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别了武器(精)/海明威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海明威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永别了,武器》具有极强的自传色彩,是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是一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实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35年,一个老渔民告诉海明威自己曾经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但是后来被鲨鱼吃掉。老渔民的这段传奇经历引起了海明威的兴趣,他决定把老渔民的经历写成小说介绍给读者。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结果在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时间。1951年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友人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目录 《永别了武器(精)/海明威文集》无目录 序言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版于一九二九年, 译成中文时初版书名为《战地春梦》,经人屡次影印翻版 ,到了解放初期,修订一次,改名《永别了,武器》。八 十年代末再修订一次,距离原文初版,已有六十年了。其 实海明威这个姓在一百多年前就已为国人所熟悉。海明威 的嫡亲叔父威罗毕,百年前就来我国山西省传教行医,并 且创办了有名的学府铭贤书院,造就了不少人才,特别是 在财政金融界。威罗毕童年时代在农忙中右手食指不慎给 玉米脱粒机轧断,经过八年艰苦奋斗,刻苦锻炼,终于成 为一名技艺高超的外科医师。这件事在海明威家乡广为流 传,甚至传说这位叔父曾经为西藏活佛达赖喇嘛治过病。 所以海明威十二岁时,也曾一度梦想继承叔父和父亲的事 业,当名医生。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特写几句概述他生活的 时代和社会背景,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欧内斯特·海明威于十九世纪末生于美国芝加哥市西 郊的橡树园镇。当时美国虽已取得了政治和经济独立,但 是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还半依赖于英国。著名作家如欧文 、霍桑、爱伦·坡等,尽管作品题材不同,写作技巧及表 达方式却始终摆脱不了英国的影响:书卷气重,文句复杂 冗长。就以亨利·詹姆斯为例吧。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位横跨英美文坛的大师,但是他所继承的似乎还是乔治· 艾略特和霍桑的心理小说的传统,描写细腻入微,为了分 析及反映人物的复杂心理,采用了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写法 ,繁琐庞杂,引经据典,词汇中夹杂着拉丁文或法语。 海明威继承的是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为美国 文学闯出了一条新途径。他中学毕业后就当上了记者,为 人比较天真,比较富有感情,一时为政客的豪言壮语所迷 惑,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还有一些未成名的青 年作家,例如福克纳、多斯·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都 投入了战争。后来他们对民主理想幻灭,反应至为激烈, 甚至超过英国作家,尽管战争是在欧洲进行的,英国的财 产损失和青年人的牺牲都超过美国。参见卡洛斯·贝克编 《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斯克里布纳出版社, 1981),第244页。 海明威战后寄居巴黎,感觉一切理想都破碎了。他在 女作家葛特鲁德·斯泰因的熏陶下,另辟蹊径,终于写成 了《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他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遭遇到两件终生难忘的大事。一是大腿中弹, 几乎成为残废,当时的思想是痛恨政客在报纸杂志上的宣 传,认为什么“神圣”、“光荣”等等,全是骗人的鬼话 。又一件大事是初恋。他在意大利疗养时期,结识了一位 比他大几岁的美国护士,战后她嫁了他人,海明威觉得受 了人家的玩弄。这一经历影响了他后来小说中有关女性的 塑造,甚至他的第一个妻子,也是比他大几岁。 《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于一九二二年,手稿在巴黎 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一九二九年出版。