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康德与鸭嘴兽(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Umberto Eco翁贝托·埃科(1932-2016),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
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试刊号》和《密涅瓦火柴盒》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论存在
1.1 指号过程和某物
1.2 一个牵强的问题
1.3 为什么有存在
1.4 我们如何谈论存在
1.5 亚里士多德存在的无解问题
1.6 存在的复制
1.7 诗人的发问
1.8 一个世界知识的模型
1.9 关于存在逃脱的可能性
1.10 存在的抵抗
1.11 连续体的含义
1.12 肯定的结论
第二章 康德、皮尔士和鸭嘴兽
2.1 马可·波罗和独角兽
2.2 皮尔士与黑墨水
2.3 康德、树、石头和马
2.4 感知判断
2.5 图式
2.6 那么这条狗又怎样呢
2.7 鸭嘴兽
2.8 重释皮尔士
2.8.1 基础、质性和初级像似论
2.8.2 初级像似论的低门槛
2.8.3 感知判断
2.9 本质
第三章 认知类型和核心内容
3.1 从康德到认知主义
3.2 感知与指号过程
3.3 蒙特祖马二世和马
3.3.1 认知类型(Cognitive Type,简称CT)
3.3.1.1 对代指符的识别
3.3.1.2 命名和得体的指称
3.3.1.3 CT和黑匣子
3.3.2 从CT到核心内容
3.3.2.1 对鉴别的示引
3.3.2.2 对于回放的示引
3.3.3 摩尔内容(Molar Content,简称MC)
3.3.4 NC、MC和概念
3.3.5 关于指称
3.4 指号过程的基词
3.4.1 指号过程的基词和阐释
3.4.2 论范畴
3.4.3 指号基词和言说
3.4.4 质性和阐释
3.4.5 CT和作为“图式”的图像
3.4.6 “可供属性
3.5 经验性实例和文化性实例
3.5.1 天使长加百列的故事 3.5.2 作为共同能力区域的CT和NC
3.6 从类型到代指符或者从代指符到类型
3.7 CT集群
3.7.1 类型vs.基本范畴
3.7.2 蒂尼·蒂姆的故事
3.7.3 四足牡蛎
3.7.4 CT和原型
3.7.4.1 套型和原型
3.7.4.2 有关原型的一些误解
3.7.4.3 神秘的迪尔巴尔语
3.7.5 其他类型
3.7.6 如果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一名司机
3.7.7 个体的相貌类型
3.7.8 形式个体的CT
3.7.9 识别SC2
3.7.10 一些公开的问题
3.7.11 从公共性CT到艺术家的CT
第四章 介于词典和百科全书之间的鸭嘴兽
4.1 山脉和山脉
4.2 文件和目录
4.3 野性范畴化
4.4 不可抹去的属性
4.5 鸭嘴兽的真实故事
4.5.1 水鼹鼠还是鸭喙平足兽
4.5.2 没有乳头的乳房
4.5.3 寻找失去的作品
4.6 订立合同
4.6.1 八十年之久的谈判
4.6.2 叶尔姆斯列夫vs.皮尔士
4.6.3 变化不定的连续体在哪里
4.6.4 凡维尔
4.7 契约和意义
4.7.1 词语的意义和文本的含义
4.7.2 意义和文本
第五章 关于指称即契约的笔记
我们能指称所有的猫吗
指称马
sarkiapone的故事
有封闭的白盒子吗
作为电子邮件的神圣心智
从神圣心智到共同体的意向
替代物和协商
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兄弟的奇特情形
琼斯疯了吗
南茜想要什么
是谁死于五月五日
不可能的客体
对瓦萨号的识别
关于亚哈的另一条腿
Ich liebe Dich(我爱你)第六章 像似论和次生像似符
6.1 关于像似论的争论
6.2 不是一场发生在疯子之间的争论
6.3 六十年代的论点
6.4 死胡同
6.5 相似性和类似性
6.6 轮廓
6.7 替代性刺激物
6.8 回到话语中去
6.9 观察和绘制土星
6.10 假体
6.11 在镜子上有更多
6.12 镜子链和电视
6.13 重新审视绘画
6.14 识别
6.15 alpha和beta模式:是否一个突变点
6.16 从感知相似性到概念类似性
6.17 骑在自行车上的墨西哥人
参考文献
精彩页
1.10 存在的抵抗
一般来讲,隐喻虽然有效但很危险。在谈到“核心”时我想到的并非是可以触知的和固硬的东西,就像是一只“果核”,我们会有一天通过啃咬存在而使它暴露出来。我所谈论的不是规律之规律。让我们尝试着去厘清一些抵抗的路线,这些路线或许是流动的、游走的,会使话语卡壳,因此即使在任何前定的规则缺席的情况下,在话语中也会出现幻象、某种程度上的前后结构不一,或是一段失语。
存在对我们借以在其限域之内建立自身的话语施加限制并不是对阐释活动的拒斥:这反而是阐释活动的条件。如果我们假定什么都可以用来言及存在,那么不断地质疑存在的历险将不再有任何意义。随意地谈论它就足够了。不断的质疑之所以看起来是合理的并且是人为之事,就是因为假定了有一个限制。
