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个怪圈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美)侯世达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当我们开口说:“我……”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侯世达著的《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作者简介
侯世达(DouglasRichard Hofstadter,1945-),又名侯道仁,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认知科学家。生于学术世家,其父是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侯世达在斯坦福大学长大,于1965年毕业于该校数学系。1975年因发现“侯世达蝴蝶”(Hofstadter butterfly)获俄勒冈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加入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流动类比研究组”(Fluid Analogies Research Group, FARG),尝试为人类心智过程建模,开发有Jumbo,Seek-Whence,Copycat,Tabletop,Numbo,Metacat,Phaeaco,Leter Spirit,SeqSee,George,Musicat等模型。1984年受聘于密歇根大学,兼任沃尔格林人类理智研究中心的主席。1988年回到印第安纳大学,研究认知与计算机科学。2009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哲学会会员。2010年入选瑞典皇家学院院士。
1979年出版《哥德尔、艾舍尔、巴赫》(G?del,Escher, Bach),次年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与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被誉为心智议题的跨学科第一奇书。
1981年与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合编《心我论》(The Mind's I)。
1995年与他人合著《流体概念和创意类比》(FluidConcepts & Creative Analogies),是亚马逊有史以来第一本出售的书;同年出版Le Ton beau de Marot,讨论语言与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
1999年,普希金诞辰200周年之际,翻译出版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2007年出版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我是个怪圈》(I Am a Strange Loop),继续探讨心智议题,并获得当年《洛杉矶时报》科学写作图书奖。
2013年与法国心理学家Emmanuel Sander合著《表象与本质》(Surfaces and Essences),讨论人类的类比思维。
目录
致谢
序言 一位作家和他的书
引言 一场友善的争论
第1章 论灵魂及其尺寸
第2章 摇曳在恐惧与梦想之间的那只电灯泡
第3章 模式的因果潜力
第4章 环路、目标与环路中的漏洞
第5章 视频反馈
第6章 关于自我与符号
第7章 副现象
第8章 开启一段怪圈之旅
第9章 模式与可证性
第10章 哥德尔的典型怪圈
第11章 类比如何创造意义
第12章 论向下的因果性
第13章 我的“我”,捉摸不定的心头肉
第14章 观者的“我”中的怪性
第15章 缠结
第16章 与最深之谜的搏斗
第17章 我们如何活在彼此之中
第18章 人类同一性的模糊之光
第19章 意识=思考
第20章 一场谦恭有礼的辩难
第21章 与笛卡儿自我发生一场短暂的小摩擦
第22章 同僵尸与二元论舞起一支探戈
第23章 杀死两头神圣的奶牛
第24章 论宽宏与友谊
结语 困境
尾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一位作家和他的书
直面意识的物理性
我从很小的年纪开始,就在思索自己的思维究
竟为何物,以及推而广之,一切思维均为何物。我
还记得自己曾努力地想要理解,我是如何编造出了
那些一语双关的俏皮话、如何生发了那些数学观念
、如何在讲话时出现了诸般口误以及如何凭空想象
出了那些奇妙的类比,不一而足。我想知道做一名
女孩子、身为说另一种语言的母语者、成为爱因斯
坦、变成一条狗、一头鹰,甚至一只蚊子,到底是
什么样子。大体而言,这段时期是一种令人愉快的
存在。