自 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九年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 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 无效,饮弹自尽。这些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 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他战时受伤,曾 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 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去控 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由于他反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经历,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敏锐透彻,所以常 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在《永别 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乡居生活写得犹如 处身世外桃源,就是结合他第一次结婚后的生活体会。再 如女主角凯瑟琳的难产,也是他第二个妻子难产的切身经 历,她结果剖腹生下第二个儿子。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这些人悲观、怀疑、绝望。他们志愿参军,在战争过程中 ,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他们怀 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 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 ,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海明威的这种虚无主 义思想,相当接近于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在 短篇小说《蓝色旅馆》中流露的思想。 其实海明威还不好算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他小 说中的人物自有一套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在他所描写的 社会中,他也认识到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两个世界。此 外,他还认真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海明威的人生哲学,近于接受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 理论。他认为人生无比残酷,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延续, 同样残酷、冷漠。但是他又相信世界上还有一些天然美好 的事物,可以作为减轻悲痛的调剂。即便是战争的血腥大 屠杀,其间还可以穿插爱情,作为短暂地解除疼痛的良药 。尽管个人愁肠千万结,但可以通过狩猎、钓鱼等活动, 借助于大自然,进行精神治疗,不然也可以借酒消愁,解 除痛苦。即使这一切都失效了,或者被剥夺光了,还可以 表现高度的勇敢和毅力,在重大压力下保持一定的优雅风 度。 海明威信奉的行为准则,在他的含蓄的笔下,往往通 过置身于几个知心朋友中间的普通小人物表现出来。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传统道德价值全面崩溃了,然而这 些普通人,虽非英雄,但为着生存下去,还保持着一定的 价值观念,例如诚实、道义、勇敢、毅力、忍耐和人格的 完整。这些普通人很少参与伟大事业或者政治运动。唯一 的例外是《丧钟为谁而鸣》的主角乔丹,一个教西班牙语 的知识分子。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往往抱着不介入的人生 态度,只是凭着一种近于原始人的本能,遵循一种近乎待 人如己的基本原则,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他们的人生哲学 很少讲究逻辑性,因为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根本是一团 糟,一片荒原,一片混乱,没有合理的逻辑。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往往使人感觉到有一种对立的紧 张性,甚至在写全景的段落中,如雨、雪、高山、大河等 等,读者也可以觉察到。对于这世界的邪恶不义,作者显 然是站在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这一边的。