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宗仁(1891—1969),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风云人物,曾为桂系军事首领,国民党中央领导阶层的重要成员。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第一任副总统,1949年1月在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同年12月赴美。1965年叶落归根,并于北京发表声明,决心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李宗仁一生戎马,历经护国、护法、北伐、蒋桂、抗日、国共内战等战争无数,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与历史的走势。读历史的人,纵使以成败论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闲视之。 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应哥伦比亚大学之邀,在“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襄赞下,于1958年开始亲自口述了他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及所参与的军国大事,由历史学者唐德刚整理撰写,遂成《李宗仁回忆录》。 本书也是唐德刚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自动议磋商到付梓面世历时逾二十年。《李宗仁回忆录》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全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它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国历史上的真面目,并间接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或军事秘闻。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至为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目录 推荐《李宗仁回忆录》(李敖) 序言(唐德刚) 第一编 少年时期 第一章 时代、故乡、家世 第二章 父母之教与童年生活 第二编 陆军教育时期 第三章 陆军小学的教育 第四章 广西青年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从陆军速成学堂到将校讲习所 第三编 初期军中生活 第六章 护国军中的青年军官 第七章 讨龙之役与初次负伤 第八章 护法战争 第九章 护法归来 第十章 第一次粤桂战争 第十一章 中山援桂之战 第十二章 六万大山去来 第四编 统一广西 第十三章 孙、陈失和与自治军成立的经过 第十四章 两广革命武力之初步合作 第十五章 定桂讨贼军之成立与陆荣廷政权之覆灭 第十六章 拒唐和讨沈 第十七章 讨唐两大战役——昆仑关和沙埔之战 第十八章 统一后之广西 第五编 北伐回忆:从镇南关到山海关 第十九章 两广统一与湖南之内讧 第二十章 亲赴广州,促成北伐 第二十一章 北伐前夕的革命阵容 第二十二章 向长沙前进——北伐的序幕战 第二十三章 长沙会议 第二十四章 汨罗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攻击战 第二十五章 武昌之围 第二十六章 进军江西 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铺之血战 第二十八章 肃清江西 第二十九章 胜利声中的政治暗礁 第三十章 中央北迁问题与反蒋运动 第三十一章 顺流而下,底定东南 第三十二章 清党与宁汉分裂 第三十三章 两路北伐会师陇海路 第三十四章 徐州班师始末 第三十五章 总司令下野,宁汉息兵 第三十六章 龙潭之战 第三十七章 宁汉复合的困难与特委会的风波 第三十八章 唐生智、张发奎之异动 第三十九章 重建中枢,绥靖两湖 第四十章 完成北伐 第四十一章 善后会议与东北易帜 第四十二章 编遣会议的纠纷 第六编 十年国难与内战 第四十三章 所谓“武汉事变”之因果 第四十四章 护党救国军之缘起 第四十五章 扩大会议与北上护党 第四十六章 苦撑桂局与西南开府 第四十七章 沈阳事变后广西之新面貌 第四十八章 福州人民政府与广州“六一运动” 第七编 八年抗战 第四十九章 暴风雨的前夕 第五十章 “七七事变”与上海、南京保卫战 第五十一章 第五战区初期防御战 第五十二章 台儿庄之战 第五十三章 徐州会战 第五十四章 武汉保卫战 第五十五章 武汉弃守后之新形势与随枣会战 第五十六章 欧战爆发后之宜、枣及豫南、鄂北诸战役 第五十七章 珍珠港事变后之五战区 第五十八章 汉中行营期中对战后局势的预测 第五十九章 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 第八编 从全盘胜利到彻底溃败 第六十章 胜利接收铸成大错 第六十一章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北平行辕 第六十二章 竞选副总统的动机与筹备经过 第六十三章 民主的高潮与逆流——当选副总统始末 第六十四章 急转直下的内战 第六十五章 从副总统到代总统 第六十六章 收拾不了的烂摊子 第六十七章 不堪回首的江南战役 第六十八章 江南“开门揖盗”,广州望梅止渴 第六十九章 自我毁灭的西南保卫战 第七十章 在粤之最后努力,对蒋之沉痛教训 第七十一章 国府最后播迁,大陆全部失守 第七十二章 纽约就医和华府做客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李宗仁声明 附录二 李宗仁先生答中外记者问 附录三 邵力子、章士钊1948年在香港致李宗仁的劝降书 附录四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唐德刚)