人们可以同意海德格尔的看法:存在的问题只对那些被抛入那在之中和被抛入此在之中的人们提出,我们所具有的注意到那里有着某物和谈论这个某物这两种倾向就是此在的一部分。在我们的那在中我们有着对限制的基本的体验,那就是语言可以提前言说(因而只是在预测),而言说的方式只有一种,在此之外语言就没入沉默:那是死亡的体验。
我们被诱使假定存在至少对于我们来说会设限,因为我们居于实体的限域之内,也居于存在之为死这个限制的域界之内。我们要么不谈论存在,因为它的在场令我们手足无措,或是,一旦我们言及它时,在那些包含着我们习惯于考虑一个由某些前提构成的模型的起始的陈述中,我们发现“所有的人都会死”。我们的长辈在我们一学会说话、第一次提问的时候就把它告诉了我们。
既然我们是在至少有一个限制的情况下谈论存在的,那么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继续询问看看是否碰巧还有其他的限制。正如我们不相信那些曾经至少向我们撒过一次谎的人那样,我们也不会相信那些通过立即设限向我们引见自己的人所做的无限性的承诺。
在我们继续这一话语的时候,我们很快就发现在我们所命名的实体的界域内的其他限制。我们通过经验获知自然似乎彰显着稳定趋向。不需要考虑像万有引力这样模糊而复杂的规律,而是考虑像日出日落、重力以及物种的客观存在这些更为简单、更为直接的当下体验。普遍之物就好像是孱弱思想的臆造品,但狗和猫一旦被认定为是物种,我们就会马上知道如果我们让狗同狗交配,另一只狗就会出生,但如果我们让一只狗同一只猫交配,就什么也生不出来——即使是生出什么来,其自身也没有繁殖力。这仍然并不意味着存在着某种(我会说成是达尔文的)属种的实情。这只是意在表示即使以属来言说也可能会是我们的名称匮乏的结果;不过,拒斥性的某物迫使我们发明概括性的词语(其外延我们可以不断地予以重估和修改)。有一天某项生物技术会使谷粒退化的反论站不住脚的:破坏谷粒需要技术(根据定义就是改变自然限制的技术)这一事实意味着存在着自然的限制。 可能的世界是存在的另一个区域的一部分。在充满歧义的存在的界域中,事物以不同的方式消失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去排除有一个世界的可能性,在这个世界里这些物种的限制不会存在,在那里限制是其他或者就不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自然属种的世界,在其中一头骆驼和一辆机车杂交会产生出一个平方根。不过,如果我能想出一个可能的世界,在其中只有非欧几里得几何是有效的,我思考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它的规则,因此也就是建立其限制。
P51-53
导语
《康德与鸭嘴兽》是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埃科有关认知、语言哲学、符号学的哲学论著集,1997年出版,也可以视作其七十年代专著《符号学理论》的补充和延伸。全书按照主题和内容分为六章,从语义学思考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纷繁杂陈,无所不包;特别的是,埃科从康德与鸭嘴兽的奇妙组合出发,在哲学思考中加入了轶闻趣事作为例证,比如蒙特祖玛二世“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天使加百利的传说,鸭嘴兽命名的寻根溯源,海德与杰基尔故事的新版本……读来颇有趣味,使得哲学论述变得平易近人。
序言
康德与鸭嘴兽有什么关系呢?什么关系也没有。从时
间上可以看出,他不可能与它有任何关系。这就足以合理
地说明这一书名及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并置听起来是对博
尔赫斯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称许。
那么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呢?除了鸭嘴兽,它还谈到
了猫、狗、老鼠和马,并且还有椅子、碟子、树、山等我
们每天见到的其他东西,还谈到了我们之所以能够把大象
同犰狳区别开来的原因(以及我们不会把妻子错当成帽子
的原因)。这是一个从柏拉图到当今认知学家一直困扰着
人类思维的可怕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康德没能够解
决(以下我们将会看到),甚至连设法用满意的词语进行
表达都做不到。于是你可以想象到我有多么大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组成这部书(写作时间有十二个月,所
选的都是些我近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论题——其中包括一
些未发表的材料)的文章是源自相互关联的理论问题中的
一个核心问题,而在它们相互指称的同时并不能作为怀有