海明威本人也许 不一定熟悉列宁关于每个民族文化里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 经典理论,但是他所写的小说中,明显地具有两个对立、 对抗的世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这世界上的邪恶人物 深恶痛绝,对被压迫者则寄予同情,特别是一个小圈子里 的小人物往往体现着一定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提倡诚实、勇敢,要顶得住痛苦的折磨,喜乐 哀愁,不露声色,朋友间可以讨杯酒喝,但要避免醉后失 态;可以借个地方住住,但是不能伸手讨钱,遇挫折时不 能伤感,不能玩弄卑鄙伎俩;女人可以追,但是女人不要 你时不能死缠着不放;不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应当有所 克制。一句话,要做个有骨气的硬汉。关于海明威的艺术 风格,六十年来,西方文坛争议不休。概括地说,有人强 调他的象征主义,有人强调他的讽刺,有人主张是象征主 义和讽刺的结合;有人说是自然主义,有人说是批判现实 主义。下文只作些简单的介绍。 一个作家,凡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越是明确,感情越 是真实,就越可能把他的思想感情融合于鲜明有力的艺术 形象中。 海明威不仅描绘当代事物的现象,而且力图反映当代 的现实,特别是时代的精神。作为作家来讲,海明威非常 热衷于记录及报道事物的现象:战争、狩猎、钓鱼、斗牛 、赛马、拳击、酗酒、恋爱等等。这些题材在他较优秀的 作品中非常生动逼真,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大军的溃退、 渔人与大鱼的格斗、妇女难产的痛苦,也许还可以亲耳听 到窗外霏霏的细雨声。但是作者曾说,真正的艺术不能局 限于准确描写事物的面貌,不能满足于仅仅反映时代的现 象,还得反映这些现象的内在意义。海明威精心选择暴力 题材,企图从中探索、发掘精神上的真理。作者并不是单 单喜爱这种题材,而是想通过对这些暴力事件的描写,强 烈暗示时代的特征:精神混乱,流离失所。作者必须力求 写作的真实,既找到了艺术的真实,就应该把它转化为精 确的形象,使得读者感同身受。作者为了传达人物心中的 紧张情绪,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也许可以概括为 下列这几点。 海明威采用两种表达方式来展示他精心选择的生活材 料。第一是新闻报道风格。他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当记者 ,受到严格的写作训练,具备巧妙地撰写电文的真功夫, 简略扼要、浓缩紧凑。为了取得更大的艺术效果,他还采 用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平淡而克制的陈述。他过去太天真 幼稚,遭到政客的欺骗,经过现实生活的教育后,最害怕 什么神圣、光荣、牺牲等等抽象词儿,所以写作时尽量避 开抽象形容词,甚至省略动词,喜欢用名词,例如具体的 地方名、河流名、部队的番号、具体的年月日期等等。那 些电文的字句本身有时违背传统的语法规则,况且海明威 通常选用简单的短句和日常用语——就是英语中最富有生 命力的旧盎格鲁撒克逊语。作者运用简单句子和有限的词 汇进行有克制的陈述,渲染气氛,暗示文字表面下藏有更 重要的普遍意义,启迪读者去体会和联想。作者平淡客观 的陈述,真实而富有戏剧性,多少带有反讽刺的意味。 海明威第二种表达方式是采用有节奏的句子结构,重 复、排比、反比等,好像是音乐旋律,旨在召唤一种心理 印象。所谓印象主义的手法,通常是指作者对于精心选择 的事物,描写时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 象,达到情景交融。 海明威本人对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看法。他 于1961年在家饮弹自尽前不久,曾应加利福尼亚州的智慧 基金协会之邀写下一些他本人对人生、艺术、爱情、死亡 等等的体会。这些体会刊载于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 1963年1月号上。现将有关风格的部分译出如下: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我头脑里进行的。我开始创 作前,一定要先把我的意念、思想理顺。我作品中的对话 ,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亲自朗读几段;耳朵是良好的检 查员。每一句句子又务必表达得一清二楚,人人明白,才 能写于纸上。 “然而,我有时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 不如说是暗示的。读者往往得开动想象力,才能抓住我思 想的最微妙的部分。 “我工作非常艰苦,再三重写改正,不厌其烦。我非 常关心我作品的效果。我着手开采时非常小心,精心琢磨 ,一直到磨成宝石。有许多作家满足于留下粗糙的大块文 章,我则精雕细琢,磨成一颗小小的宝石。 “一个作家的风格应该是直接的、个人的;他作品中 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人情味的;他的文字简洁有力。 最伟大的作家生来具有卓越的简洁,他们是苦干者,辛勤 的学者,又是胜任的风格家。” 林疑今 导语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29年9月27日。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男孩亨利参加战争、经历战争并最终脱离战争作为作品的发展线索,海明威借助亨利向世人表达了他鲜明的主题——厌战、反战思想。