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作家中的作家(精)/诗想者读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邱华栋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家中的作家(精)/诗想者读经典》为著名作家、诗人邱华栋选择十三位现代文学大师: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别尔、加缪、君特·格拉斯、福克纳、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麦卡锡、大江健三郎、卡佛、石黑一雄,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对其作品进行精微观察描述,对作家的整体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和把握,解读与分析深入浅出,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家的风采,也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文学的诗性观照。
作者简介
邱华栋,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华工商时报》文化版副主编、《青年文学》杂志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现任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被誉为九十年代“新生代”作家群代表之一,“活跃的实力派作家”之一。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山花》小说奖、北京老舍长篇小说奖提名奖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发表和出版。
目录
马塞尔·普鲁斯特:回忆的长河
弗兰茨·卡夫卡:无边梦魇与无家可归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时间的主人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与局内人
君特·格拉斯:德国之镜
伊萨克·巴别尔:闪电风格与史诗片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新神话
伊塔洛·卡尔维诺:“飞鸟般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关于记忆与遗忘
科马克·麦卡锡:在暴力的血色旋涡中
大江健三郎:“我就是那个跑来给你报信的人”
雷蒙德·卡佛:生活之艰,写作之难
石黑一雄:寻觅旧事的圣手
后记
序言
经典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其魅力不会因为时间
的流逝而削弱。阅读经典,不仅能扩充我们的知识
面、开阔视野、增强思想的深度,更重要的是,经
典作品能够延展我们生命的维度和情感的纵深,让
我们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因此,任何一种经
典,都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阅读,去领会,去思索

作为“诗想者”品牌重要组成部分的“读经典
”书系,以对文学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代表性人
物的感受和介绍为主。所选作者,多为具有突出的
创作成就的作家,他们对经典作品的感悟、解读、
生发、指谬,对人物的颂扬与批评,对“伪经典”
的批判,均秉承“绘天才精神肖像,传大师旷世之
音”的宗旨。在行文造句中,力求简洁、随和、朴
实,不估屈聱牙、凌空蹈虚。
做书不易,“诗想者”坚持只出版具有独特性
与高品质的文学图书,更是充满孤独与艰辛,但对
文学的这一份热爱,值得我们不断努力。“读经典
”书系既是对古今中外杰出作家与作品的致敬,也
是对真诚而亲切的读者的回报,同时,我们也期望
通过这一系列图书,为建设书香社会尽绵薄之力。
导语
《作家中的作家(精)/诗想者读经典》为“诗想者·读经典”系列之一,是著名作家、诗人邱华栋阅读世界文坛大作家所创作的随笔。他选择了至为重要的十三位现代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弗兰茨·卡夫卡、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伊萨克·巴别尔、阿尔贝·加缪、君特·格拉斯、威廉·福克纳、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科马克·麦卡锡、大江健三郎、雷蒙德·卡佛、石黑一雄,每位作家为独立的一篇文章,作者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对其作品进行精微的观察描述,亦对作家的整体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和把握。文章内容大气,解读与分析深入浅出,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家的风采,也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文学的诗性观照和文学样本,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著名画家陈雨专门为本书所述及的十三位作家创作肖像一幅,增添了图书的收藏价值。
后记
从一战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命名和发展,从
欧洲到北美,又从北美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再到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当代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崛起,
有一个空间和时间转换的景观。文学的浪潮在不同
的国家和语言之间接力赛跑般发生变化。一个大致
的轮廓是:欧洲现代主义、美国文学繁荣,再到“
拉美文学爆炸”,最后,到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
“无国界作家”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勃兴,在时间和
空间上,形成了一个有联系的线条。而在小说的内
部,有结构、形式、语言、文学观念上很大的变化
发展;从外部看,则是地理学的角度观察,依托这
个潮流变化的是从欧洲到美洲,最后到亚洲和非洲
的小说地理学。
比如,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后,拉美的小
说家们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的中国当代作家
的写作,而中国当代作家又是如何在外来的影响和
撞击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在20世
纪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小说家受到了拉丁美
洲小说的影响,并创造性地,而不是匍匐在拉美文
学大师的阴影下,写出了我们的故事、我们的传奇
、我们的魔幻和神奇的现实、我们的史诗。这是至
关重要的,因为说到底,文学是互相影响才形成了
创新的链条的。夸大或者贬低拉美文学的影响,都
是不合适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被模仿的
关系,而是在一种激发下,进发出中国文学的原创
活力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因为,文学从来都是你中有我、互相影响、互
相激发的,在一代代的大作家那里,有着一个标杆
和尺度,而大作家们则形成了一座座高峰,等着我
们通过阅读去靠近他们,在大师的激发下,写出自
己独特的作品。
这样一个对世界文学全景观的认识,是我们今
