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纸人(精)/心灵成长系列/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殷健灵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18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橘子鱼》《蜻蜓,蜻蜓》《镜子里的房间》《千万个明天》《风中之樱》《甜心小米》等,散文集《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访问童年》及诗集、评论等,逾四百万字。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大奖、2015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少年儿童读物奖、冰心散文奖、上海幼儿文学奖一等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越南文、阿拉伯文等。
后记
一天一天,我们长大,我们一天一天地长大。小的时
候,我站在寂寞的大街上看路上的风景,像所有懵懂和快
乐的孩子一样。因为懵懂,所以快乐。我们在许多双目光
织成的网里成长。,是受宠的孩子。可是,生命早巳设下
诡异的谜,很多人看不到它,很多人走过了长长的一段,
回首时,方知它幻化的面目和深不可测的诱惑。那时候,
有谁牵你的小手在阴雨后的街徜徉?有谁为你打开挂在街巷
深处的窗?我只知道,我们走后依旧的街,总有音韵依旧的
歌,总是有后来的孩子不断重演我们的事。
——题记
很喜欢一首歌《白衣飘飘的年代》,那首歌里唱道:
你沉默倾听着那一声驼铃/像一封古早的信/你转过
了身深锁上了门再无人相问/……还是走吧甩一甩头/在
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你还在
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那白衣飘飘的年代……
我想,我一直是在纪念我的那个白衣胜雪的年代。我
也一直相信一种冥冥中的缘,我写作是为了将自己留在一
个清澈的年代,并且在那些年轻的芸芸众生中寻找潜在的
同类。那些属于过去的情感和迷惘曾经触动我,又通过我
的笔触动别的孩子。这样的共鸣犹如清风拂过我的指尖,
又悄悄拨动了遥远的另一端的琴弦。
我们都在这个有些滑稽、有些让人绝望的世界上行色
匆匆,我们的四周不再是充满才思和风情。成长是幢憬和
怀念的天平,当它渐渐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亮泽的目
光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抚慰?我想,我是找到了我需要的那
种声音。我感激有少年文学这样一种文体样式的存在,当
我沉浸其中,所有的悲伤和困顿都像夜的暗影被晨光驱散
,整个心被柔软的光明浸透。真想永远地停留在那里面。
要写什么。那是一种本能的歌唱。似乎是想挽留什么,似
乎是想追忆什么,写着写着,让自己快乐,也让自己难过
。我回望自己并不太远的少女时代的背影,沉浸并且咀嚼

也许我可以把《纸人》写得更完整些,它或许应该更
立体、更丰满、更有新意,从人物到故事结构。在以后的
写作中,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慢慢成长。
我还想说一个小小的插曲。今年的4月,当《纸人》早
已完稿,并且即将付梓出版的时候,有一天,我坐车经过
南浦大桥,意外地望见公园里的那座灰楼被贴上了堂皇亮
丽的面砖,在江边的太阳下熠熠生辉。5月的一天,我再次
经过,见公园广场拉上了巨幅标语,标语上写:上海市18
岁成人仪式。而那座漂亮的楼也正式启用了,上书:上海
市浦东新区青少年素质训练中心。
《纸人》里的灰楼曾经是苏了了成长的墓碑,现实中
的灰楼竟也在《纸人》完成后奇迹般地成为少年成长的乐
园。这难道是冥冥中的巧合,抑或是上帝有意赐予我灵感
,给我开了个善意的玩笑?
