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增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佳玮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部名作和一幅名画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不是教科书从文学史、艺术史里提炼出的答案,也不是经过出版商、代笔者打磨后的自传说明,当然更不是无聊小报抖出来的花边新闻。那究竟是什么啊?张佳玮著的《代表作和被代表作(增订版)》用一种介于狡黠和谈心之间的口吻,讲述创作大师们那些不曾被时间检验出的真理,那些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说到底,大师们不是神,但他们更伟大——他们是骨肉停匀、呼吸吐纳的人。
作者简介
张佳玮,1983年生于无锡。现旅居巴黎。人称信陵公子。作家,知名篮球评论员。
少年成名。16岁就开始写作并出版小说。2006年开始在虎扑网初涉篮球评论,凭借其出众的文学天赋以及对篮球的深刻理解迅速成为中国篮坛顶尖评论家,在虎扑网堪称全民偶像。近些年来为《体坛周报》《灌篮》《篮球》等媒体撰稿无数。
体育传记类作品:《瞧,科比这个人》《TheAnswer:阿伦·艾弗森传》《沙克传奇》《那个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传》《迈克尔·乔丹与他的时代》
文学类代表作品:《代表作和被代表作》《无非求碗热汤喝》《莫奈和他的眼睛》
目录
第一辑
被误读之为义务
大师们的标准
时间真的会检阅出一切吗
大师们的衣食下落
首演式:大师们的天堂或滑铁卢
大师们的累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天才们也是要打草稿的
再行水看云的境界,都有绚烂跳脱的往昔
苏轼黄州记:一个人如何变成月亮云与流水
第二辑
最美丽的模特
他、他笔下的爱人以及他竭力对抗的死神
画家们,动笔吧
享用情色的自由:许多鸟是关不住的
词汇的斗争
堂吉诃德和解构精神
所谓孽缘
兼职
世上万事,不过是一懒二拖三不读书
你写这么长想表达什么呀
史诗传奇、日常生活与数量级
写作者与时代
第三辑
福楼拜:浪漫和反省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D·H·劳伦斯:自焚的凤凰鸟
福克纳:南方神话
海明威:作为园艺者与磨镜匠
闲谈纳博科夫
被钟爱的主题:以马尔克斯为例
略萨:公羊的节日
如何描述村上春树
傲娇毒舌如毛姆
汪曾祺先生的世界
后记
导语
想找好书来读,又不想被书商媒体天花乱坠的言辞蛊惑,这里有个很偷懒的法子:确认一个中意的作者,跑去翻他的随笔,看他都谈论谁,师法谁,崇敬谁,那就顺藤摸瓜,找那些人的作品来读,一抓一个准。好的作者就像窗口,通向无数其他的好作者。
连作品带人一起被误读,简直是一个创作者的义务。因为世界贪图方便,人们才需要标签和流派,用以给伟大的创作者分门别类。夸张的时候,他们还会用一两个名字或词语,统摄整个时代。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增订版)》是旅法作家张佳玮的第二本读书笔记。是对创作者们的生活和心思进行解读的一本书。作者像老饕给朋友推销钟爱的馆子那样充满感情,并且大吼“谁说小馆子就不好吃了你们那是没尝到”。
后记
与许多人一样,我常因为他人的推荐——教科书
啦,文学评论啦,朋友或长辈的口碑啦——读到了一
些书;与许多人一样,我读过了这些书后,经常觉得
名副其实,却也偶尔觉得,相比我所见的评论,此书
,或者说,此作者,似乎不尽相同;与许多人一样,
当我试图把自己喜欢的书、歌曲或作者推荐给朋友时
,常会经历以下情景:朋友摇着头,念了几句该书尽
人皆知的标签式描述,最后总结:“我听说过了,可
是,好像不符合我的口味嘛!”我想解释说“不不,
那本书/那个作者不是这样子的”,可临到那时,满
嘴是词,一时间不知挑哪句开始。
当然,人成长之后,会明白一些事实。比如,一
个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比如,语言描述有
局限,对许多事物只能描摹,无法完美解释;比如,
各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解读不同,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
姆雷特;比如,世上也许并没有艺术或文学,而只有
艺术家与文学家,所谓文学流派,也许只是为了便于
教学和归类,才硬生生归纳而成。所以,我慢慢理解
到:再出色的作家,都可能经历被误读的命运;伟大
艺术家的声名和评价,也许并不那么可靠;我也理解
了,迄今为止,我们星球上已有的精神食粮,并不都
是依照以下模式构成——伟大作者在书斋里快乐耕作
,献出才华与智慧;人民在门外嗷嗷待哺等着享用,
