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撒哈拉之南(女记者的非洲视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畅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撒哈拉之南(女记者的非洲视界)》以作者刘畅为第一视角,通过其亲身采访和生活经历,以第一现场还原南部非洲近四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探讨中非合作的历史成就和未来之路,挖掘非洲不为人知的人文历史之美,讲述作者和非洲普通人交往的感人和有趣的故事,展现华人在非洲的生存发展状态,为有志于去非洲发展以及对非洲感兴趣的中国读者带来一些有用的信息与思考。 作者简介 刘畅,生于1981年,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硕士。2007年起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原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辑,2013年至2017年任中央广播电视台国广驻南部非洲记者、首席记者,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对新闻与未知充满激情,愿倾毕生之力,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历史;更愿透过历史,讲述鲜活的人物故事。 目录 第一部分 不能不讲的非洲故事 一 亲历曼德拉葬礼 二 九旬总统穆加贝执政的最后几年 三 货币之殇 百姓之痛 四 遭遇南非大选 五 治安——永远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六 坦赞铁路的春天来啦 第二部分 大美非洲 一 结庐在人境 二 花树之都——哈拉雷 三 动物世界的喜与悲 四 津巴布韦的美丽校服 五 非洲女人头发的秘密 六 寻访最古老的非洲桑人 七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 八 明代瓷器的第二故乡——莫桑比克岛 九 纳米比亚的红沙漠和红泥人 十 带你走进非洲高尔夫 第三部分 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们 一 玛利亚——亦师亦友亦亲人 二 女儿的英语老师普瑞希拉 三 我的出租车司机万德福 四 与石头对话的绍纳石雕家 五 生活在平衡石上的津巴布韦蚁族 六 用生命叫卖的街头小贩 七 中国爱心妈妈和非洲孤儿的故事 八 津巴布韦草根的“梦想秀” 九 在街头烤串的中国摄影师 后记 序言 从没想过,我的记者生涯竟是从非洲开始的。 从初中起,做记者的梦想就在我心中悄然生长。为 此,我每次买两份《南方周末》,读一份,做一份 剪报;我把新闻学泰斗喻国明对新闻人境界的要求 压在书桌上的玻璃下,每日激励自己。从四川大学 新闻学硕士毕业之后,我将所有的简历都投向了媒 体。幸运的是,我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原中 国国际广播电台)录取,离梦想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但没想到,我一入台就成为一名国际新闻的编辑 ,虽然也在做新闻,但毕竟不是奋斗在一线。每日 看着采访部的同事们紧张而忙碌地活跃在新闻现场 ,我却只有羡慕的份。 终于,在人台六年后的一天,领导问我:要不 要去非洲驻站?那时,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而且 是一名两岁孩子的母亲,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 下来,我怕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非洲,虽然那 么遥远,那么陌生,但毕竟,我可以圆记者梦了。 于是,2013年年底,我带着梦想成真的兴奋和 对未知世界的忐忑,一头闯进非洲那片神秘莫测的 大陆。三年半的时间,我常驻津巴布韦,足迹到过 南非、赞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马拉维、纳米 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克、毛里求斯、马达加斯 加等十几个非洲国家。对这片土地,我从陌生到熟 悉,从惊喜到深爱,走的地方越多,待得越久,我 就越明白传说中“少不入非”的含义——一旦进入 非洲,你的心就再也走不出非洲了! 在非洲驻站的日子里,我见过哈拉雷一年四季 遮天蔽日的花树,那五彩斑斓的颜色构筑了一个童 话世界;我见过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留下的颇具人文 气息的城市,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建筑和非洲当代 建筑相得益彰;我见过非洲学生穿的美丽典雅的校 服,即使在乡村小学校服依然大方得体;我见过无 数彬彬有礼、热情温和的非洲普通民众,他们永远 是我心头的一抹亮色。 我见过南非各种族人民载歌载舞为国父曼德拉 送行的盛况,他们的歌声与泪水是那么真诚;我也 见过津巴布韦民众在现金危机下生活的艰辛,但无 论多难他们依然保持乐观与耐心;我见过为国家发 展心急如焚的政治家,也见过为敲诈一笔罚款而处 处找茬的警察;我见过用硬纸壳做的投票桌、塑料 盒做的投票箱,背着小孩的妇女在选票上虔诚地印 上自己的手印,也见过大选之前暴徒们打砸抢烧留 下一片狼藉。政治的美与丑总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 我见过常年站在马路中间、冒着生命危险叫卖 的非洲小贩,见过被从沙漠深处的家园驱逐出去、 被迫在垃圾箱里寻找食物的博茨瓦纳桑人,见过在 深夜划着独木舟打鱼的马拉维渔民,还有在津巴布 韦平衡石上搭建违章建筑的城市蚁族。他们为生存 付出的努力令人动容。 