在我12岁那年,一团深深的阴影笼罩了我的家
庭。残酷的现实摆在我的父母、我17岁的姐姐劳拉
以及我自己的面前:那时年仅3岁的茉莉,我们家最
小的孩子,出了大毛病。没人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儿,但是茉莉就是没法理解语言,也不能开口说话
(她到现在依然如此,而我们始终没能找到症结所
在)。她游刃有余地行于世间,甚至还带着一身优
雅和魅力,可是她从不说话。这真是太令人难过了

在很多年里,我的父母遍寻各种可以想见的途
径,包括进行某种脑部手术的可能,但他们这种求
索治愈之方或至少是某种解释的努力却只渐渐陷入
越来越深的绝望之中。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对茉莉
所处的困境展开了痛苦的思考,并想象着人们敲开
我小妹妹的脑袋,窥视填充其中的神秘物质(这条
途径到底也没有采用)。这种可怕的想法刺激我阅
读了几本讲述人类大脑的入门书。这些阅读于我的
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它迫使我第一次认真
地思考意识以及作为一种存在或拥有物的“我”的
物理基础,它让我深感迷失、眩晕与极其的怪诞恐
怖。
正是在那段时期,也就是我高中毕业的前夕,
我与来自伟大的奥地利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的
神秘的元数学启示不期而遇,而且我还学会了如何
编程。我使用的是斯坦福大学当时拥有的唯一一台
电脑,巴勒斯220(Burroughs 220)。它被安置在
破旧的“栎木学堂”(Encina Hall)的地下室里,
那里昏暗隐蔽,恰合人意。我很快就对这台“巨大
的机器大脑”上了瘾:它的橘色的指示灯以一种富
有魔力的奇怪方式闪烁不定,揭示着它的“思想”
;而它在我的指令下发现了优美的抽象数学结构,
还用我正在学习的各种外语创作出古怪无常而荒诞
不经的篇章。我与此同时还渐渐陷入了对于数理逻
辑(symbolic logic)的痴迷之中:那些晦涩难解
的符号踩着奇妙的魔法步点翩翩起舞,反照出种种
真实、虚假、猜测、可能性与反事实性;而且我确
信,经由数理逻辑,可以瞥见人类思想隐匿泉眼的
深处。关于符号与意义、模式与理念、机器与心智
、神经冲动与凡世灵魂等等一切想法不断翻腾,结
果就是,我青春期的大脑里一片混乱。
幻景
这些观念的迷云,不仅在理智上吸引着我,也
同样在情绪上牢牢地抓住了我。大约在我十六七岁
的某一天,我正屏气凝神地冥思这些观念,忽然如
梦初醒,而且自此以后始终认为,我们口中所称的
“意识”,不过是一种幻景。可以肯定的是,这必
然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幻景,因为这种幻景可以察觉
到自身,而且显然它并不相信自己察觉到的是一种
幻景;但不论如何,它终究还是一种幻景。这种名
为“意识”的狡猾现象仿佛是倒提着自己的鞋带把
自己举了起来,它仿佛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自身,
然后每当有人想更仔细地观察它时,它又自行瓦解
,回归虚无。
我太过痴迷于弄清楚活着、作为一个人以及拥
有意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了,甚而感觉自己迫切
地需要把飘忽易逝的思想努力地捕捉在纸面之上,
以免它们飞逝溜走,一去不还。于是,我坐了下来
,写下了一段发生在两名假想的同代哲学家之间的
对话。我任意地将这两位哲学家命名为“柏拉图”
和“苏格拉底”(我对真正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一
无所知)。那也许是我笔下所写的第一篇严肃文字
;不管怎么说,我是为它感到骄傲的,并从未将其
丢弃。虽然现在回头再看我杜撰的这两名希腊哲学
家所写的对话,未免太过幼稚和不堪,更别提它有
多么粗陋;可尽管如此,我仍然决定把它作为引言
收入本书,因为它蕴含了书中的诸多观念,而且在
我看来,它可以为整本书奠定一种令人愉悦而又充
满挑衅意味的基调。
……
《集异璧》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它在章节与对
话之间的穿插交替,但是30年后,我不想再抄袭我
自己的这种穿插布局了。我如今已经换了一种不同
的思维框架,而我希望这能够在本书中反映出来。
但是当我的写作越来越接近尾声时,我开始想要把
我的观点和心灵哲学中的常见观点进行比较,所以
我开始写出类似这样的话:“怀疑者也许会做出如
下回应……”在我已经数次写下了这种表述之后,
我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中又开始编写起发生在我自己
与一名假想的持怀疑立场的读者之间的对话,于是
我捏造出两个名字奇怪的人物,让他们展开对攻,
结果这成为本书中篇幅最长的章节之一。这段对话
本无意于制造令人捧腹的滑稽效果,但我也希望我
的读者能在阅读中时不时地偶尔一笑。不管怎么说
,热爱对话形式的读者,请打起精神来——这本书
