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边风景(精装插图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蒙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蒙著的《这边风景(精装插图版)(精)》以19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四清”运动背景下,讲述了伊犁地区跃进公社爱国大队发生的一件粮食盗窃案,进而暴露出农村的阶级斗争以及“苏联修正主义代理人”煽动裹挟数万边民外逃等政治斗争的叙述,但却格外地突兀、不自然和空洞、虚假,充满了生编硬造的痕迹,很难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小说主人公伊力哈穆进入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境遇时,现实中的血肉丰满,魅力四射;当阶级斗争的政治生活境遇时,却让人感到干瘪、缺乏灵气和精魂。他能深入底层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颗平等尊重的心态去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之情。作品中的政治生活叙事完全游离于农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之外,成为一种外来的东西;犹如一首优美歌曲的旋律中,突然切入了一段噪音,格外刺耳。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历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及中、短篇小说近百部,有《王蒙文集》45卷1600万字。曾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2015年茅盾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醉舞的哈熊 在客运站惨叫的乌尔汗
第二章
哭泣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相逢
麦子被窃,阴风起了,乱局惊心
第三章
离奇盗窃 大队的宵禁令所为何来
第四章
鸭子、儿子、高腰皮鞋
苏侨协会麦斯莫夫先生
第五章
谁在生事 老伊犁们竟然惊惶起来
谁在意过小丫头们的友谊 狄丽娜尔
第六章
伊犁俄罗斯人的爱情故事 谁在盯着乌尔汗
第七章
童年伊力哈穆碰碎了库图库扎尔的酥糖
农村开会的乐趣与工时浪费
第八章
伊力哈穆与里希提交谈
天空、星月、流水、维吾尔人
第九章
花丛天堂里的敬畏与自律
爱弥拉克孜失去了一只手
哎鸠鸡哞鸠鸡要出现了吗 刷了一半墙叫停
第十章
牛皮穆萨与杠头乌甫尔大战 挥动钐镰 英雄的劳动场面
第十一章
塔塔尔族美妇人莱依拉 一封来路不明的信
老王也会受到挑拨吗
第十二章
沉沦中的乌尔汗与伊萨木冬夫妇 不堪回首的伊犁边民事件
第十三章
此情何堪,亲闺女不辞而别
彼物怎处,好汉子二斤羊油
第十四章
温柔的雪林姑丽 剽悍的马车夫
第十五章
猪仔事件 民族问题说到底是阶级问题
第十六章
围着火炉给玉米脱粒,照样是一个安详的冬天
第十七章
尼牙孜厚颜多喝牛杂汤 穆萨队长大言不惭而又油腔滑调
第十八章
狄丽娜尔与库瓦汗大打出手
麦收时节的谐谑曲与小夜曲
第十九章
库图库扎尔书记在瓜地 翻江倒海的吸瓜而不是吃瓜法
享受享出来了尴尬
第二十章
失踪的库尔班惹扎特 伊力哈穆闯入烤肉宴
第二十一章
在大湟渠龙口的深思 童年回忆 麦场上
第二十二章
往事:盛督办、烈士、三区革命
一言难尽的新疆啊 县委书记赛里木深入群众
第二十三章
诱惑与端倪 库图库扎尔与他的四只飞鸟的故事
第二十四章
山欲静而风起青萍 馕师热依穆的回忆
第二十五章
