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货币银行与国家(如何避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理查德·M.埃贝林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货币银行与国家(如何避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一书中,理查德·M.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和货币自由的“现代”探索者:劳伦斯·怀特、乔治·塞尔林以及凯文·多德,指出了一条从中央银行体制转变到未来自由市场的货币和银行体制的道路。他通过探索历史史实与不同理论的区别,寻找终结恶性经济危机的办法,其观点对年轻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学习借鉴意义。
目录
序言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通货膨胀与稳定
一点通货膨胀没啥害处,不是吗
经济稳定的稳定价格水平之逻辑
20世纪20年代的美联储和价格水平稳定化
本杰明·安德森和价格水平稳定的目标
第二章 货币、商业周期与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家对货币起源和购买力的看法
米塞斯和货币非中性
哈耶克和稳定价格水平的不稳定影响
奥地利学派资本和利息理论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和大萧条的原因
第三章 大萧条与新政
大萧条和干预的危机
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分析和对策
罗斯福新政
新政及其评论
第四章 凯恩斯的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新自由主义”
凯恩斯和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及其后果
市场的萨伊定律和凯恩斯经济学
储蓄、投资和利息与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和社会工程的危害
凯恩斯革命和对凯恩斯的早期批评
第五章 芝加哥学派的货币探索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和大萧条
亨利·塞门斯和货币改革的“芝加哥计划”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稳定框架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货币需求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经济稳定的货币“规则”
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纸币成本看法的动摇
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通胀和大萧条的看法
第六章 金本位、货币的非国家化与100%黄金美元
19世纪的金本位
金本位作为政府管理货币
米塞斯支持黄金和自由市场体系
哈耶克和货币非国家化
穆雷·罗斯巴德和100%黄金美元
第七章 自由银行
自由银行和对中央银行的政治评价
自由银行和对中央银行的经济评价
自由银行和货币扩张的竞争限制
自由银行和货币的市场需求
自由银行和储蓄与投资的协调
自由银行业和市场竞争的好处
走向货币和银行体制自由
译者后记
序言
货币银行制度与现代金融的脆弱性
金融基础理论涉及三个方面:货币、信用及利
息理论,三者紧密相关,而货币则更加基础和关键
。自然而然,货币银行制度是根本的金融制度。
有关货币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各种学说亦是
交错杂乱。不要说常人难以厘清货币的本质,就是
有的经济学家甚至顶级金融专家都自叹“不识庐山
真面目”。
由于货币金融理论的混乱,人类至今未能摆脱
金融危机的桎梏。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随之而
来的大衰退就是最新的例证。鉴此,英格兰银行前
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在2016年也忍不住
说,当前的货币银行制度是“炼金术”,应终止这
种金融炼金术。
事实上,始终有一小批人能够预见到金融危机
,并知晓避免危机之道。他们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继
承人,由于历史的机缘,他们现在常常被称为“奥
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本书作者理查德·M.埃贝林
就是这样一位经济学家。
埃贝林是美国塞特多大学伦理和自由企业领导
力的杰出教授。他曾任诺斯伍德大学经济学教授,
美国经济学教育基金会(FEE,2003-2008)主席,
密歇根希尔斯代尔学院(Hillsdale College,
1988-2003)米塞斯经济学教授,并曾任自由未来基
金会(The Future of Freedom Foundation,
1989-2003)副主席。他还著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和《自由的政治经济学》(Edward Elgar,2003
)以及《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和货币经济学:米
塞斯和奥地利学派传统》(Routledge,2010),
并编著三卷本《米塞斯选集》和五卷本《资本主义
之辩》(2009-2014),并与他人合著有《当我们自
由》(2014)。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的教材,也不是严格意义的
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轻学术著作,语言
通俗易懂,但不失学术著作的严密与准确。
通过引入问题“一点通货膨胀没啥害处,不是
吗”,作者开始带我们进入货币思辨之旅。作者分
析指出,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稳定价格水平的政策
是大萧条的根源。而大萧条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之
长是由政府干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政策造成的。作
者用了几章详细地介绍、对比了奥地利学派、美国
新政、凯恩斯革命以及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张。
作者论及了历史上的金本位。贸易的国际化需
要一个稳定、稳健而值得信赖的货币秩序的帮助。
人们认为黄金是历来证明最能服务于这个功能的商
品。因此,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国家所担负的有限
职责中,地位最显著的就是维持金本位。不过,作
者也正确指出,彼时的金本位并没有逃脱被干预的
命运,事实上仍是政府管理货币。
最后一章“自由银行”是本书的重心所在:
在一个自由银行体系中,一家私营银行能试着
扩张其在市场中的钞票和支票以至于超过储户对它
们的需求吗?是的。那么这种情况能维持很久吗?
