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只革命的手(精)/光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周兴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只革命的手(精)/光启文库》收录作者孙周兴最近几年的随笔、演讲、访谈等,凡60篇,内容主要涉及作者多年重点研究的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当代汉语哲学和学界的人与事,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事件和感受。书名“一只革命的手”传达出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无论哲思还是生活,都需要有一种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而所谓“革命”,乃是在“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意义上讲的实存哲学的开创精神。
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欧洲人文研究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等。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有:“海德格尔文集”(3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欧洲文化丛书”、“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哲学批判与创新思维
哲学如何感动人?
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
哲学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快乐学习,创造生活
三位大哲三句话
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尼采?
人之将疯,其言不善
哲学和哲学家的身位
关于尼采以及当代艺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为何还要读海德格尔?
彼得的海德格尔导论
海德格尔哲学漫谈
哲人远逝,书本此在
现象学的直接性与神秘性
越技术,越孤独?
何谓人诗意地栖居?
第二编 今天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
今天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
汉语哲学的做法
实存哲学与现代汉语哲学
张志扬与中国存在主义
译文的风险还是思想的风险?
关于康德“启蒙”定义的两个汉语翻译
哲学和科学之外的解释可能性
文化创新到底需要哪些前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研究?
我们的研究要有几个转向
作为心灵治疗的哲学
想的与做的现象学
有一种力量叫直接发动
陈铨与战国时代的尼采
一个远方的悲剧性的哲学家
人生就像悬崖边的树
未来世界的哲学问题
虚拟与虚无
新媒体与社会分层问题
哲学家的半农理想
第三编 你说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一只最革命的手
革命与真相
问题是谁来保护我们?
世风败落,词语遭殃
“郭美美事件”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钱多人傻速来
没文化的历史文化古城让人心痛!
割还是不割,这是个问题
重建我们对身体的信心
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水
反霾治污是每个人的事
我们需要一种生态共通感
生命的仪式
为什么我们最重大学同学情?
父与子的故事
狗的忠诚和责任
只有真实的生活才可能是稳靠的
你说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什么?
序言
大抵从2011年8月份的某个下午开始(当时我独
自一人,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机场转机),我竟喜欢
上了写短小的文章,就三四个月时间之内,写了四
五十篇,多半是不到三千字的小东西。差不多时时
、处处都可以写的——比如,此时此刻,我是坐在
出租车上写这个“自序”。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体

有一阵子我对自己的行径甚为惊奇,不知道这
是什么状况,是好是坏。要知道好些年了,我做的
东西虽然未必特别学术,虽然也写过一些篇幅不大
的评论,但向来是不太情愿做这种鸡零狗碎的小活
计的。同行中有人成了散/杂文家,也经常被我以
及其他的一些学者朋友们哼哼不屑的。现在竟轮到
我自己了,似乎也不担心别人哼哼唧唧。写完了,
起初也并不想着找什么地方发表,要么打印一份出
来,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要么就放在电脑里,总之
是并不急于示人的。后来开了一个博客,我才把其
中一些比较成熟的短文放在网上了。
还有,这些短小的文章中,约有半数是我在各
种场合的讲话。以前发言,无论正式的还是不正式
的,我经常是不做书面准备的,开讲前在脑子里组
织一下,顶多呢,就在任意一张纸上或者一个笔记
本上,记下少数几个关键词,排成一列就是。这也
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个未成文的规定:凡人文
教授,在学院各种会议上讲话,是不允许用稿子的
,除非你申明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教授。如若人文教
授讲个小话,也还要拿着稿子念,那是很有些丢人
的,也就难怪我们的政治家们不会脱稿发言了。我
们这个规定后来被本院老师们接受下来了,效果相
当不错。而既是公共的规定,我自己自然也是要遵
守的。现在呢,因为喜欢上了写小文章、发小感慨
,所以每每要讲话前,我就干脆打开电脑,把要讲
的事物和想法记录一遍。或者,有的时候,是讲完
后赶紧找时间记录下来。由此也成就了一些小文章
,现在也选择了一部分,收在本书中。
这些个小文章,有往事记忆,有讲话记录,也
有时事评论,差不多是杂乱无章的。等写到近六七
十篇的时候,我看文件夹里已经积累了不薄的一叠
,才决定给这些东西分个类,也才有了“随感”“
时评”“学院”“哲学”“艺术”等主题词。这次
的编辑,主要是从“随感”“时评”和“哲学”三
个文件夹中取材,共选了60篇。
我把60篇文章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关乎我的
专业领域即德国哲学,尤其是我多年的研究重点尼
采和海德格尔,以及我自己由此出发带有“实存哲
学”倾向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主张;第二编差不多可
以说关乎汉语哲学及其路径,以及汉语学术界的人