奉上赞誉与尊崇。不是的。实际上,大多数的作品和
作者,都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历史是面哈哈镜,经
过传媒这多棱镜一滤,于是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文明
、伟大作者与作品,时常曲曲折折,面目全非得摇曳
多姿。人民又有拿名人八卦当茶余饭后谈资的爱好,
所以许多时候,创作者的形象,都是失真的。
比如,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天才们分成一
些很标签的存在。比如说吧,分为胖天才和瘦天才。
胖天才理应生在花树葱茏阳光明媚的庄园里,龙章凤
姿的绣榻上,围以貂皮狐裘。闻的是珈楠香,饮的是
玉液琼浆。夏季在光线良好的午后练小提琴,秋季戴
着玉扳指去狩猎,冬天读书,开春时练画。多年以后
写自传,会想起袁枚用过的青花瓷茶杯、卡斯帕罗夫
下过的国际象棋盘、凯末尔使过的镶珍珠弯刀、莫比
?迪克身上产的龙涎香、唐伯虎画的仕女图、凡?艾
克画的英国国王头像。而瘦天才活该生在阴影逼仄潮
湿阴暗的街巷里,有着泡烂木头的摇篮上,裹着麻布
,闻的是母亲的劣质雪茄味,喝的是米浆。父亲早已
不知所踪,母亲出去拣一些纸,供他用炭笔来画画儿
。听着街巷里吹口琴的忧伤歌曲来写诗,时不时要被
肥大笨重的巡警追捕,其传记里会提到呼啸的警车、
少年伙伴私下藏兜里的毒品、喝满五年就会瞎眼睛的
劣质假酒、以及一勺就能搞定一头大象的毒奶粉。胖
天才就该是悠闲、雍容、有条不紊地生活。每天伸出
一只白胖圆润的手,握着一杆雕饰精细的羽毛笔,左
手打着拍子,哼着一些如今得花半个月工资去剧院还
听不大懂的歌谣,字斟句酌写下秀丽的文字和符号。
瘦天才总是疾风暴雨地生活,每天不刮胡子,穿着单
衣奔走在窄街上,时不时和破自行车们擦肩而过、互
相谩骂,敲响另一个瘦骨嶙峋朋友的房门,对其哭穷
,拿到三张皱巴巴的纸币作为资助。胖天才写文章时
一定渊博深雅,用典如神。结构细致完美,节奏圆润
挥洒,音韵和谐,气脉贯通,让人读了心情愉悦。瘦
天才写文章时一定灵感泉涌,风卷云舒,词句奇瑰妖
异,感情喷发热烈,人物抑郁,结局绝望,让人读了
灵魂颤栗。
这两个例子稍微极端一点,但我确实见过许多读
者,也包括一些评论家,都或多或少,抱着类似的成
见。这跟美国梦里酷爱塑造“从底层爬上来终于成功
的青年”一样,是极为标签化的范例。虽然大多数时
候,这种对天才和大师们的想象,也真的仅仅是想象

这本书里所写的一切当然毫无学术价值,更多意
义上,乃是一本读者之书,试图粗略谈一谈那些伟大
的创造者,以及他们煞费苦心留下的精神食粮。作为
一个经常阅读,自己也写写字的人,我对创作者们的
生活和心思甚有兴趣。马尔克斯说道,一个写子的人
看书,不该只是看看故事,而该尝试解读“这本书是
怎么写成的”。我所想的是,从那些伟大创造者们本
身已被传奇化的人生里,也许可以总结出一些事实。
比如如何选择合自己胃口的书籍和作者,比如一个作
者在教科书标准答案或杂志报纸简单概括之外,是不
是还有其他我们未曾留意的故事?这种心思,就像一
个歌迷愿意到处去挖掘自己偶像的过去,并到处跟朋
友纠正一些不实流言;一个球迷愿意推广自己的主队
并滔滔不绝谈论其辉煌史并为其成绩辩护;一个老饕
会在每个朋友面前推销自己钟爱的馆子,而且吼“谁
说小馆子就不好吃了你们那是没尝到”。
雨果曾经如此谈论耶稣,“他比神还伟大——他
就是人!”神有太多顺理成章的传说,平滑流畅如水
墨线条;人的经历则艰难平实得多,仿佛石刻。唯其
如此,人竭力奔忙所创造的事物,以及他们呕心沥血
的创造历程本身,才更令人感佩。如果这本书需要个
主题,也就是这个了:
精彩页
被误读之为义务
《老人与海》的结尾处,奋战已毕、丢失了大鱼、仅得回尊严的圣地亚哥老爷爷,正沉睡着梦见狮子。屋外的海边,一个侍者却正试图向贵妇解释:那条被老人拖回来的、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大鱼残骸,是被鲨鱼撕扯使然;该贵妇却误解,以为老人拖回来一条鲨鱼。这个误读的情节,像对海明威自己命运的总结。
历来文学词典,都会称呼海明威那代人为“迷惘的一代”,因为他在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把这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当作题词——这是斯泰因女士对他的评断,不小心成了他的冠冕。但定义那一代的人们,可知道海明威自己,是否认同这样的称谓?多年之后,在《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记录过这个故事:
斯泰因当时生着另一个年轻人的气,于是对海明威借题发挥:“你们就是这一类人。你们全都属于这一类。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你们是迷惘的一代。” 而海明威的看法则是:“……我想到了斯泰因小姐和舍伍德·安德森,想到了与严格律己相对的自私态度和精神上的懒惰;究竟谁在说谁是迷惘的一代?”
