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联陞别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杨联陞先生为著名文史学家、哈佛大学燕京讲座教授,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其与海内外学人有着广泛联系,互相砥砺前行,堪称学界传奇。蒋力著的《杨联陞别传》从传主与胡适、赵元任、钱穆、萧公权、缪钺、何炳棣、余英时、吉川幸次郎、戴密微等海内外学人的学术往来切入,铺开一幅异彩斑斓的杨联陞学人交往图卷,并旁及其诸多爱好、特别师友册及生命的最后时光,展示了传主一生中重要的学术和生命历程。
作者简介
蒋力,研究员,音乐与艺术评论家,歌剧音乐剧制作人,作家。
著作有: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随笔集《音乐厅备忘录》《书生集》《守望集》,歌剧音乐剧评论文集《咏叹集》;与王燕合著《指挥家教育家黄晓同研究》。
主编有:《忆德伦》《交响人生》《哈佛遗墨》《里昂译事》《五洲留痕》《东汉的豪族》《汉学书评》。 担任特约撰稿的有《画西厢》(《读库》NOTEBOOK系列之一)。
担任编导的有《马革顺音乐人生》《黄晓同音乐人生》(DVD,上海音像出版社)。
目录
雪上冰橇留迹踪,白云闲暇客从容
——《杨联陞别传》由来
东风不妒留莺住,犹为扶持着意吹
——杨联陞与胡适
清苑青春共赏花,谁期秋晚隔天涯
——杨联陞与缪钺
鹏飞培哈佛,鸟哺报清华
——杨联陞与清华(兼记与陈寅恪、萧公权、叶公超、钱稻孙、朱自清、浦薛凤、梅贻琦等)
岂仅师生谊,浑同父子缘
——杨联陞与赵元任
万法一尘,须弥土芥
——杨联陞与台静农
忽忆垂青农圃道,学人特地报恩来
——杨联陞与钱穆
朗吟新句追秋兴,细写长编注史通
——杨联陞与洪业
痛饮高歌消此夕,与君重返少年场
——杨联陞与何炳棣
何必家园柳,灼然狮子儿
——杨联陞与余英时
书画诗文雄一世,才人块垒不嫌多
——杨联陞与蒋彝
花儿本不愿开,春风一个劲儿吹
——杨联陞与贾德纳
中院老榕枝宛转,圣之时者有群公
——杨联陞与台湾学人
君山先生神不死,薪传今有吉川子
——杨联陞与日本汉学学人
心中身外事,随意免安排
——杨联陞与诗画棋戏
知命应倾随分酒,草玄呼白莫相违
——杨联陞的纪念册与师友情
谁管东篱,珍重黄花瘦
——杨联陞的最后岁月
序言

韩石山
多年前读过《哈佛遗墨》,去年读过《汉学书评
》,今年读过《东汉的豪族》,方才,真的是方才,
读了《杨联陞别传》——还不能说是书,只能说是书
稿——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前三部,均是杨联陞先生的文集,均为蒋力先生
所编,均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后一部,是蒋力先
生为杨联陛先生写的一部传记。
蒋力先生者谁,杨联陞先生之外孙也。
杨联陞先生者谁,近世以来,蜚声中外的一流历
史学家也。
我的感慨在于,看前面三部书,像在长江三峡一
段,逆水而行。迎面全是一个个陡峭的山峰,让你惊
悚,让你喟叹。不说《东汉的豪族》这样的名篇了,
就是《五、十新解》这样的小文,也让你连连击节:
怎么会有这样的奇思,怎么会有这样的妙解。而《杨
联陞别传》则不同,像是从重庆出发,顺流而下,山
峰还是那些山峰,一路走来,你知道了它们是如何迤
逦而来,渐次增高。峭壁还是那峭壁,没有了突兀的
感觉。且看到这一面,原也是草木葳蕤,不似那面的
一味高耸。同样的山峰,感到了祥和,感到了亲切。
且举一例。
读过《东汉的豪族》后附的《杨联陛先生学术年
表》,若你是个有心人,想捋出杨先生成名的轨迹,
还知道1946年发表于《哈佛亚洲学报》的《晋代经济
史释论》一文是他的英文成名作,且知道此文是杨先
生前一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晋书·食货志译注》的引
论部分,你会不由得起了疑心:“翻译并释解一篇古
文,就可以拿到哈佛的博士吗?”
