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云小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温跃渊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温跃渊,安徽肥东人,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协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曾任安徽《文艺作品》《时代文化报》总编辑、安徽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有报告文学《托起太阳的人》《小岗风云录》《人民村宫沈浩》(合作)《沈浩故事》《功业千秋》(合作)《扶贫教授何家庆》、散文集《文坛半世纪》《故土难舍》《怀念沈浩》、长篇小说《春风秋雨》、小说集《临河小镇》等二十余部。
后记
温跃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黄山书社的编辑同志很
有远见卓识,于2016年就约了我的这部关于小岗的报告文
学集。作为写小岗的一个“专业户”,作为小岗的一个荣
誉村民,今年我原本打算捧出4部关于小岗的著作:除去这
部《风云小岗》外,长春出版社的朋友也于前年就约了我
记小岗的35年日记《见证小岗》。还有我这10年中写的一
些关于沈浩的散文,加之沈浩的生前好友张秀华拍摄了一
些沈浩未发表的照片,拟出一部关于沈浩的散文专著《沈
浩与小岗》。再有就是一家出版社约了《小岗十八家》。
对这部书,我起初还是很有兴味的。写写当年按手印的18
位“大包干”带头人,写写他们40年的酸甜苦辣,写写我
与他们几十年的交集。我对此信心满满。不料年初在小岗
遭遇了凤阳近几十年不遇的大雪。1954年安徽史上最大的
暴雪给我这个贫困的少年以重创。当时父亲早逝,家徒四
壁,我无棉被、棉衣、棉鞋,在雪地里赤脚走到合肥,冻
得落下了严重的“慢支”。此后几十年中,一遇受凉即发
作。年初及春节期间的一场大病,拖累了老伴及孩子。我
不能为了写作累病再来拖累他们了。于是《小岗十八家》
只得停笔。但是这里有个遗憾。小岗18家还健在的头十位
“大包干”带头人,我与滁州作家贾鸿彬都已一一再度采
访了,有的还写了长文。这本《风云小岗》中,收集了我
10年前所写的“小岗十二家”,每人当时只写了两三千字
。那么我现在写了好几位的万字长文,则不好收入“小岗
十二家”中了。这样会厚此薄彼,显得不一碗水端平了。
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周本立先生,在病榻上为
我写了序一;感谢钱念孙先生,在百忙中写了序二,他以
理论家独特的理论视觉,阐释我对改革的深情与坚守。感
谢黄山书社的张向奎主任,数年间为了此书的出版,反复
地、不厌其烦地与我磋商一些琐碎而又具体的细节。感谢
老友徐航,面对相濡以沫56年的老伴何永馨的突然离世,
强忍悲痛之情,认真地为本书进行了最后的审校。还要感
谢合肥艺杭传媒的朋友们,对此书精心排版和设计。没有
他们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
作者
2018年6月17日
目录
序一/周本立
序二/钱念孙
总书记来咱小岗村
习近平在小岗
胡锦涛在小岗
2018小岗报告
新时代新气象
——2018小岗报告
第一书记李锦柱
小岗十二家
严峻的严俊昌
老友严宏昌
大胡子严立学
副村长关友江
红手印诞生在严立华家
慈眉善目的严立坤
没有板门的“暴发户”严金昌
运输大户严学昌
美昌的美事与憾事
富裕昌盛的严付昌
严国品的得意之作
关友申和他的儿子
历史的记忆
小岗的“新村官
凤凰展翅
风雨小岗村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纪事
小岗新事
小岗纪事
后记/温跃渊
精彩页
习近平在小岗
听说习总书记要来小岗,小岗的朋友们要我过去看看。当年沈浩的助手张秀华说,头天晚上就来小岗的汪强,在关友江家里等我。
汪强是我的老友了。他22岁就拍小岗的照片,一下就拍了38年,年纪比我轻,但是宣传小岗资格比我还老。当年,他被誉为小岗村的“宣传部长”。有一回在央视上节目,崔永元调侃他是“中国最小的宣传部长”,因为那时的小岗只有18户人家。
我带了几本新近的《清明》杂志,上面有我一篇长散文《小岗村的雪》,写下雪的年头里我在小岗村的一些感受,其中,写到了严宏昌,写到了严金昌和他的妹夫关友江。我把杂志先给严宏昌和严金昌送去,复又回到老关家,与汪强、张秀华等一起叙话。我们想从老关嘴里掏出一点话来,便傻傻地问:
“这回习总书记到小岗有什么精神呢?”
