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沈祖棻(1909—1977),祖籍浙江海盐。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我国现当代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有“当代李清照”美誉。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受到热烈欢迎,很多学生对其授课内容至今也难以忘怀。 作者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格律新诗的创建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她的论文、专著,不仅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潮流,更有发前人所未发的细致分析和独特创见。代表作:《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涉江词》《涉江诗》等,并有《沈祖棻全集》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品性纯淑端和,宓所见女士中第一。 ——吴宓 易安而后见斯人。 ——朱光潜 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确不可及,此书当再三读 之。 ——周振甫 后记 这是亡妻沈祖棻的一部遗稿。 唐人七绝诗是她讲授过多次的一门专题课程,在金陵 大学、华西大学和武汉大学都开设过。讲稿也曾几次修改 。前几年,在朋友们的敦促之下,她决定将讲稿再加补充 修订,写成一本题为《唐人七绝诗浅释》的小书,以供一 般读者参考。但因年老多病,又受到“四人帮”的干扰, 进行得很慢,未及全部完成,就不幸因车祸逝世了。 现在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以她的三种手稿 作为底本整理出来的。已由她写成的定稿约占二分之一, 初稿约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一,则是按照她生前拟定 的全书大纲,将其平日批在各种诗集上的评语改写而成。 故全书文笔,略有不完全一致之处。 旧释二十三首,也是她在各书上所加的评语。这些评 语,除已经改写为《浅释》的各篇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精 审的。零璧碎金,弃之可惜,就又选抄了一部分,附录于 后。原文是用文言写的,但很浅显,就不再改译了。 祖棻是个热爱伟大的党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老知 识分子。这些遗稿,如能对学习祖国古典文学的人提供一 点哪怕是非常微末的帮助,她在九泉之下,也将感到安慰 。可惜的是,她没有能够将她愿意而且可以贡献给人民的 东西全部贡献出来。 程千帆 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祖棻逝世一周年,记于珞珈山。 目录 杜审言 赠苏书记 张旭 山行留客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之一 王翰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录一 王昌龄 送魏二 长信秋词五首之三 闺怨 从军行七首录四 出塞二首录一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录一 送孟浩然之广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夜洛城闻笛 客中作 越中览古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送沈子福归江东 少年行四首 高适 营州歌 刘方平 夜月 杜甫 三绝句 解闷十二首录四 绝句四首录一 江南逢李龟年 岑参 春梦 张继 枫桥夜泊 韦应物 滁州西涧 韩翃 寒食 声纶 逢病军人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边思 上汝州郡楼 李约 观祈雨 王建 宫词一百首录四 张籍 秋思 白居易 王昭君 张仲素 燕子楼三首 刘禹锡 金陵五题 竹枝词二首录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再游玄都观 崔护 题都城南庄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李贺 南园十三首录二 张祜 咏内人 朱庆馀 闺意献张水部 杜牧 赤壁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录一 江南春绝句 赠别二首录一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嫦娥 贾生 瑶池 温庭筠 成阳值雨 陆龟蒙 白莲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韩僵 新上头 杜苟鹤 再经胡城县 韦庄 台城 附录:旧释二十三首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春思二首录一 山房春事二首录一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登楼寄王卿 望中有怀 杂兴五首录一 隋宫燕 汴河曲 魏宫词二首录一 竹枝词九首录一 杨柳枝词九首录一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重赠乐天 听夜筝有感 宫中词 望夫词三首录一 题禅院 南陵道中 杨柳枝八首录一 黄蜀葵 寄蜀客 席上赠歌者 后记 沈祖棻小传 沈祖棻著作目录 精彩页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一般读书人或为功名所牵绊,或为生活所逼迫,往往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外作客。加上交通不便,就更少回乡的机会。经年累月,寄旅异地,甚至在很年轻的时候离家,到很老才回去。因此,怀乡就成为许多人一种亲切而深沉的感情,回乡则是他们心中强烈的愿望。当这种愿望实现的时候,喜悦的心情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在久客不归的漫长岁月中,和自己本身发生了变化一样,故乡的人事也必然有着很多变化。这些,又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还乡人的一些感慨。贺知章这首诗所以长远传诵人口,正因为它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这种生活真实和思想感情。 诗篇一开始就点明了是回乡之作,而且不是一般的回乡,而是在少小的时候离开,一直到老了才回来。这就给这次回乡加上了不平常的意义。作客如此之久,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自然倍觉亲切;而在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之中,最觉亲切的,乃是自己多年在外还没有忘记而又很少听别人说的乡音。此句所说“乡音无改”虽指自己,以和“鬓毛衰”对衬,但却是回乡之初,所听到的都是乡音而引起的感触。正如清叶燮《客发茗溪》中所写的: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这种情景,是久客初归的人所常常感到的。听到乡音,遇到熟人,就很自然地讲起家乡话来。在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反应中,意识到自己尽管离乡多年而乡音无改,当然值得欢慰,而另外一方面也不能不想到,改变了的东西总是有的,首先就是无情的岁月,催老了客子的容颜。诗的后两句,正是根据这点,选择了一件小小的但具体的事实,将衰老之感加以深化。 