库图库扎尔转守为攻 雨中情
痛惜乌尔汗失去了的青春
第二十六章
县里、村里的日常生活
乃孜尔:人神对接的感恩与狂喜
谣言杀人
第二十七章
十月小阳春 田野的秋天
婚礼上的四种宾客 尼牙孜的牛糟蹋麦苗
第二十八章
麦素木大讲马克思、列宁、斯大林
麦素木邀请泰外库共进晚餐
第二十九章
新婚旖旎 喀什与伊犁拉面条之异同
第一夜的一点点别扭 大寨之梦
第三十章
杨辉技术员筹划农技流动展览
冬季水利劳务的安排与争执
尼牙孜用孕妇诊断书作自己的医疗证明
第三十一章
革命的记忆、未必成功的新征程
京汉路、兰新路、昌吉、乌苏、赛里木湖
刻骨铭心的地图
第三十二章
麦素木去找老爷子
从那边回来的赖提甫 两只小鸽子的遭遇
那人就在你我身边
第三十三章
用铁锨的三种套路
迎接工作队的动员
尼牙孜的牛意欲何往
第三十四章
牛是怎样被杀的 尼牙孜不可能捞到便宜
库图库扎尔与麦素木过招
第三十五章
集体的生活情趣与共产党的工作队文化 维吾尔书法
亲切的家庭 风雨前的平常日子
第三十六章
麦素木的房宣布置 一次别有风味的宴请与弹唱
坏、恶、邪、狂、毒之花
第三十七章
伊明江的苦恼
伊力哈穆夜读毛主席起草的中央文件
维吾尔谚语:鹰有鹰道,蛇有蛇道 汉族俚语: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门道
第三十八章
粉刷房屋,其乐无穷
积极分子,其乐无穷
信任与期待工作干部,其乐无穷
第三十九章
泰外库雄风惩恶劣,风轻月淡
爱弥拉丽质见高洁,意雅情深
第四十章
章洋同志的劳动姿态与思考谋划姿态 章洋与尼牙孜一拍即合
政治姿态 咱们人太重视姿态喽
第四十一章
尼牙孜全面揭发批判伊力哈穆并波及热合曼
伊力哈穆与工作组其他成员交谈甚欢
章洋愤而搬到尼牙孜家
第四十二章
泰外库给爱弥拉克孜的一封信 信落到尼牙孜手里
第四十三章
章洋的搬迁像是向水流里抛下了石头
穆萨、麦素木打探消息 伊塔汗伤心 泡克夫妇不可一世
没有搅屎棍搅动还咋出戏
第四十四章
尹队长接待“四皓”来访 谎言与诬告是怎样打造的
第四十五章
雪林姑丽幻想曲 阿图什、喀什噶尔恋歌 再娜甫痛骂库瓦汗
第四十六章
章洋组织对伊力哈穆的“小突击”
那个年代的农村批斗会 空话的不可或缺性
第四十七章
四清工作队的內部斗争 尹中信对章洋的严厉批评
章洋伺机反扑 何顺对章洋的软反抗
章洋在库图库扎尔导引下动员泰外库斗伊力哈穆
第四十八章
维吾尔农村的妇女“上流社会”
流言杀人的故事 好事多磨好人多难
第四十九章
打馕是维吾尔家庭生活的盛典 米琪儿婉与雪林姑丽合作打馕
泰外库兴问罪之师 毁了一炉馕
第五十章
章洋的“左”劲暂时占了上风 泰外库、穆萨卷入了对伊力哈穆的批斗
谬误同样可以头头是道
第五十一章
雪林姑丽与爱弥拉克孜沉痛谴责泰外库 泰外库的精神负担
严寒的冬夜 奔跑、巧遇、无言以对
第五十二章
伊力哈穆冒险到县里去 中央的新文件
乌尔汗被审讯被强迫
事情发展到了极端,
序言
以民族志书写方式,讲述国家故事
——读王蒙《这边风景》
姑丽娜尔
每每和维吾尔人在一起的时候,王蒙先生脸上会洋溢
出他自己都觉察不到的维吾尔式的笑容和肢体动作,特别
是当有人能和他用维吾尔语说些地道的“qaq—qaq”(玩
笑话)的时候,他们会一起爆发出伊犁人式的大笑,那个
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与当地人民水乳交融的王蒙先生,
是一个幽默、风趣,有着两个舌头、两种思维的智者。
十六年后回到内地,他却带走了整个新疆!他让新疆
的山水展现在小说里,让那些自己久久不能忘怀的人物活
跃在自己的文字里,让才华展现在生活故事催发的灵感里
。他描写各具特色的新疆人,那些离不开笑话和幽默的伊
犁农民们、爱喝奶茶的女人们,他们咀嚼茶叶末时的神态
是那样有韵味和令人怀念!时至今日,很多年龄稍大一些
的新疆人都把王蒙先生称为“wangmeng—ka”(王蒙大哥
)。他们了解王蒙先生,也像了解他们自己。
我猜想,王蒙先生的内心,永远有两个活生生的人在
对话。在此,我要向在那个在十六年里自觉把维吾尔人变
成自己、把自己变成维吾尔人的,胸怀比草原还要宽广的
王蒙先生致敬!
