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景观笔记(自然文化设计)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向荣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向荣著的《景观笔记(自然文化设计)》是一本文集,作者是风景园林的教师、研究者和设计师,也是《风景园林》杂志的主编,《风景园林》是行业内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作为这本杂志的主编,作者要为每一期杂志写刊首语,本书中的多数文章就选自和改写于《风景园林》杂志的刊首语。另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专业媒体采访的整理,还有一些文章来自于作者有感而发写出的一些文字。 作者简介 王向荣,1963年5月生,198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1~1995年留学于德国卡塞尔大学(Universitat GH Kassel)城市与景观规划系,获博士学位,并工作于卡塞尔市城市景观事务所。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目录 自序 自然 自然的含义 认识第二自然 自然观与东西方园林 无可替代的生态系统 弹性城市与弹性景观 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的环境支撑系统 城市水土保持 城市需要多样的自然 生态无须表达 建造健康的人类生存环境 海绵城市 山地景观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家公园 文化 风景园林文化 景观的价值 文化景观 山水与人居 营建城市如同营建园林 城市中的田园 城市水环境 乡建与乡境 乡村景观的背后 建筑与景观之间 学校始于树下 能源景观 历史使人明智 历史名园复原研究 蓝骑士 什么样的作品更长久 景观评论 设计 地理设计 何为生态设计 整合的设计 风景园林之于城市设计 割裂与缝合 一个项目改变一座城市 城市微更新 景观的模式与图式语言 景观图像学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 植物园 植物专类花园 园林博览会 展览花园的生命之源 大数据并非万能 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 设计教育 学生设计竞赛 景观评奖 怀念冯纪忠先生 景观众筹 致谢 序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对世界的所知好像越来越 少,未知似乎越来越多。作为一个风景园林的教师、研究 者和设计师,我发现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方能适应学科领域 迅速拓展的节奏。然而仅此还远远不够,学而不思则罔, 没有深入的思考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架构新的知识体系。于 是,这些年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思考了许多问题,不 少思考都与自然、文化和设计相关。 首先是自然。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尊重 自然?面对当今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风景园林 师,我们应该如何将由工程设施系统构筑的城镇转变为由 自然生态系统统领的人居环境,从而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 问题,使得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 还有文化。文化是如何产生和演进的?我们应该如何 理解文化?针对目前的城乡建设中历史文脉断裂、文化特 征弱化和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在提高人们生活 品质的同时,重构中国特有的人与自然协调、山水融合的 人居环境体系和尺度宜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系统,使 得每一个生活空间充满个性、具有文化品质、富有诗情画 意? 自然与文化虽然是抽象的概念,不过我在设计实践中 经常会遇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困惑。比如,我常常被 建议,设计要更自然,要采用自然的形式,设计要更有文 化,要增加文化的内涵。而在我看来,我们的设计完完全 全是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并且延续着场地的文化。这种情 形发生得越多,也就越让我思考自然与文化的含义以及设 计的本质。 许多思考看似已经有了结果,但是如果不能把这些想 法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它们只是一些思维的碎片,无 法捏合成能够引导行动的思想,也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那其实还是“不知”。因而只有把思考记录下来,把 想法写下来,才能真正完成有深度和有逻辑的思考,才能 更清楚地知晓,更准确地做事。 非常庆幸,这些年在繁重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之余, 我还能写下一些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考,这得益于我担任 着《风景园林》杂志的主编,要为杂志写刊首语。针对每 一期杂志不同的主题写刊首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 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思考梳理并转变为文字的过程。另外 ,有时我也会遇到一些专业媒体的采访,一些看似漫无边 际的提问也促使我不时地整理以往的想法,并最终形成文 字。当然我也有面对个别事件有感而发,情不自禁想写一 点文字的时候。 刊首语、访谈和一些应景的小文积攒多了,同事们建 议我可以将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出一本文集。在风景园林 学科越来越强调科学性和研究性、研究论文越来越有专业 写作范式的今天,这些简短通俗的文章根本算不得研究。 不过它们还是反映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代表了我对风 景园林在自然、文化以及设计领域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回应 ,其实许多问题并没有答案,我仅是有感而发。因为没有 科研论文的写作羁绊,这些文字也就少了些刻板与说教, 读起来应该会比较轻松。