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培根随笔(导读版)/统编语文教材配套名著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英)培根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书”之一,也是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之一。它包括了《论真理》《论死亡》《论逆境》《论父母与子女》《论嫉妒》《论爱情》《论性善》《论美》《论读书》《论礼节》等五十余篇议论性质的短文,涵盖了作者对人生、生死、真理、爱情、伦理等方面的感悟和看法,且绝大部分篇目的内容都具有催人积极奋进、教人择善而行的作用。比如:《论父母与子女》告诉了读者如何处理好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论友谊》说明了朋友的重要性;《论读书》揭示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 目录 谈真理 谈死亡 谈宗教的统一 谈复仇 谈厄运 谈伪装与掩饰 谈父母与子女 谈婚姻与单身 谈嫉妒 谈爱情 谈高位 谈大胆 谈善与性善 谈贵族 谈叛乱与骚动 谈无神论 谈迷信 谈旅行 谈王权 谈谏言 谈拖延 谈狡猾 谈自谋 谈变更 谈敏捷 谈伪智 谈友谊 谈消费 谈强国之道 谈养生 谈猜疑 谈辞令 谈殖民地 谈财富 谈预言 谈野心 谈假面具会与演武会 谈人的本性 谈习惯与教育 谈幸运 谈高利贷 谈青年与老年 谈美 谈残疾 谈建筑 谈园林 谈洽谈 谈随从与朋友 谈请托者 谈学习 谈党派 谈礼节与仪容 谈赞誉 谈虚荣 谈荣誉与名声 谈司法 谈愤怒 谈变易兴亡 谈谣言 附录 中外名家眼中的培根和《培根随笔》 名句大观 刷题大闯关 阅读札记·读后感 序言 知识就是力量 ——走近培根的尘世智慧 不论是学生在考试时写作文,还是领导在大会 上做报告;不论是正式出版的报刊社论,还是随意 推送的微博微信自媒体,大家都喜欢引用几句名人 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如果按照书 中内容被引用的次数列一个书籍排行榜,那么,《 培根随笔》一定位列其中。《培根随笔》是英国文 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随笔主要收录 了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涉及政治、经济、宗教、 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句”都出自这部名作。 比如下面这句: “知识就是力量。”——简直堪称“金句之王 ”,就算你自己没有引用过,你的老师、父母在教 育你时也一定引用过,而且绝对不止一次。 又比如: “幸运并不意味着没有恐惧和厌恶,厄运也并 不意味着没有宽慰和希望。”——这句话经常出现 于微信朋友圈层出不穷的“心灵鸡汤”推文中。 “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 原来好一倍。”——非常接地气的建议,多次人选 热门网站上的“成功人士必修课”。 这些来自《培根随笔》的“金句”本身并没有 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反复引用它们,就 会出现问题——我们忽略了对蕴含这些“金句”的 文本的深层阅读。其实,《培根随笔》的意义远远 大于为我们提供这些碎片似的“金句”。如果你静 下心来阅读全文,就会发现培根在这本书中所表现 出的高超的写作技巧。首先,不论是多么复杂纠结 的论题,培根总能在一开篇就一语中的,单刀直人 地呈现出一个让人五体投地的观点。接下来的论述 则更为精彩,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培根又不肘地 运用贴切而形象的比喻,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的关 键所在,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完全说服。同时 ,整体行文风格流畅自然、收放自如。细读每一篇 随笔,培根的语言总是让人感到如沐春风,它措辞 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犹如精辟 而隽永的诗歌。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培根随 笔》中的语句不但经常成为被引用的格言警句,而 且培根本人在论述过程中也经常旁征博引。他所引 用的材料既有欧洲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也有宗 教经典中的教义,这些引用看似在论述过程中不经 意地穿插——用英语来说就是“effoitless”,但 在“effortless”表象的背后,培根花了很多工夫 学习、钻研——再用英语说,就是花了相当多 的“efforlts”。这 种“effortless”与“efforts”之间所形成的悖 论,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我们不免会急功近利 :我们的耐心和坚持越来越少,总是希望达到用最 少的“efforts”换取“effortless”那般的最佳 效果。就拿阅读来说,大家都喜欢阅读微信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上的碎片信息,总是被标题吸引,打 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点开另外一个链接;我 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 、人生辉煌的秘密能够被言简意赅地和盘托出;我 们不想花时间看大部头的原著,只愿意迅速浏览微 信推送的原著中早已成为经典的只言片语,比如古 今中外最出色的名著开头、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对 婚姻的论述等。