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演义(补证本增订本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明)罗贯中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演义。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三国演义(补证本增订本上下)》在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作了愈千则的补证,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将大众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明代著名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录不多,较为可信的有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较为清新。”《稗史汇编》也有只言片语提及,说他“有志图王”,据传他还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做过幕僚。 罗贯中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这些作品中以《三国演义》成就最高,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鼻祖,开章回体小说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录 序 续序 三国杂说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序言 盛巽昌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二十多年前在上海图书馆 里初次认识他时,他的诚恳、热情和博学就使我倾倒。以 后凡得相遇,常常听他谈天说地,令人神旺。记得前年一 起去孙权的故里富阳,去年又一起去拍摄电视剧《三国演 义》的外景基地无锡参加学术研讨会,一路上就听他的一 口杭州官话说古道今,使人几无插嘴之机。有之,则往往 是我的一些好奇的提问而已。他的一肚皮的掌故和新闻, 实在令人赞叹不已。以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看来,在目下 的上海滩上,他是数得上的一个掌故大家了。 说起掌故,有的人只是把它用来茶余饭后消闲而已。 当然,一般的掌故,有故事性、传奇性、趣味性,确实可 以令人消暇、悦情。然而,它本身又是一门学问。它一旦 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就能显示出另有一番特别的光彩。 而盛巽昌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学术研究的能手。他自六十年 代初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治太平天国史、儿童文学 、谱牒学等诸多领域内都有出色的成绩。如今,他将工于 掌故与学术研究两者结合起来,致力于名著《三国演义》 圈里,于是就产生了这部别出心裁的“补正”之作。 《三国演义》一书,古人曾将它列为“四大奇书”之 首。此书之奇,首先就表现在它是一种历史与文学的结合 。它的成功,使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可与二十 四史并驾齐驱的“历史演义”体小说;而就内容本身而言 ,则又形成了一种不可小觑的“三国文化”。对于“历史 演义”怎么看?对于“三国文化”怎么看?这里都关系到一 个如何对待虚与实的问题。本来,《三国演义》一书,据 现存最早的蒋大器所作的序说,所记的乃是“以平阳侯相 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 之事”,既注意“事纪其实”,又“留心损益”,是一部 “庶几乎史”而又不是史的有虚有实的“历史演义”。后 来清代的章学诚就说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面对 着这样一部“虚实错杂”的作品,假如站在史学家重“实 ”的立场上,有的人就盲目地赞扬它忠于史实,“羽翼信 史而不违”(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有的人则指 责它“与陈《志》不甚合”,“绝浅陋可嗤也”(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甚至斥责它犯了“虚造事实”之忌而定 为小说中之“下等”(解瞍《小说话》)。反之,假如站在 小说家重“虚”的立场上,则有的人又反过来埋怨《三国 演义》“事太实则近腐”,故“俚而无味”(谢肇涮《五杂 俎》)。这真是使它左右为难,两面受责。至于作为一种“ 三国文化”,它以《三国演义》小说为本体,又经历代民 众不断-地流传、丰富、发展和变化,其政治理想、伦理道 德、军事策略、外交手段、宗教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大 众心理影响至深。在历史上不少人曾将它奉为经典,从中 吸取行动的准则。如一些农民军以此为学习战略战术的“ 秘书”;就是清朝入关之先,也是“以翻译《三国演义》 为兵略”(王嵩儒《掌故零拾》)。然同时有的人却认为《 三国演义》所言皆虚妄鄙下,故竭力贬斥“三国文化,, 的价值和百般阻挠其传播。雍正间,有人因保举人才时引 孔明不识马谡事,就被皇帝“责四十,仍枷示”(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这种倾向,竟也传到古代的朝鲜。据《朝 鲜王朝实录》宣祖二年(1569)六月载,时《三国演义》刚 传入时,君臣们就认为它所载之事“未见正史”,“甚多 妄诞”,“杂驳无益,甚害义理”。后有名李植(1584— 1647)者说,《三国演义》等演史之作,“流传既久,真假 并行”,致使陈寿《三国志》等“为演义所掩,人不复观 ”,因此他竟要求“痛禁之,如秦代之禁书可也”(《泽堂 别集》)。然而,历史却告诉人们的是,《三国演义》一书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三国文化”犹如雪球一样,越滚越 大,越来越深入人心。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对于《三国演 义》虚实真假问题需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而要获 得全面、正确的认知就关系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有科学 的观点指导;另一个则是必须对《三国演义》一书的虚实 问题作认认真真、确确切切、仔仔细细的梳理和分析。