这是我宁可阅读先生的作品、感受他的思想,却总未
提笔去写有关他创作的文字的原因。那是我的智识所未能
企及,更是我的胸怀远未达到的。
读着他写新疆的作品,品读他翻译的维吾尔古典文学
诗篇,最可见他的维吾尔语的功力。他逐字逐句翻译的那
首古老的《死亡之歌》,是我到目前为止见到的最好的译
本。王蒙先生真正理解了维吾尔族人生观中很重要的一部
分,就是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一个敬畏和尊重死亡的人
,一定是热爱和珍惜生命的人!王蒙先生非常推崇维吾尔
族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除了死亡,一切都是游戏”,
他对这个谚语中“Tamaxar”(这个词的意思很宽泛,有游
戏、游览、欣赏等意思)感受深刻,他认为谚语里充满了
生活智慧。
但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王蒙先生从
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无论身处逆境,无论远离
故土,他都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同命运。王蒙先生在二
十世纪六十年代下放到遥远的新疆时,完成了一个十分重
要的工作,就是构思写作小说《这边风景》,通过对“近
文革”时期边疆地区民众生活及文化的深入细致的描述,
回答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话题。这些话题,在今天同样适用
。因此,小说《这边风景》是一部任何想了解新疆、了解
新疆各民族的人都不能绕开的重要作品。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像王蒙先生这样把一个与自己在
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的边疆民族作为毕生
书写、诠释的对象的作家并不多。
作品以民族志的书写方式讲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新
疆各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的文化、精神、情感,围绕多民
族国家中民族与国家这个核心,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
物形象,构建了一个蕴含着象征意义的小说结构,揭示了
我们一直都在面临的严肃而重要的社会问题。
应该说,对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乡村所经历的“文革
”前后的历史,文学表达是不足的。《这边风景》讲述的
正是在“文革”之前这个特殊的年代,在新疆伊犁边民外
逃事件中,一群普通的维吾尔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悲欢离
合。
读了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小说细致入微地编织出新疆
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维吾尔族的精神生活。然而又不止于
此,小说经常会出现具有学术性的命题、定义和对话,引
导读者走向一个更为深远的关于各民族共同命运、各民族
公共话语的思考。
在新疆十六年的基层生活,足以让作者认识和了解一
个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心理特征,使作品能够对
维吾尔族的文化、心理、个性进行深入的描述,正像作者
自己在“小说人语”中所说:“作者常常放下正在发展的
情节而搞些民俗学的夹注,艺术的得失自可商榷,但它决
非自然主义的琐屑。维吾尔是一个民族,有它独特的生活
方式。这种独特性往往主要并不表现为某种奇闻或连篇累
牍的谚语,而贯穿于它的全部的、每日每时的生活,是这
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条件、生产水平的表现,并影响着这
个民族的心理和文化。”作者以这样的书写方式,逐步引
导读者的阅读和思考。作者继续写道:“维吾尔是一个非
常推崇语言的价值、喜爱诗、喜爱幽默的民族。即使是文
盲,也喜爱诗和诗人。民间传说故事中,常常包含着许多
精巧的隐语、譬喻、谐音和笑话。”作者不仅仅写维吾尔
族,也用同样的方式写伊犁地区的锡伯族:“锡伯族,是
一个很小的民族,又是一个生产和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十
分自尊地保持了自己的特点和传统的民族。他们的先人生
活在东北,清代从军全体来到了新疆,并在察布查尔、霍
城、塔城一带定居下来。在近百年的新疆的风云变幻之中
,锡伯族一直是稳定的,和各族人民都团结得很好。在何
顺这个年龄不算大的干部身上,同样体现了锡伯人的清醒
、机敏而又极其谨慎、耐心,有时甚至更颇有些大智若愚
的味道。”
写文化的创作动因,使这部小说经常处于有趣的比较
之中。这样的书写,不断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习惯、思考方
式和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认知,敦促读者不仅仅是为猎奇