与事;第三编则有点像时事评论,内容比较丰富、
比较杂乱。三编各有20篇文章——我总是喜欢工整
的数字,以前的几本个人文集都是。每一编均以其
中的一篇文章为标题,依次为:《人总是能够重新
开始》《今天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和《你说这
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以此方式来提示各
编的内容,当然并不能完全算数的。另外,本书各
编的设置以及内容的编排,虽说并非完全没有章法
,却是谈不上严格和规矩的。好在本书是随笔和演
讲的集子,不可能被视为严肃的学术论文集。
收在本书中的文章,因为多半是不同场合的讲
话,内容上难免有一些重复。一个人在某个时期可
讲的东西不会太多,也就那么几项,有的是主张,
有的是故事,重复唠叨是必然的。我在整理过程中
尽量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饰,希望哪怕是重复相同
的意思,文句中看起来还是不同的说法,方不至于
太过难看。这一点,也是我要请读者诸君理解的。
书名立为《一只革命的手》,是老友陈小文博
士建议的。我犹豫再三,从了。本来应该是“一只
最革命的手”,但据说“最”字是不可以随便乱用
的。这个书名也不一定特别与内容相合,而只想传
达一个意思:无论哲思还是生活,都需要有一种革
命性的理想和精神。而此所谓“革命”,自然不是
经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假革命时代后被贬义化
了的革命,而毋宁说是在“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意义上的实存哲学/存在主义的开创精神。
我们知道,做哲学的人士通常被理解为不食人
间烟火者之流,头一个希腊哲人泰勒斯就是这等派
头,等到大哲柏拉图,就干脆使哲学完全抽离于日
常殊相了;不过,最近一百多年来,情况却是发生
了巨变,至少,是哲学变得多形态了,不再全是高
蹈超脱的抽象说理和形上“空转”了,特别是在现
代实存哲学(所谓存在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哲
学开始关注和讨论日常生活世界,以至于在某些类
型的哲学家看来,能否关照日常事物,倒是衡量一
种哲学有无力量的标尺了。
有鉴于此,我想,自己也不妨来做一点“日常
事物评论”。尼采要我们“忠实于大地”,他是企
图颠覆上面讲的主流哲学传统。我没有这么宏大的
理想,但确实也认为,做哲学首先要直面生活。我
们可能不自觉,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间离自己的生活
,喜欢绕道而行,而不能直奔主题,而不能直接下
手了。
喏,此刻,我也许仍旧是在兜着圈子呢。因为
说到底,本书没啥,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一点记忆
,对于自己的言和行的一点记忆。如此而已。
2011年12月21日记于沪上同济
2017年1月2日晚再记
导语
孙周兴著的《一只革命的手(精)/光启文库》分为三编,每编20篇文章。第一编的主题是德国现代哲学,尤其是以尼采和海德格尔为重点,也表达了作者带有“实存哲学”倾向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主张;第二编关乎汉语哲学及其路径,也涉及汉语学术界的人与事;第三编接近于时事评论,内容较为丰富。每一编均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标题,依次为:《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今天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和《你说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精彩页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相信在座各位经常这样被追问过。我们都知道冯友兰先生的一个庄子式的回答:哲学没什么用,但因其“无用”而有“大用”。此说仿佛已经成为这个问题的当然答案。我却想说,这个回答虽然没错,也好听,但很是消极,并不可取,差不多属于搪塞之举。你这样去教导今天的学生,是一定会失败的。学生会说:帮帮忙哦,我先要“小用”,再谈“大用”,如何?这个回答的失败之处在于:先承认哲学“无用”了,然后想着法子,甚至可以说采取了辩证法的“狡计”,才弄出个“无用之大用”。这样真的会很被动。我以为,我们一开始就不能认定哲学无用——因为无论从策略上还是从实情上看,这都是不对的。哲学怎么可能“无用”呢?
哲学在今天好歹也算一个“行业”了,总得有套相对稳定的、有力量的说法,努力表彰自己,形成自己的行业标识或口号,从而增强我们行业的自豪感,抵御其他行业的干扰和侵犯。所以在今天南开大学哲学学科恢复重建50周年庆典的美好日子里,趁中国哲学界各路豪杰聚会的机会,我们要整出个说法来。为抛砖引玉,我先说几条。
第一条:哲学教人不死,或者,哲学家不自杀,哲学教人不自杀。这是有统计学上的充分依据的。纵观中外哲学史,还没有发现自杀的哲学家。有人反驳说,哲学家尼采虽然没“肉体自杀”,但可谓“精神自杀”了,不也算自杀了?我说错,尼采哪里自杀了?尼采甚至不可能“精神自杀”。提倡求生意志的尼采是不可能自杀的。即便是发疯,也不能全怪尼采,而只能怪让他染上“脑梅毒”(弗洛伊德的说法)的女人,甚至要怪哥伦布——你没事跑美洲去干吗?去就去了,干吗还带个梅毒病毒回欧洲来?总之尼采没自杀,只是发疯了,疯了也不死,还活了11年呢。还有人举出哲学家阿尔都塞,但我认为也是误解,此公也没自杀,而是得了精神病,把他老婆给掐死了,自己没自杀的。唯一一位自杀的西方哲人,大概是当代法国的德勒兹,1995年70岁的德勒兹因不堪肺病折磨而跳楼自杀。但我以为,德勒兹一是因病痛折磨,二是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既做哲学又做电影的,所以才自杀的。故德勒兹也不构成反证。说到中国,我们知道有个叫王国维的学者自杀了,但王氏算不算哲学家?似乎也是可以讨论的,我认为他更多地是个文艺家,所以也不构成对我们所谓“哲学教人不自杀”这个命题的否证。从历史的经验看,哲学家不自杀。再说了,我们也可以为此命题立下一道防线:若有小哲学家自杀(我承认这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说,那是哲学没学好——喏,反而证明学好哲学是多么重要。
哲学教人好好活下去,哲学家不自杀,是因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练着练着就不想死了,或者是把生与死看明白了,就觉得死不可怕,不死也行。天地生死,参悟透了,何所惧哉!所以从历史上看,哲学本来就是很不错的行业,做个哲学家蛮好。再从未来的角度看,因为人类诸文明宗教感的全面衰退,哲学越来越有“宗教替代品”的作用了。哲学这个“替代品”在好些方面还胜过了宗教。哲学是论证,宗教是服从。宗教有时候难免不太讲理,而哲学是讲道理的。人生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论证和解释,论证了就安定了,解开了就释然了。这时候哲学就大有用场了。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