然而,如果看了《杨联陞别传》里“花儿本不愿
开,春风一个劲儿吹——杨联陞与贾德纳”一章,便
知其来有自矣。
原来,哈佛大学远东语文系有个助教授,英文名
叫Charles Sidnev Gardner,中文名叫贾德纳,
1938年休假和进修时,便率全家来到中国,在北平的
南池子住下。先是请了青年学人周一良帮他看中日文
书籍。时隔不久,周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奖学金,可
以到美国去读博士。谁来接替呢?周推荐了同是清华
出身、毕业于经济系的杨联陞。
杨与贾,一见投缘。杨每星期去南池子三次,除
了帮贾看日文学报,用英文做提要之外,还帮贾选择
北平各书铺送来的、贾要替哈佛代购或自购的书籍。
1939年贾回国时,以为杨面临失业(其实是尚未
就业),特意留下一部百衲本《宋史》和一部《后汉
书》,请杨替他用朱笔标点校对,每月仍有酬金。
按说两人的关系到此就该结束了。
好事还在后头。
1940年8月,杨联陞接到贾德纳从美国发来的电
报,说他肯自己出钱,邀请杨去美国一年,一半时间
继续帮他工作,一半时间可在哈佛研究院选课读硕士
学位。
经过几个月的筹措,1941年2月初,杨来到美国
。贾供给他全部学费和生活费一年有余。1942年夏,
杨得到历史系的硕士学位,又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奖
学金,继续就读,于1946年2月获得博士学位。引论
是发表了,而这个论文的全文,因为篇幅过大,至今
仍未正式出书。
以杨的博学与刻苦,耗时四载,方拿下这个学位
,你就知道这部《晋书·食货志译注》该是怎样一部
有分量的著作。
杨联陞后来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标杆式人物,绝
非虚誉。史学上获得大名的何炳棣先生,对他的这位
清华学长,亦是衷心敬佩,书中“杨联陞与清华”一
章里,引有何炳棣2005年写给清华大学史学界同行的
一封信,其中说:“海外清华大学史学传人最早成名
者是九级的杨联陞。”
杨联陞是个传统型的史学家,重见识而少著作,
每有所作,必有响动。他自谦称自己是“开杂货铺”
的。何炳棣的信中,也说到这个意思。杨的这个说法
,看似自谦,实则颇为自负,且看他在给钱穆先生的
信里是怎么说的:
晚学近草一短篇,论明代地方政府(各级)……
此文撰就后,再将中国历史上对外夷之控制与应付、
政策议论与当时实际关系作一概论。因为八月末九月
初有两处讨论会,特选大题,一则希望将我国传统看
法之形形色色介绍与西文学人,以免其执一害道,对
中国文化发展发生误解;一则自己藉此好好多看些基
本书籍(尤其是文集)。为人为己,亦今亦古,在国
外开中国杂货铺,只好如此也。(收入蒋力编《莲生
书简》)
岂止是自负,更有着崇高的文化责任心。
此书的体例,亦大有可说道之处。
乍一看,这样的写法近似交游考,深则不然。交
游考一类的文字,多在正传写罢后再对传主的交游作
进一步的探索。
此书不然,交游只是形式,重在揭示传主一生的
行事。不同时期结识的不同的人,也就展现了不同时
期做过的不同的事。这让我想起了夏志清的《中国现
代小说史》,写了十几个作家及其作品,便是一部堂
而皇之的小说史。仿此例,将传主一生交往的多个重
要人物与传主的关系捋清,不也等于写了传主的一生

中同史书体例,纪传、编年而外,尚有纪事本末
体,事可以本末聚拢,人为什么不可?