殷健灵
2000年初春
目录
0 时间深处的眼睛
1 我丢失了我的纸人游戏
2 谁告诉我女孩自己的事
3 抱抱我,丹妮
4 我是谁
5 恐怖地带的男孩
6 木溪
7 趟不过的女儿河
8 北京夏天的阳光
9 开启的门
10 终生难弃的书
活在成长的年代——我为什么写《纸人》
精彩页
我已经28岁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正视自己的年龄,因为我觉得自己依然活在过去,那个充满了梦想和靛蓝的天空的年代。时间的花瓣在我的身边不断地凋谢和盛开,记忆却始终像含露的早晨那样新鲜和芬芳,我不能阻挡许多人纯真的眼睛在岁月的风霜中渐渐枯萎(总有一天我也会那样),但至少我可以让自己在尽可能单纯的日子里久久停驻。
5年前,我成了一家生活杂志的编辑,我开始接触生活的庸常、婚姻的琐碎和在平凡人生中挣扎的人们的无望。我和各种各样的女人交往,她们中有我的读者和作者,还有的是我的采访对象。她们有的魅力四射,有的却被岁月磨蚀得黯然无光。她们的声音如同秋天枯黄的树叶飘落时蝴蝶一般翻飞,在我的心里鸣响。我不希望这些声音成为永恒,因为它们会催我迅速老去。我更留恋于在纸上和少男少女们对话,这是绝好的净化心灵的方式。这部小说自然也是写给少女们看的。
动笔写这部小说的前两个月,我的身边连续发生了几件蹊跷的事情。
首先是天气变得诡异多端,6月的上海连续两个星期暴雨滂沱,雨点大如蚕豆,敲打在路面和玻璃上如同万马急行。雨下得没有间隙,雨声密集得令人窒息,到了深夜,大雨便狰狞得像肆无忌惮的怪物席卷一切、吞噬一切。从没见过这样的大雨,我85岁的老外婆说。每天,我打着伞走到雨里(我特意挑了把最坚固的伞,伞面是那种星夜的蓝,上面布满梦幻的碎花图案),不堪一击如同被打蔫的衰草。
这天傍晚,我拿了伞出门,我知道此行路途艰难。我必须转乘三辆车,花上将近两个小时,穿越整个城市,到达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诊所。我是那里的“青春热线”主持人,今天是星期五,我当班。我特意挑了一条紧身的藏青色裤子,免得累赘。可当我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那条裤子还是被雨浸得变了颜色,湿漉漉地粘在身上。
门诊设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这是一幢新盖的大厦,半年前才竣工。心理门诊因为不是什么营利机构,便被安排在底楼紧贴中央空调管道的屋子里, “嗡嗡”的噪声像一群看不见的苍蝇盘旋在四周,弄得人心烦意乱。隔壁的音像书店里顾客寥寥,楼上的保龄球馆的生意今天也似乎特别萧条。大厅里只有一个保安在走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照出他寂寞的身影。
今天可能碰不上一个求询者,我想。
然而热线依然忙碌,这样的雨天,人的心事泛滥。我一连接了三个电话,都是中学女生打来的,其中有两个只是为了聊天,我们早已成了未谋面的朋友,每逢我值班,她们都会来电倾诉。她们说她们缺少可以说话的对象,觉得自己像空气中自由的分子,却很少有激烈的碰撞。我和她们对话时,常有如鱼得水的松弛感。这与我平时的工作大不相同,尽管在这里我完全是义务的,但是我很乐意。
接第四个电话的时候,我遇上了一点麻烦。“喂”了好几声,对方才像刚从坟墓里苏醒过来一样发了声,这是一个让我辨不清性别的声音,低沉、粗哑得像个中年男人,可她却自我介绍说是一个高中女生。她说的是青春期的生理困惑,用词暴露,甚至有些不堪入耳,直觉提醒我这或许是一个拙劣的恶作剧,因为偶尔会有一些压抑和失常的人借热线电话发泄郁闷。我正琢磨着如何婉转地打发她,身后的玻璃门响了。
门的响声很轻微,仿佛是气流挤压时发出的呻吟。
从门缝里探出一张蜡黄的脸来,她的半个身子掩在透明的门后,一束灯光恰好打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她被雨水打湿的头发紧贴在脸上,这使她的脸看上去更为瘦削。她手拿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怔怔地盯着我。
一个神秘的大雨之夜,一个奇怪的求询者。
我和善地请她进来,让她在转椅上坐下,顺手给她递了杯茉莉花茶。
“也许你更习惯喝饮料,可我这里只有茶。”我说。我一直觉得茶是成年人的专利,茶的沉稳和内敛不太适合少男少女。趁她喝茶的片刻,我凝神注视了她几秒钟。然后我在心里大致勾勒出她的轮廓——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腼腆、内向,不很合群,功课不会太好,缺乏自信,尤其是对自己的相貌。
见我微笑着看她,她不好意思地放下杯子,不等我开口便非常配合地开始了自述。她的鼻尖上爬满了细密的汗珠,手指始终紧张地拽着裙边,她穿着天蓝色的棉布裙,有些旧了。P16-19
导语
殷健灵著的《纸人(精)/心灵成长系列/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是一部青春之河的引渡之书,满载青春特有的悄悄话,引领青少年走出青春期的迷雾森林。
围绕青春期少女的生理变化和心理悸动,描写细腻生动,是一部优秀、独特的少女题材小说。
如果青春期是一条又美妙又危险的河,那么,这就是一部值得青春期女孩阅读的“渡河之书”。
序言
寻找心灵的故乡(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版自序)
殷健灵
我一直疑惑,哪里才是我的故乡?
