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王新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新,1979年生,湖南宁乡人,有骡子脾气,一本正经做学问,闲闲散散著文章。美术学硕士,思想史博士生,现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获得者,云南大学“青年英才教师”,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主持云南大学精品课程1门,校级、省级课题5项,获教育部、云南省政府、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人民文学等全国性文章奖励6项,在各大报刊发表术论文、作品200多篇,著有《诗画乐的融通》(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新星出版社,2014),从事艺术史与思想史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真心喜欢王新的文章和他这个人。这本书 以清正典雅的笔调,写容易忽视的边缘人事与边缘 思想。开阔处,纵横捭阖,气象不凡;细节处,品 味幽微,体贴动人,处处浸润着难得的教养、器识 与才情。 ——林建法 在粗糙功利的时风里,这是一部趋美的风雅之 书。从乡土、艺术与文化中,探求美的发掘、塑造 与建立;向善为好,性灵纯澈,闪烁着人文主义的 温润光泽。 ——阎连科 世人谈风雅,常失之于空泛玄虚。王新之作, 把风雅落实于具体的人、事、物,逐篇阅读,多有 心动共鸣之感;读完全书,仿佛可见风雅之形体。 这个形体有精神,有生机,有力量。 ——张新颖 王新此书与众不同,情真意切。朴素的人物记 ,不媚俗,不趋炎附势。他注意的是那些黑暗中的 大师,那些时代华光边上被势利轻视的重器。居敬 ,拭去蒙尘。我们时代是有士的,蓦然回首,那人 就在灯火阑珊处, ——于坚 后记 曲折尽致与宏开新业——我的艺术批评与研究 观 从事艺术批评,我对自己的根本要求是,我希 望我的每一篇批评,都能够尽量贴着作品来写,我 一直都记得沈从文先生教汪曾祺写小说,说“你要 贴着人物来写”,我在我的批评实践中,一直追随 与恪守这个原则。现在我们批评界,有种风气很不 好,很多批评家乐于引用各种文化、哲学的时髦理 论,用很多看似复杂的大词、难词、畏词,实则空 洞无物,不知所云,离批评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 很远。实际上,艺术跟其他的人文学科,区别非常 明显,有很多微妙的地方,这些微妙的东西,用一 些非常直接而僵硬的词,往往把握不了,所以我写 过一篇文章叫《论艺术的微妙与艺术学的曲折》, 我希望我的批评与理论能够尽可能“随物宛转,与 心徘徊”;其实在哲学史上,我觉得像黑格尔的概 念,哪怕是“绝对理念”这样极度抽象的词,如果 了解其在人类历史中通过辩证法自我否定、自我扬 弃、自我升华的成长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如 此具体,如此曲折,如此富有阐释力。 我们今天很多的艺术理论往往失去了这样的曲 折性,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不能深入作品与创 作,对其本身有一个真切与体贴的把握、理解;其 二,我们的批评对语言,尤其是中国语言本身,很 隔膜,没有一种体贴感,不能够曲尽其妙;中国一 流的艺术批评大师,像古代的刘熙载,当代的谢稚 柳、熊秉明先生,他们既懂作品,又懂语言,两端 深入,他们的批评与作品如此贴洽,一字都不能移 易,如谢稚柳讲文征明的艺术“木强少味”,真是 不刊之论,我希望我的批评能够逐步达到这样的境 界。要特别指出,中国艺术史上,画家、书法家、 诗人,就同时是理论家,所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 一边是理论,一边对应着唯一真切鲜活的艺术经验 ,今天我们讲理论的时候,往往把唯一对应的艺术 经验剥离了,所以理论在那些毫无艺术经验的“纯 批评家”“纯理论家”那里,就变得抽象、空洞而 无所不包了。 艺术批评往上凝练升华,就是艺术理论、艺术 哲学。