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林,信阳学院教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一生读书教书写书。
写作源于兴趣,兴趣在于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理想是让学术从大学课堂解放出来,走向大众,走进人生。
坚信文学是关乎灵魂的事业,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文学永远与所有人心灵相通。
主要著作:《文艺欣赏心理学》《寻找灵魂的归宿》《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文学与人生》《极地之思》《文学欣赏导引》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何以安超越死亡/心何以安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胡山林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胡山林,信阳学院教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一生读书教书写书。 写作源于兴趣,兴趣在于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理想是让学术从大学课堂解放出来,走向大众,走进人生。 坚信文学是关乎灵魂的事业,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文学永远与所有人心灵相通。 主要著作:《文艺欣赏心理学》《寻找灵魂的归宿》《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文学与人生》《极地之思》《文学欣赏导引》等。 目录 引言——从精神上是可以超越死亡的 一、言说死亡 (一)老子: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二)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孟子:生和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四)易经:乐天知命,故不忧 (五)庄子:生死两忘,与道为一 (六)杨朱:不恋生,不畏死,听之任之 (七)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八)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九)王阳明: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十)毛泽东: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十一)周国平:思考死使我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包括死 (十二)史铁生:一个人死了,正像永远的乐曲走了一个音符 (十三)佛教:在无我忘我中进入涅槃 (十四)道教:肉体成仙,长生不老 (十五)回教:死亡是皈依于上帝的意旨 (十六)中国民间:死后变鬼到阴间 (十七)苏格拉底:死可能比生更好 (十八)德谟克利特:愚蠢的人怕死 (十九)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二十)亚里士多德: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却是可以为勇气和美德所克服 (二十一)伊壁鸠鲁: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 (二十二)卢克莱修:我们应当顺从自然的厄运 (二十三)琉善: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二十四)爱比克泰德:可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惧 (二十五)马克·奥勒留:“顺从理性和神”,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 (二十六)蒙太涅: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我们怎样利用它 (二十七)卢梭:老年人应当学习死亡 (二十八)拉美特利:我们既不怕死,也不求死 (二十九)狄德罗:活要活得充实,死要死得愉快 (三十)康德:想得越多,做得越多,你就活得越长久 (三十一)费尔巴哈:尽管有死,也定要充分地度过一生 (三十二)雅斯贝尔斯:直面死亡,抓紧现在,永不停息地从事实践 (三十三)海德格尔:向死而在 (三十四)怀特海:人的不死是实现出来的价值的不死 (三十五)罗素:让死的恐怖缠住心,是一种奴役 二、临终之言 (一)诸葛亮:《临终遗表》 (二)顾宪之:《终制》 (三)长孙皇后:《遗嘱》 (四)自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节选) (五)李贽:《遗言》 (六)吕坤:《遗命》 (七)方声洞:《赴义前禀父绝笔书》 (八)李晚:《与家兄诀别书》 (九)夏明翰:《就义诗》 (十)杜永瘦:《给妻子的遗书》 (十一)鲁迅:《遗嘱》 (十二)傅雷:《临终前给姻兄的信》 (十三)彭德怀:《临终遗言》 (十四)国外名人遗书、遗言选录 三、直面死亡 (一)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二)苏东坡: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方孝孺:便十族,奈我何 (五)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六)宋教仁:我们是革命党人,哪里还怕他们来暗杀我们吗 (七)李叔同:病重之后拒绝医疗探问,一心念佛,安然圆寂 (八)瞿秋白:在刑场草坪上盘腿而坐,点头微笑:这里很好 (九)杨靖宇:民族尊严的旗帜 (十)张自忠:活要活个样子,死也要死个样子 (十一)毛泽东:弥留之际还在读书看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 (十二)周恩来:临终表现与后事安排 (十三)邓小平:他什么都没留下,只留在人们记忆中 (十四)冯友兰:和死亡赛跑,著述直到临终前 (十五)傅伟勋:在与癌症抗争中逐渐进入“死无所惧”之境 (十六)陈伟霖:活着给自己办葬礼的人 (十七)周拥:我的死亡我做主 (十八)苏格拉底:放弃求生机会而果断选择死亡 (十九)耶稣:西方人在苦难和罪恶中超越死亡的原型 (二十)布鲁诺:以罕见的英勇迎接死亡 (二十一)斯各特·聂尔玲:心平气和地以绝食告别美好人生 (二十二)莫里:死亡面前,给学生上最后关于生命的课 四、超越死亡 (一)在顺其自然中超越 (二)在社会道义中超越 (三)在幻想中超越 (四)在宗教中超越 (五)在功业中超越 (六)在文化创造中超越 (七)在工作中超越 (八)在“过程”中超越 (九)在终极轮回中超越 (十)在幽默中超越 (十一)在爱中超越 (十二)在问心无愧中超越 (十三)在子嗣延续中超越 结语——学会坦然自若、沉静安详地应对死亡 鸣谢 精彩页 (三)孟子:生和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孟子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孟子上述这段话是最广为人知的。