人们每每称许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一联为善于言久别乍逢之情;这首诗后两句也与李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关系,家里没有见过面的孩子们竟将自己当成了远方的来客,有礼貌而又透着高兴地加以问讯。诗人在微微地感到惊讶之后,也许不觉有些好笑,但立刻又会认为这也很自然,从而发生许多感慨。这些感情上的微妙的起伏,是隐蔽的,诗句也只是捕捉住了这个有趣的镜头,拍了下来,并没有做更多的抒发,但我们仔细加以体会,仍然可以察觉他久客伤老之情。《回乡偶书》一共两首。第二首云: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如果将两首合起来看,用意就比较明显了。然而正因为第一首写得过于“直致”,缺乏含蓄和机趣,因而就不如第二首之为人推重。 诗人从小离家,到八十多岁才回到故乡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他一生在仕途上都很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行,将镜湖一曲赐给他居住,太子和百官也都为他饯别,可以算得是“衣锦荣归”。因而此诗虽对人事变迁不无感慨,却绝非李频在《渡汉江》中所写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种心情。其值得称说的地方则是他虽然“富贵而归故乡”,但并没有庸俗地将那些为世俗所欣羡的情态写入诗中。他所反映的只是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正是史籍上记载了的贺知章旷达豪迈,不慕荣利的具体表现。基于这种性格,他在诗中就以诙谐的语气着重地表现了那富有情趣的一刹那,从而冲淡了他内心里的迟暮之悲。这首诗的语言非常朴素,但却巧妙地表达了许多人所具有而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表达的心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苏轼《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二首之一云: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这首安慰相逢又别的爱弟的诗,一览可知,是反用了贺诗之意,貌为旷达,实极悲凉,反映他们兄弟在政治道路上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抑郁情绪。而其另一首《纵笔》,却又与贺诗同一机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 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这首诗是诗人被放逐到南方以后的作品,它也是以幽默的笔调,淡淡地写出了自己的宦途失意,老病侵寻之感。前两句微露感慨,后两句则选择了一件富有情趣的生活小事加以点染,在不知不觉之中摆脱了由于前面的感慨而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沉重气氛,和《回乡偶书》第一首的手法十分接近。 这两位“异代不同时”的诗人,由于其所具有的开朗胸襟、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有共同之处,因而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这两篇意境和机杼颇为近似的作品。这种例子说明了:我们在探索作家们的传承关系时,性格这一因素不应当放在考虑范围之外。 P9-12 导语 《唐人七绝诗浅释》作者沈祖棻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和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不仅使唐人七绝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阐释,也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华。作品字约文丰,诠释精审,令人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书末“附录”为“旧释二十三首”,乃作者平目读诗所作评语,文字简短,独具事见。 序言 程千帆先生是享誉海内的知名国学大师,在古代文学 、历史学、校雠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 就。他一生著作颇丰,出版有《校雠广义》、《两宋文学 史》(与吴新雷合著)、《史通笺记》、《文学批评的任 务》、《古典诗歌论丛》(与沈祖棻合著)等重要学术著 作。 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女士不仅是古典文学专家,更是 当代著名女词人,以诗词成就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当代 李清照”。她所著《宋词赏析》堪称宋词赏析的典范之作 ,而这部著作正是在沈先生去世后由程先生整理出版的。 文坛之内双双负有盛名的夫妻结合很少,见经见传的文坛 夫妻佳话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文坛有“昔时赵李今程沈” 之说。 程沈两位先生晚年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了《读宋诗随 笔》(程千帆著)、《宋词赏析》(沈祖棻著,程千帆整 理)、《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著,程千帆校订)、 《古诗今选》(程沈选注)等古典诗词鉴赏普及类读物, 思想水平与艺术价值均值得称道,在读者中赢得广泛赞誉 ,受益者极多。为普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我社征得两位 先生后人程丽则女士同意,以“程沈说诗词”为题,陆续 推出,以飨读者。 《唐人七绝诗浅释》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为底本, 参考中华书局版本和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本,对书稿进行了 全面校订。需要说明的是:因此稿为沈祖棻先生遗作,并 经程千帆先生校订,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以及语言文字自 身发展规律,我们对经典化的作品尽量不再做现代汉语规 范化处理。诗句、人名、地名、引用文献均保留初版原貌 ,个别地方加编者注予以说明。 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书稿处理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学 者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绝句起源于古代歌谣,得名于联句。至唐代,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达到顶峰,李白、杜甫、王昌龄、白居易、李商隐等均有名作传世,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沈祖棻著的《唐人七绝诗浅释》选择唐人七绝诗86首,兼及宋人、清人七绝160余首,将相类相近的绝句叠放在主题绝句之后讲解,连类而及,穿插赏析,故给人以深刻印象:其鉴赏则逐幽探微,深入浅出。作者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和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不仅使唐人七绝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阐释,更将古典诗歌的解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