里有两段对话。
形式与内容的交互是我的一生所爱,这本书自
然也不例外。就像我之前出版的几本书一样,我有
机会以最精密的细节程度完成它的排版8,而我在每
一页上对于视觉优雅性的追求,也曾无数次地让我
调整了表述观点的措辞方式。这在有些人看来或许
有点儿本末倒置,可我认为,任何人的写作都能通
过对形式的在意而获得提升。我希望,阅读本书不
仅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还是一场美妙而愉悦的视
觉体验。
一种有用的青春
《集异璧》的作者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人(开始
动笔时,我只有27岁;而到了28岁,我已完成了第
一稿——全部都是用钢笔在画线稿纸上手写的)。
虽然年纪轻轻的我己然经历过属于我自己的那一份
应得或不应得的苦难、悲伤与道德上的灵魂求索,
可是在那本书中,生活的这些面向却没有得到太多
的提及。而写作本书之人所亲尝过的苦难、悲伤与
灵魂求索,明显相较甚多,笔端也更加频繁地触及
生活的这些面向。我想这正是变老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的写作变得更向内转,更爱反思,也许更具
哲理,却也可能只是徒增悲伤。
很久以来,我一直深深迷恋着小说家安德烈·
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著名小说《人的境遇》
(La Condition humaine)的诗意标题。至于这个
引人遐思的短语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猜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想法。我愿意以《我是个怪圈》作为我自己
描述“人的境遇”含义的全力一试。
在我最喜欢的《集异璧》封面简介之中,有一
则是出于物理学家兼作家杰里米·伯恩斯坦
(Jeremy Bernstein)的惠赠,其中一句评语是:
“它拥有一种青春的活力和一种美妙的才华……”
这在我听来,真是声声入耳,如遇知音!然而不幸
的是,这句溢美之词却不知何时遭到篡改,结果就
是,如今在市面上横飞的几千本《集异璧》,封底
都印着伯恩斯坦的这样一句赞誉:“它拥有一种有
用的活力……”相比于一种“青春的”活力,这是
多么令人泄气啊!可是话说回来,我这本表现得更
加老成也更为清醒的新书,很可能也会在以后的某
一天在某处被某人形容为具有一种“有用的”活力
。我猜这也算不上是对一本书最差的评论。
下面,我要停止继续谈论我的书了;我想让我
的书自己说话。我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发掘出有趣
而新奇的信息,甚至还带有一种哪怕不再青春却依
然有用的活力。我希望,阅读这本书能让你以一种
全新的方式反思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就是反思纯粹的“存在”之义。而且我还
希望,当放下这本书时,你也许也会把自己想象成
一个怪圈。果真如此,我将不胜欣慰。
——印第安纳,布卢明顿
2006年12月
导语
侯世达著的《我是个怪圈》是一部科学普及作品,述及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的产生以及与人类自我意识的关系。全书运用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数学哲学等学科成果,探讨了在科学研究中,人的自我、意识、逻辑、句法结构、反馈系统、模型论、意义的本质、哥德尔定理、通用性等问题,还涉及了悖论、文字游戏等。作者提出,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的产生以及与人类自我意识的关系,关键在于理解人类大脑中存在的特殊抽象反馈系统,也即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所说明的自我指涉系统。他将这一系统称为“怪圈”,并认为“我”是人类大脑中最核心也最复杂的一个符号,具有某种自由意志,统摄着人的整个心灵。
后记
阅读侯世达先生的这本书,不仅是智力上的挑
战,更是一次对自己心灵的拷问。这部成熟、完整
而开放的作品,层次丰富、结构缜密、环环相扣、
首尾贯穿,又指向一个更高的终极。如果让我为这
部著作找一个类比物,我觉得最恰当的就是诗歌:
格律明晰、意义繁复、字字珠玑、有无限想象的可
能,在磨炼思维的同时也带给人格外的享受。
但这仅限于阅读。翻译这本书,在汉语的语境
中还原这本书的全部效果和价值,也跟翻译诗歌一
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不说作者的博学
与机智、书写的厚重而轻盈或者用词上的格外考究
,单是书中为主题服务的各种以英语为载体的语言
游戏,就很难于汉语中再现。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在书中地位非常重要的
