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约翰·汤姆逊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马六甲海峡
荷兰人在苏门答腊亚齐的军事行动
槟榔屿的山丘、植物与花果
克令人、槟榔人、马来人与中国人
中国人的职业
海外的华人
早期葡萄牙人的后裔
殷勤款待
舞会上的一条蛇
第二章
造访吉打
米登失踪
拉惹的花园
威士利省
甘蔗与木薯的栽种
农工
逃离虎口
野人
威士利省探险记
第三章
中国行会,其组织与影响
移居海外的中国人
请求解除女性移民的限制
霹雳的动乱
中国人的锡矿业
马六甲
新加坡
其商业与人民
制作鳄鱼标本
驯马师
中国窃贼
内陆风景
外侨宅第
消遣娱乐
丛林的一夜
铸造黄铜器
树人
第四章
暹罗
湄南河
曼谷
佛寺
国王,护教者
传教团体
佛教僧侣
住在小室内的僧人
国王造访佛寺
弃尸场
中国投机者投资一具死尸
库姆纳隆哥
征求发明家
为国王拍摄肖像
国王叙述剃度仪式
国王的请求
审案方式
赌博
水上人家
大城之旅
溪流生活
游访碧汶里府
第五章
柬埔寨探险之旅
挽巴功河
原野失火
一个外国水手
丛林河流的美景
水鸟
甲民
库特向县长编的故事
森林里一场暴风雨
柬埔寨废墟
其宏伟壮观
暹粒
吴哥窟
其象征意义
浅浮雕与碑文
七头蛇
古都金边
柬埔寨国王
宫廷餐宴
全猪
由陆路到贡布
海盗
穆罕默德的故事
化石船
沿暹罗湾北行之旅
第六章
西贡与其港口
市区
外侨社区
华人区堤岸
河居
交趾支那人的风俗习惯
中国商人
交趾支那村落秀关
巫师
墓园
佩楚斯基
第七章
香港
该岛的描述
维多利亚城
其现况
外国人与当地人
市场
香港艺术家
酒馆
太平山
生活消费
一个奇怪的冒险家
一个摩门传教士
第八章
香港的蛇
台风
北江的一趟冒险之旅
佛山
飞来寺
盲仔峡
急流
阿昆的野心
观音洞
收割
搭小舟从三水到佛山
广州
叶名琛总督祠
制茶厂
假茶
制茶
沙面
品茶
第九章
广州
其概观
其居民
街道
店铺
交易方式
招牌
工作与工资
柳桥
两广总督瑞麟
帮派械斗
客家人
神秘药丸
穷人住家
罗汉堂
出家人的修道生活
在一艘中国帆船上
第十章
中国的慈善机构
澳门
市区景观
其居民
汕头
外侨居住区
潮州府
汕头的画扇师傅
雕塑者
中国艺术
村庄械斗
夏门
本地人聚居区
穷人住居
杀婴
肥料池
骨骸瓮
匣金
浪漫的景致
鼓浪屿
外侨居留区
第十一章
打狗港
楠梓街
航海的困顿
台湾府
道台
衙门
政府如何打消国债
1661年的荷兰人
林荫小径
传教士的医疗站
内地的旅程
古运河
崎岖的土地
客家垦荒者
拔马平埔族村落
木栅山谷
“福尔摩沙岛”之名
长途跋涉
中央山脉
竹桥
匏仔寮村
诊疗中的医生
甲仙埔村
酒宴
茅屋内部
平埔族住所
狂野的舞蹈
“生番”的猎场
荖浓村
六龟里村
回程
第十二章
台湾的日本人
入侵原因
闽江
福州船政局
中国炮船
福州府城与大桥
坟场
其居民
乞丐
小偷
麻风病人
鼓山寺
跪牛
稳士
白岭园
上溯闽江
水口
内地的一处茶园
郑船长夫妻
延平城(今南平)
祭祀死者
拍摄延平急流
一艘当地的渡船
第十三章
中国海的轮船交通
尾随台风
上海:简述其早期历史
日本的侵扰
上海租界
徐保禄或徐光启
上海县城
宁波当地官兵
雪窦山山区
杜鹃
雪窦寺
千丈岩
佛教僧人
扬子江
汉口
扬子江上游
宜昌
三峡
著名险滩青滩
神秘的山中灯火
危险的意外
夔府
回程
九江
南京,南京兵工厂
曾国藩逝世
中国人的迷信
第十四章
芝罘(今烟台)
租界
黄河
蚕丝
丝制品
大沽炮台
北河
中国的进步
直隶洪水
其影响
天津
仁爱会仁慈堂
人民的情况
一场午夜暴风雨
通州
北京
京城的满入区与汉人区
其道路、商店与人民
外国入开的旅馆
寺庙与住家建筑
总理衙门
恭亲王与大清帝国的大臣
科举考试
孔庙
观象台
中国古代仪器
杨氏宅邸
妇女的习性
北京景泰蓝工艺
圆明园
伟大的纪念塔
一支中国军队
李鸿章
忠善客栈
万里长城
明十三陵
精彩页
第一章
马六甲海峡/荷兰人在苏门答腊亚齐的军事行动/槟榔屿的山丘、植物与花果/克令人、槟榔人、马来人与中国人/中国人的职业/海外的华人/早期葡萄牙人的后裔/殷勤款待/舞会上的一条蛇
