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杜国景,男,汉族,贵州省黎平县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第四批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曾获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社科基金多项,论文、专著多次获省部级奖,并被国内重要报刊转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从贵州官话方言的阙如说起 一、不能以言识地、以言识人的贵州 二、“中心”的残缺与功能的变迁 三、移民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四、贵州官话方言的当代动向 第二节 历史上的贵州作家与地域发现 一、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二、明清两朝的“薄积厚发 三、明清诗文创作的地域发现 第三节 二十世纪贵州作家断代的理论与方法 一、作家断代与文学的年龄 二、二十世纪贵州作家的四个断代 三、作家与地域文化 第二章 民国视野与贵州作家 第一节 向现代转型的传统文人 一、蹇念益与清末民初贵州学子的最初觉醒 二、姚华与陈夔龙代表两种不同的类型 第二节 社团、集团与贵州作家 一、留学潮中的结社与周昌寿、文元模、马宗荣、杨敬慈、张梦麟 二、文学研究会中的谢六逸、蹇先艾、李君毅、顾彭年 三、其他社团或文人圈中的刘薰宇、杨藻章、孙尧姑、卢葆华 四、与新文学两次相遇的贵州歌谣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对抗与作家的分途 一、分化中的寿生、谢六逸、蹇先艾与《新黔》杂志 二、左翼、抗日战争时的贵州与段雪笙、陈沂、刘雪苇、萧之亮、陈靖、思基、张毕来、林辰、冰波 三、张道藩与国民党系统中的其他贵州作家 第三章 “一体化”与作家地域文化身份的彰显 第一节 跨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一代贵州作家 一、蹇先艾与从国统区走来的其他作家 二、披着战争硝烟落籍的邢立斌、田兵、涂尘野、钟华、俞百巍、微山 第二节 一代新人的成长 一、新时代的贵州与胡学文、韦翰的小说 二、石果、廖公弦与黔北地域文学的新开掘 三、从部队成长起来的张克、傅泽、王蔚桦 四、贵州文学界的新气象 第三节 国家区域政治与少数民族作家的崛起 一、走进新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 二、伍略、潘俊龄、龙志毅、苏晓星、熊正国 三、天柱侗族作家群:张作为、滕树嵩、谭良洲、刘荣敏、袁仁琮 第四章 “重返八十年代”的贵州文坛 第一节 被“引爆”的“外省”诗歌 一、轰动北京的贵州诗人 二、“外省”之不当及相关评价问题 第二节 第三代的正式出场 一、《文艺报》记者的贵州之行 二、第三代脱颖而出的几种方式 第三节 历史拐点中的锐进与坚守 一、李发模的诗与叶辛的小说 二、何士光的蛰伏与崛起 第四节 聚讼纷纭的贵州作家 一、凋落的《黑玫瑰》 二、围绕张永龙、曹雨煤作品的争论 三、唐亚平:女性诗歌的先声 第五节 仡佬族作家群的启示 一、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二、第一代仡佬族作家创作的地域性特点与当代追求 三、赵剑平、戴绍康的小说 第五章 跨越世纪的贵州作家 第一节 九十年代的三代同堂 一、社会转型与文学的演进 二、第二代:石果、袁仁琮、龙志毅、苏晓星、伍略 三、第三代:何士光、王剑、李宽定、顾汶光、徐成淼、戴明贤、余未人、雨煤 四、第四代的整体出场 第二节 第四代整体观 一、行走的跫音与斜线 二、诗歌、散文综论 三、长篇小说竞写潮的贵州响应 第三节 小说的几种价值形态 一、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与冉正万的远山情怀 二、王华、肖勤小说的女性视角与修辞 三、肖江虹、曹永的底层、地域与民族记忆 四、谢挺、戴冰、梦亦非的文本试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中,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域文化亦呈现差异共生的局面。 杜国景著,朱晓进、丁帆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学主潮与贵州作家断代侧影/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研究丛书》以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思潮的凝聚、涌动为着眼点,对二十世纪贵州作家的代际成长进行分析和阐释。 内容推荐 在中国的文化地理版图上,贵州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确有差距,但亦有自己的特殊性。杜国景著,朱晓进、丁帆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学主潮与贵州作家断代侧影/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研究丛书》认为有关二十世纪贵州文学史的研究,应特别注重作家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感受方式、提炼方式与表现方式。在发现、指出特殊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贵州作家与主流文学的对话关系,尤其是贵州作家以自己的特点融入主流文学宏大叙事的渠道与方式。以此为原则,本书将清末民初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贵州作家断为四代,围绕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每一代贵州作家的特点,即他们如何以对地域文化的独特的精神体验,去迎接时代大潮冲击,去呼应现代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如何能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适合高校师生、地域文化爱好者、文学研究者等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