我生在上海,却长在离上海不远不近的南京。可是,
当我告诉别人自己长在南京时,却没有底气。因为南京城
于我陌生,我至今不识南京的道路和街区,不会讲南京的
方言。但如果告诉别人自己出生在上海,在上海人的圈子
里长大时,我又无法认可上海是我的故乡。总之,无论往
哪边靠,都是尴尬。这种困惑不只我一人有,一起长大的
伙伴都有。我们心底里,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故
乡——它有一个代号,叫做“9424”。
小小的故乡曾经以“宝野”和“美浓”的名字出现在
我的小说里,竟让读者去追寻探究,似乎想在现实中找到
这样一个美好的温柔乡。可我知道,他们是无法找到的。
因为连我自己,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了。
十一年前的冬天,趁去南京公差的机会,在离开了十
七年后重回小小的故乡。走的是宁芜公路,依然是离开时
的房子和田野,一路所见,已是颓破之色。一路走,依稀
预想到了它如今的样子。尽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但到近
前,它的真模样还是令我感到了忧伤。就像见到一个多年
未遇的亲人,印象中还是她青春旺盛的样子,不期然地,
就老了。
几乎所有在这里生活过多年的上海人都已撤离,落叶
归根。这些人曾经是这里的魂灵,魂灵散去了,便剩下了
空洞的躯壳。住过的老房子拆除了,路边的石阶残破断裂
,水泥路面崎岖不平;小学校不在了,改成了社区活动中
心;我的中学铁门紧锁,落叶遍地,满眼所见竟是萧索;
繁荣的菜市场也不在了,换到了室内,旁边开了一爿冷清
粗糙的大食堂……只花了大半个小时,我便走遍所有熟悉
的地方。当重新回到宁芜公路边上等车时,站在一片黑色
的砂土之上,在尘埃飞扬中我心生恍惚——莫非,那些明
媚的颜色从来不曾存在过?
可它明明存在过。存在于我的念想里,存在于儿时伙
伴的追忆里。现实中找不到,我更无法用言语描绘。这样
一个小小的故乡,是被寄养的孩子,无根无襻,让我们无
法有乡土的情结,更不可能拥有城市人的依傍。可在这片
土地上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抓住了我们的心。我们自封
纯朴,因为生长的地方离泥土近;自以为孤独,因为不知
道哪里是真正的故乡;可有时又会庆幸,单纯的成长环境
给了我们一颗简单的心。
说起来,故乡真的很小,方圆数里,而孩子们活动的
区域只在方寸之内。它紧靠宁芜公路一隅,面山傍江,依
丘陵而建,一条铁轨擦边而过,伸向神秘的远方。我们住
在火柴盒一样整齐划一的房子里,街道清洁,树木成荫。
推窗可以见山,走不多远,便到了田野。水车、池塘,带
着新鲜草香的牛粪气息。每到春天,教室里便柳絮飘飞,
日光被树影映成了柠檬黄,涂抹在窗台、桌角……回想起
来,这些明媚单纯的颜色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图景。这里
本是冶炼钢铁的基地,可我的少年却鲜有坚硬的调子,似
乎总是那么温润。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地方,到处可见坡地和台阶。从住的房子出来到小
学校,要上下三四处坡地,一溜低矮山墙顺势蜿蜒,上面
爬满青藤。这使得上学路上充满了游戏色彩。夏春时分,
从午后的困倦里走出,沿着山墙走向学校,慢慢走进一片
叽叽喳喳的喧闹。我们习惯早到,等学校开门,站在大门
口,身后数十级台阶下又是成排的居民楼。台阶上站满了
同校不同级的孩子。开大门前的半个小时光景,我们什么
都可以做,聊天,打架,跳绳,跳房子,买小摊上的糖人
、爆米花。课还没上,就先兴奋起来。若是冬天,下了大
雪,家门口的台阶都给雪遮没了,走起来就有了危险,深
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突然陷进半条腿。到了学校,棉
鞋都湿了,教室的水泥地上便印了很多个深色的小脚印。
这地方,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和安全感。
走在任何一条小路上,在小商店里,在电影院里,在菜市
场里,都能看见似曾相识的脸。孩子们之间,虽然不是亲
戚,却能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某某和某某的父母在一个
厂里上班,现任老师教过某某的兄姐,总拿某某和兄姐比
较。我们有时会聚在一起聊聊上海,你的家在黄浦,他的
家在静安或是普陀,说的“家”都是亲戚的家。到了寒暑
假,分别到上海的亲戚家去过假期,彼此郑重地留下在上
海的通信地址,果真会正儿八经地通两封信。
每年假期,我都要回上海的外祖父母家。刚一坐定,
便有邻居来看南京来的小姑娘。我是外乡人,但和他们说