很不可能,正是因为在很短时间内,该银行将认识
到自身行为的后果。这家银行也不可能强迫别的银
行采取同样的行动,也不能以其孤立的货币和贷款
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般价格水平或者市场中的
相对价格结构。因此,私营银行钞票超发和对该银
行黄金储备的负反馈之间的间隔将更短,而且相比
于中央银行,其影响也将更加具有局部性。
在这里,作者实际上谈及了自由银行制度与现
代货币金融制度的一个重大区别,即自由银行制度
为什么是稳定的?而现代金融制度为什么具有所谓
的“脆弱性”?在自由银行制度下,不同的银行就
像轮船下面的不同隔离密封舱,单个银行“大也能
倒”,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债务违约的相互扩散。也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现代金融体系所谓的脆弱性

作者批评了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货币银行制度
,他犀利地指出:
货币中央计划是人们广泛接受的世界上彻头彻
尾的中央计划中的最后一点残余。事实是,即使货
币政策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不受到意识形态和特殊利
益政治压力的影响,我们也从来没有过成功的中央
管理货币体系。
通过废除政府对货币和银行体系的垄断控制和
管制,货币政策将在各个地方变得没有必要。
事实上,中央银行并非是市场法治的自发结果
,而是私人银行引入部分准备金制度后,政府对银
行偏袒后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公正的法律准则对于
自由市场的运作是必要的。政府没有担负起严格执
行市场经济法律的责任,任由不负责任的银行自行
倒闭,反而通过设立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方
式成为银行不负责行为的最后拯救者。为了挽救破
产的命运,不少银行家迫切希望有一个最后贷款人
能够挽救自己。而一些理论家认为,防止私人银行
家过度进行通货膨胀的最好方法是赋予一个受官方
控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这样,中央
银行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维护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但是,在货币的演化过程中,政府不是维护公正的
市场秩序,而是建立中央银行,使政府与商业银行
分享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好处,继续扭曲甚至放大不
公正的市场秩序。这样,不诚实货币产生的根源没
有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继续存在!
十分少见且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最后一节中
还提出了美国从当前货币银行制度迈向自由银行制
度的六大步骤,使得作者的理论主张很接地气。
对于未来自由银行制度的细节,作者运用哈耶
克自发秩序的原理指出:
这些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而且也不存在绝
对的答案。正如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所解释的那样,理解和预见自由社会产
生的复杂过程中的市场互动和发现机会的所有结果
,对我们而言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自由才弥足
珍贵。自由让只有自由占据上风时才出现的可能性
变得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货币自由必须提上21世纪
经济自由议程。
人类文明的延续,在于保存自由;而自由发挥
作用,往往受制于个别节点。当前,货币制度就是
这样的节点。
本书引证丰赡,论述有力,代表了奥派在这一
领域当前的水平。对于想一窥科学货币理论堂奥的
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略有挑战性的、清晰明确的
指引图。
蒋豪
2018年9月1日于北京简素斋
导语
理查德·M.埃贝林著的这本《货币银行与国家(如何避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不是传统教材,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而是面向大众的轻学术著作。本书从“价格水平稳定论”到“自由银行”理论,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到凯恩斯学派,阐述“美国大萧条”“70年代滞胀”和“2007金融危机”,结合债券、商品、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政策,为我们呈现一幅现代银行制度形成史的画卷,让我们了解国家经济运行的金融逻辑。
后记
埃贝林教授的这本小书初版于2015年,其时正
是美国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缓慢恢复的阶段
。2003-2008年的经济繁荣让人们过度乐观,以为这
种繁荣可以持续下去,其中也包括很多美联储的官
员。而当危机发生时,市场恐慌所带来的灾难后果
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人们对政府的期待和指
责同样堆积起来,就如同平日里人们对政府表现的
怀疑和排斥一样。与中国不同,美国社会自官方到
民间都认为政府心怀恶意,其存在只是不得已的“
权宜之策”和“必要的恶”。埃贝林教授认为,
2008年的这次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要追溯到“大萧
条”发生前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