1862年,苏伊士运河尚未完工,不少人对这项工程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他们以为,想在变幻莫测的辽阔沙漠中辟出一条航道,连接两个海洋,只不过是出于满腔热忱而幻想出来的渺茫计划。因此我首度离开英国时,只得走旧时的陆路,让雷赛布先生①继续留在埃及的尘沙中为他的声誉奋斗。这条路径可谓是现代旅人的必经之途,无须多加介绍,我甚至不必多费唇舌描述锡兰加尔的山陵、棕榈和肉桂树林,这一带位于前往印度的航道上,如今已众所周知。1865年我第一次返回英国,假如当时健康状况允许的话,我原打算顺道深入锡兰岛内陆,探访印度教或佛教的古老石材建筑,并和我刚刚才在柬埔寨内地造访过的古城、庙宇与宫殿等遗迹加以比较。可惜这项计划无法付诸实行,于是我在锡兰的见闻便仅限于加尔港和邻近山丘等狭小范围——这样的命运倒是和搭乘半岛号与东方号轮船的游客相同。因此在我介绍读者或许还不熟悉的人民与风土之前,务必请大家随着我再往东走,前往马来群岛与印度支那(即中南半岛)本土,我曾经在这些地方待过几年。
其实,无论情况再怎么顺利,远程的旅行对我而言总是漫长而枯燥的。出国远行的旅客厌倦了一望无际平静无波的大海景象,也厌倦了在顶级豪华邮轮的白色帆布篷底下嬉戏调情,最乐意听到的一句话便是:“右前方有陆地出现了!”此时大家全都丢下手中的小说,抛开玩到一半的扑克牌、棋子和掷环游戏的环圈,还有十几个人拿出单眼与双眼望远镜,扫视着南方海天交接处那道模糊得令人沮丧的线条。那是亚齐岬(Acheen Head),从陆地吹拂而来的微风还带着苏门答腊蓊郁海岸的热带气息(这可能只是幻想)。亚齐正是荷兰人以沉缓的气势再度痛击马来政权之处。他们任由这个伤口暴露撕裂,但只要时机一到,他们一定还会卷土重来强占新领地。
荷兰人统治爪哇后,爪哇岛与荷兰双边均得以受益——尤其以后者为甚——这点毋庸置疑,而随着荷兰人的主权在马来群岛缓慢却稳定地扩张,新近被征服统治的省份必然也会有同样理想的结果。在此同时,英国若不能小心保住与这些地区协商签订的权利,将有损我们与那些岛屿之间平稳且有利的贸易关系,早期当我国与这个地区的国家来往之际,这种情形便发生过不止一次。我们还可如此推想:亚齐矗立在苏门答腊西北端,可以说是马六甲海峡西方门户的栋梁之一,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绝不能落入外国势力范围。因此我十分怀疑,当地政府会允许甚或鼓励任何比荷兰更强大、更不友善的主权势力来并吞这块土地。
轮船向东驶过海峡之后,很快便看见槟榔屿:这是一个非常小却也物产丰饶的重要岛屿,也是我们在海峡内第一个抵达的英国属地。 槟榔屿风光明媚,有长条状的黄金沙滩和热带植物生长茂密的山峦,也为我们在东方的殖民地提供一处休养生息的场所。此外,肥沃的冲积平原在几年前还是寸步难行的丛林,如今却已是彻底开发的庭园。林木苍郁的山峦高度超过海拔2 000英尺,山中的林荫小径可通往世界上最美丽的幽静胜地,可通往坐落于岩石、枝叶间的小木屋,亦可通往飞瀑,清凉的瀑布流水往下泻入自然形成的花岗岩水池。此地居民能在棕榈树和树蕨浓密的枝叶下泡水,而且山居气候非常温和,随时都能穿着轻薄的衣服。
槟榔屿的山峦之中,有许多山脚地带以及将山岭分隔开来的谷地都已经开垦,并种植了可可、槟榔、棕榈、肉豆蔻和各种果树,还可见到小片小片的荖藤园与甘蔗园。这些地区的土壤比低处平原的土壤更深更肥沃,至于在高山顶上由于气温够低,因此可以栽种欧洲的蔬菜与花卉。上山前往政府的木屋途中,在种类繁多、生长浓密的棕榈树、开花灌木以及纠结杂乱的丛林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算是高大美丽的树蕨了,在海拔1600英尺高度左右长得极好。这类树蕨直立于矮林之上,光秃、呈细纤维状的茎干有15至20英尺高,其上纤细的复叶向上、向外卷曲散开,形成一大片弧度优美、色调柔和的绿叶华盖,直到距离主干大约八或十英尺,叶尖才颤巍巍地一一垂下来。
从未造访过热带山区的人一定不敢相信,日出后不久,刚醒来的甲虫与树居昆虫所发出的声响,大得足以盖过几步之外一头牛的哞叫或是一头老虎的吼声。那种声音简直就像一百架布拉福纺织机运转时震耳欲聋的轰隆声。有一种当地人称为“喇叭手”的甲虫,整日挥动着翅膀制造嗡嗡的响声。我知道有一棵树上栖息了一些“喇叭手”甲虫,便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不料声音突然停止了,警讯在树林间传播开来,这首森林乐曲便戛然而止,直到我走回原来的路径后,乐声才又重新响起。山中有种昆虫非常奇怪,极像灌木的小树枝,有一次我走在小径上,拾起一样看似枯枝的东西,没想到那东西就在我手里蠕动扭曲起来,最后我把它扔到地上,它便以一种类似抽搐的奇怪动作,十分迅
导语