一样的方言。这就有点奇怪。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男邻
居刚一见面,就端详着我说:“你的脸一边大一边小。”
我心下一窘,然后便一直为自己的脸不对称担心,私下揣
测,这一定是我平时托腮听课造成的。回想起来,这是我
第一次清楚地在意自己的长相。那年,我大概念四年级。
有一年寒假过后,我最好的朋友P来我家找我,把一块
手帕一支铅笔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我一眼看见她穿的一
身天蓝色呢绒面滑雪衫,这身纯净的颜色给了我一点刺激
,我以为它带了很强烈的上海的痕迹,是P的亲戚送给她的
,而我自己却没有。在没有拥有自己的滑雪衫之前,P的衣
服在动作时发出的摩擦声在我听来都十分悦耳、令我向往
。在那个地方,成为最好的朋友往往具备一个条件,就是
两个人一定住得十分相近。P的家所在的那栋楼,和我家前
后相邻。我家在二楼,她家在三楼。站在我家的窗口,望
得见她家的走廊。有时只要对窗大喊一声,就可以看见P应
声开门出来。我去她家吃一碗绿豆汤,她来我家睡个午觉
,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我们一起用宽口瓶养过从附近池
塘里捉来的蝌蚪,也用竹匾很正式地养过春蚕,寻遍附近
的乡村采摘桑叶,还一起去歪倒的树上采集甜花蕊带去课
堂上解馋,放了学,就在家门口的砖地上画线跳房子……
因为地方小,使得我们的时间可以拉长,变得从容。似乎
每一个细节都能慢慢品味,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延迟几个拍
子。
这样的日子悠闲而明媚。从来都是走着去做任何事情
,搬过几次家,从家到学校的步行路程都不超过十分钟。
初二时,我学骑父亲的28寸自行车,在下坡处被上行的卡
车吓破了胆,从此再也不敢骑车。这与我从小较少见到汽
车有关。高三毕业时,为学生会活动买奖品,我才第一次
和一个男生独自坐公交车去了一趟南京城,目的地是新街
口。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大人陪伴坐车出“远门”
。在我的记忆里,那次出门有着成长礼般的仪式感。我们
画好了详细的地图,回程的车次,咨询了很多个大人,整
个过程做得十分小心繁琐。从我们那地方到南京,不到一
小时车程。而在心理上,却是不可思议的远。想起来,哪
怕是孩子,心里也一直存着这样一个念头:到南京,是“
去”南京;而到上海,却是“回”上海。可是,真的回到
了自己的地方呢?
1990年,当我真的回到上海念大学时,才深深感到,
这个上海大概也不是自己的地方。班上29个同学来自五湖
四海,仅有的几个上海生自然而然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可
我却难以融合进去。隐隐明白,自己的气息已经积聚了将
近二十年,是我那个被寄养的故乡造就的,它沾着泥腥气
、铁锈气、青草香,裹挟着初春时万物萌长的幼嫩气息…
…恐怕一辈子都难以脱掉。
只是在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地理故乡的缺失对于
一个写作者意味着什么。在后来将近三十年的写作旅途中
,我一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原乡,曾经彷徨、迷惑,
但写作日久,反倒为自己的这种缺失庆幸起来——正因缺
少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反而将对人的心灵探索作为了自己
相对稳定的文学追求。回想起来,这样的一种偏好,其实
在我的孩提时代就奠定了的。
幼时的我,就是一个习惯做“心灵游戏”的小孩。
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又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长
大,童年倒也从不觉得孤寂,而是多彩多姿。一个人的时
候,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张望和遐想。推开木格子窗,可
以一览无余地望见远处山的轮廓,农家的房顶上炊烟袅袅
。一片烟岚中,仿佛能望见山的那一边。那一边的图景均
在我的想象中,车水马龙、房子、人群,还有花海、纵横
的道路。傍晚,走出家门,喜欢站在高高的山墙下张望,
看下班的大人从对面的山坡上走下来,那里面会有我的妈
妈,妈妈的提包里总是会有一两本新书,书里,有另一个
看不见的世界。
倘若视野受限,我依然有自己的办法张望。躺在被窝
里,被窝就是我的探险山洞,用手指“走路”,走过迂回
曲折的皱褶,沿着洞口探进的光束,走向山洞的深处。我
轻声给假想的人物配音,胡编乱造不成逻辑的故事,满足
