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黄静著的《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欢场书写研究》以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欢场书写为研究埘象,将其放住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叉视角下予以观照,对这一时期的欢场文学进行梳理,考察了西方文学对中国欢场书写的影响,总结了新文学欢场书写的主题模式、欢场才子的角色演变及欢场女性的形象谱系。此外,本书运用文化、性别等研究视角,探讨欢场空间所体现的都市精神内蕴、欢场女性身体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以及欢场书写的性别立场,从整体上把握欢场书写的特点,并以此窥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简介 黄静,文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合著),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文学研究导论》等多部教材。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文学评论丛刊》《学术界》《社会科学家》《名作欣赏》《华文文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欢场文学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 传统青楼文学 第二节 晚清狭邪小说 第三节 民国倡门小说 第四节 新文学的欢场书写 第二章 欢场文学的西方影响 第一节 “茶花女”模式 第二节 “羊脂球”模式 第三节 “芳汀”模式 第四节 “娜娜”模式 第三章 欢场空间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高级妓院 第二节 大街 第三节 舞厅 第四章 欢场才子的角色演变 第一节 “流氓才子” 第二节 “苦情才子” 第三节 “穷愁才子” 第四节 “颓废才子” 第五章 欢场女性的形象谱系 第一节 被损害与被侮辱者 第二节 人性神庙的建构者 第三节 都市“恶之花” 第四节 时代的爱国者 第六章 欢场女性的身体阐释 第一节 欢场女性的情色想象 第二节 欢场女性的身体寓意 第三节 欢场女性的疾病隐喻 第七章 欢场书写的性别立场 第一节 欢场女性的堕落母题 第二节 欢场女性的救赎母题 第三节 赛金花题材的性别书写 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导语 黄静著的《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欢场书写研究》主要研究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欢场书写,对这一时期的欢场文学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欢场书写的特点,并将其放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叉视角下予以观照。除“引言”和“余论”外,书稿分为七章:引言,对欢场及欢场女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意义。第一章,欢场文学的发展流变;第二章,欢场文学的西方影响;第三章欢场空间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欢场才子的角色演变;第五章,欢场女性的形象谱系;第六章,欢场女性的身体阐释;第七章,欢场书写的性别立场。余论,探讨新文学的欢场书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当代欢场书写的一些特点。 本书对晚清至民国时期欢场书写,在总体勾勒的基础上,又突出这一书写自身的特点;在注重对形象本体分析的基础上,又以社会、文化、审美的视角观照之,从而拓展并深化对欢场书写的研究,并以此窥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本书对晚清和民国时期欢场书写进行综合性、立体化的考察,不仅丰富了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理解,同时也将对当下文化建设尤其是当下都市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