在 这里,应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从明到 清几百年间,片面极端地埋怨《三国演义》太实太虚者有 之,笼而统之地肯定《三国演义》有虚有实者有之,鸡零 狗碎地指摘《三国演义》或虚或实者也有之,就是没有一 个人对这部名著的虚实问题真正下一番工夫,作一次全面 的调查!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后,一些学者比之以前稍具规 模地谈及《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先是有人从三国史事 出发,兼及《三国演义》虚实而陆续出现了诸如《三国人 物新论》(祝秀侠)、《三国史话》(吕思勉)、《三国群雄 之用人及其成功失败》(曾繁康)等一批著作,接着就有人 从《三国演义》着眼,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地名等略作 考证,杂以趣谈,出现了诸如《三国闲话》(郑逸梅)、《 漫话三国》(史之余)、《(三国演义)纵横谈》(丘振声), 以及沈伯俊等所编的《三国演义辞典》和校理小说过程中 的一些说明。这些论著多多少少地对《三国演义》的虚笔 和实事作了耙梳和小考。但总的说来,尚无一书专注于《 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并加以全面、系统地考究。有之 ,则当自此《三国演义(补正本)》始。 顾名思义,盛先生的这部著作,就是从“补”和“正 ”两个角度切入,对《三国演义》一书从头到尾、逐回逐 段地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过滤,从而在文与史之间进行沟通 ,在虚与买之间作出辨析。 先察其“补”,似可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演义所载而 于史实无,今补其渊源来由,以说明这类文化现象的形成 过程。如貂蝉、周仓等人,于《三国志》中就未见其名。 另一类是演义未载而于实则有,今即据实相补,以备研究 ,以供谈助。如关于王粲《登楼赋》所在地、关羽如何被 杀等等。又如三国不见于史的若干战争描写,盛著则能详 其渊源,像关羽白河截流水淹曹兵、刘备背汉水激励三军 破曹操大军,盛著认定是由《史记·淮阴侯传》所载韩信 故事移植而来。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多为明清时期因《 三国演义》风行始出现的,这是农耕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故于《三国演义》中未见而在地方上随处可见。比如姜 维墓。姜维当年在成都被杀,全家株连。此后晋朝一般也 不会为他筑墓建祠的,故此墓来历显然有疑。《三国演义 辞典》曾著录剑门关一处有姜维墓,而今盛著又另补三处 。再如书中胪列大江南北有十处周瑜墓、八处鲁肃墓,对 于时人认知、研究传统习俗和文化心理,也是有所裨益的 。 再看其“正”,即是以史之实,证文之虚。此为辨析 《三国演义》虚实问题的关键所在。小说家为了艺术形象 的塑造和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往往要对客观的材料进行 必要的加工,于是就会出现于实所无之“虚”和与史相悖 之“假”。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往往难以容忍,而从文学 家来看则为势之必然。盛著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 这类问题一一加以梳理。如关于三国时代的兵器主要是矛 与戟,并非有“十八般兵器”;三国的旗帜标记只是颜色 和图腾而无文字。再如《三国演义》中很少见有妇女形象 ,盛著据东汉婚姻习俗和王侯间的政治联姻,界定脍炙人 口的二乔,不是孙策、周瑜的正妻,而只能是妾媵;刘备 也并非因甘夫人死才娶孙权妹子的;当时甘夫人仍在,且 已生阿斗,只是身份妾媵而已。另如马超其人,在演义中 为蜀国堂堂正正的五虎上将,盛著却品评马超反复无常, 降蜀汉以后,亦无所作为,只是因为作者的尊刘贬曹,才 拔高的。又如小说一百二十回为突出孙皓之暴而叙陆抗被 谪。盛著即于此力辩不确,在简叙陆抗之善始善终的同时 ,又引《世说》所载事实以说明陆氏为江东大族根深叶茂 ,孙皓对他虽有所忌,也无可奈何。又如盛著将《晋书》 载陈式乃病死,与《三国演义》抹去陈式取武都、阴平两 地功劳,而最后又以犯律处斩相比较,以证罗贯中有意诋 贬陈寿。在所证的史实中,有不少材料实来之不易,非博 学多识者能办到。也有一些史实,前人所记皆误,盛著就 据搜检所得的最新材料予以一一纠正。如吕蒙此人,盛著 查阅了多种方志,认为,他在元明间还多有祠庙。他的贬 值和走向负面,也是始于《三国演义》的流传。又如吴国 大将丁奉之墓,过去一般据光绪《华亭县志》而认为在华 亭(今松江)新桥镇东市,郑逸梅《三国闲话》也称“在松 江县庄镇西”,盛著就据四十年前发掘的实证,以说明丁 奉墓在“安徽省庐江县西门外龙子口”。当然,有些问题 虽有疑点而一时难觅实证,盛著也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质 疑,诸如周瑜的墓究竟在哪里?三请诸葛亮的真意何在?隆 中对是否在隆中?沙摩柯之“摩诃”何来?……诸如此类, 既可窥见作者的目光之敏锐,又可看清作者态度之慎重, 真正能做到言必有据,有的放矢。 据上可见,盛巽昌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文学与历史 的交叉点上确实花了工夫,而且是从头至尾,踏踏实实地 筛选了一遍。这番工作,对于研究《三国》这部历史演义 的典范的虚实结合问题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理 解“三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地位和价值也有重要的意 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七百余则的补正,本身 就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文字又通俗 活泼,读来饶有趣味,这样,就将学术问题大众化了。而 “三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也只有将这种对于 大众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才能 更具学术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三国文化”的丰富和发 展。 