以前我们的阅读是看书,现在我们 的阅读是“刷屏”。大家一边抱怨阅读的肤浅化, 一边却还在不停地“刷屏”,并且“刷屏”的速度 越来越快。 要想克服这种肤浅化的阅读,那自然就应该追 求深度阅读。现在大家都很忙,用来阅读的时间十 分有限,因此深度阅读的前提是选择一本值得你去 深度阅读的书。根据学术界大师们的阅读经验,我 们得知,读书应该首选思想源头、知识源头,也就 是第一手材料,而不是那些二手贩卖的东西。就《 培根随笔》而言,应该读培根所撰写的原文,而不 是浏览微信段子手编辑整理的各种心灵鸡汤。 做出选择之后,为了保证深度阅读的完成,还 要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每天规定一段时间,专门用 来安安静静地阅读。深度阅读的姿态,就是尽可能 让自己沉浸进去,把手机放远一点,躲到一个僻静 的角落,安安静静看书。借用网上点击率颇高的一 段话:“手机切到飞行模式,让它变成一块砖头。 你沉浸到书里面去,进入心流状态,保护你的心流 ,不要让它被随意打断。”毕飞宇老师对阅读状态 的描述更为形象:“刷牙、洗脸、洗脚、上床,把 。自己裹暖和了,把阅读的架势端足了,然后,一 页一页地反刍。我是一头年轻的、懒散的、暖洋洋 的公牛,我得含英咀华。”至于具体的阅读计划, 我们再以《培根随笔》为例。本书共包含59篇相对 独立的随笔,每天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两三篇,一个 月左右也就读完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读 完了《培根随笔》,再制定阅读其他书籍的计划, 慢慢积累起阅读的量,才可能有质的变化。中国的 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应该 就是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在深层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 就是批判性思考。比如,培根为人生提供了如此全 面的教诲,他的这些人生经验到底从何而来?对于 书中所论及的各种美德,他自己是否一直身体力行 ?著名学者杨周翰在《17世纪英国文学》一书中曾 对培根的一生有如下描述: 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的父亲尼 古拉·培根爵士(SirNicholas Bacon)在亨利八世 朝廷做过官,玛丽女王在位时(1553—1558),因为 他信新教,丢了官,.伊丽莎白一世时,任掌玺大 臣。培根18岁时,父亲去世,这时他已经从剑桥大 学毕业,在伦敦学法律。他是次子,没有继承权, 必须自己谋生(他经常债务缠身),从头做起。可能 是经他的姨夫、伊丽莎白的财务大臣老勃利勋爵 (Lord Burgley)的活动,他在1584年当上了下议院 议员。此后勃利也因为培根的清教徒倾向,尽管培 根一再请求,也不再提拔他了。但培根从小就生活 在大官僚群里,耳濡目染,热衷功名利禄。在官场 ,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以至背叛朋友,忘恩负 义。但是终伊丽莎白一朝,他未得重用。只有一次 ,在审判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叛国案时,他被破 格准许参加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培根出了大力, 把他过去的恩主定了罪。在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即 位为英格兰王(称詹姆斯一世)后,培根又是曲意奉 承,终于做了检察长、掌玺大臣。1621年晋封子爵 ,一直做到大法官这个最高官阶,这时培根57岁。 三年后他被控受贿,他自己也承认贪污失职,从此 被罢了官。 这段文字一定让你感到迷惑——培根到底是怎 样一个人?正如杨周翰先生所说:“他一方面积极 钻营,看风使舵,一心想做大官,而且终于做了大 官;一方面又热心从事学术和科学研究,而且成为 了一个划时代的哲学家。一方面是趋炎附势的政客( 所谓time-server),一方面又是真理的追求者(所 谓truthseeker),岂不矛盾?”十八世纪著名诗人 蒲伯也意识到了培根身上的矛盾性:“你若爱才, 培根才华照人,他是人类中最有智慧、最光辉、最 卑鄙的一个。”对于这种矛盾性,杨周翰认为并不 奇怪:“权力地位象征力量,‘知识就是力量’, 两者是达到同一目的的不同手段。有了权力可以统 治人类社会,有了科学知识可以置大自然于人的统 治之下(Regnum Hominis),利用自然,繁殖财富, 而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他的论道德修养的 论说文也好,他的政治活动也好,他的哲学著作也 好,并不存在什么矛盾,而是统一在对力量的追求 上,也统一在注重实际上。为了实际,可以不顾一 般的所谓的道德,不择手段。这是典型的文艺复兴 时期的时代精神。” 杨周翰先生对培根的批判性思考为我们理解培 根本人以及《培根随笔》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当 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有不同于杨周翰先生的 结论。关键是,你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 考。