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来论述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精)》中,谈及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阐明了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和神的关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痛苦的奥秘(精)/路易斯著作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英)C.S.路易斯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来论述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精)》中,谈及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阐明了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和神的关爱。 作者简介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上帝的全能 第二章 上帝的良善 第三章 人类的邪恶 第四章 人类的堕落 第五章 人类的痛苦 第六章 人类的痛苦(续编) 第七章 地狱 第八章 动物的痛苦 第九章 天堂 附录 译后记 序言 当艾希利·桑普森先生建议我写这本书的时候, 我请求他允许我署笔名,因为,倘若论及我对痛苦的 真实想法,恐怕我不得不使用一些看似坚强的言词, 那样一来,一旦有人知道论述者是谁,他们难免会说 风凉话。我的请求遭到拒绝,因为跟整套丛书的署名 原则不一致;不过,桑普森先生说,我可以在序言中 解释一下——我不能照自己的想法办!这实在是振奋 人心的提议,我正在执行不误!让我立即坦白一件事 ,借用善良的沃尔特·希尔顿的话,透过整本书,“ 我觉得我本人跟我所讲的真实感受相距甚远,我只能 祈求上帝垂怜,然后一心盼望蒙怜悯”。不过,正因 为如此,有一种批评是我不该承担的,就是“他没有 经历过切肤之痛”;因为,每时每刻,单单想到那些 深切的痛苦,都令我备受煎熬。如果说有人绝不敢低 估苦难,那就是我。有一点需要补充,写作这本书的 目的是解决痛苦引起的思想问题;当然,更高的目的 是教导读者如何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不过, 在这一点上,我从未愚蠢地认为自己具备资格,对于 我的读者们,除了阐明痛苦与生俱来之外,我别无他 言,微小的勇气胜过丰厚的知识,些许同情胜过豪勇 ,神的一丝关爱胜过一切。 读罢这本书,任何一位真正的神学家都会轻而易 举地发现:作者是个平信徒,并非专业神学人士。我 承认,最后两章的某些内容具有推想的色彩,除此之 外,我相信自己忠实阐述了古老而正统的教义信条。 如果这本书含有所谓“新奇”之笔,即标新立异、非 正统之说,也绝非出自我的本意,乃因疏忽所致。当 然,我是以英国国教会平信徒身份写作这本书的:不 过,我尽力确保本书能够为普天之下受过洗礼、彼此 交通的基督徒所接受。 这不是一部博学之作,因此,对于那些显而易见 的观点和引言,我没有费力作出注释。任何神学家都 很容易看出我阅读的相关资料是何等寡少。 C.S.路易斯 麦格达伦学院,牛津,1940年 导语 C.S.路易斯著的《痛苦的奥秘(精)》的目的是为谈谈一些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更高一层的目的是教导读者如何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对于读者们来说,本书除了阐明痛苦与生俱来之外,别无他言,微小的勇气胜过丰厚的知识,些许同情胜过豪勇,神的一丝关爱胜过一切。 后记 做本书的译者之前,我先做了它的读者。我想, 用“魅力”一词来形容它永远新鲜,且有吸引力恐怕 不大合适,因为,面对它的透彻深邃,它的清新纯朴 ,它的深情款款,它的柔和谦卑,“魅力”一词,显 得那么苍白虚弱,恨不得落荒而逃。这本书不仅让人 不忍释卷,每当重新读过,它总能再一次触开人们内 心休眠的某部分意识,让你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 审视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你自己,你的存在,以 及你和造物主的关系。当你愿意重新审视这一切的时 候,痛苦的奥秘便悄然向你开启。这正是作者通过这 本书对我们的引导。 一个人在面对痛苦时,往往喜欢向外看,看环境 ,看命运,看别人,巴不得可以借此亲手解开痛苦的 谜团,却徒劳无功。然而,作者要我们学习向上看— —仰望宇宙的主宰,同时向内看——透视自我。 作者C.S.