读罢全书,不能不觉得作者补正的七百余则短文可称 洋洋大观。然掩卷而思,若以“集大成”三字来要求的话 ,尚觉得犹有未尽之处。据作者说,书中还有不少问题, 如有关东吴家兵世袭制创立、蜀汉宗族嬗变,等等,因需 要深化认识,暂未一一写入,而某些为人熟知的历史常识 ,以及地名、官制、年龄等错误,因多已为人论及,也多 未予写入;另外一些民间传说、谚语熟句之类也未进行补 正。其实,以后修订之时,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还是应当 尽量加以吸取,这样才使这部著作更臻完善。另外,作者 在以毛本《三国演义》为研究对象进行补正之时,也应适 当注意不同《三国演义》版本的比较,特别是不能忽略明 代“志传系统”的《三国演义》,因为其中有的人物和故 事,对于毛本《三国演义》的成书也有关系,对于“三国 文化”的形成也有影响,其中除了最突出的关索与花关索 的问题之外,其他还有一些细小的问题也可提供和启发补 正之用。总之,我期待着作者能以补正“集成”为目标, 不断地予以修订增补,并将材料来源尽量注明出处,更增 加其科学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话,我想这部《三国演义(补 正本)》一定能成为本世纪“三国文化”研究中的一部难得 的传世之作。 黄霖 1995年2月写于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导语 盛巽昌先生博闻多识,著述甚富。《三国演义(补证本增订本上下)》1249则补证,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物故事,文字又通俗活泼,读来饶有趣味。作者将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学术更具生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三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后记 经过几个月的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这部补正。 说是补正,其意自明。所谓补,是增加若干《三国演 义》未尽处;所谓“正”,乃是纠其误植嫁接处。其实是 补中有正,正中含补,两者并用,相得益彰。 《三国演义》是农耕社会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萃集伦 理和行为于一体,因而其内涵颇意蕴各阶层的思维定势和 价值法则、文化选择。致使章章回回里呈现的主要角色和 次要角色,几多包含有二重文化性格,如诸葛亮、刘备、 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鲁肃;曹操父子、司马 懿,等等。他们在史书的字里行间,都分别留下自己的声 誉和轨迹,但为了迎合农耕社会的正负潮流,表抒社会百 态,他们被嬗递了,被改造了,从外表的行为方式,包括 服饰、道具,到历史角色所具有的心态和意向,都分别由 政治人格嬗变为道德人格,成为人们所创造的理想模式。 这是《三国演义》的创造,是它得以几百年盛而不衰 的一大基因。今天的人们更上层楼、再上层楼,还让它衍 生为多元文化艺术模式,并从中国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 ,成为世界华人圈最为走红的本本。 百花齐放。因而,《三国演义》的研究亟须继续开拓 。 我写这部补正,并非仅是以历史考证小说,从中求趣 ,寻得它的坐标值,用史料延长小说文字。文化现象的魅 力,哪能是历史可以纠正的。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 化现象。如《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华佗医术和管辂神 算,大抵也是属这种范畴。一部《三国演义》,前人界定 是“七实三虚”,也不尽然,它应该认为是总框架。整条 历史长河的弯弯曲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性演 进,东汉分裂,三国鼎立,而又归于西晋的暂时一统。但 由于演义、小说,是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此中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从而糅合为一部悲壮激昂、动人心弦的传世之 作。此也正如法国福楼拜说,“人类越前进,艺术将越是 科学的,同样科学将变成艺术的。二者在底面分手,又在 顶点结合”(《给高莱夫人信》)。由此所见于历史和文学 的趋同、合而为一,使很多的读者把文化充当历史,迷惘 、沉淀于艺术的圈子里,这就需要辨清真伪是非,由此继 续开拓求知者的兴味和嗜好。 这部书可以说是站在罗贯中、毛宗冈等肩脊上写的。 在写作过程中,曾参考和汲取前辈和同侪的多家著述。 见于《三国演义》的纵横捭阖,汪洋恣肆,虚实之处 ,遍地可拾。我虽广采博收,也是挂一漏万。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就此而已。 本书承孙林桥先生、朱林兴教授提携和关切,复旦大 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黄霖教授为之作序,中国秦汉 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刘修明研究员审阅 了全稿,上海画报出版社张锡昌等先生也为此付出了辛勤 的劳动。 出书难,难出书。如果没有师友们的青睐,鼎力相助 ,予以鼓励和支持,这部近百万字的本本仍是很难问世、 走进文化学术圈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因此本书如说 是让学术走向大众能取得一些成绩的话,那也是师友们勉 励的产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也算是当人类走向二十一世纪的 时候,我为二十世纪留下的贡品。是邪?非邪?只有听凭同 行学者和广大读者评说了。是为记。 盛巽昌 1995年3月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精彩页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钜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 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