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所,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所,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NATIVE PLACE TIES)的发展? 带着这些思考,《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作者白思奇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 同乡会所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PARTICULARISTIC)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本书作者却认为,地方会所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本书定位 研究回顾 第二章 京城外的同乡会馆 定义会馆 有争议的出身 会馆为何于此时此地兴起 中国大地上的同乡会馆 第三章 京城士人同乡会馆的独特之处 京城会馆数量多 1949年北京同乡会馆境况 民政局的调查 会馆种类 北京会馆客户群的历史演变 方志中的北京士人会馆 第四章 空间中的会馆 施坚雅的中国都市生态双核结构理论 明代北京的社会空间 明清之交的城市生态 宣南无再分 同乡会馆的地盘规模 第五章 作为空间的会馆 院落特征 作为文化堡垒的空间:厨房 会馆戏台 空间中的会馆和作为空间的会馆 第六章 故乡的仪式 定义corporate 义园中的仪式 会馆院落内的仪式 会馆祀典 仪式活动与地方和帝制的认同 第七章 会馆资产的法人社团特征 会馆资产类型 资产的获得 房契以及所有权的概念 会馆寿命 会馆财政 管理 北京会馆法人社团属性之评价 第八章 政府一会馆共同维持的秩序 印结 会馆和京城的社会控制 会馆看馆 会馆司法权威的比较 会馆规章 罪与罚 第九章 央地利益在北京的联络结合 同乡关系和结识京官的非正式渠道 京官如何利用会馆协调地区利益 会馆和区域性之关系网 省级会馆的各自特色 结论 第十章 北京会馆与19世纪90年代的改革运动 会馆与政治社团的形成 会馆空间的政治化与政府的渗透 结论 第十一章 20世纪的北京会馆 会馆居住人口的变化 慈善活动与教育 新文化运动和对北京会馆观念的转变 民国后期不断衰败的命运 北京同乡会馆的消失 结语 跋 会馆今日 附录 明代北京同乡会馆 参考文献 中西文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导语 《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试图展示同乡关系和其体制化发展如何构成晚期帝国政治体系中的宪政因素。白思奇还分析了会馆的空间格局,探讨了该格局对帝京都市生态和士人身份的深远影响,以期回应地方关系如何影响城市这个问题。最终讨论了同乡关系促成的这一特定都市语境如何推动了后来的社会动荡,该动荡伴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还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新制度的不懈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