所以,阅读绝不仅仅是发生在把书打开又把书 合上这两个动作之间,毕竟这只是阅读活动中最表 层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 动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只有这样,书中的知识才 能真正转化为你所拥有的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从这 本《培根随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吧! 导语 《培根随笔》由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所作的散文集,由短小精美的短文组成,每篇文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深刻老练、沉稳有力的文字,警示世人。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精彩页 谈宗教的统一 宗教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主要纽带,这真是一件幸事,前提是宗教本身已经真正统一了。对异教徒来说,关于宗教的争论和分歧就像恶魔一样是他们闻所未闻的,因为他们的宗教并没有包含永恒不变的信仰,而只表现为仪式和典礼。他们的主要牧师和教会神父同时是诗人,由此可以想见,他们信奉的是怎样的宗教了。但是真正的神是具有嫉妒心的,因此对他的崇拜和信仰不得掺杂任何杂质,也不容他神分享。鉴于此,我们将简单谈一谈宗教的统一、统一的好处、统一的界限以及统一的方法。 除了能取悦上帝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宗教统一还有两点好处:一是针对教外人士的,二是针对教内人士的。对于教外人士来说,教会内的异端和分裂无疑是最恶劣的丑行,甚至比伤风败俗更有辱宗教。这就如同身体上的创伤或割裂,比血液的腐朽更糟糕,精神上也是如此,所以宗教不统一是阻止人们入教和异教徒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每当遭遇这样的情形:有人说“看啊,基督在旷野”,又有人说“看啊,基督在屋内”,即每当有人在异端集会处寻找基督,而有人在教堂之外寻找基督之时,那种告诫的声音需不断在人们耳边回响:“不要出去。”那位异邦人的导师曾说过:“如果一个异教徒入教后,听到你们七嘴八舌争吵不休,他不会说你们疯了吗?而要是无神论者和世俗之徒得知教会里有这么多冲突和矛盾,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会远离教会而‘坐上嘲讽者的席位’。”有一位讽刺大师在其虚构的一份书目中列出这样一个书名《异教徒的莫利斯舞①》,此事虽小,然而作为如此严肃问题的一个佐证,它充分暴露了异端的丑陋。异端教派各有各的姿态和卑鄙模样,这些表现只会引起天生爱诋毁神圣事物的世俗之徒和腐败政客的嘲笑。 宗教统一带给教内人士的好处就是包含着无限福祉的和平。和平可树立信仰,唤起爱心,使宗教表面的和平升华为内心深处的和平,且能使教徒们把撰写和翻阅争辩之作的时间用于修撰和阅览修行积善的著作上。 至于统一的界限,正确定位至关重要。眼下似乎存在两个极端。在某些狂热分子眼中,一切调和的言辞都可厌可憎。“这就是和平吗?和平与你何干?站到我身后去吧。”狂热分子关心的不是和平,而是结党营私。反之,某些老底嘉②派信徒和不冷不热者则认为他们可以用中庸之道调和宗教问题,立场不偏不倚,巧妙地解决矛盾,仿佛他们要在上帝和凡人之间作出公断似的。这两个极端都应避免。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将救世主亲自订下的基督教盟约中的两条相反相成的条文解释得透彻清楚:“不与我们为伍者即我们的反对者”“不反对我们者即与我们为伍者”。也就是说,应将宗教中的实质性问题同那些不仅属于信仰还属于意见、秩序和意图的枝节问题真正区分开来。许多人认为这事微不足道而且已经得到解决,但倘若处理得少些偏颇,则会受到更普遍的拥护。 关于这一点,我仅提供一点小建议。人们应当注意勿以两种争论分裂上帝的教会。其中一种争论由驳斥引起,争论的要点无足轻重,不值得唇枪舌剑、大动肝火。正如一位先哲所说:“基督的衣袍的确无缝,但教会的外衣却五颜六色。”因此他说:“衣服可以多种多样,但不可裂开。”由此可见,完整与整齐划一是两个概念。另一种是争论的要点至关紧要,但发展得过于微妙晦涩,以致争论变得流于技巧而轻于实质。明理善断的人有时会听到无知愚昧之人发表不同意见,但他心里明白,这些意见虽然不同但都是一回事,然而无知者自己却永远不会这样认为。倘若人与人之间由于判断的不同而出现上述情况,我们难道不可以认为洞悉人心的上帝完全知道脆弱的人类有时言辞对立却用意一致,所以才接受双方意见的吗?对于这样的争论,圣保罗在他关于本题的警告和训诫中已有精辟的阐述:“避免世俗的空谈,反对似是而非的荒谬争论。”人们创造出种种并不存在的矛盾冲突并赋予其新的名号,这些名号变得根深蒂固以致本应受内容支配的名号反而支配了内容。和平与统一也是有虚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盲从的愚昧之和平,因为在黑暗中所有颜色都一样;另一种是依靠承认根本矛盾而拼凑起来的和平。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和伪说就像尼布甲尼撒①王梦中那尊偶像脚趾里的铁和土一样,二者可互相黏附,但绝不会融为一体。 至于实现统一的方法,人们必须认识到,切莫在实现或加强统一的过程中废除和损毁仁爱的大义和人类社会的准则。基督徒有两把利剑,精神之剑与世俗之剑,两者在维护宗教信仰上都各司其能,各领其命。但我们不可拿起第三把剑,那就是穆罕默德之剑或与之相似的剑。也就是说,不可以通过战争来传播宗教或是以流血的手段来迫害人心,除非有公开的丑闻,否则不可以亵渎神明或是把宗教混于不利国家的行为中;更不能煽风点火,阴谋叛乱,教唆民众,诸如此类意在颠覆政府承天意而立的政权行为都应力避,因为这样做无异于用第一块石碑去撞击第二块石碑①,或者把人当作基督徒看,却忘了他们是人这一根本。诗人卢克莱修看到阿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