而进行消费性阅读,而是在文本提供的鲜活材料中,对已
有的经验整理、反思,激发读者的兴趣、想象、思考,并
促使读者形成有个性、有见地的对维吾尔文化的理解。
“维吾尔人形容大小长短与汉族最大的不同在于,汉
族人形容大小长短,是用虚的那一部分,如用拇指与食指
的距离,或左右两手的距离表示大小长短,而维吾尔人是
用实体,如形容大与长,他可以以左手掌切向右肘窝,表
示像整个小胳膊一样大,而用拇指捏住小指肚,则表示像
半个小指肚一样小。”这样的有趣比较在书中常可以见到
,活生生的维吾尔文化被作者在未必引人注目的细微处表
现了出来。
……
其次,作者能直面对维吾尔族有较大影响的伊斯兰文
化,对此,他也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维吾
尔族的伊斯兰教信仰是和他们千百年来的文化生活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是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结合,是神性和人
性的结合。作者在这里提出的维吾尔伊斯兰文化的世俗化
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也是关乎维吾尔族思想文化
内核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
最后,作者用维吾尔民众最常用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
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的坚定的信念。在令人痛心
的一九六二年的伊犁边民外逃事件中,虽然有很多人离开
了祖国,但广大维吾尔民众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是没有
办法动摇的。
被逼被骗差点出国而最终还是留在祖国的伊萨木冬在
自己的信中写道:维吾尔人的幸福究竟在哪里?维吾尔人
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是在那边吗?在铁丝网的那一面?离
开了自己的祖国,唱不出自己的歌儿。作品的字里行间都
透露出作者对民众的关怀。各民族的普通大众,是国家的
基石也是国家为之努力的根本目的。今天,新疆已不再是
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异域,新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新
疆的各族人民更期盼用自己的努力,演绎新时代的国家故
事,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
《这边风景》能让我们思考的方面还有很多。小说使
用能够被各民族接受的、更加柔软富有弹性的话语,提供
了一些在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洞识,给我们带
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在这部寓意和结构独特的作品
中,我们似乎在一个真实的由多民族构成的公共空间里,
努力去思考对方,尝试把自己变成对方,培养读者关注那
些与自己过着完全不同生活的人的命运,消除偏见和隔阂
,激发不同群体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其他民族,感受和认
同与其他民族的生活。它让我们想到,中国的每一个民族
如果都能试着以对方的眼光看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将
为各民族和谐相处带来更好的前景。
《这边风景》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文学在公共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让我们坚信文学创作和阅读,会逐渐培养公共
交往中的相互理解、同情和尊重的感情,形成柔和、互信
的公共话语,进而逐渐影响并引导多民族共同体形成更加
包容、理解、尊重的公共决策。这是我们建构新时代中国
话语的内在诉求,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的话题。
感谢王蒙先生,为我们开启了这个话题。
导语
这是一本在坟墓里沉睡了四十年,从容走出来的大书。
它是作者巅峰时期的鸿篇巨制。
它是戴着镣铐的激情舞蹈。
它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
《这边风景》是王蒙2013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六十年代的新疆为背景,围绕一个发生在中国西域边疆的悬念案件而层层展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西域风情的新疆生活全景图。同时也反映了汉、维两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关爱。
《这边风景(精装插图版)(精)》精选维吾尔族著名画家吐尔地·依明的画作约50幅作为插图。由维吾尔族学者姑丽娜尔作序,且收入王蒙全新后记,书写边疆民族风情。
后记
啊,新疆的风景!