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也通过对男孩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爱情的描述来体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冲击,如果没有战争,男孩亨利也就不会参战,也就不会发生后来一系列的逃亡情况,更不会发生与心爱的女友凯瑟琳不能相聚的情形,但是最终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以凯瑟琳难产死亡而画上了终止的符号。他们幸福而甜蜜的爱情正是由于无情而残酷的战争而最终走上了绝路。在海明威的心中,战争是导致人们生活困苦、摧毁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的情绪,他痛恨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迷悯。 精彩页 第一章 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 平原上有丰饶的庄稼;有许许多多的果树园,而平原外的山峦,则是一片光秃秃的褐色。山峰间正在打仗,夜里我们看得见战炮的闪光。在黑暗中,这情况真像夏天的闪电,只是夜里阴凉,可没有夏天风雨欲来前的那种闷热。 有时在黑暗中,我们听得见部队从窗下走过的声响,还有摩托牵引车拖着大炮经过的响声。夜里交通频繁,路上有许多驮着弹药箱的驴子,运送士兵的灰色卡车,还有一种卡车,装的东西用帆布盖住,开起来缓慢一点。白天也有用牵引车拖着走的重炮,长炮管用青翠的树枝遮住,牵引车本身也盖上青翠多叶的树枝和葡萄藤。朝北我们望得见山谷后边有一座栗树树林,林子后边,在河的这一边,另有一道高山。那座山峰也有争夺战,不过不顺手,而当秋天一到,秋雨连绵,栗树上的叶子都掉了下来,就只剩下赤裸裸的树枝和被雨打成黑黝黝的树干。葡萄园中的枝叶也很稀疏光秃;乡间样样东西都是湿漉漉的,都是褐色的,触目秋意萧索。河上罩雾,山间盘云,卡车在路上溅泥浆,士兵披肩淋湿,身上尽是烂泥;他们的来复枪也是湿的,每人身前的皮带上挂有两个灰皮子弹盒,里面满装着一排排又长又窄的六点五毫米口径的子弹,在披肩下高高突出,当他们在路上走过时,乍一看,好像是些怀孕六月的妇人。 路上时有灰色小汽车疾驰而过,驾驶员座位边每每有一位军官,车子的后座上还坐着几位军官。这些小汽车溅泥泼水,比军用大卡车还要厉害。如果车子后座上有一个小个子,坐在两位将军中间,矮小得连脸都看不见,只看得见他的军帽顶和他那细窄的背影,而且车子又开得特别快的话,那么那小个子可能就是国王。他住在乌迪内,几乎天天这样子来视察战况,无奈战况不佳。 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瘟疫得到了控制,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第二章 第二年打了好几场胜仗。山谷后边那座高山和那个有栗树树林的山坡,已经给拿了下来,而南边平原外的高原上也打了胜仗,于是我们八月渡河,驻扎在哥里察一幢房子里。这房屋有喷水池,有个砌有围墙的花园,园中栽种了好多茂盛多荫的树木,屋子旁边还有一棵紫藤,一片紫色。现在战争在好几道高山外进行,而不是近在一英里外了。小镇很好,我们的屋子也挺好。小镇后边是河,前边是些高山,高山还由奥军占据着。这小镇打下来时打得漂亮,奥军大概希望战后再回小镇来住,所以现在从山顶上开起炮来,除了小规模的军事例行行动以外,并不乱轰,这情况叫我心情愉快。镇上照常有人居住,有医院和咖啡店,有炮队驻扎在小街上,有两家妓院,一家招待士兵,一家招待军官,加上夏季已过,夜凉如水,战争又在镇外的丛山间进行。这儿有一座弹痕累累的铁路桥,有河边炸毁的地道——从前这儿争战过——有绕着广场周围的树木,而通向广场的路上,又有一长排一长排的树木;此外,镇上又有姑娘,而国王乘车经过时,有时可以看到他的脸,他那长脖子的小身体,和他那一簇好像山羊髯一般的灰须;这一切,再加上镇上有些房屋,因被炮弹炸去一道墙壁,内部突然暴露,倒塌下来的泥灰碎石,堆积在花园里,有时还倒塌在街上,还有卡索前线,一切顺利,凡此种种,使得今年秋天比起去年困居乡下的秋天,大不相同。况且战局也好转了。 小镇外高山上的橡树林,现在没有了。我们初到小镇时,正在夏日,树林青翠,但是现在已只剩有断桩残干,地面上则给炮弹炸得四分五裂。这一年秋末的一天,我正在原来有树林的地点徘徊,看见一块云朝山顶飞来。云块飞得好快,太阳转眼成为晦暗的黄色,样样东西都变成灰的,天空已被乌云遮蔽住,接着云块落在山上,突然间落到我们身上,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是雪。雪在风中横飞斜落,掩盖了赤裸的大地,只有树木的残干突了出来。大炮上也盖上了雪,而战壕后边通向便所去的雪地上,已有人走出了几条雪径。 后来我回到小镇。我跟一个朋友坐在军官妓院里,两只酒杯,一瓶阿斯蒂,望着窗外下得又迟缓又沉重的大雪,我们知道今年战事是结束了。河上游那些高山,并没有攻打下来;河对面的峻岭,一座也没有打下来。那都得等到明年再说。我的朋友看见我们同饭堂的那个教士小心地踏着半融的雪,打街上走过,于是便敲敲窗子,引起教士的注意,教士抬起头来。他看见是我们,笑了一笑。我的朋友招手叫他进来。他摇摇头,走了。那天夜晚,在饭堂里吃到实心面这一道菜,人人吃得又快又认真,用叉子高高卷起面条,等到零星的面条都离开了盘子才朝下往嘴里送,不然便是不住地叉起面条用嘴巴吮,吃面的时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