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梁启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其中直指当时只重知识传授,轻视德性培养和实际运用的教育弊端,于当今的学生与学者也是一剂“清醒针”。 下篇《德育鉴》是梁启超编著的青年德育教本,内收梁启超精心选录的先贤大儒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说,并包含梁启超的按语,曾被作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德育读本”之一。在内容的选取上,编者侧重选取了“心学”诸家,尤其是王阳明关于心学的论述,删去了《四书五经》和《宋元学案》中部分与心学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原书以“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为目,分为六篇,编者将六大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做了划分,拟定小标,并做编者按,更加方便读者理解。 希望本书能够让您与两位大师一起,共享一场思想交锋的盛宴。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引论 青年唯一的救济法门 最有价值的学术口号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知行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 不行而求知,终究不会知 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心理合一与心物合一 心物合一论 从“物”的维度来究心物一体 外心求理的弊端 诚意为归宿,致良知为下手处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其实内容一样 致良知功夫极简易而极艰难 良知需摩擦得晶莹,存养得纯熟 功利主义不除,一切学问无从做起 致良知非消极克己之学 人人皆可为圣 德育鉴:王阳明致良知之说 例言 辨术第一 义利之辨,不可不猛省也 欲成天下之务,必诚心实意也 王学末流之敝 千古学术,惟“立诚”而已 人不辨诚伪,不过两脚禽兽 从来豪杰成事业,莫不有真至精神 立志第二 人患无志,不患无功夫可用 知本第三 切莫走闭眼路 王学为今日独一无二之良药 何为致良知之旨 一信良知之教,便得入圣之路 明目张胆而行天下之大道 知行合一以补致良知 致良知之学,非独善其身之学 今日求精神教育,舍王学更有何物? 王学慎独之教 存养第四 存养之功之不可以已 主敬之存养功夫 主静之存养功夫 主观之存养功夫 存养之流弊 省克第五 不能痛下功夫,不可成伟大之人格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立身不可自放一毫出路 应用第六 我能制事,毋令事制我 养成一世之风尚,造出时代之精神 王阳明年表
序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 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 王阳明 王阳明(1472.10.31—1529.1.9),字伯安, 别号阳明,名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 、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 、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 南亚,影响甚广,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字卓如, 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 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生于广东新会茶 坑村。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 、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 新法家代表人物。他被公认为清代最优秀的学者, 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自明清以降,中外仰阳明心学并以此为理论根 基的名人不胜枚举,梁启超便是其中一位。 梁启超对王阳明其人及其学说高度认可。他曾 经称赞王阳明为“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并认为 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 ,多有很大的勋业”。 他认为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因为他以 大勇大智发展了“心即理”之学说,能与当时一统 天下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以“知行合一”理论将 高高在上的理学落到实处。对当时社会,“他的学 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 束,吐很大光芒。” 文字与书籍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人们能通过它 的记载和传承,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即便相隔 数百年,思想者仍能得以“神交”,本书的内容, 便可以看作是一场梁启超与王阳明穿越四百年的学 术讨论。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梁启超1926年12月 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其中直指当时 只重知识传授,轻视德性培养和实际运用的教育弊 端,于当今的学生与学者也是一剂“清醒针”。 下篇《德育鉴》是梁启超编著的青年德育教本 ,内收梁启超精心选录的先贤大儒关于德育的重要 论说,并包含梁启超的按语,曾被作为“清华大学 国学院德育读本”之一。在内容的选取上,编者侧 重选取了“心学”诸家,尤其是王阳明关于心学的 论述,删去了《四书五经》和《宋元学案》中部分 与心学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原书以“辨术、立志 、知本、存养、省克、应用”为目,分为六篇,编 者将六大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做了划分,拟定小标 ,并做编者按,更加方便读者理解。 希望本书能够让您与两位大师一起,共享一场 思想交锋的盛宴。
导语 《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部分内容来自于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加入评注者从当今角度的注解,使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书中,梁启超讲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学,“致良知”之学,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廓清王学后人以及后世对阳明心学的误解,对于有意阳明心学的学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适合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 精彩页 不行而求知,终究不会知 再解释“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成”那两句。这两句较上两句尤为重要,阳明所以苦口婆心说个知行合一,其着眼实在此点。我们的知识从哪里得来呢?有人说,从书本上可以得来;有人说,从听讲演或谈论可以得来;有人说,用心冥想可以得来。其实都不对,真知识非实地经验之后是无从得着的。你想知道西湖风景如何,读几十种西湖游览志便知道吗?不。听人讲游西湖的故事便知道吗?不。闭目冥想西湖便知道吗?不不。你要真知道,除非亲自游历一回。常人以为,我走先知后行的功夫,虽未实行,到底不失为一个知者。阳明以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说: 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传习录》徐爱记) 这段话,现在学校里贩卖智识的先生们和购买智识的学生们听了不知如何?你们岂不以为我的学问虽不曾应用,然而已经得着智识,总算不白费光阴吗?依阳明看法,你们卖的买的都是假货,固为不曾应用的智识绝对算不了知识。方才在第一组所引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今我不妨阳明之意,套前调补充几句:“未有不行而知者,不行而求知,终究不会知。”这样说来,我们纵使以求知为目的,也不能不以力行为手段。很明白了,所以说“行是知的功夫”。又说“行是知之成”。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人以为学问思辨属知的方面讲,末句才是属行的方面。阳明以为错了,他说: 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有辨。思辨即学也,即行也……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答顾东桥书》)又说: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功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若谓学问思辨了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辨的事。(《答友人问》) 据这两段话,拿行来概括学问思辨也可以,拿学来概括问思辨行也可以。总而言之,把学和行打成一片,横说竖说都通。若说学自学,行自行,那么,学也不知是学个什么,行也不知是行个什么了。 有人还疑惑,将行未行之前,总需要费一番求知的预备功夫,才不会行错。问阳明道,“譬之行道者,以大都为所归宿之地。行道者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如使此人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可乎。”阳明答道: 夫不辞险阻艰难而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己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知大都所在而泛然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当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当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斧资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是功夫切要处,试反求之。(《答王天宇第二书》) 又有人问:“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阳明答道: 若不用克己功夫,天理私欲,终不自见。如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才能到。今于已知之夭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只管愁不能尽知,闲讲何益。(《传习录》陆澄记) 这些话都是对于那些借口智识未重便不去实行的人痛下针砭,内中含有两种意思:其一,只要你决心实行,则智识虽缺少些也不足为病。因为实行起来,便逼着你不能不设法求智识,智识也便跟着来了,这便是“知是行之始”的注脚。其二,除了实行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得着智识。因为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这便是“行是知之成”的注脚。 通观前两组所说这些话,知行合一说在理论上如何能成立,已大略可见了。照此说来,知行本体既只是一件,为什么会分出两个名词。古人教人为学为什么又常常知行对举呢?关于这一点的答辩,我们编在第三组,阳明说: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答友人问》) P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