我见过可以与石头对话的绍纳石雕家,见过在 马路上兜售画作的艺术家,见过研究和保护原始部 落文化的人文学者,见过为保护野生动物上下奔走 的动物学家,见过出身草根却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窃以为他们才是非洲文化的灵魂。 我重走了坦赞铁路,理解了中国最大援外工程 留下的丰厚政治遗产和它面临的困境;我加入了公 益组织“爱心妈妈”,感动于华人在这片土地上倾 洒的热血与爱心。我还结识了哈拉雷坚强又善良的 女工,勤奋又精明的出租车司机,热情豪爽又怀揣 理想的英语教师等非洲朋友,他们带给我的温暖让 远在异乡的我无比安心。 可是,当我卸任回国后,发现大多数朋友依然 会问我:非洲是不是很热?非洲是不是很穷?非洲 是不是遍地野生动物?非洲是不是处处战争和疾病 ?我发现,大部分国人对非洲的认识还停留在新闻 报道和《动物世界》构建起的片面印象当中。当然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与研究西方世界的书相比, 介绍非洲的书实在是凤毛麟角。 尽管大部分中国人对非洲知之甚少,但不能忽 视的是,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两者 早已不仅是援助与被援助的关系,而更像是追求双 赢的合作伙伴。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 ,连续9年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也成 为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 市场。不止一位中国官员十分中肯地告诉过我:未 来是中国有求于非洲,甚于非洲有求于中国。也有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跃跃欲试地想进入非洲这片土地 ,大干一场。 要走入非洲,就要先了解非洲。虽然我自知才 疏学浅,难当重任,但皆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还是不自量力地愿意充当中国人了解非洲的一名使 者,为介绍非洲尽绵薄之力。 本书记载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非洲故事:一些 是我在重大事件采访中的所见所感,一些是对非洲 人文与自然的探索,一些是我与非洲人和生活在非 洲的华人交往的故事,还有一些是我在非洲的生活 经历,充满异域风情和趣味,亦不乏新奇和历险。 如果您想走近非洲,了解非洲,甚至走入非洲,那 么,就请听我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非洲故事…… 刘畅 2018年6月于北京 导语 刘畅著的《撒哈拉之南(女记者的非洲视界)》对南部非洲最新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进行了梳理,不仅关注重大事件本身的意义,也同样关注其对普通人的影响,并通过现象力求找到背后的成因。 本书对中非合作的遗产与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对非洲政要、中非官员、学者、项目参与人的深度采访,找出中非合作的亮点与问题,探究其未来发展之路。 书中深入沙漠对南部非洲原住民桑人的田间调研、对莫桑比克岛打捞出的千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实地查证、对津巴布韦建筑史的图片记录以及对当地文献的编译整理等皆具史料价值。 书中有视野,有纵深,有故事,有情怀,全书以小见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本书是一幅南部非洲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带读者走进非洲那片神奇而美丽的大陆。 后记 这本书出版之时,我已奔赴驻外生涯的第二站 ——巴基斯坦。因此,此书能够顺利出版,特别要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高明秀、吕剑两位老师 。从前期策划到最后成书,她们为这本书付出了大 量的心血。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给 予我在非洲驻站的机会,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的财 富。感谢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刘海方、社 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沈晓雷、中央广播电视总 台国广前副台长夏吉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驻 非洲总站站长江爱民、独自行走非洲的女摄影师梁 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驻津巴布韦记者何绪, 他们在我驻站和写书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专业 上的指导和鼓励。感谢我在津巴布韦的华人朋友耿 龙、张晖、俞豫为书中彩页提供精美照片,感谢我 的同事朱婉玲,华人朋友李曼娟、彭艳等人帮我搜 集历史资料。感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前驻津巴 布韦记者朱曼君为这本书起了一个好名字……本书 的完成融入了太多人的心血。 真诚地感谢关心此书出版的亲爱的同事、国内 外的朋友们,他们给予了我很多热切的鼓励。每当 我写作疲惫之时,想起他们的话语和期待,又会充 满力量。 当然,我还必须要感谢我的家人。三年多来, 我在非洲各地采访,父母在家中为我担惊受怕,但 又不断鼓励我勇敢前行,在我回国后不断督促我完 成此书。我的先生王帆放弃自己的工作,在非洲陪 我随任,并写了本书中关于高尔夫的一个章节,他 的专业水平和幽默的文字令全书增色不少。