自己的白日梦。稍大一点,开始把白日梦付诸实践。在卡
纸上描画、涂色、剪裁,做房子、做人。房子有屋檐,墙
上贴墙纸,再画上应有尽有的家具。至于那些纸人,有男
有女,有老有少,每一个都赋予名字和独特的身世,它们
之间的故事,统统依着我的心情和想象,缠绕、交错、变
化多端。
有时候,我也爱凝视一处。那可能是玻璃球里的花纹
、天花板上的水渍、天空中几朵游动的云,抑或在太阳光
柱里翻滚的微尘。它们总是将我的思绪牵到无穷远的地方
,那是我的思想没有能力抵达的地方,神秘、幽玄,时常
想得我头脑一片空白。而即便是一片空白,也是那么令人
神往,仿佛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当然,更爱凝视一些活物
,比如自家养的母鸡、刚刚脱掉尾巴跳上田埂的小青蛙。
我凑近它们,观察,近到可以看清它们眼皮上的皱褶,也
能感受它们的心跳和脉搏。我在观察时,在内心和它们沉
默地对话,惊奇的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往往能从它们
微妙变化的表情里读到它们的回答。童年和少年时的阅读
生涯短暂而有限。从小学到初中,读儿童报刊杂志,最爱
童话、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读成人书,《简爱》《红
与黑》《牛虻》《红楼梦》以及松本清张的侦探小说和霍
桑探案,但大多一知半解。看到大段的风景描写一律跳过
,往往翻开一本书,看了开头,马上去翻结尾。阅读的趣
味时常变换,时常“喜新厌旧”,时常为发现新天地而欣
喜。对我来说,阅读的感觉总是让我想到一些熟悉的体验
——张望一座山,去想象山背后的情形;凝视一粒微尘,
却惊讶地发现细小的灰尘里也可能埋藏着说不清秘密。我
迷恋那种“穿透”的体验,以及神思游荡、陷入冥想的快
感。
那个小时候的我,小小的心上似乎长满了触角,能够
锐敏地觉察到一切细微的变化,成长期的点点滴滴,一个
动作、一个眼神、一丝悸动……都那么清晰地镌刻在心灵
的版图上——成长中历经的一切成为我日后从事儿童文学
写作的富矿。很多年以后,才听到一句话:“身未动,心
已远。”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那段日子,始终处于神
游状态。身外的世界对我来说辽阔而苍茫,那里蕴藏着无
数难解的谜;即便是小小的自己,亦有那么多没有看清的
真相;至于未来,我曾无数次的遥想,遥想的那端正开启
璀璨一片。因此,尽管身处一个狭小逼仄的地方,我的年
少时光却宽广得足可以信马由缰。现在回头看,那段时光
五色缤纷,比以后的任何一个生命阶段都要丰饶、曲折、
耐人寻味。即便日后遭遇种种不如意,甚至也有过不去的
时候,生命初始奠定了的暖色基调成为我往前走的动力。
只是,在我年少时,并不清楚地知道还有“儿童文学
”这样一种美丽文体的存在,更不知道这样一种文学是以
独特的方式向我这个年龄的孩子讲述身处的世界和即将展
开的人生的。上大学以后,当我在无意中开始接触到这种
美丽的文学,并且也开始写的时候,很自然地,便回想起
小时候那段长长久久的“张望与遐想”的时光——总是想
看得更远一些,总是想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总是把最美
好的期待放到可以够到的远方。
我怀着“喜新厌旧”的心态写作,做着各种尝试,无
论题材还是文体,我大概是一个在写作兴趣方面很“调皮
”的写作者。但是无论怎样变,我关注的,仍旧是成长中
的心灵——我想真真切切地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的模样,
了解人生的种种美好、复杂以及无奈。还有,一个人靠着
什么力量把自己的路走得踏实、安心并且坚定。
有那么一刻,我想象小时候那个爱张望与遐想的“我
”,若是读到我现在笔下的文字,会作何感想呢?当然,
无法想象,也没有答案。我把回答的权利交给读我书的正
当年少的——每一个“你”。
2018年12月
内容推荐
殷健灵著的《纸人(精)/心灵成长系列/殷健灵儿童文学精装典藏文集》讲述了:苏了了在9岁的时候,身体渐渐发育,青春期开始远远地向她招手。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充满了疑惑、惶恐、茫然,这时丹妮出现了。丹妮是她创造的纸人,是梦的种子,是专属于她的知己和引路人,她陪伴苏了了走过童年和少女时期。这一时期,苏了了经历了对女老师木溪的迷恋,对调皮男生的抵触,对早熟的秋子的好奇,对温柔的男老师L的倾慕……丹妮一次次给予她爱与鼓励,帮助她度过一个个难关,她的身心健康地发展。上大学后,当苏了了独自下定决心终结对L的幻想之后,丹妮终于永远地消失了,因为苏了了真正地长大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