法案》,该法案标志着美国全国性中央银行系统的
建立。美联储的理事会于1914年8月12日宣告诞生,
而联储银行则于1914年11月16日正式开张营业。这
意味着在美国境内形成了由政治委任的单一权威主
体进行货币事务的垄断。接受中国教育的人几乎会
出于直觉地认为货币作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交易媒
介必须由当局控制,而“中央”二字似乎具有与生
俱来的权威。但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大写的“我”
与人造的“联邦”(中央)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存
在:由联邦制定的法律对个体进行约束更是不可接
受的对个人权利的侵害。而在经济事务中,再没有
哪种侵害比剥夺铸币权的侵害更大,影响更深远;
再没有哪种侵害比滥发货币造成的侵害更“合法”
和恶毒。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什么?当代的中央银行体系
已经固若金汤,其复杂的机构和制度设计已经让人
们难以看清其本质。那么让我们在历史中找找答案
。埃贝林教授在担任美国经济学教育基金会主席时
曾写过一篇总结美国90年货币中央计划政策的短文
,其中就提到在19世纪的头50年里,美国国会至少
两次批准建立特许的美国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而这一机构主要就是为了协助
政府借贷,同时也难以避免地成为美国政治腐败的
温床,无数政客的朋友和支持者能够从这里廉价获
得信用。而在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的政府也设
立了一个全国银行系统(National Banking
System),其本质也是作为资助政府赤字支出的工
具,该系统也在19世纪造成了最严重的通胀。20世
纪初,美国开始效仿欧洲建立所谓现代的中央银行
体系,即一个由政府建立、政府控制的中央银行体
系。在埃贝林教授看来,正是此举造成了美国过去
百年来不断出现的“繁荣一萧条”周期,货币的发
行受到人为干预和控制,而非根据市场对货币的供
需关系自行调节。
对货币数量进行管理,符合任何政府的管理初
衷。但认为人力能够完美知悉市场的供需关系细节
并能够充分协调和匹配资源,这不仅是不值一哂的
经济学幻想,更是完全过时的政策制定基础。不幸
的是,这却恰恰是当今各国所迷信的理念。
各国政府的好朋友、经济事务的权威顾问凯恩
斯就是这种理念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干预主义延伸
到经济政策和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对政府
在经济事务中的掌控地位之强调不亚于拥戴一位厨
师出任养猪场的经理人。埃贝林教授这本书贯穿始
终的就是对“现代货币理论者”,或者所谓新凯恩
斯主义者所兜售的“万灵丹”的批判。他不仅从奥
地利学派经济理论层面对货币中央计划进行了分析
,还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叙述顺序,总结了各个历
史时期的教训。作为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埃贝林教授遵循并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和
商业周期理论,通过对货币扩张和利率操纵导致的
人造繁荣及其不可避免的破灭之分析,廓清了人们
对大萧条和当代经济危机的误解,说明并不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内在因素,而是大规模的经济干预,主
要是货币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的恶果。
在我看来,埃贝林教授所做的是从经济政策的
一个角度破除一种由来已久的迷信,那就是对中央
权威的迷信。而仅仅这一个角度的例子就已经足具
说服力。历史上,试图通过印发无担保纸币或者金
属货币而摆脱经济衰退却最终造成灾难后果的例子
不胜枚举,比如,图密善皇帝统治下的古罗马,路
易十五国王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治理下的法国,以
及美国大革命时期及之前的殖民地印发信用券政策
,等等。至于近现代的例子更是骇人,魏玛共和国
的超级通胀,20世纪诸多国家发生的用小推车推着
钞票去买日用品的场景,以及最新近的例子,委内
瑞拉发生的超过700%的大通胀,等等。将生计之务
寄望于一个掠夺型的中央政府,这是无知与愚蠢的
完美体现。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认识各国货币中央计划当局的建立初衷与本来面
目。
2018年10月,我到西班牙大加纳利岛参加朝圣
山学社年会,并见到了埃贝林教授夫妇。在欢迎酒
会上,我们交谈了很久(图1为教授与我的合照)。
在对中国学者翻译这样一本书表示欢迎和支持之余
,他很担心书中提出的主张是否对中国有现实的指
导价值。在会议的一个正式环节,当我们讨论“哈
耶克和米塞斯:我们仍还是‘一群社会主义
书评(媒体评论)
对大萧条的误读,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埃贝林教授从理论和数据两方面证明:大萧条之所
以发生,不是因为市场的失灵,而是中央银行货币
政策的结果;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危机的原因,
不是解决危机的药方。
——张维迎(北京大学教授)
在次贷危机10周年、亚洲金融危机20周年之际
,我们有必要再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应对措施进行
思考和总结,尤其是在中国进入新的转折时期、人
们对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高度关注之时,总结危机
的经历和教训的必要性更是显而易见,而这本书能
给我们不少启发和指引。
——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