序言 李宗仁是现代中国的传奇人物,他生在清朝光绪十七 年(1891年),是广西桂林人。他小时候在家乡半耕半读 ,后来进入陆军小学堂,加入同盟会。再人陆军速成学堂 。毕业后从下级军官干起,从护国战争到护法战争,无役 不与,骁勇善战。1923年加入国民党,统一广西后,参加 北伐,任第七军军长,有大功于北伐。此后与蒋介石分分 合合,到抗战时,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一役, 名扬中外。在他指挥下,中国抗战的能打肯打,给世人以 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牺牲精神,如张自忠死事之勇,尤 属英烈千秋。但这些杂牌军的战绩,却因此更遭黄埔系之 忌。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出任北平行辕主任,后来竞选副 总统,打败蒋介石支持的孙科,自此与蒋介石的关系更为 尖锐。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依 法实为总统。在国民党被打出大陆时,远赴美国。十六年 后,回归大陆。1969年死在北京,活了七十九岁。 李宗仁一生的最大特色,就是他以杂牌军的军头地位 ,与黄埔系一路分分合合二十多年,而始终没被“吃”掉 。他与蒋介石一路纠缠,但在翻云覆雨之中,蒋介石始终 未能完全斗垮他,他们最后在“国破山河在”时劳燕分飞 。他在生命晚年,还以两件“武器”发挥了“恨别鸟惊心 ”的作用:一件是回归大陆,把他的“剩余价值”别有所 赠;一件是藏诸名山,把他的《李宗仁回忆录》完成出版 。这两件“武器”,是他一生最好的收尾,真令人拍案叫 绝。 《李宗仁回忆录》的得以完成,除李宗仁本人外,有 一位关键性人物,就是唐德刚先生。唐德刚先生是现代中 国最活泼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他说动李宗仁,应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请,开始口述回忆录。但是 李宗仁记忆有限、见解未周,回忆的内容与结构,必有待 于高明之士的指引与协助,才能问世;而高明之士,天生 一位唐德刚先生正在身旁。就在这样的绝配下,最后由唐 德刚先生撰写完成这一名著。 这一名著的版本颇多,有英文本,有大陆不公开发行 本,有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本,有1986年香港南粤出版 社本,此外还有其他多种盗印本。今年6月6日,唐德刚先 生从美国来,由陈宏正先生陪同来到我家。我向他说:“ 你的《李宗仁回忆录》,台湾市面上有好多种盗印本,删 得七零八落,印得乱七八糟,实在太对不起这部好书了。 我看还是由我的出版社重排,出一部最完全的新版本吧! ”唐德刚先生气宇宏大,对我信任,想都不想,就跟我签 起约来,授权由我出版,并要我贡献出我收藏的图片,以 期使这一新版本比任何其他的版本都丰富。我感于唐德刚 先生的好意,也就不敢自珍,决定把独藏之秘,用铜版纸 印出,以为锦上之添也。 唐德刚先生生于1920年,安徽合肥人。毕业于重庆国 立中央大学历史系。二十八岁赴美留学,进哥伦比亚大学 治西洋史,得欧洲史硕士学位、美国史博士学位。后来留 在母校,一留二十五年。1972年转到纽约市立大学,任亚 洲学系主任。他除精通中西历史外,还兼及写小说、写剧 本、写诗,才气之高,举国罕匹。承他不弃,在我冤狱之 时,远道前来探监;在我出狱之后,一再莅舍把晤。今得 以新印《李宗仁回忆录》修此因缘,成笔墨之幸会,亦可 喜哉! 1988年12月13日
导语 《李宗仁回忆录》,现代中国的传奇人物,民国政治的不二之作,当之无愧的口述史巨著——国民党旗帜下一位佼佼不群的领袖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最完备记录,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写照,多幅历史图片再现戎马生涯。史家杨天石赞曰:“可以说,没有唐德刚,就没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史项目,也就没有《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等煌煌巨著。唐德刚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口述史开创者,是这一领域的大家、巨匠。”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业的最完备 的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 照。 