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肖开容著的《诗歌翻译中的框架操作》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框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翻译过程的译者认知操作模式,说明译者如何通过概念层面的认知转换,实现译文与原文知识系统的对接,促进译文读者的理解。本书以译者框架操作模式为理论视角,结合古诗文本和翻译案例探讨译者认知操作策略,并提出了中国古诗英译和诗歌文化传播的认知主张。本书从理论建构出发,选取一些经典古诗的多个英语译本进行案例分析,译文出自不同时代中外著名泽者之手,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以框架理论思想进行详尽阐释。 本书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构建及诗歌翻译认知研究的学术专著,既可以为从事认知翻译学和诗歌翻译研究的学者、硕士生、博士生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诗歌翻译爱好者的阅读书目。 目录 丛书序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定位 1.3 目标 1.4 思路 第2章 认知视角的翻译过程研究 2.1 认知视角的翻译过程理论模式 2.1.1 意义阐释模式 2.1.2 信息加工模式 2.1.3 社会学与心理语言学模式 2.1.4 知识系统论模式 2.1.5 关联认知模式 2.1.6 认知努力模式 2.2 翻译认知过程理论模式存在的问题 2.3 意义的百科知识观与翻译认知过程 2.3.1 意义的百科知识观 2.3.2 认知语义观视角下的翻译认知过程 第3章 框架理论与框架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3.1 语言学以外的框架理论研究 3.2 语言学领域的框架理论研究 3.2.1 Fillmore框架语义思想的演化 3.2.2 框架理论视角的语言学研究 3.3 框架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第4章 框架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 4.1 框架的定义 4.1.1 框架及相关术语 4.1.2 框架的工作定义 4.2 框架的构成 4.2.1 特征一值 4.2.2 结构常量 4.2.3 限制条件 4.3 框架的基本属性 4.3.1 框架的层次性 4.3.2 框架的原型效应 4.3.3 框架的动态性 4.3.4 框架的文化差异性 第5章 翻译中的框架操作模式 5.1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认知过程 5.2 译者框架操作的原因 5.2.1 框架的文化差异 5.2.2 文本类型转换 5.2.3 文化地位和意识形态制约 5.2.4 译者的翻译意图 5.3 框架操作类型 5.3.1 理想化框架操作 5.3.2 非理想化框架操作 第6章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框架操作 6.1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理想化框架操作 6.2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非理想化框架操作 6.2.1 框架成分更换 6.2.2 框架成分增删 6.2.3 框架层次调整 6.2.4 框架关系改换 6.2.5 框架视角更换 6.2.6 框架移植 第7章 框架操作与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觉化 7.1 视觉化翻译的理论依据 7.2 框架与翻译中的视觉化 7.3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觉化与框架操作 7.3.1 中国古诗的视觉化创作 7.3.2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视觉化框架操作 第8章 框架操作与译者选择:《天净沙秋思》多译本分析 8.1 译者选择对框架操作的实现 8.2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其框架 8.2.1 《天净沙秋思》原文介绍 8.2.2 《天净沙秋思》原文表达的框架 8.3 从原文框架到译文框架:《天净沙秋思》英译中的框架操作 8.3.1第一组译本:散文译本 8.3.2第二组译本:诗体译本 8.3.3第三组译本:模仿原文诗体译本 8.4 框架操作中的译者选择 8.4.1 文本类型框架对译者选择的制约 8.4.2 框架操作中的译者选择与译文效果 第9章 框架操作模式与中国古诗英译基本问题 9.1 中国古诗的可译性问题 9.2 文化差异与中国古诗英译 9.3 诗歌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