天的写作者、研究者和读者都应该有的。因为说到
底,作家是要从一代代的大作家那里获得一种传承
的,文学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个伟大的传统,你
必须成为这个传统中开新风的人,才能创建新的历
史。
行在半途的中国作家们任重道远,一定会创造
出更大的惊喜,就像当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反过来
影响了欧美文学那样,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力,还
在持续地喷发着,并在努力地试图成为世界上散发
异样光辉的独特的文学。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耐心地、认真地去领会
文学大师所创造的作品,也就是这本书中的大作家
们的精神世界。
精彩页
人的精神被重新安置
法国诗人法尔格在谈到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187l一1922)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看上去,他远离阳光和空气而生存,活像一个隐士,长期蛰居在他那座橡木小屋里,他的脸上现出某种焦虑的神情,似乎一股悲伤之情正在逐渐平息,他全身都蕴含着苦涩的善良和仁慈。”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普鲁斯特可能是一个阅读的难题。因为他写了一部长度令人畏惧、很难耐心读下去的小说。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其中有不少都是我的作家同行),他们是否从头到尾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答案是几乎没有。当然,大家都知道它,至少也都阅读过这部闻名世界的小说的一部分内容。然而,《追忆似水年华》的长度和密度就像两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挡了心态浮躁的人去跨越;同时,也使这部小说继续保持着一种神话般的神秘力量。
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贡献给人类的伟大的小说家。如果说小说史的发展是经由拐点不断改变的话,那么,普鲁斯特就是一个站在小说史拐点上的作家,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改变了小说历史的伟大作品。他因此成为20世纪现代小说的先驱之一。我这么说绝不过分。这部巨制分为七个部分,翻译成中文接近250万字。首先,从篇幅上,它就是一个奇迹,如同一条巨大的河流,将一个时代全部的印象,都化作个人的、绵密的、厚实的、雕琢的、绵延的、细腻的、忧伤而平静的回忆长河。这部小说还像一幅无比巨大的花毯,编织着普鲁斯特所存在的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全部信息图像。记忆混合着嗅觉、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将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微妙复杂的心理与外部景象,融汇在一炉里,造就出一本书,一本连绵下去的书。在书里,时间和回忆似乎永远像河水那样流动着,永不停息,记忆因此得以永恒。
一个有雄心的作家,总是想写出一部永恒的伟大之书。一部杰作,总在那里等待作家去完成。一旦完成,它就离开了作者,巨大而耀眼,成为永恒的造物,成为大家共同欣赏的名著。很多作家都梦想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可只有很少的作家可以获得上天的青睐,在天赋、勤奋和机缘巧合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成为那永恒造物的创造者。
那么,《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什么小说?长河式的意识流小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自传体小说,教育和成长小说,通过内心体验所描绘的社会小说,还是一部带有象征色彩的现代主义小说?我觉得,在这部小说中,上述的判断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的某种特征。马塞尔·普鲁斯特把这些标签化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部无论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异的巨作,一部和他所在的时代紧密联系的伟大作品。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写道:“对于1900到195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马塞尔·普鲁斯特像同时代的几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式的哥白尼革命’,人的精神又重新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精神所反映和歪曲的世界。”莫洛亚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不仅说明了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核心贡献:对精神所反映和歪曲的世界的全面呈现。尽管很多研究者认为,普鲁斯特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的心理学哲学的影响,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个人的某种特质,比如高度敏感的神经和哮喘病,比如病态的神经质,以及喜欢沉溺于想象和回想的生活状态,是他最终写出来这部小说的真正原因。
记忆的触发点
1871年,普鲁斯特在巴黎出生。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巴黎医学界的权威,曾经当过类似卫生部长的“卫生总监”,母亲则是文化修养与家教都很好的犹太人,与巴黎犹太人所构成的富人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这种家庭出身给了小普鲁斯特一种特殊而优越的文化背景。但是,他从小就体弱多病,九岁的时候,他就爆发了第一次哮喘,生命垂危,差点就告别了人世。中学时代的普鲁斯特别勤奋好学,对文学、修辞学和哲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1890年,他在巴黎大学听到了著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关于人类意识和直觉的心理哲学课程后,受到了影响和启发,并且将这种哲学理念运用到自己早期的写作当中。从此,柏格森的哲学理论就成了他文学写作上的理论支撑,再加上他的敏感和神经质的天性,一个伟大的、带有稍许病态人格的作家普鲁斯特,就诞生了。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写道:“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童年期比一般的孩子要长得多。这是一个感情极为脆弱的小男孩,如果临睡前没有妈妈的吻,他连觉都睡不着。妈妈的吻,以及它给小普鲁斯特带来的苦恼与欣喜,都成为后来其著作中的主题。例如,他早期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让·桑德伊》和后来的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都是紧紧围绕着这类难忘的回忆展开的。尽管多少做了些渲染与夸张,但无论在早期的幼稚习作,还是成年之后的鸿篇巨制中,这些回忆都是可信的。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著作中,凡是有关普鲁斯特本人,或者以普鲁斯特为原型的小说主人公的情节,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