希望它们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 如果除此之外还能引起一些读者的再思考,那就超出我的 预期目标了。 2018年2月 导语 针对每一期杂志不同的主题写刊首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思考梳理并转变为文字的过程。 刊首语、访谈和一些应景的小文积攒多了汇集起来就是王向荣著的《景观笔记(自然文化设计)》。在风景园林学科越来越强调科学性和研究性、研究论文越来越有专业写作范式的今天,这些简短通俗的文章根本算不得研究。不过它们还是反映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视野,代表了作者对风景园林在自然、文化以及设计领域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回应。 精彩页 自然的含义 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按照《辞源》上的严格定义,作为名词的“自然”是“天然,非人为的”东西,作为形容词的“自然”有“不造作,非勉强的”意思。将这些定义置于我们平时使用这个词的场合去看,好像也不完全贴切。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教育工作者提倡“家长带孩子到农村去,让他们多接触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显然不是完全天然的环境,它应该是一种乡村的自然。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默认的能够被称作为“自然”的环境远远超出字典上的解释,更不用说在风景园林专业的领域。 在国内的专业书籍中,有将园林称为“第二自然”的,那么显然作为中国园林蓝本的原始的自然是第一自然。这个定义已经拓展了字典中对于“自然”的解释。然而,仅仅有这两类的自然,似乎还不能够完全涵盖今天风景园林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我们仍然需要更为广泛的对自然的理解。 什么是自然?如果山高水长、流泉飞瀑是自然,那么平岗浅阜、野塘小池是自然吗?如果湖光山色、芳草萋萋是自然,那么大漠孤烟、野花蓬蒿是自然吗?如果层峦叠嶂、林木苍莽是自然,那么柳暗花明、平畴新苗是自然吗?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何呢?在课堂上,我们曾多次向学生展示各种景观的照片,并让他们判断哪些代表了自然。通常的情况是,对于青山绿水、树木葱茏的景色,学生总是毫不犹豫地判定为自然;对于恬静而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大家犹豫不决,最后选择是与不是者均有之;对于绿草茵茵、花木扶疏的花园景色,有人答是,有人思虑再三最后忍痛割爱;而对于平淡无奇甚至荒凉破败的景观,几乎没有人认为是自然。接受这些测试的学生都处在专业学习的初期,他们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人矛盾的自然观:一方面觉得自然意味着天然形成的景观;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个人的审美倾向渗入到了对自然的判断之中。 其实,自然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在不同的层次上,它有不同的含义。在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园林就被定义为“第三自然”,以区别于荒野的“第一自然”和田园风光的“第二自然”’。20世纪,随着认识的发展,有些学者又提出了“第四自然”的概念作为补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对自然的认识体系。 第一类自然是原始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天然景观。景观的形成依赖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没有对它产生太多影响,诸如山岳、湖泊、沼泽和峡谷等地区。有时在这一类的环境中虽然也有人工构筑物,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影响到总体景观的自然面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大,这类自然已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它们成为地球上的自然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二类自然是生产的自然,表现在景观方面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施加了各种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尽管第二自然是以生产和实用而不是视觉和美学为目的所形成的,但往往是顺应并融合了第一自然而产生的,而且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一类自然具有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农业景观的面貌出现,如田野和牧场。在有人类生活的地区,这类自然占有最大的面积。 第三类自然是美学的自然,这是人们按照美学的目的而建造的自然,在历史上它往往是模仿第一或第二自然而建造,是对二者的再现或抽象,但选择原型的不同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东两方各种风格的园林都属于这一范畴。 第四类自然是自我修复的自然,即被损害的自然在损害的因素消失后逐渐恢复的状态。自然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修复的速度视破坏程度的高低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会有不同,有时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来促进这一过程。如被污染的土壤在污染停止后,一些抗性极强的草本植物会首先生长出来,一些植物本身具有分解有毒物质的能力,一些植物枯萎腐烂后产生的有机物会中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经过若干时间,通过这种生物化学作用以及雨水冲刷的物理作用,土壤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从而使更多的抗性一般的植物能够生长起来,加快土壤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产生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都是自然的。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