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土地的大规模流转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瓦解了村庄共同体维系的根基。在农民不再耕种土地的村社中,农民之间的互动和依赖程度下降,而农民和资本、地方政府的矛盾正在滋生。由于村社已经无力完成自身的社会整合,农民群体的陌生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与分化将成为土地流转后农村社会的新特征。因此,土地流转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农业经济领域中的活动,其还对乡村社会的秩序生成和基层治理的达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土地规模流转发生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和基层治理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者简介 郭亮,社会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基层司法等问题,迄今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目前已在中国10多个省份进行过田野调查,累计调查天数近700天。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湖北省社科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先后获得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武汉市第十四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奖项。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基本内容与基本概念 四 调研地点介绍 第一章 理想与现实:土地与村社共同体的维系机制 一 村社共同体的理想类型 二 底线的共同体是如何可能的 第二章 土地流转发生中的权力实践:中央与地方 一 土地规模流转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 土地规模流转发生的地方治理逻辑 第三章 土地规模流转后的村社共同体变迁 一 土地规模流转与地方规范的瓦解 二 土地规模流转与村庄社会结构的失调 三 农民上楼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再造 第四章 规模经营失败后的基层治理困境与治理风险 一 规模经营为什么会失败? 二 规模经营失败后的“权力-资本-农民”关系 三 规模农业中的治理风险 结论 土地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 土地的治理功能 二 土地流转与基层治理的转型困境 三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村级组织的土地控制:功能及其弱化——理解地权冲突的一个视角 附录二 集体所有制的主体为什么是模糊的?——中山崖口:一个特殊村庄存在的一般意义 附录三 联耕联种-家庭分散经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导语 改革开放以来,人与土地的分离导致中国农村村社共同体内聚力下降,但是,村社的自我防御和修复能力成为抵抗市场侵入的最后一道防线,“底线的共同体”仍然存在。 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展示出了正常条件下土地所未曾显示出来的一系列治理功能,从而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契机。 土地,土地,竟然如此之重要!记录下这个过程中农民、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和喜怒哀乐便是本书的写作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