这本书也是我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 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 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岁月,始制造出本书 中许多惊人的故事。我则用了将近六年的光阴——平 生治学生产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阴——才把它用中英双 语记录下来。 ——唐德刚 《李宗仁回忆录》的得以完成,除李宗仁本人外 ,有一位关键性人物,就是唐德刚先生。唐德刚先生 是现代中国最活泼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他说动李宗仁 ,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请,开始 口述回忆录。但是李宗仁记忆有限、见解未周,回忆 的内容与结构,必有待于高明之士的指引与协助,才 能问世;而高明之士,天生一位唐德刚先生正在身旁 。就在这样的绝配下,最后由唐德刚先生撰写完成这 一名著。 ——李敖
精彩页 第一章 时代、故乡、家世 一 近百年来的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惨烈悲壮的一段。而逊清末叶内忧外患的情形,在这段史实中,比之其他时期,则尤为沉痛。 自满人人主中原以后,经过两百年的专横统治,到嘉庆、道光时代,国势日衰。就在这衰势初起时期,新兴的外族遂乘机侵入。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实开其端。由那时起,清朝的弱点全部暴露。外族嚣张,烟毒横流;国日贫,民日弱,遂至于不可收拾。 正当这外患日趋严重的时候,国内由于长期腐化统治的结果,官逼民反,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爆发了洪杨革命。时历十余年,蔓延十余省,伏尸千余万,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事件。从此,国家元气大伤,外祸乃益发猖獗。其后,不特西方列强纷起谋我,即新兴的日本也接踵效尤。同治、光绪时,我国四周藩篱尽撤,中华本土也早晚有被瓜分的危险。数千年锦绣河山,至是竟沦为列强共有的殖民地。我华族只是苟延国脉于列强均势之下而已。 国是危险万分了,而清廷的昏聩反有增无已。朝廷中竞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荒谬言论;而地方官吏更是贿赂公行,横征暴敛,以致饥民遍野,盗匪如毛。加以外货倾销,国民经济彻底崩溃,人民的贫困,举世罕有其匹。因而有远见的士大夫和富于民族思想的秘密会党,遂纷起图谋挽救。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有主张伸张王权、扶清灭洋的;而图谋揭竿起义、实行民族革命的,更遍地皆是。 广西地邻边陲,对外族侵凌本有切肤之痛。又是洪杨革命的策源地,一般人民的民族思想极为浓厚,对专制、腐化统治所发生的反抗情绪,尤为炽烈。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出生和成长的血性男子,极易受革命风气及抗暴精神的感召,而发为慷慨悲歌的言行! 先祖如玺公、先父春荣公都生活在这国脉民命不绝如缕的时代。对外族的横蛮侵凌,清吏的贪婪苛虐,都曾亲身体验,耳熟能详。平时抑郁之余,也每以叹息悲愤的语调,和家人亲友痛论时事。因此,我家的孩子还未启蒙,便有机会在众人中,旁听乡国沉沦的各种惨痛故事,油然而生革命抗暴的心理。我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中,于清朝光绪十七年辛卯阴历七月初九(1891年8月13日)出生于广西省临桂县西乡的。 二 广西当年的政治区划分为十一府和若干直属州、厅。桂林府原居十一府之首,而临桂县则是桂林府的首县。所以临桂县治便是桂林府的府城,同时也是广西省的省会,为清代广西巡抚驻节的地方。 桂林府位于广西的东北境,和湖南毗邻。府内共包括七个县、两个州和一个厅。全境是一片山环水绕、川谷交错的区域。地当南岭干脉的南边,五岭中有名的越城岭居其北,都庞岭在其东,五岭支脉却盘旋境内。桂林的山多系砂岩和石灰岩所构成,久经风雨侵蚀,峰峦耸峭,岩穴深邃。所以在一片原野中,往往平地风波,异峰突起,秀丽无匹。而岩石下边,石灰质为地下水所浸,也往往蚀成奇穴,深不可测,钟乳倒悬,蔚为奇观。如桂林城东门外的七星岩、月牙山,北门内的风洞山、叠彩山,丽泽门外的老君洞,城中心的独秀峰,南门外的象鼻山,都是名闻海内的名胜。 就在这山野间,自北而南,穿桂林府全境蜿蜒而过的,便是西江支流、桂江上游的漓水。溯漓水而上,到兴安县城的东侧,可通湖南的湘江。这便是我国地理上有名的“湘漓同源”。据史书所载,湘、漓原不相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利漕运,曾遣史禄入桂林郡掘陡河以沟通二水。自此两水相通,而水流则背道而下,同源相离,可能便是湘、漓二水得名的由来。在这湘、漓分流处,河床和两岸俱系用重数吨的方块大石砌成,经两千年未尝稍损,工程的浩大,实可称为奇迹,足与四川的都江堰媲美。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