一对名词,simm和simmball。simm是由四个英文单
词首字母缩写构成的新词,意思是“具有磁性的交
互冲撞的小弹珠”,所以我按照同样的规则,把它
译为“小磁交弹”,而simmball加了一个ball(球
),所以我把它译成“小磁交弹球”。这样翻译虽
然忠实原意,但显得有点愚蠢,最要命的问题在于
,simmball其实是Symbol(符号)的谐音,同时也
是符号的类比,这种意义和音形同时对应的关系,
在翻译成中文之后,便看不出来了。而如果不翻译
simm和simmball,不了解英文的读者也很难一眼看
出这两个本不存在的英文单词有什么含义,也无法
了解它们的构成逻辑。于是,这一组在阅读过程中
让人惊叹的巧妙设计,在翻译过程中便成为一道难
以逾越的鸿沟。
此类的现象在书中不止一例,而我在接受了不
得两全的前提下,始终按照以表意为先的准则进行
了翻译,并尽可能地把所有英语文字游戏转换到汉
语的语境之中。比如把Epi翻译成“副”(第7章)
,把“I eeeoai o ooa a eooieee o oe.”翻译成
“文口舌殳月扁方而下口舌殳月音自。”(第4章)
除了这些特别的语言游戏外,我对于全书文字
的处理,努力贯彻“直译”的策略,争取做到一个
词对应一个词,一句话对应一句话,在能力所及的
范围内尽量保持作者行文的独特风格。不管是嬉笑
怒骂,还是故作艰深,我都没有出于“照顾”读者
的理解或者感受的考虑而淡化或软化原意。因为我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作者的每一个词、每一
次表达、每一种语气,都带有明确的结构性目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作者的能力全方位超过译者的
时候,译者最明智的做法也许就是被牵着鼻子走。
而对于这本书的翻译而言,这或许不失为一种恰当
的选择。
翻译侯世达先生的书,是注定会失败的。我很
荣幸能拥有这次失败的机会,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
借着我抛出的这块砖头,不断参与到这本书的引介
和解读的过程当中。很感谢湖岸出版的景雁老师把
这本书的翻译交付给我,信任我、催促我,并给我
鼓励和帮助,也很感谢程娲和文青的引介。本书的
编辑李天济一字一句地与我讨论译稿,细心地发现
并挽救了很多致命的问题。虽然合我们二人之力也
未必是这本书的对手,但是编辑和译者数次为了一
个词的译法而争论不休,也是值得纪念的一种经历

我要感谢清华大学的蒋云鹏老师和北京大学的
杨维宇博士在哲学专业方面为我提供的帮助,也要
感谢我的朋友刘岳、魏宇、杨帆和张梦龙一直以来
对我的支持。感谢周曼同学陪伴我每一次的翻译历
程。感谢侯世达先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人和
爱人对于我的真正意义,重新梳理了回忆和现实的
关系,并且不再害怕失去。最后,感谢“我”。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万柳公寓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例如想法
、希望、意识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
换句话说,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
鸣”。
——侯世达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的《哥德尔、艾舍尔
、巴赫》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1993年,侯世达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
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
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
品。
——《时代》周刊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
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自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精彩页
第1章 论灵魂及其尺寸
灵魂的碎片
1991年年初,一个阴郁的日子。我站在父母家的厨房里,我的母亲正在看一张父亲的照片。照片甜蜜而动人,大约摄于15年前,而我的父亲数月前刚刚过世。母亲用一种绝望的口吻对我说:“这张照片还有什么意义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一张四处撒着暗点的平板纸。一点儿用都没有。”母亲充满哀伤的话语中渗透的悲凉,让我的脑子打起转来,因为我本能地知道,我是不赞同她的,可是我还不太清楚要如何告诉她这张照片在我看来应该以何种方式加以看待。