一九六三年我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全家迁往新
疆。我认为这是真正实行《讲话》,开阔自己,锤炼自己
。不这样,就只剩下了死路。
我仍然满心光明与希望。我带着一缸小金鱼坐火车,
我吟着诗:“日月推移时差多,寒温易貌越千河,似曾相
识天山雪,几度寻它梦巍峨。”“死死生生血未冷,风风
雨雨志弥坚,春光唱彻方无憾,犹有微躯献塞边。”
同样在运动中没顶,具体处境不同,我的光明的底色
与逢灾化吉、遇难成祥的自信使我从来没有一味悲观过。
那个年代的斗争的弦越拧越紧。一九六五年,我到伊
犁农村“劳动锻炼”。六年时间,我与当地维吾尔为主的
各族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同学习。我后来不无骄
傲地说:我在新疆完成了阿勒泰语系的维吾尔语博士后。
我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我爱他们,他们也信任我喜欢我

我喜欢新经验,我喜欢有所相异的文化与完全相通的
心。我喜欢伊犁民歌《黑黑的羊眼睛》。在无产阶级专政
下的继续革命种种说法搞得我头晕脑涨的时候,去新疆,
我想我更可以比较放心地沉浸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沙
漠绿洲、人民万岁的新疆生活里。
古话有云:“大乱避于乡,小乱避于城。”中华传统
文化中包含着这样宝贵的经验。如果在京,动乱那一关,
恐怕难过得多。
从一九七三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写下了长篇小说稿《
这边风景》。我对于所写的生活充满了情思与趣味,充满
了知识与开拓,充满了投入与激扬,对于我写的土地、人
民、生活,充满了眷恋与吟咏。何等的幸运,何等的机缘
,很难再有一个人像我这样沉潜到如此地步!
四十年过去了,人民公社已经不再,记忆仍然鲜活,
积极分子的忧愁,懒汉的笑料,热热闹闹地磨洋工,高高
兴兴地空话连篇,却仍然是这边风景的独具美好,仍然是
青年男女的无限青春,仍然是白雪与玫瑰、大漠与胡杨、
明渠与水磨、骏马与草原的世界固有的强劲与良善。
四十年过去了,我的书仍然拥有读者,并得到社会的
读者的与专业范畴的认同。而处女作《青春万岁》也是写
后二十五年才出版的,出版后至今过了四十年,仍然再版
不断。我的“文命”就该如此。未能适时出版的遗憾,当
然被经住了时间考验的自豪与快乐代替了。至于说作品还
有局限啥的,那还用说吗?
毕淑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某种特定的政治过程歪曲
了生活,但是强大的生活又消解了本身有所偏差的政治。
所以还是能写,哪怕戴上了所谓“镣铐”,仍然有自
己的歌舞。真情、热爱、大地的脉动、生活的兴致、感受
的真实、伊犁河水的滚滚波涛、天山雪峰的冷傲庄严,都
超越着一时的不够正常,都突破着局限,你笔下出现的是
“清明上河图”,是“细节的排山倒海”,后面两句话是
别人对本书讲的。
我喜欢书写的尽兴,汪洋恣肆,心如涌泉,意如飘风

我也喜欢欲说还休,留下八分之七的冰山在北冰洋里
的比喻。恰恰可惜的是,俺的书里,这后一种八分之一写
作的例证,除了《这边风景》,还不够多。
而且是怎样的一个切入角度,在一九七四年,王蒙的
批判锋芒针对的是分裂势力,更是“四清”中的极“左”
,明白了吧,朋友?