主流货币银行学的书很多,现行各国货币{艮
行体系也是按照其中的理论建立和运作的,但并未
避免经济金融危机之害。读读奥地利学派的货币银
行理论也许会令你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让你多一
些思考和反思。埃贝林教授的《货币、银行与国家
》是不错的一本,译文也相当流畅,比同类著作(
如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好读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历次经济危机表明,单中心国家秩序支撑的货
币政策,实际上让市场自身失去自我调整的功能,
从而创造并进一步放大了危机。要更好地理解经济
危机的真实原因,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与国家》一书,值得一读。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与周
期理论,评述了凯恩斯通胀药方和芝加哥学派奉行
的“货币规则”的误区,肯定了金本位、货币的非
国家化及100%黄金美元的优点,提出未来之路在于
自由银行体系。本书应该成为经济学专业师生和货
币银行业界的必读书目。
——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经济学家有责任揭示并告知人们历史上重大经
济事件的真相,特别是大萧条和近一次金融危机的
真相。埃贝林教授的《货币、银行与国家》正是分
析货币、银行与商业周期的一部杰作。
——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精彩页
如果货币数量的增减带来了所有价格同时成比例的增减,那么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应该就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变化既不会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也不会影响社会中个人和群体所得的相对收入份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就仅仅是名义上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米塞斯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对市场的影响在其实际效果上一直都是非中性的,这就正如欧文·费雪等经济学家所辩解的那样,货币非中性的原因仅仅在于货币供给的改变并不能完全被人们预料,结果就是,资源和劳动力合约并没有完全将实际的价格变化率融合到资源价格和工资谈判中。因此,成本价格将会暂时滞后于销售价格,造成暂时的利润差异。
另一方面,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坚持认为,即使资源价格和工资像销售价格一样灵活,甚至即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完全预见由价格指数度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平均变化率,货币就其效果而言也仍是非中性的。
原因在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分析方法。米塞斯指出,市场条件的任何改变都最终能够在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境遇中找到起因,市场中发生的一切都始于行动的个人所做的决定和选择。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那么某些人持有的现金就会有所增加,而这些人恰恰就是由货币数量改变引起的社会后果的起点。他们一发现自己手里有超出一般情况下对自己有利的数量的现金,往往就会把这些多余的现金花在他们喜欢或者觉得有利可图的特定商品和服务上。
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对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开始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一开始都会增加,而是只有持有多余现金余额,并愿意大量购买的个人对某些特定商品的特定需求会增加。价格会开始上涨,但在“第一轮”上涨过程中,只有需求有所增加的特定商品的价格会上涨。
随着货币花在那些特定商品上,最终的销售额就成了那些商品的商家收到的多余的货币。那些商家发现自己的现金状况改善了,这使得他们能够继续增加对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价格的“第二轮”上涨,但第二轮中受到影响的价格是这其中的新的货币接受者希望增加需求的特定商品的价格。
在第二轮中花掉的货币成为另一群商家获得的额外的货币。同样,这些商家也发现他们的货币状况改善了,这使得他们进而能够增加他们对市场中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于是,这就带来了“第三轮”价格上涨,但同样也是那些需求增加了的商品的价格才有所上涨。
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进行到经济中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在原则上受到影响为止。那时,所有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受到了货币扩张的影响。一般价格会变得更高,但每个价格都是按照特定顺序受到货币增加的影响,不仅影响程度不同,而且每个过程的不同时间节点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P40-4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