《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是一本详细记录了作者约翰·汤姆逊的亚洲行程并串以珍贵图片的动人游记,笔触客观冷静,但又不时进发出人间的烟火气。全书章节完善,结构严谨,布局得宜,铺叙有度,十年间的大事小情浓缩勾画得丰满有序。图片用的是由照片转化成的木刻版画,这是那个时代能达到的最好印刷工艺,图片上的细细木纹线和浓淡阴影,让每一幅图都成了一帧特制的艺术品。
本书呈现了作者眼中从东南亚到中国这个广袤空间里的风土人情,它展示的时段和地域远比《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久远辽阔。全书14章,前6章讲述东南亚各国,从马来半岛到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后8章描述中国经历,其中长达7章的篇幅集中于南中国的风景建筑、城镇乡村,对广州、香港、澳门、潮汕、厦门、台湾、福州与闽江等地作了细致描写。他的关注重心是显而易见的:有东方稀奇的风光文化——吴哥窟、长江三峡、帝都北京的壮观和东南亚与中国上流社会的侧影,更多的却是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市声民情——马来人的生活、暹罗的宗教、香港车夫的身影、台湾土著的日常、大陆贩夫走卒妇女孩童的影像。
序言
我向读者们致上那些游历的附带回忆,相信这些读者
为数不少,他们对于我足迹所至的远方以及那些居住在辽
阔中国的广大人民深感兴趣。而通过蒸汽动力和电信系统
,这个地区与我们的关系正日趋密切。
我极力向读者阐明我在那些年的旅途上所体验到的乐
趣;但同时,我也努力反映实情,以便呈现出一个就算不
是十分愉悦、至少非常忠实的中国印象及其子民的群像。
关于后者,不仅仅包括那些住在中国本土上的,还包括我
们殖民地里的,还有那些移民其他地区的。
自那位伟大的威尼斯旅行家以来,这个地区在历史上
恐怕找不到比此刻更令人兴味高昂的时期,至少文明似乎
已在遥远的东方露出曙光,指引着小岛国日本,并渗透到
中国大陆的边缘。虽然中国几个世纪来的黑暗还笼罩不去
,但乌云正在缓慢消散,并且心不甘情不愿地迎向涌至岸
上的光明。但这些也极可能随着一触即发的战争而消失在
九霄云外。
很明显地,中国再也无法不受干扰地长久蛰伏于现状
,它所高度推崇的无为政策已经带来洪水、饥荒、瘟疫和
内战,其劳苦大众的痛苦再也没有比此刻更深了。中国无
法阻止广大人民哭喊粮食的喧嚣之声,只因河水泛滥冲毁
了他们肥沃的平原,马路变成了水道。统治者基于一种盲
目的骄傲,正在武装一支乞丐般的军队,来保卫一些不值
得捍卫的东西。而日本——声称是基于它的权利以及人类
的福祉——已经对中国的固有领土派遣了一支小型却有纪
律的军队。
附带一提的是,除了提供一本愉快而好读的作品之外
,我也尽可能呈现可信赖的完整资讯。我在本作品的后段
重复并放大了一些已经在《图说中国及其子民》(即《中
国与中国人影像》一书——编者注)里介绍给读者的篇章
。我认为这些段落颇为重要,但尚未在我更巨大、更昂贵
的著作里传递给广大的读者。
约翰·汤姆逊于布利克斯顿
1874年11月
内容推荐
《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系英国著名摄影师、旅行家、地理学家和纪实作家约翰·汤姆逊的系列著作之一。汤姆逊将其在亚洲游历中拍摄的影像配以文字,形成了这本集回忆文字与摄影作品为一体的著作,1875年在伦敦和纽约出版英文版,1877年在巴黎出版法文版。此中译本根据英文版及法文版译出。
汤姆逊对东南亚和中国的观点率真而自然,态度友好且颇具同情心;他的著作是当时唯一能让欧洲人一窥遥远神秘的亚洲面貌的重要窗口。仅就记述中国的内容而言,他不仅捕捉中国的异国风情,更加关注晚清动荡环境下的社会状况、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城乡面貌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一百余张“照片”,是由作者的蛋清照片转制而成的木刻图片。因为在19世纪后期,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在报章杂志等出版物中印刷摄影照片。当时的蛋清照片(又称印样),其实是提供给木刻师傅制作“木口木版画”(Wood—engraving)时的参考图片。这些版画上的细细木纹线和浓淡阴影,让每一幅图都成了一帧颇具特殊美感的艺术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