系统化目的的“章节”来阅读。虽然各种段落有时被严格
地分成大节和小节,但这只是为了在篇章之间能够进行彼
此快速参阅,并非为了表明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结构。我在
这些书页中说了很多的同时,还有很多没有说,原因只是
在那一方面有些观念我还没有把握得很清晰。不论怎样,
我还是想引用十八世纪一位名叫珀特维(Boscoe pcrtwce
)的作者(我对此人不甚了解)的一句话(我在格雷戈里
的著作中找到的)作为我的座右铭:“我先前是游移不决
,而我现在是不太肯定。”(Gregory,1981:558)
于是,我之所以在游移不决同时又受到很多疑问困扰
的情况下写这些文章,是因为我总感到没有偿还我在一九
七六年发表《符号学理论》(在其中我开始并且发展了发
端于六十年代后半期的各项研究线路)时所欠下的某些债
务。这些债务涉及指称、像似论、真理、感知以及当时被
我称之为符号学初级入门的问题。在这二十二年当中,很
多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我提出了一些紧迫的问题,而
同时有更多的人问我是否以及何时再写一本最新版本的《
符号学理论》。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或许是向我自己而不是
别人回答我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基本上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时在六十年代去思
考把很多符号学研究领域中的零散课题凑泊起来从而对它
们作一次总结是可能的,而如今这一领域覆盖面如此之广
(涵盖了多种认知科学)以至于重新进行任何系统概述都
是鲁莽的。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在扩展的庞大星
系,而不再是一个可以为其提供基本公式的行星系统。当
时的这种情形在我看来即预示着可以在其中有所成,同时
也无损于身体。对指号过程的怀疑在很多学科中成了中心
问题,即使在那些自认为并不是研究符号学以及并非有意
甚或根本就不想研究符号学的人们那里,情形也一样。在
我写《符号学理论》的过程中早已出现过这种情况(只举
一个例子,生物学家们并不是因为读了有关符号学的书才
开始谈论基因“符码”的)。而这一现象波及面之广表明
,不管他们的理论标准多么挑剔,那些对这一争论感兴趣
的人们最好采取基督教式普遍克制的态度,要同慈悲为怀的传教士一样认为即使是对偶像和神圣原则不忠的人也天
生都是基督徒,因此也应被拯救。
然而,每个人不论多么地容忍别人的观点,也必须至
少就基本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了整饬和改正《符号
学理论》,我在这里准备解释与那本书有关的悬而未决的
一些问题,阐述我最新的看法。
实际上(至此我们开始谈第二个原因),在《符号学
理论》的第一部分我谈到过一个问题:如果按照皮尔士的
说法,有动态客体(Dynamical Object)这样的东西,我
们也是通过直接客体(Immediate Object)来对它进行了
解的。我们通过操纵符号把动态客体说成是指号过程的终
点。在该书专门讲生产符号的方式的第二部分,我预先设
定(尽管我没有明确说出)如果我们说话(或是发出不论
是什么样的符号),也是因为是某物(Something)促使我
们去说的。而这正引入了作为起点的动态客体这一问题。
用其作为终点的身份首先论述动态客体的决定是为了
确定我的接二连三的问题,跟在作为阐释中介序列的指号
过程之后——在文化过程当中制定出的集体性、公共性以
及可观察的产品的阐释中介,即使人们不事先假定存在着
接纳、使用或发展它们的思维。这一切的结果是,我就意
指、文本和互文本、叙事性,以及阐释的条分缕析和限度
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但确切地说是阐释的限度问题促使
我思索那些限度是否只是文化上的和文本上的,抑或是隐
藏得更深的什么东西。这就说明了这些论文为什么首先触
及的是存在。这并非是为了产生炫目的迷幻,而是出于职
业责任心。随后将会看到,我只是在我感到何种是(is)
在限制我们说话自由的时候谈及存在的。
当我们假定一位试图明白自己所体验的内容(以及客
体——也就是说,物自体[Thing-in-Itself]成为了起点
)的主体的时候,那么即使在阐释中介链形成之前,一个
阐释这个世界的过程就已经开始进行,而这个过程,尤其
是在小说或未知客体的情形中(比如十八世纪末的鸭嘴兽
),表现为一种“早期”的形态,是通过试错法形成的;
但这也已经是进行中的指号过程了,它对先前建立的文化
系统予以了质疑。
于是,每当我考虑着手修改《符号学理论》的时候,
我就想是否应该从它的第二部分进行重新结构。我为什么
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会在阅读随后的文章中变得明确。这些