据此,蒋先生此书,不妨称之为纪人本末体。可
说为中国传统史书体例,开一新生面。
导语
传主杨联陞,乃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家,二十世纪著名学人,哈佛大学燕京讲座教授。蒋力著的《杨联陞别传》收录了雪上冰橇留迹踪,白云闲暇客从容;东风不妒留莺住,犹为扶持着意吹;清苑青春共赏花,谁期秋晚隔天涯;鹏飞培哈佛,鸟哺报清华;岂仅师生谊,浑同父子缘;万法一尘,须弥土芥等。材料详实,文字可读性较强。
精彩页
雪上冰橇留迹踪,白云闲暇客从容
——《杨联陞别传》由来
为已故哈佛燕京讲座教授、汉学家杨联陞作传的缘起,并非因为他是我的外祖父,不夸张地讲,完全是因为作家韩石山先生的怂恿。
“非典”期间我所编的《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我给至今尚未谋面的学者谢泳寄样书(他在此前回复我的邮件中,允我在书末附录了他的《杨联陞为什么生气》一文),顺便烦请他代我转送他在山西作协时的同事韩石山一册。那时我与韩先生亦未曾谋面,也不相识,只是读过他的部分著作。没想到他收到《哈佛遗墨》后,迅速读完,并一连写了两篇文章,一是谈“前辈风流”,一是“重审赵俪生电话案”。后一篇的影响显然更广。大约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去太原办事,电约韩先生求见,他答应当晚来我下榻处。那天下午他在某高校演讲,之后有晚餐招待,他喝得兴致甚佳,到我住处已时近子夜,兴仍未尽。石山先生与我虽是初见,却一见如故。所谈话题中,当时我最不以为然,之后则甚以为然,乃至由动心直至动笔的就是他的这句话:“你该写《杨联陞传》。”这句话说完片刻,他似乎就已看出我的不以为然,又强调了一句:“这个人很有意思,很值得写,我都想写,就是没有材料。”石山先生的传记文学创作我是很爱读的,譬如《徐志摩传》。韩石山与徐志摩是隔代人,不可能见过面,不会有直接的接触,只能在“材料”的基础上凭其感受、理解、分析和研究来写传记,但他竞能写出那么厚重的一册。蒋力与杨联陞,更是隔代人,但是好在见过几次面,有一点点接触,手头也有一些独家的材料,自2003年“非典”期间编辑《哈佛遗墨》一书开始,我一直未中断对杨联陞的资料收集和人物研究,为什么不能写呢?
其实,比我更有资格写、当初也更想写杨联陞传记的,大有人在。譬如杨联陞的弟子、后来的同事更兼友人、被他称为“英时弟”的余英时教授。杨联陞去世后,余先生陆续写了带学术归纳性的悼念文章,写了关于杨联陞与胡适先生论学谈诗的文章,还为杨联陞的诗做了笺注。论资格,他当是第一人选,可是从未见他动过此念,毕竟,他是学者,不是作家。杨联陞的另一位半是弟子半是友人的陆惠风教授,是当初就已想写传记的人,为此他复印了杨联陞四十余年的日记,很有进入状态的样子了,但后来不知何故,陆先生放弃此念,连他复印的那套日记,都送给了哈佛燕京图书馆(原件则由杨联陞夫人做主,捐给了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原件和复印件,我都未看过,但我意识到,杨联陞这个1914年出生、已经去世了二十多年的人,如果再没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问世,他的生平、容貌、个性、爱好、成就等等,后来人肯定更难说清了。尽我所能,依据手头现有材料,把我对杨联陞的了解和不断加深的认识落在纸面上,是我不应推卸的义务。尽管了解和认识都仍有一定的局限,我还是勉力开始了《杨联陞别传》的写作。
因为有局限,所以我很清楚,正传、大传我绝对写不出来,“别传”之体裁,也是受了传主观念的启发。1981年杨联陞写给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主编刘绍唐先生的一通书信,实则是一篇关于蒋彝先生的人物随笔,其中提到:“兹想选录打油诗试写《行者学究交游打油唱酬记》。(自传亦是合传,实是别传而已!)”在他晚年给缪钺先生的书信中,也提到要写日本游记。可惜的是,他虽动此念,却未来得及付诸笔端就已病衰,否则,一定有数篇生动的文字,再现当年情景和若干风流人物。要指出的是,杨联陞毕生很少写长文专著,沿此习惯,若有别传之文,每篇也当在几千至万字之间。即便写成,也不可与其师寅恪先生之大作《柳如是别传》相比,那是三卷本的巨著。后生之我,更无类似指望,只望读者诸君对“别传”亦有宽容之理解,认可传记也能有各种写法。此为我对“别传”概念的解释。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