这个问题难不倒他。老关说:“两个:一个,肯定‘大包干’;另一个,弘扬沈浩精神。”
我们又问:“这次会在哪家座谈?会进哪一家看看呢?”
应该说,这个问题虽不刁钻古怪,却也令他有点为难。要说他一点不知道吧,那他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要如实相告吧,他也有点为难:虽然扣不上泄露党和国家机密的帽子,但确实也有点“犯纪”噢。但人家老关毕竟当了多年的村长,回答过全国和世界上许许多多记者的提问,从他嘴里几乎从没有“无可奉告”4个字。他摸着下巴,慢吞吞地说:“我揣摩,这回有可能会到金昌家看看。”
好老关!“揣摩”两个字用得好!即使真会是这样,也是他“揣摩”出来的。揣摩就是“猜想”,你还能不让人家猜想吗?
我们又追问:“为什么呢?”
老关跟我们打哈哈了:“金昌参加沈浩(事迹)报告团时在人民大会堂见过习近平总书记,熟嘛。”
果然不出老关“揣摩”!
下午3点多钟,习近平总书记先来到小岗的一个景点“当年农家”。这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院落。院子里,几间低矮的茅草房,墙上刷的标语早已褪色,但红色字迹依稀可见。习近平俯身走进屋内,看到的都是定格的当年景象:老式的生产工具、简陋的生活设施。在“大包干”签字室,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习近平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与“当年农家”一墙之隔的,是村民吴广利家漂亮宽敞的新居。看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门口,老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是在做梦吧?”握着总书记的手,他这才定了神,便连忙请总书记参观自家新居。习近平总书记与他拉拉家常,问他盖这个房子要花多少钱?吴广利说:“十几万块钱。”总书记称赞他们生活幸福。 今年73岁的严金昌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他和老伴与四子严德双一起生活,一家人经营着“金昌食府”农家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看到“金昌食府”上面有“沈浩题”几个字,还问了一声:“噢,是沈浩题的啊?”严金昌说:“当时我题的是‘严家饭店’,沈浩说,不好,这个名字太多了,就给题了‘金昌食府’。”
进了家门,东墙上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6年前接见严金昌他们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大照片。习近平总书记指着照片上站在他左右的两个人说:“这是王晓勤,这是沈王一,请代我向她们问好。”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走向严金昌家后堂,问:“平常来的客人多吗?”严金昌说:“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总书记说:“好!农家乐,乐农家。”看到他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他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希望大家向沈浩同志学习,进一步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面对平易近人的总书记,严金昌由衷感叹:“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您提出了中国梦,我们小岗人也有小岗梦。”习近平说:“是啊,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过了十来分钟,习近平总书记从金昌家出来了。小岗村沸腾了,小岗人沸腾了!“总书记好!”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向人群频频招手回答道:“你们好!”这时,口号声、掌声交织在一起。离习近平总书记近的人,就抢着和他握手;离习近平总书记稍微远一点的,就拿手机拍照。张秀华离总书记近,明明可以握手的,他却一个劲拍照。张秀华喜欢摄影,沈浩的照片他拍得最多。我离习近平总书记有两米,就站在原地拿手机拍照。这时电视台的摄像机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那人说,你拍你的呀。
P3-5
导语
温跃渊著的《风云小岗》是一部动态追踪反映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数十年演进历程的报告文学集。从1981年初最早全景扫描凤阳农村改革的纪实作品《凤凰展翅》,到几乎同时推出的描写小岗人冒死按下红手印的中篇报告文学《风雨小岗村》;从上世纪90年代围绕“大包干”红手印真假之辨深入采访的《小岗纪事》和《小岗新事》,到表现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感人事迹的《小岗的“新村官”》;从刻画一个个小岗功臣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的《小岗十二家》,到展示几任总书记心系农村发展、亲临小岗考察的《总书记来咱小岗村》等等,这些写于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描写小岗村的篇什,不仅生动呈现了改革第一村的形成与发展、困顿与振兴,更彰显了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对一方改革热土的长期坚守和深情眷顾。
