了了之。没过多久,王逵又被提拔为淮南转运使。对此,包拯气愤异常,又一次上书弹劾他,认为王逵苛暴成性,难以悛改,不能把百姓交给王逵,听任他肆意残害。由于包拯前后七次弹劾王逵,据理力争,仁宗只好罢免了王逵的转运使职务。
P15-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