原因被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事实,以及从各式各样的
观点中得到零散阐明的解释的事实说明,被试图系统地推
翻一切的冲动控制住的我甚至不能对其进行结构有多么清
醒的认识(或许没有人能独自做这件事)。出于审慎的考
虑,我还是决定从花园的建筑师转向当一名园丁。于是,
我没有去设计凡尔赛宫,而是把自己限制在由土路连接起
来的花圃中翻土——同时萦绕在脑际的还有一个怀疑,那
就是在这一切附近仍然会有一处具有英国风格的浪漫花园

通过决定在何处安置我的花圃,我还决定解决我自己
的问题(而不是成千上万其他人的问题)。也就是说,考
察我以前写过的东西,当我觉得正确的时候就自行改正,但不会完全推翻我自己,因为一个人改变自己的观点跟动
物蜕去皮毛差不多,也就是说会一块一块地蜕,不会一个
晚上的工夫就彻底蜕完。如果让我总结我所围绕的问题核
心的话,我会用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肯定与真值函项
或结构一句法变量少有关联,尽管它想从两者之中吸取主
题和观点)的特征进行论说。认知语义学是建立在我们的
认知图式的契约观念以及意指和指称的契约理念之上的—
—这个立场与我以前阐明内容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结合起来
的理论的尝试是一致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试图把指
号过程中的突出的“文化”观点弱化,这样做是基于这么
一个事实,无论我们的文化系统的影响力是什么,在经验
的连续体(continnum)中总是存在着限制我们阐释的因素
,于是——如果我并不怕让人看起来矫情的话——我就会
说内在实在论(internal realism)和外在实在论
(external realism)之间的论争将会在契约实在论
(contractual realism)的理念中趋于平息。
读者将会注意到,从第二篇文章开始,在我随后越来
越多的文章中,这些理论上的讨论穿插了“故事”。可能
一些读者知道,在我生出讲故事的冲动时,我会在别处满
足这种冲动,因此在此处讲故事的决定不是受制于实现被
压制的欲求的需要(这对于那些用哲学论说代替满纸美文
的当代思想家们来讲是一个诱惑)。可以说,在我的决定
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原因:如果像人们所说,“伟大叙述
”的时代业已过去,那么靠寓言继续行进是有益的,这些
寓言让我们看见了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东西——正如罗特曼
所表述的那样,也正如布鲁纳邀请我们去做的那样——而
不想从其中抽取出语法规则。
但是还有第二个原因。在采取了对我们感知(也是命
名)猫、老鼠或大象的方式予以质疑的态度时,我感到用
模型去分析像在草垫上有一只猫这样的表达式,或者去研
究在看见草垫上的一只猫时我们的神经元会产生什么反应
并没有多大用处(就更不用说当猫看见我们坐在垫子上时
它的神经元有什么反应了——就像我将要解释的那样,我
不会去对“黑匣子”一探究竟,而是更愿意把这个困难的
差事留给专家们),还不如把经常被人忽视的角色带到前
台,这个角色就是常识。为了了解常识性判断是如何运转
的,没有比想象“故事”更好的方法了。在这些“故事”
中人们按照故事的旨意行事。以此方式我们会发现常规性
在叙述上会有多么大的惊人之处。
但是所有这些猫、狗和老鼠的出现把我带回说教的动
物寓言集和寓言的认知功能中。至少是为了使我的动物寓
言有新意,我就把鸭嘴兽作为主人公引入这本书中。我向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和乔治·切利(还有通过互联网结
识的皮契尼)表示感谢。是他们帮助我追寻这个神秘莫测
的小动物(几年前我亲眼遇见过)。这只鸭嘴兽每一步都
在陪伴我,即使在我没有提及它的地方。而我也不厌其烦
地通过即刻发现它同独角兽的近亲关系使它具备了哲学资
格,正如单身汉一样,思考语言离不开独角兽。
在感谢博尔赫斯在先前的研究中给予了我很多想法的
同时,我对他除了鸭嘴兽之外无所不论这一事实感到欣慰,因为这样我就会避免影响引起的焦虑而喜不自胜了。但
是正当我把这些文稿交上去付梓时,巴尔泰扎吉向我指出
,博尔赫斯在同波吉欧的一次讲话中至少是口头上在解释
(大概)他从未去过澳大利亚的原因时提到过鸭嘴兽:“
除了袋鼠和鸭嘴兽这些可怕的由其他动物的零零碎碎拼凑
起来的动物之外,现在还有骆驼也是这样。”在研究亚里
士多德的分类法的时候我谈到过骆驼。在这本书中我将解
释为什么鸭嘴兽并不可怕,而是奇妙的天赐的动物,如果
我们对一种知识论进行检验的话。顺便提一下,鉴于鸭嘴
兽在物种进化进程中出现得很早,在我看来它并非是由其
他动物的零零碎碎拼凑起来的,不妨说其他动物是由它的
零零碎碎拼凑起来的。
我不仅谈论猫和鸭嘴兽,而且还谈到了康德——不然
本书的题目就会令人匪夷所思。实际上,我之所以论及猫
就是因为康德把经验性概念带了进来(只不过他谈的不是
猫而是狗),但又不知道随后把它们归属于哪里。从康德