我没有忘记伊犁人对于家乡的吹嘘,新疆人说伊宁人
个个都是“呶契”——英雄好汉,同时也是“泡契”——
牛皮大吹!例如书中那位靠夺权上台的穆萨队长!
最使我感动的是书中人物爱弥拉克孜痛责泰外库的那
一段,多少年过去了,自己读到这一段往往会痛哭失声。
一个是尊严,一个是希望与失望,一个是爱情。不为它们
落泪,你为谁而哭?
雨灾里伊力哈穆问乌尔汗,你还跳舞吗?使我想起了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对于赵慧文的描写。有什么办
法呢?王蒙就是王蒙,、清水里泡三次,碱水里泡三次,
血水里泡三次,然后他低声笑问:“各位可好?各位可老
?”
他在伊宁县巴彦岱农村住进了一家维吾尔老农的一间
放工具的小屋,屋里弥漫着生牛皮的气味。三天后燕子开
始进这屋筑巢。一夏天与呢喃的一家小燕子相陪伴而过。
而少数民族穆斯林们竟然从这一点上判断老王是个善人。
那是什么样的感受与感恩?
写到了开放爽朗的狄丽娜尔突然跳上了俄罗斯族青年
廖尼卡的自行车货架子上的情景,那样的事我也有啊,我
骑着一辆破车,一阵笑声中一个维吾尔大姑娘已经跳骑到
了我车的货架子上,扶着俺腰,到了她要到的地方,又是
在笑声中奔跑而去。那不是一个快乐的年代,你能不能因
此不许我发现与珍惜快乐,在不那么快乐的时候?
还有赶车夫的生活。还有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与宗教情
绪。还有四只乌和一个诡诈的人,那种结构显然受到《一
千零一夜》故事的影响。还有一九六二年伊犁地区的边民
外逃事件。还有“四清”。还有汉族的女技术员杨辉。还
有雪林姑丽与艾拜杜拉的洞房之夜。我重读到书中人物为
新郎脱靴子的话题时,我写的是雪林姑丽脸红了,我也脸
红了。
在不快乐的时期我
精彩页
第一章
醉舞的哈熊
在客运站惨叫的乌尔汗
“是的,快了,再有几个小时就到了。您是第一次到我们伊犁来吗?啊,太棒了!真是个美好的地方!我到过上海——了不起的高楼大厦,不过,人太多了。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使你头晕目眩。我到过广州(和您一样,我也是采购员),珠江边的阳光是多么灿烂!可在那儿,谁见过漫无边际的、耀眼的飞雪?分不清四季的一年,过起来有多么单调?哈哈……您笑了,您大概笑话我是坐井观天,也可能的。我想告诉您,我到过东北的三棵树,也到过海南的三亚,到过炼钢中心也到过停泊船舶的码头……一句话,哪里也比不上我们小小的伊犁,如果说祖国的边疆是一个金子的指环,那么,我们的伊犁便是镶在指环上的一颗绿宝石!”
“我早就闻名了,伊犁是个好地方。”
“对呀,正是这样。那些关内的汉族同志是怎么想象我们的新疆的?荒凉的戈壁滩,干旱的沙漠,峻峭的冰山,阿勒泰的奇寒中男人要带着木棍小便,边尿边敲;吐鲁番的酷热中县长要泡在水缸里办公……不错,让人们随便议论新疆去吧。但我们伊犁不是这样。如果坐飞机,看起来就更明显,一过门楼山口,进入伊犁范围,到处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碧绿!高山上是云杉密林,丘陵上覆盖着肥美的牧草,河谷地区,到处是纵横的阡陌,是庄稼,是果园,是花坛,白杨高耸入云,葡萄架遮住了整个的庭院……是这样吧?”
