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建功,广西北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代表作: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中篇小说《鬈毛》、中篇小说集《前科》、散文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长篇小说《皇城根》(合作)等。 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以及其他重要奖项,并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作品《找乐》《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等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拍摄上映。 目录 辑一 我和父亲之间 妈妈在山岗上 笑笑和我 致吾女 不敢敲门 默默且当歌 我看得见你们心灵的光 代言扬子鳄 辑二 双城飞去来 涮庐闲话 北京滋味——涮庐主人闲话 平民北京探访录 辑三 我作哀章泪凄怆 再读艾芜 怀念文井 送别冯牧 沈从文先生的一把椅子 祖光学“艺 吾师浩然 和于是之们啜酒聊天的日子 在汪曾祺家抢画 忆清泉 清泪 此别无声亦有声 铁生轶事 阖眼逢君惜交臂 忆仲锷 我的学生柳文扬 辑四 须臾拜倒锦官城 触摸二郎山 天地一瓢 咸宁桂影 珍珠粉 泛槎泸溪河
精彩页 20多年前,1994年9月5日凌晨,父亲因脑溢血突发病逝于张家界的一家宾馆。父亲那时已从北京调到广州工作,是为出席湖南籍已故经济学家卓炯的学术研讨会而去那里的。上午,接到噩耗,我先是飞往广州,又和父亲单位的领导以及几位亲属一起飞往长沙。多亏湖南省有关方面鼎力相助,派车送我们赶赴湘西,料理丧事。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张家界,自从被吴冠中先生推崇,后又经摄影家陈复礼等人传扬,到了1990年代,已是名满天下了。我对她当然也心仪久矣。然而谁能想到,自己竞以这样一种方式到了那里。 自此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提张家界,不愿提武陵源,不愿提索溪峪。 那是我的伤心哀痛之地。 再往前数十年,1984年,我失去了母亲。10年后我又失去了父亲。令人不胜唏嘘的是,父母的离去都如此突然,连抢救时的焦虑都不容儿女们承担。母亲离去时我在南京,那是到《钟山》杂志讨论《找乐》的定稿事宜。离京前一天我还回到家里去看她,没想到第二天飞机还没在南京落地,《钟山》便已得到我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而逝的消息。而父亲,竟是在异乡终老。这种方式恰如父母的一贯作风,他们一生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包括自己的子女。 父母的一生并没有多少传奇性。父亲唯一令我吃惊的事迹,至今我还将信将疑:1949年,我妈怀上我不久,他就离开家乡北海,远赴广州求学。据说那一次远行很有些惊心动魄——几天以后他只剩一条短裤,狼狈不堪地回到家里。他说船至雷州半岛附近遇到了台风,船被打翻,他抓住一块船板,凭借过人的水性而逃生。“你知道台风来时那海浪有多高?足有四五层楼高呀!”这故事是他教我游泳时说的。我当时就质疑他讲这故事,只是为了给我励志。那时我还不到8岁,可见就已经不是“省油的灯”。当然,那一年,我爸最终还是从北海来到了广州。不久,广州就成为叶剑英治下“明朗的天”,他顺风顺水被吸纳进新中国培养人才的洪流,进人了南方大学。而后,他又被送到北京,在人民大学读研,最后留在那里任教。我爸离开北海不久,北海也解放了,我妈也和全中国的热血青年一样,被时代潮流裹挟进来,先是在北海三小做副教导主任,随后也获得到桂林读书的机会。她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作。 1957年,父母应该是在北京团圆了。夏天,父亲回家乡接祖母和儿女上北京,我才第一次见到父亲,那时我已经跟着祖母长到8岁。“留守儿童”忽然发现,时时被祖母挂在嘴边的“爸爸”回来了!其实此前我已无数次看过父亲的照片,并向同龄人炫耀。在那照片里,爸爸穿着黑呢子大衣,头戴皮帽,站在雪地上,一副英气逼人的模样。就是为了找这个人,我曾经求赶牛车的搭我,沿着泥泞的小路,吱扭吱扭地走了一下午。傍晚时,扛不住好奇的赶车佬问我:细崽,你坐到哪里才下?我说,离北京还有多远?我到北京找我爸呀……那赶车佬吓了一跳。他说他也不知道北京有多远,但坐这样的牛车肯定是到不了啦,“细崽,天黑啦,野鬼要出来捉人啦,赶快回家啦!”……那时我才明白,坐牛车是找不到爸爸的。 P2-4 导语 “本色文丛”是海天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的阅读影响力。陈建功著的这本《率性蓬蒿》即是该文丛之一,收录散文34篇,包括《我和父亲之间》《双城飞去来》《我作哀章泪凄怆》《须臾拜倒锦官城》等。 序言 学者散文漫议 ◎柳鸣九 “本色文丛”现已出版三辑,共二十四种书, 在不远的将来,将出齐五辑共四十种书。作为一个 散文随笔文化项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大 致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以“有作家文笔的学 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为邀约对象,而由于 我个人的局限性,似乎又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 为数更多;二是力图弘扬知性散文、文化散文、学 识散文,这几者似乎可统称为“学者散文”。 