路易斯是牛津和剑桥大学著名的文学学 者和批评家,被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他还是广 受好评的奇幻小说及儿童文学作家,无奈,如今人们 太过热衷于谈论他的《纳尼亚传奇》系列小说,以至 于忽略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基督教神学作家。 然而,本书绝不是一个生活安逸的著名学者的冷眼旁 观,因为,一个从未经历过痛苦的人没有愿望也没有 资格去诠释痛苦的奥秘。 1898年11月29日,路易斯出生于贝尔法斯特东部 郊区,父母为他取名为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 ,他是家中的幼子,上面有一个哥哥。父亲阿尔伯特 ·路易斯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北爱尔兰的乌尔斯特人 ,祖先来自英国威尔士,他性情乖戾,为人严苛,把 事业看得比妻儿重要。母亲弗洛拉·奥古斯塔·汉密 尔顿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1885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 女王大学,获得数学和逻辑学学位,她具有法国血统 ,脾气温和,活泼,做事别出心裁。她喜欢编织,总 是那么令人愉快,称丈夫为“我亲爱的老熊”。1905 年4月,路易斯一家搬到利托利(Litle Lea),一座宽 敞的红砖房子,透过楼上小房间的窗户,能看到圣马 可教堂。天主教徒仆人和新教长老会的女家庭教师经 常出现在这座房子里,父亲还向教堂捐献了圣餐仪式 用的银器。三、四岁的时候,小路易斯开始管自己叫 杰克,拒绝对任何其他名字做出反应,这成了家人朋 友对他终生使用的昵称。他的童年充满了“单调平凡 的快乐”,爱尔兰潮湿的气候让兄弟俩更多时间呆在 家里,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产生了影响,那些海滨 假日令人兴奋。哥哥沃尼一直是路易斯亲密的朋友。 保姆莉齐·恩迪考特(Lizzie Endicott)小姐给小路 易斯讲爱尔兰民间传说,在他7岁以前,母亲教他法文 和拉丁文。父母都热爱阅读,路易斯在自传《惊遇喜 乐》中形容自己是“这样一个生命产物,属于漫长的 走廊,充满阳光的空旷房间,孤独中探索过的阁楼, 楼上的重重寂静,汩汩作响的水箱和水管,屋顶瓦片 下面流动的隐约风声……还有无穷无尽的书。”路易 斯把中世纪元素融人他的想象王国,他喜欢那些“穿 衣服的动物”和骑士传说。父母都是新教徒,每个星 期天都带小路易斯上教堂,他觉得布道十分沉闷,长 大以后,他对基督教十分疏远。1908年8月,母亲因 癌症去世,距小路易斯10岁生日还有3个月,这是一场 灾难,他生命中的一切快乐、宁静、安慰随之消逝。 他讨厌空洞的葬礼,埋怨上帝没有垂听他祈求母亲康 复的祷告。这段时间,他很认真地上教堂听道,每晚 都祷告,但是,他遇到了麻烦,有一个来自撒旦的意 念干扰他的祷告,他称之为“假冒的良心”;无论他 祷告多少次,那个意念都说不够,并且质问他在祷告 的过程中是否不断思想祷告的内容,再予以否定,结 果他多次重复祷告,以至失眠,陷入思虑的煎熬。 父亲悲伤至极,十分颓废。他常常不顾气温,禁 止家里开窗户,在炎热的夏日中午让两个儿子吃大量 发烫的食物,教他们又长又艰深晦涩的拉丁文单词。 这让兄弟俩感到悲观、压抑。不久父亲把他们送到英 国赫特福德郡的韦恩亚德寄宿学校(Wynyard)。这所 学校本来名声不错,但是,校长卡普伦(Robert Capron)冷酷暴躁,常常借故鞭打学生。路易斯在自 传中称学校为“集中营”。学校后来被强制关闭。他 在该校学习了将近两年,参加圣约翰天主教堂的崇拜 仪式。这所教堂只注重外在仪式的庄严肃穆,路易斯 并不喜欢那里的蜡烛、香和法衣,却从布道中接触到 基督教基本教义。后来,路易斯离开韦恩亚德,所受 的教义熏陶维持不久。1910年,路易斯回到贝尔法斯 特坎贝尔大学(Camp—bell College)的寄宿学校。 1911一1913年,他又入英国马尔文学院(Malvern College)的切尔堡学校(Cherbourg)读书,女舍监考 维小姐(G.E.Cowie)经常照料和安慰被打伤的男孩子 们,给了路易斯不少关怀和温情。不过,她本人迷恋 神秘学、蔷薇十字会思想和唯灵论。她追求宗教和灵 魂学的方式十分独特,让人兴奋不已,相比之下,路 易斯所接受的基督教传统教义显得刻板无趣。他不仅 丢掉了信仰,还失去了起初的美德和单纯的心。拦阻 路易斯回归信仰的一大因素是“ 精彩页 人们常说,再没有比两颗赤诚袒露的心“相交”、相知更容易的事了。然而,依我看。如果没有“外在世界”或者“环境”这一共同媒介,两颗心很难交融。稍微想象一下便不难发现,通常来说,这种秘密的不受肉体限制的精神交流至少需要在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才能实现,这样,“共存”中的“共”字才有意义,而这里提到的空间和时间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环境。