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许刚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许刚著的《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重点介绍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陈氏家风,重点介绍陈寅恪爱国、教育子女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渊源 第二章 陈宝箴:政界大吏,维新变法开风气 第一节 湖南巡抚之前 第二节 湖南巡抚之后 第三章 陈三立:诗坛泰斗,同光旧体展风采 第一节 戊戌政变前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 第四章 陈寅恪:史苑宗师,道德学问真风骨 第一节 留学东洋西洋 第二节 抗战之前 第三节 抗战时期 第四节 最后二十年 余论 独立自由真精神的陈氏家风 参考文献 序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 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 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 精神风貌,以一种隐『生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 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 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 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 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 。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 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 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 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 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 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 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 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 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 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 ,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 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 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 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 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 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 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 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 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 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 ”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 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 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 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 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 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 “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 ”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 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 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 。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 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 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 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 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 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 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 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 、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班风,而校风有 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 ,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 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 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 、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 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 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 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 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 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 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 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 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 仍然会存在。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 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 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 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 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 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 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 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 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 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 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 ,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 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 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 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 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 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 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 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 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 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 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 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 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 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 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 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 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 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它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 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 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 ”,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 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 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 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 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 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 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 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主编 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 丛书”。 第一辑十种出版之后,广受读者好评、社会欢迎 。众多媒体都曾予以推荐,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第二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50种图书推荐目录,出版 社也一印再印。受这种情势鼓舞,强胜兄按此前我们 商议好的计划,不失时机地敦促我们启动了第二辑的 编写工作。2016年5月18日,他给我发来了《“名人 家风丛书”第二辑编写建议》,第二辑的编写工作由 此启动。 受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 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于丹教授的邀 请,我担任了这一课题子课题“当代中国伦理文明与 家教门风的重建”的负责人一职。本辑十种的编写, 也是该子课题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并受到了该课题的 资助,王立刚居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辑的编写者,依然主要是我的学生,也吸纳了 个别对此有热情、有研究的朋友参加。由于时间仓促 ,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诚挚地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把这项工作做 得更好。 导语 许刚著的《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从史料中扒梳钩稽出陈寅恪鲜为人知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以及贤杰满门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的家族荣耀。 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充满思辨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人物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内涵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用当代意识审视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相信读者能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生命哲学的启迪…… 精彩页 康熙五十五年(1716)后,移民活动渐人尾声,但就在十余年之后,又搬来了一户,这个姗姗来迟的外地人,便是从福建迁来的陈腾远(1711-1795)。 陈腾远的父亲叫陈文光,是一位塾师,他虽饱读诗书,能文善咏,却安贫乐道,淡泊功名,终生未能登科晋爵,“任人目为书呆诗痴而若为不知”,家中生活并不富裕,仅维持温饱而已。陈腾远自幼跟随父亲在外读书,每月一次回家探望母亲时,总是把从东家那里得来的礼物恭恭敬敬地献给母亲,在乡里有“小颍考叔”的美名。 颍考叔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当时国君郑庄公因为母亲武姜纵容弟弟共叔段叛乱,郑庄公在处心积虑地平定叛乱后将母亲囚禁起来,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这辈子不想再见了。后来他后悔了,可是自己又说了那么狠的话,一时陷入困窘状态。颍考叔知道情况后,故意在郑庄公招待自己时,把一份好吃的留在旁边说带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感叹道:“你还可以带好吃的给母亲尽孝心,我却不能呀!”颍考叔明白郑庄公的意思,说:“这有何难?您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那就挖一条隧道通到母亲那里不就可以了吗?”这样一个一举两得化解郑庄公和母亲矛盾的方法,获得世人一片赞誉,大家都说颍考叔不仅自己恪尽孝道,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尽孝道,真是“纯孝”啊!陈腾远在乡里有“小颍考叔”的美名,足见其孝道孝心之可嘉。 雍正十一年(1733),父亲去世,年轻的陈腾远不得不面对维持生活的现实,忍痛中止了读书考试的正途,决定仿效村中上辈人的做法,往江西迁移。他带着母亲刘太夫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从身后留在墓碑上的两篇墓志铭来看,那一段征途充满艰险,修水至今流传着陈腾远背负母亲从福建步行来到修水的故事。 经过十多年的勤奋打拼,这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外乡人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陈腾远墓碑上的两篇碑文依稀可见当年陈家的一片兴旺气象。其中写道:“力勤耕稼,尽三农之苦,阅十余稔,家道日侈,置田园,新栋宇,俨然有大家风”“无复去国怀乡之感”。耕读之余,他“重信义,轻财贿,在交游以好信闻,师儒以好礼闻,戚党乡间则缓急推解,以好义乐善闻”。晚年他又倡导创立陈氏宗祠,虽然在世时未能目睹工程的完成,但仍然“以其事属诸后人”。 陈腾远顺理成章地成为修水陈氏的始迁祖,陈寅恪家世的繁衍、壮大、辉煌,由此开始逐渐清晰地拉开帷幕。 陈腾远娶妻何氏,生有四男六女,长子陈克绳(1760-1841),继承并光大了父亲的家业。 陈腾远晚年最大的心愿除创立宗祠外,就是希望在开阔之地“建一堂屋,上以妥先灵,下以聚儿孙”。在83岁这年,他郑重地将此事托付给几个儿子。陈克绳谨遵父言,自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1792年12月26日)肇修新宅,“一切材料独自经营,凡工匠人夫每日以百计,少亦数十人。越次年五月,工始告竣”。六月,喜气洋洋的陈腾远被儿孙们迎进了新居,欣喜之余,他亲自为新宅取名“凤竹堂”——“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后之子孙必有仁居义由昌大乎门闾者”。这个寓意是美好的,后来的一段段历史也屡屡证明了陈腾远的良苦用心没有被儿孙们辜负,“仁居义由”“昌大门闾”,近百年的陈氏家族史完美地诠释了这两点。“凤竹堂”正是今日修水的陈家大屋,虽历经两百年风雨,至今仍在为陈氏后人挡风遮雨,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