孟子提出了人生中的两难选择——生命与道义,如果二者不可兼得,他的明确选择是“舍生而取义”。求生之欲,原始的本能也;道义,后天的精神也。孟子明确把后者看得高于前者,说明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很早就把精神因素(人格、气节、道义、灵魂)看得至高无上,已经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自那时起,道义等精神因素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就具有了无比强大的能量,一直是历史上仁人志士为人处世、人生选择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是他们关键时刻超越死亡的精神力量。 (四)《易经》:乐天知命,故不忧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P8-9 导语 胡山林著的《心何以安超越死亡》讨论怎样摆脱怕死天性,从而超越死亡的人生智慧。 “言说死亡”,列举了苏格拉底等三十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关于死亡的观点。 “临终之言”,选择古今中外几十位人物临终遗嘱或遗言。 “直面死亡”,列举二十一位名人与普通人直面对死亡时的表现。 “超越死亡”,在前述观念与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归纳了十三种超越死亡的途径。 序言 本书讨论死亡问题,具体说即怎样超越死亡。 死亡从何而来?从生而来。一个人一生下来,死 就寄植于生中跟着来了。有生必有死,人生在世一辈 子,从这头看是生的过程,从另一头看是走向死的过 程,生与死两位一体、相伴相随。也就是说,人一出 生就面临了死亡问题,只是小的时候混混沌沌、无知 无识,问题暂时还未露面,一旦自我意识觉醒,死亡 问题便迅速出现,从此徘徊不去,直至死去。 人的生命脆弱,很容易死亡。为了让生命存活、 延续,为了让人自觉自愿地爱护、保卫、珍惜自己的 生命,上帝(造物主、造化、神、宇宙、天、天地、 存在、道、超人力量……名异而实同)在“创造”人 时,顺便将“怕死”作为本能深深地植入人的生命密 码中了。这一设计很有必要,否则如果人不怕死,那 么人人都可能是亡命之徒,为了个人利益会毫不犹豫 地杀死别人,杀不死别人自己反而被杀也不在乎,死 就死了,活就活了,死活都无所谓。——这太恐怖了 吧?!这样一来,世界就会乱套,人类就无法生存。 所幸人类怕死,谁如果胆敢胡作非为,社会就用剥夺 生命来惩罚他。有了死刑的震慑,这才让人的行为有 所顾忌,才不至于无法无天、天下大乱。 人类依靠人的怕死本能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 定,这是怕死本能带给人类社会的正能量。但是,怕 死作为一种本性、本能,也给个人带来了痛苦、烦恼 乃至恐惧。死的阴影笼罩人的一生,死神就在每个人 的家门口蹲着,说不定啥时候就突然窜出来把人召走 了,这让人每时每刻都活得提心吊胆,活得阴郁沉重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怕死本能的负能量。 罗素说过,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那 么怎么办?能不能摆脱它,或者说超越它?这是人类 自死亡意识出现之后就开始思考的问题。最直接的希 望当然是让生命长生不老,永远活着不死去,可是多 少年过去了,人们也为此做出了差不多可以说是艰苦 卓绝的努力,但最终悲哀地发现这是绝不可能的异想 天开。 肉体不死,此路不通!那么精神呢?精神上有没 有超越死亡的办法呢?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探索超越死 亡途径的精神之旅。探索来探索去,人类竟然有了丰 硕的思想成果。超越死亡的途径多多,各家各派都有 绝招,各有道理,洋洋大观。这就是人类截至目前在 “超越死亡”方面所积累的人生智慧。 总之,“从生物学上看,人是不可能超越生死的 ,但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看,则是可以超越生死的” 。(汤一介:《生死》,第69~70页,上海文化出版 社,2000年版)从精神上超越死亡,是一笔极为宝贵 的精神财富,总结、挖掘、继承、弘扬这笔财富对于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帮助我 们解放思想,从而正确地对待生死,极为重要。 本书即为此目的而作。 内容推荐 从生物学上看,人是不可能超越生死的,但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看,则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汤一介) 胡山林著的《心何以安超越死亡》扫描了古今中外各家各派死亡观,选录了多位圣哲贤人的遗书或遗言,剪辑了多位我们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对超越死亡的智慧进行了梳理。本书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找到淡化、舒缓乃至于消解死亡恐惧的人生智慧,让人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死亡。当死亡来临时,坦然自若,沉静安详,死得愉快。 超越死亡靠的是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死的深度悟解。有了这种悟解,就能从心理上化解死亡的恐怖,就有超越死亡的精神力量。这种悟解是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它支撑着人们活得安宁踏实,生命得到安顿,心灵得到慰藉,活得有质量,死得有尊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