前一个特点,完全可以成立,不在话下,你们 邀哪些人相聚,以文会友,这是你们自家的事,你 们完全可以采取任何的称呼,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何况,看起来的确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关于第二个特点,提出“学者散文”这个概 念本身就是易于带来若干复杂性的问题,要说明清 楚本就不容易,要论证确切更为麻烦,而且说不定 还会有若干纠缠需要澄清。所有这些,就不是你们 自己的事,而是大家关心的事了。 在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定义与正名的问题:究 竟何谓“学者散文”?在局外人看来,从最简单化 的字面上的含义来说,“学者散文”大概就是学者 写的散文吧,而不是生活中被称为“作家”的那些 爬格子者、敲键盘者所写的散文。 然而实际上,在散文这个广大无垠的疆土上活 动着的人,主要还是被称为作家的这一个写作群体 ,而不是学者。再一个明显的实际情况就是,在当 代中国散文的疆域里,铺天盖地、遍野开花的毕竟 是作家这一个写作者群体所写的散文。 那么,把涓涓细流的“学者散文”汇人这个主 流,统称为散文不就得了嘛,何必另立旗号?难道 你还奢望喧宾夺主不成?进一步说,既然提出了“ 学者散文”之谓,那么,写作者主流群体所写的散 文究竟又叫什么散文呢?虽然在中外古典文学史中 ,甚至在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文学界中,写散文的 作家,大多数都同时兼为学者、学问家,或至少具 有学者、学问家的素质与底蕴。只是在近半个多世 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界中,同一个人身上作家身份与 学者身份互相剥离,作家技艺与学者底蕴不同在、 不共存的这种倾向才越来越明显。我们注意到这种 现实,我们尊重这种现实,那么,且把近半个多世 纪以来由纯粹的作家(即非复合型的写作者)创作 的遍地开花的散文作品,称为“艺术散文”,可乎 ? 似乎这样还说得过去,因为,纯粹意义上的作 家,都是致力于创作的,而创作的核心就是一个“ 艺”字。因此,纯粹意义上的作家,就是以艺术创 作为业的人,而不是以“学”为业的人,把他们的 散文称为艺术散文,既是一种应该,也是一种尊重 。 话不妨说回去,在我的概念中,“学者散文” 一词其实是从写作者的素质与条件这个意义而言的 。“素质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学养底蕴 、学识功底。凡是具有这种特点、条件的人,所写 出的具有知性价值、文化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 皆可称“学者散文”。并非强调写作者具有什么样 的身份,在什么领域中活动,从事哪个职业行当, 供职于哪个部门…… 以上说的都是外围性的问题,对于外围性的问 题,事情再复杂,似乎还是说得清楚的,但要往问 题的内核再深入一步,对学者散文做进一步的说明 ,似乎就比较难了。具体来说,究竟何为“学者散 文”?“学者散文”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持着什么 文化态度?表现出什么风格姿态?敝人既然闯入了 这个文艺白虎堂,而且受托张罗“本色文丛”这个 门面,那也就只好硬着头皮,提供若干思索,以就 教于文坛名士才俊、鸿儒大家了。 …… 就感受认知的质量与水平而言,“言之有物” ,是要言出真知灼见、独特见解,而非人云亦云、 套话假话连篇。“言之有物”,是要言出耐回味、 有嚼头、有智慧灵光一闪、有思想火光一亮的“硬 货”,经久隽永的“硬货”。 就精神内涵而言,“言之有物”,要言之有正 气,言之有大气,言之有底气,言之有骨气。总的 来说,言之要有精、气、神。 最后,“言之有物”,还要言得有章法、文采 、情趣、风度……你是在写文章,而文章毕竟是要 耐读的“千古事”! 以上就是我对“言之有物”的具体理解,也是 我对学者散文的存在实质、存在形态的理念。 我们所力挺的散文,是“言之有物”的散文, 是朴实自然、真实贴切、素面朝天、真情实感、本 色人格、思想隽永、见识卓绝的散文。 我们之所以要力挺这样一种散文,并非为了标 新立异、另立旗号,而是因为在当今遍地开花的散 文中,艳丽的、娇美的东西已经不少了;轻松的、 欢快的、飘浮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完美的、理想的 东西已经不少了……“凡是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 ”,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讲这些东西要不得,我完 全尊重所有这些的存在权,我只是说“多了一点” 。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少一点是无伤大雅、无损胜 景、无碍热闹欢腾的。 然而相对来说,我们更需要明智的认知与坚持 的定力,而这种生活态度,这种人格力量,只可能 来自真实、自然、朴素、扎实、真挚、诚意、见识 、学养、隽永、深刻、力度、广博、卓绝、独特、 知性、学识等精神素质,而这些精神素质,正是学 者散文所心仪的,所乐于承载的。 2016年9月20目完稿
内容推荐 《率性蓬蒿》是陈建功先生的散文作品集。这些作品写人、叙事、言情,语言质朴,文字张弛有度,从中可以看到风趣幽默的作家、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和身边平凡的劳动者,浸透着人间至善、至美、至真、至情……文章不见华丽的辞藻,传达的却是饱满的有温度的人间冷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