我经历了几分钟情绪激烈的沉思,或者毫不夸张地说,是灵魂的拷问。然后,我忽然想到了一个类比,我感觉它足以向我的母亲传达出我的观点,而且也希望它能带给她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宽慰。我当时对她所说的话与下面这一段大致相似。
“我们在客厅里有一本肖邦的钢琴练习曲。每一页都跟爸爸的这张照片一样,是二维的、平板的、可以折叠的纸张,纸上也只是撒着些暗色的记号——但是,想一想它们在过去的150多年里对全世界的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吧。多亏了那些在平板纸面上散布的黑色记号,才会有不知数千个人,共同付出数百万个小时,循着复杂精妙的模式在钢琴键盘上舞动手指,创造出为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享受与伟大意义感的声音。这些钢琴家转而又向包括你和我在内的数百万名听者传达了那曾拨动弗里德里克·肖邦心弦的深刻情绪,让我们每个人都得以或多或少地触及肖邦的内在——脑海中的生命经验,或者不如说是弗里德里克·肖邦的灵魂。而那些纸面上的记号,不啻灵魂的碎片——弗里德里克·肖邦的灵魂的零落残余。这些音符奇怪的几何形状,每一种拥有一股独特的力量,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复活另一个人内在经验的细碎片段——他的痛苦、他的愉快、他最深的热情与不安,我们也借此至少部分地感受到了成为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还有很多人就此炽烈地爱上了他。我们作为与爸爸亲密相知的人,看他的照片,也会以同样有效的方式,召回关于他的微笑与温柔的最为清晰的记忆,并在我们这些活人的头脑中,激活爸爸留存在我们脑海中的某些最为核心的表征。他的灵魂的小小碎片再次翩翩起舞,只是借用了他人的头脑作为场地。同肖邦练习曲的一篇乐谱无异,那张照片也是某个逝去之人的灵魂的碎片。而我们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对此倍加珍惜。”
虽然上面这段文字的辞藻要比我当时对母亲说的话更加讲究一点,但它讲出了我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本质。我不知道母亲对于那张相片的感觉有没有因为那段话而发生什么变化,我只知道那张照片依然还在那里,摆在她厨房里的一个柜台上。每一次当我看到它时,我都会想起那次对话。
作为一个西红柿是什么样的?
我把西红柿切开、吞下,没有丝毫的负罪感。我不会因为吃掉了一个新鲜的西红柿而寝食难安。我从没想到过要问问自己我吃的是哪一个西红柿,或者我是不是在吃掉它时掐灭了一缕内心之光,我也并不认为努力想象西红柿被切开并盛在我的盘子里时是什么感觉是有意义的。于我而言,西红柿就是一个没有欲望、没有灵魂、没有意识的实体2,我可以毫无顾虑地任意处置它的“身体”。确实,西红柿除了身体之外一无所有。对西红柿而言,没有“心身问题”可言。(亲爱的读者,我希望我们在这一点上能达成一致!)
在我拍死一只蚊子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迟疑,虽然我会尽量避免踩死蚂蚁,而且当房子里出现蚊子以外的昆虫时,我通常都会尽量把它捉住,转移到室外,把它完好无损地放生。我有时候会吃鱼和鸡,但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不吃红肉了。不要牛肉、不要火腿、不要培根、不要午餐肉、不要猪肉、不要羊肉——不用了,谢谢你,女士。需要注意的是,我依然喜欢一份BLT(火腿、莴苣、番茄三明治)或者一个美味汉堡的味道,只不过出于道德的原因,我不再吃它们了。我并不想在这里没完没了地推销,但是我的确需要讲一点点我在素食主义中的所学,因为它们和灵魂的关系太大了。
豚鼠
我在15岁的时候找了一份暑期工作,是在斯坦福大学生理实验室的那台弗里登(Friden)机械计算器上敲打按键。(在那个年代,整个斯坦福校园里只有一台电子计算机,而且绝大多数的科学家甚至都不知道到它的存在,更别说想起来用它帮自己计算了。)连续数小时的“敲数字”是一项非常累人的工作,而我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名叫南茜的研究生的研究项目。有一天,她出于体恤之心,问我愿不愿意尝试一下实验室里其他类型的工作。我回答说:“当然了!”于是,那天下午,她护送我走上了生理学大楼的第四层,向我展示了他们关养用于实验的动物的笼子——准确地说,那些动物就是豚鼠。我至今犹记得那股刺鼻难闻的味道,还有那些橘色皮毛啮齿类小动物急匆匆地窜来窜去的景象。
第二天下午,南茜客气礼貌地问我愿不愿意帮她从顶楼取两只她下一轮实验要用的动物下来。然而,我根本没有机会给她一个回应,因为我刚刚开始想象自己伸手到那些笼子里去选择两只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