还要感 谢我的女儿,小小年纪就随我在异国他乡漂泊,她 在非洲的成长过程也成为我了解非洲的一个窗口。 本书是我在国内工作之余写成,历时一年。每 次沉浸在写作中,我都仿佛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非 洲,缓解了些许思念之情。也许我接下来还会去很 多地方驻站,但在我心中,非洲的地位永远不可替 代。Once Africa,Always Africa! 此书完稿之际,正值我派驻巴基斯坦紧张培训 和办理各种出国繁杂手续之时,时间紧迫,尚有许 多内容有待充实和完善。本书从内容到文字难免存 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刘畅 2018年9月于伊斯兰堡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通过在南部非洲驻站的亲身经历,讲述精 彩传奇的非洲故事,既是旁观者,又是当事人。故 事中既有伟人曼德拉葬礼和南非总统选举的宏大场 面,又有对绍纳石雕家和街头小贩等小人物的深情 关注;既有自己和非洲朋友间的温情和趣事,又有 对野生动物最后一片伊甸园的描绘和思考……中非 关系是作者关注的焦点,这里有莫桑比克岛发现的 明代瓷器的史实,又有中国爱心妈妈与津巴布韦孤 儿的亲情。该书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是一幅南部 非洲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将带你走进非洲那片神 奇而美丽的大陆。 ——李安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 会会长 一位年轻的驻外女记者,在1000多个随时可能 遭遇盗贼袭击的夜晚,坚守在高墙电网中的“碉堡 式”记者站,一边守着报警遥控一边做节目:孤身 闯非洲原始部落,了解行将消失的古老民族的生活 现状,以填补中国报道的空白;夜访疟疾灾区马拉 维小渔村,在没有门锁、没有电的偏僻简陋的小旅 馆、躲在脏兮兮的蚊帐里写采访稿。该书用灵动流 畅、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在为读者讲述一个个鲜活 的非洲故事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驻外 记者的艰辛与责任、自信与风采。 ——江爱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驻非洲总 站长 精彩页 菜鸟记者的成长 得知曼德拉去世的消息,我不禁惋惜和遗憾:我才刚刚来到非洲,他怎么能这样快就走了呢13秒钟之后,我反应过来,现在还不是难过的时候,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报道。我赶紧告诉后方编辑:“曼德拉去世了!”得到回复:“7点直连!头条!” 我看了一下时间,当时是津巴布韦时间12月5日24点,也就是北京时间12月6日早上6点,只剩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我披上衣服,急忙从楼上飞奔到楼下办公室的电脑前。自从来到津巴布韦,我几乎被当地慢节奏的生活同化,反应速度很久没有这么快了。 可是,当我打开电脑,却傻眼了:网络瘫痪,一个网页都打不开。我急得快哭了。万幸的是,微信还能用。我赶紧联系国内的朋友,请朋友通过微信发来关于曼德拉的最新消息,又调出几天前做过的曼德拉的报道和曼德拉生日时做的纪录片文案,当作连线的背景资料。 就这样,我用了50分钟写好稿子,报道了曼德拉去世的最新消息、南非国葬的安排以及曼德拉的主要事迹,又在播出前迅速地演练了两遍。要知道,我此前一直在国内做编辑,从未经过做记者的训练。如今刚做记者就遇到了这么大的事情,紧张得心怦怦直跳。 北京时间7点,电话铃准时响起。我稳了稳心神,用深情又沉痛的语气回答了主持人所有的问题。此时的新闻电话连线对我来说是一种倾诉,让我把对曼德拉的敬仰以及对他离世的惋惜之情都通过这个连线倾吐出来。与主挣人的电话连线结束后,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花了很长时间来平复激动的心情。 平静下来,我开始思索去南非报道葬礼的事情。在到津巴布韦之前,我从未出过国,也没有办过任何出国的手续,津巴布韦的居住许可证还是站长带着我一起办理的。如今站长正在南非出差,所有的事情都得我一个人来处理,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菜鸟来说真是莫大的挑战。但是,可以想象曼德拉的葬礼会有多么隆重,这可能是我任期内最大的新闻了,我一定要去现场,无论多难也要去。 打定主意,我立即着手申请南非的签证。南非的签证是所有南部非洲国家中最难办理的,我发信息向远在南非的站长求助。站长建议我除了常规的申请材料外,请中国使馆开一封给南非使馆的照会信,再给南非使馆写一封言辞恳切的申请信,他认为这些有助于拿到南非的签证。 时间不等人,我按照站长的指点,连夜准备申请南非签证的材料。申请签证还需要我3个月的当地银行存款或者价值200美元的旅行支票。我刚来津巴布韦半个多月,只能选择后者。办理旅行支票要先在当地的南非银行开户,我又开始准备银行开户的材料,全部材料准备齐全,天已大亮。 我在床上躺了1个小时,根本睡不着。7点一到,我一翻身爬了起来,先给使馆打了电话,请他们出具照会信。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是热心肠,一口答应。 我喝了碗牛奶、咬了口面包,又匆匆往银行赶。 12月正值津巴布韦的雨季,一夜小雨,出门时雨依旧未停。我着急赶路,顾不上打伞,来往车辆溅起的水花很陕就将裤子打湿。 在申请旅行支票时,我又遇到了问题。南非使馆指定的南非标准银行嫌我的材料不完整,不愿给我开户,而我在短时间内又实在无法凑齐所有的资料。我再三请求,说明要去南非参加曼德拉的葬礼。也许对方是被这个理由打动,终于同意在不开户的情况下卖给我旅行签证,但要收取25美元手续费。紧急关头,25美元也算不得什么了。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