“呵……是的……”
这是一九六二年五月初,在一辆长途客运汽车上。汽车正沿着傍山依水的山间河谷公路盘旋而下。公路两旁都是山坡,山坡上矗立着无数四季常青的云杉,显示一种庄严沉静的墨绿色。时而由峭壁的顶端,一股清澈的雪水,伸延倾泻下来,到山谷汇入永远奔腾不已的急流,击打着怪石,冲刷着积年的落叶,扬起朵朵银花,旋转跳跃而去。
这是从乌鲁木齐出发以来的第三天,也是旅行的最后一天。历来都是如此,头一天还没有摆脱上路的匆忙慌乱,记忆还留连在始发的城市,旅客们彼此也还生疏。第二天不免有些疲劳,路旁的景物相形之下又显得荒凉而且陌生,旅行似乎正在使你远离热闹与繁荣,接近坚硬与寒冷。而第三天,旅客们相互熟悉了,又都怀着一种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兴奋愉快的心情,你进入了绿洲,进入了房屋、店铺、人家、水、林木、牲畜与更多的声响。热烈的交流此起彼伏,笑声和话声交响在一起。现在,正在不无夸张地讲述伊犁的美妙的是一个蓄着美丽的黑胡须的中年维吾尔人,过了二台以后,他摘下了蓝华达呢制帽,换上了一顶用细毡子做的、略近船形的、镶着黑丝带子的讲究的帽子,他穿着一身漆黑的条绒衣裤,腰上系着一条黑绸子做的褡包,说起话来眉飞色舞。他的谈话对手和他并排坐在一起,是一个年龄稍大一点,鬓角有些花白,脸上总是带着一种谦逊的笑容的干部。那位黑胡须阿哥觉得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下去或许有些失礼,所以,他有时回转过身来,征求一下坐在他的后面的一个体格健壮,中等身材,在浓黑的眉毛、突出的眉骨下面长着一双深邃的,甚至相当秀气的大眼睛的年纪轻一些的维吾尔男子的意见。他说上一段,便回头问道:“是这样吧?”得到的总是肯定的回答。于是,他放心满意地继续叙述下去。
“为什么伊犁这么好呢?因为伊犁有丰富的水源。哈什河灌溉着三县一市的土地。特克斯河、巩乃斯河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三条河流汇成了汹涌澎湃的伊犁河,伊犁河既提供了哺养我们的土地和人们的乳汁,又是排除盐碱、疏浚洪水的天然通道。在伊犁,到处还有四季恒温恒量的泉水。我去过吐鲁番,噢,请吐鲁番人原谅我!我们浇麦地跑掉的水也不比他们大渠里的水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您看看伊犁树木的叶子是多么黑绿黑绿的!有人施肥吗?不,没有人施肥。真是个插上手杖也能够发芽长叶的地方!这可不是传说:在伊犁,许多供电工人就碰到过这样的麻烦,您扛来了电线杆子,您把木杆子入土的那一端注上了炽热的沥青,然后,您把它埋到了地里,过了两个月,一场雨后,我的天啊!它活了,伊犁的泥土,伊犁的空气,伊犁的水赋予它以生命,电线杆子伸出了枝条,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黑胡子阿哥说得得意起来,半闭上眼睛,哼哼起一支富有伊犁地方特色的,既开阔悠扬又萦回缠绕、难解难分的民歌。接着,未开口自己先笑起来:
“我们单位有个汉族小伙儿,苏州医学院毕业的。他刚到伊犁,要到西公园去逛逛,我先告给他路,他不好好听,出去转了半天没有找到公园。原来,照他的经验,他以为哪里树多哪里就是公园,他走啊,走啊,到处都有那么多的树。结果,他迷路了。哈哈……其实,整个伊宁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了?您闻见了没有?”
他叫了起来,用手指着车窗外的正在向后飞驰的一簇一簇的果树,随着车辆的下坡行驶,针叶树渐渐稀少了,现在山间两旁,是成片的野果林,正是开花的季节,枝头的花朵,像一块一块铺展开的雪白的丝绢,阵阵沁人心肺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