开始我就要感谢在大学时代所欠下的另一笔债。我当时记
下了很多关于那个被称作图式的“毁灭性”概念的只言片
语(这是皮尔士给我提出的建议)。图式论这个问题在今
天又重新出现,正好是在关于认知过程的讨论中。然而,
这些研究中的很多线路因为缺乏历史背景而多有不足。比
如,一些人谈论新构成主义,而另外一些人明确地提及康
德,但还有很多其他人再次不知不觉地沉溺于新康德主义
。我还记得有一本美国人写的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除
此之外(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不说名字就难罚其人),在
书中的某个地方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好像康德就这一点
说过类似的话(Brown,1988)。”
如果似乎康德说过类似的话,哲学论述的任务就是再
看一看康德的出发点,并且看一看他所讨论的是一组什么
样的问题,因为他的经验也对我们有所教益。我们仍然是
对他的错误懵懂不知的孩子(就像对他的真理我们也一无
所知),而意识到这一点会帮助我们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或者避免认为我们发现了他早在两百年前就提过的东西。
让我这样说:康德对鸭嘴兽一无所知,这对我们来说无关
紧要,但是如果鸭嘴兽想解决自己的身份危机,那么就应
该了解一下康德。
我将不会试图把要感谢的人罗列殆尽,因为无疑会漏
掉一些人,首当其冲的是巴门尼德。附在本书后面的参考
书目索引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书目索引,它们只是一
种合法的手段,目的是为了避免因漏掉我直接引用的作者
姓名而受到责备。而太多重要的名字——那些我感激不尽
却没有直接引用的作者的名字则没有列出。
我应该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意大利语高级研究所,
是它给我机会让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写完了第三、四、五
章的初稿。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关于这些论题我受到了跟我一起
工作的同事们的启发(他们把站得住脚的观点融合起来,
必须直截了当地提到他们,因为那些曲言委婉的客套只该
为对头留着)。我对他们在这层意义上的谢意是在很多争
论中日积月累起来的,也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将会看到我引用了近几年发表的一些论文,它们直接影响了我在这本
书中的很多文章,但是上帝知道有多少名字我没有机会提
及,所有这些人都同我在圣玛利诺大学符号学和认知学研
究中心的研讨班中展开过争论,在波伦亚大学举办的研讨
会上我们也争论过。
我也不能漏掉《历史符号学阐释:论翁贝托·埃科》
(米兰:彭皮亚尼,一九九二年)这本文集的供稿人提供
的各种评论和意见,尤其是固执的抵制。最后,我决定把
各种笔记收集和重新润饰,之后着手写作这些文章是在一
九九六年夏天,当时在法国瑟里西拉萨勒的十周年纪念的
与会者们给我提出了讨论意见、判断和(仍然不确定的)
预测。那时的在场者肯定会以为我只是陶醉在音乐晚会之
中,淋漓畅快地饮着苹果白兰地,把其他的一切都抛在了
脑后。然而我并没有漏掉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并且曾多次
争执得面红耳赤。
我要向所有这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表示我的谢意,
是他们把我从我的一些顽固的昏睡中惊醒——如果不像是
休谟,也至少像老兰普。
内容推荐
康德与鸭嘴兽有什么关系呢?什么关系也没有。从时间上可以看出,他不可能与它有任何关系。那么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呢?除了鸭嘴兽,它还谈到了猫、狗、老鼠和马,并且还有椅子、碟子、树、山等我们每天见到的其他东西,也谈到了我们之所以能够把大象同犰狳区别开来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什么不会把妻子错当成帽子的原因)。
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人类思维的可怕哲学问题,从柏拉图到当今认知学家。这个问题不仅康德没能够解决,甚至连用满意的词语进行表达都做不到。
于是你可以想象我有多么大的机会。
《康德与鸭嘴兽》是翁贝托·埃科的哲学论著集,里面收录了一系列作者未发表和修改过的哲学文章,按照主题和内容划分章节,从语义学思考到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纷繁杂陈,无所不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