所以,在小说题词上提及“迷惘的一代”,本是海明威对斯泰因的反讽。在他看来,“迷惘的一代”只是斯泰因的“自私态度和精神上的懒惰”。但荒诞处是:世界居然同样懒惰,就把他否认和讽刺的这个称谓,命名了他,甚至命名了他这一代人。《三剑客》里有个类似的笑话:
卫兵们去捉达达尼昂,却误撞到达达尼昂的哥们阿多斯;他们怒吼:“你是达达尼昂?”阿多斯反问一句:“我是达达尼昂?”于是卫兵们欢天喜地把他捉走了。
如是,连作品带人一起被误读,简直是一个创作者的义务。因为世界贪图方便,人们才需要标签和流派,用以给伟大的创作者分门别类。夸张的时候,他们还会用一两个名字或词语,统摄整个时代。比如,一个身处媒体标签时代的中国青年,如果试图去深入一下马尔克斯,必然眼界大开:首先,他会发现此人除了《百年孤独》,还写过那么浩繁的作品;其次,他会发现此人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毫无媒体拼命标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同理。一个长年累月在“情色名著”、“十大禁书”之类导读栏里,看惯纳博科夫与《洛丽塔》书名的人,自然会把他想象成一个猥琐细腻的怪大叔;直到读罢他早年流亡欧洲那些聪慧又诚挚的俄罗斯作品,或是晚年那把玩技巧游戏人间的《微暗的火》,才会深觉自己跌进了一个色彩意象的漩涡,被一个高智商俄罗斯老头在冥冥中蔑视。
实际上,哪怕是严肃的流派划定与溯源,也不一定可靠。每个流派,都会有一两个不朽大师,然后,史学家自然会探索出一些人的作品,“启迪了某流派的先声”。比如,印象派的当然代表莫奈先生,曾深情回忆起诺曼底那位善于画海洋与天空的欧仁·布丹,以及劝他去荷兰旅游学习的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认为是这两个人给他“上了眼睛的重要一课”。但事实上,布丹甚至都不愿意参加印象派的集体画展。这种仪式,更像是种精神的追认。比如,直到明朝,董其昌才遥尊王维为南宗水墨山水开创者。这和民间拜祖师爷——算命的拜鬼谷子、木匠拜鲁班、评书拜柳敬亭,然后纷纷嚷咱家才是得了真传——其实异曲同工:混沌的世态,用流派这把大刀断然切下,自然会出点儿问题。
误读偶尔能带来些喜剧的妙效果。比如,我周围不少人都红着脸表示。最初去读王小波、《洛丽塔》、《挪威的森林》、《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金瓶梅》,都是因为“听说这玩意是黄书来着,于是翻来翻去就找黄段子看了……”。实际上,还真有几个姑娘一听我推荐《威尼斯之死》,说是“讲一个老作家爱上个美少年”,立刻兴高采烈啃去了……事实是,虽然纳博科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话痨般重复“《洛丽塔》是部严肃的作品”,企图把撒满他身的玫瑰花瓣掸干净,露出他严肃聪慧的真面目来,但他老人家怕也没法否认,如果大家没把这书误读成情色玩意,他也没法子挣足钱,从大学讲师的岗位辞职,到处去捉蝴蝶玩。
如果想开一点的话,被误读或被标签,对一个创造者,并不总意味着“老子所托非人,都怪这群土鳖没见识”。还是以海明威为例,1954年诺贝尔学奖颁奖礼上,奥斯特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于是海明威成了“讴歌道义胜利之硬汉”。问题是,马尔克斯,以一个海明威死忠读者的热诚(1957年,他曾在巴黎对海明威隔街挥手,并喊“大师”!)和一个伟大小说家的敏锐,却觉出海明威的小说主旨,从来是“胜利之无用”,是“赢家一无所得的悲凉”。
你看,被误读——哪怕读者是诺奖评委——和被大众视野庸俗化,就是写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但如果被误读和标签化,结果是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也算歪打正着么?
诺奖看走眼的事。着实还不只这一例。马尔克斯说过一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博尔赫斯会见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时,冷淡地说了句讽刺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