序言
周本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
人民的孺子牛。”报告文学作家温跃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践行着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验证了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
者如何有成就的断言。
从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
民在“大包干”的“生死状”上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起,
跃渊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一场农村风暴的来临。于是,他率
先踏上了这块红土地,向世人展示了它孕育着无限生机的
面貌。难能可贵的是,在嗣后的37年中,无论是农村改革
高歌猛进之时,还是小岗发展遇到暂时困难之际:无论是
大地骄阳似火的炎夏,还是冰封雪锁的隆冬季节,他都义
无反顾地一次又一次往访小岗、看望“大包干”的带头人
和乡亲。这37年的小岗日记,就是他行踪的真实记录和心
路历程;一部《小岗风云录》和一部《沈浩故事》,是他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跃
渊捧出了《风云小岗》《沈浩与小岗》《见证小岗》等3部
小岗系列作品,是他深入小岗37年生活而给他的回报。
37年来,他来到小岗的人民群众之中,不是走马观花
、蜻蜒点水,也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收集写作素材,
而是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不仅“身入”,更是“心入”
“情入”。到小岗村,他常常不住招待所,而是直入老乡
家里,坐下来就聊,端起茶碗就饮。不仅18位“大包干”
带头人他稔熟如亲,而且~村老少、男男女女,各有什么
特点、什么长处,他都烂熟于胸。小岗村人也从不把他当
外人,有好事最先向他报喜,有难处也总爱和他诉说。他
经常把心和大家搁在一处,说长道短,无遮无隔。对乡亲
们的难事,他则尽其所能地排难解忧。该系列别开生面的3
部作品,与其说是他悉心采访的成果,不如说是他虚心学
习的结晶。
跃渊不仅具有文艺家的特质,而且恪守共产党员的本
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热衷写小岗村?”他斩钉截铁
地回答:“我是共产党的一个党员,因此要做共产党的工
具。”写小岗,写改革开放,写创造新生活的英雄形象;
替人民书写,替人民抒怀,替人民抒情,他认为是党员作
家的神圣责任,是自己的天职。抱着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
,他的写作是那样的自觉,那样的刻苦,那样的甘之如饴
!为了人物细节的真实,他可以星夜赶往小岗,不知疲倦
地找多人采访。为了完成自定的写作任务,寒冬之夜,他
在地上铺上报纸,放上沙发垫,烫好脚,伸进放在桌肚的
被子里,苦思冥索地开夜车;夏天的晚上,则将一张凉席
放在水泥地板上彻夜苦战。沈浩同志逝世后,全国各地的
文艺、新闻、电影、戏剧单位的编剧、记者等纷至沓来,
宣传沈浩先进事迹,要求跃渊介绍情况,带领采访。跃渊
不厌其烦地充当了义务宣讲员和不在编的顾问。他把这看
作沈浩精神的延续和再现,乐此不疲。
追踪小岗和小岗人物37年,这是怎样的坚持和坚守啊
?跃渊用他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这就是从热爱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到
反映时代、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写出时代新史诗:这就
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对人民,
要爱得真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诚心诚意做人民的
小学生”(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这就是既要做心悦诚服的时代歌者,又要经常用时代最强
音校正自己的音标、扩展自己的音域;这就是要多创作弘
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的文艺作品,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厦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2018年3月6日合肥
内容推荐
温跃渊著的《风云小岗》以深沉的情感、凝重的笔触讲述小岗村近四十年来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书中不仅记述采访部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的经过,赞颂好村官沈浩其人其事,热情讴歌各级领导对小岗跋涉前行的坚定支持,还展现了小岗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对未来小岗的期望。书稿展示了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凝心聚力,敢于创新,创造新的辉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