不过,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你将你的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向我表露,像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样,我们中间并无任何外在因素或“他者”,那么,对于你、我两种思想感情,我如何加以区分呢?如果失去了所针对的客体,你我又能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不但如此,倘若我没有感知过一个“外部世界”,又怎能获得“外在”和“他者”这两个概念呢?作为基督徒,你可能会回答:事实上,上帝(或者撒旦)就是在没有“外在因素”的情况下直接影响我的自我意识。此话不假,然而结果是,许多人既不认识“外在因素”,也不认识“他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人类的心灵能够不借助物质直接相互影响,那么,相信其他人的存在就成了信仰和洞察力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来说,认识我的邻舍比认识上帝更加困难,因为,我目前一直借助外界事物来认识上帝对我的影响,例如教会传统、圣经、教友之间的交谈等等。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恰恰是我们所拥有的——某种中间领域,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双方可以共同操纵、借以彼此传递信息的领域。我之所以能跟你谈话,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空气,可以传递声波。物质,既可以阻隔心灵,也可以把心灵拉近。它让我们同时拥有“外在”和“内在”,于是,对我而言,你的意愿和思想便成了声音和眼神。你不仅存在,还“出现”在我眼前,这样一来,我便因与你相识而感到愉悦。 所以,社会是指一个共同的领域或者“世界”,不同人在其中彼此接触。如果天国社会存在,正如基督徒所相信的那样,那么天使们也必须有这样一个世界或者领域,即某种类似我们周围“物质”(从其现代含义,而非经院哲学含义层面上讲)的东西。 不过,倘若物质充当了中间领域,其自身就必定具有固定属性。如果一个“世界”或者物质体系当中只有一位居民,一切都会按照他的意愿而运转一一例如,树木之所以生长,乃是为了替他遮荫挡雨。假如你被带到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世界里,你将寸步难行,并由此失去实施你自由意志的机会。显然,你也不可能令我觉察到你的存在——因为一切用来向我传递信号的物质已经被我完全掌握,你无从操控。 必须再次说明的是,既然物质具有固定属性,遵循不变规律,所有物质状态不可能单单满足某一个人的愿望,也不可能单单有利于某一个特定的物质集合——即他的身体。比方说,在一定距离外,火能够给一个人的身体带来温暖舒适感,一旦距离缩短到一定程度,火便会伤害这个身体。所以说,即使对于一个完美世界而言,我们神经中的痛苦纤维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可以传达危险信号。这难道意味着任何领域都有邪恶因素(以痛苦的形式)存在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最小的罪也隐藏着不可估量的恶,导致痛苦的恶划分为不同级别,特定强度以下的痛苦根本不会引起任何恐惧或厌恶。例如,“温暖——温热——过热——灼烫”的过程提醒人们把手从火边缩回,不过,没人会在意上述过程。再如,我相信自己的感觉,步行了一整天后,爬上床,腿部会觉得微微酸痛,实际上,这种酸痛是令人愉快的。 然而,我们有必要再度说明,物质的固定属性决定,无论物质以何种方式布局,都不可能永远满足某一个人的喜好,而整个宇宙中的物质就更不可能令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获得便利和愉悦。一个人沿着一个方向行进,要下山;另一个人沿相反方向行进,就要上山。一枚卵石躺在我喜欢的位置上,那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位置,除非有巧合。这个道理似乎跟作恶扯不上关系:相反,它适用于礼让、尊敬、慷慨等行为,这些行为是通过爱、善意的幽默以及谦逊来表达的。不过,它也给大恶留了地步,给争竞和敌对留了地步。如果人的心灵是自由的,就难免抛却礼让,挑动纷争。一旦心中生出敌意,人们便会利用物质的固定属性来彼此伤害。例如,木头具有固定属性,我们可以用它来造房梁,也可以用它来击打邻舍的头。总的来说,如果人们起了争斗,胜利往往属于武器先进、技术高超、人多势众的一方,即使这一方是非正义的,这是由物质的固定属性所决定的。 P22-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