一个批评家如果还有点学术抱负的话,可以 利用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这些鲜活生动的批评材料 ,兴发与建构一些基础理论,像二十世纪以来的西 方思想大家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等都是借助艺术 来入思与起兴,进行了原创性的理论构建;我们这 次课,像王一川老师讲“兴味蕴藉”,也是试图借 助古典诗学理论,来构建自己的批评体系,都是些 好例子。我自己常常问自己:除了写一些具体的艺 术批评,我还能不能在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学里面 ,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有一些根本性的突破与建 构呢?我自己有一些思考与努力,比如说“手”, 我们经典艺术创造理论,谈创造,只谈传统、造化 与心源三个要素,但从来都不会谈手、手感及手在 创作当中的意义。实际上,有经验的艺术家,在艺 术创造的高潮中,往往会萌生“神欲止而手欲行” 的体验,而作品成功与否我们也经常用是否有手感 来度量;可是,中外艺术创造理论中,一直没有“ 手”的应有位置。那么,手在艺术创造中究竟有何 重要意义呢?我曾借镜知觉现象学的相关理论,结 合艺术史具体创作经验和作品,提出“以手为先的 场域化艺术创造论”,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自认为我的这个努力,对艺术学基础理论拓展,还 是有贡献的。 艺术批评往下积淀流贯,就成了艺术史。艺术 批评、艺术史、艺术理论,是艺术学的基本构架。 在艺术史这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学术话语 权力的原因、地缘文化传播权力的原因等,当代艺 术史基本是被主流学术界操控,很多艺术现象、艺 术家得不到理性的反思与评价,所以有一些真正有 创造力与学术价值的艺术家被忽略,“被失踪”, 打捞这些失踪者,重写当代艺术史,是艺术史的重 要议题。这方面,当然我现在也在努力,我写了一 本《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 》,用了十年时间,去打捞与重新评价一个“被失 踪”的艺术大家全显光。这样的谱系,像丰子恺、 吴大羽、关良、吕凤子、罗尔纯、刘自鸣、王云五 等,都很值得深入研究。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这 些个案做好了,当代艺术史的面目,就自然变了。 另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艺术史 写作,基本上是时代背景+作家+作品,艺术史内 在的生命流变历程,没有被清理与揭示出来,也就 是艺术史没有艺术史哲学观。艺术史有没有一个内 在的“艺术意志”(李格尔语)呢?我认为中国艺 术史是有“艺术意志”的,中国艺术史像西方艺术 史一样,有一个成长的生命过程,这个艺术意志如 果能掌握揭示,一线穿珠地落实到中国艺术史上, 将会刷新中国艺术史的写作。所以从批评家,到艺 术史家,到艺术理论的学者,我们这个班的同学, 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学术抱负。 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理论,所有学问,对 我而言,最终落脚于对一个艺术学人的品格熏染与 陶铸。我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多年研究、实 践,做到学品通和艺品通。我们做了这 目录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附庸风雅 辑一 乡土:素朴的风雅 红月亮 书声中的爱情 夜雨打书窗 祖父和书 花草柴门 雨水中的城市与花朵 红泥小火炉 奶香 圆通听花 风吹野草花 柔软的癫子 土气 大地上的城市 辑二 先生:苍凉的风雅 是斯文——记我的老师吴进仁先生 不负书生——“奇人”张孝感先生素描 悲智苍茫——记我的忘年交刘声烈先生 汤汤沧海——编辑家林建法访谈录 辑三 艺术:婉转的风雅 大珠小珠落玉盘——《长亭听云》序 卷舒开合任天真——从气论哲学视角解读李煜词作 诗味还随画韵长——从诗画融通视角论沈奇之诗与诗学 背负苍茫歌未央——评李森的诗 像春风一样自由——《偏绿》观后及批评 电影大师李沧东还能进步吗? 排云一鹤,我诗孤迥——高成明和他的舞蹈艺术 自知明艳更沉吟 灰调与金石——读惠远富的画 疼痛与还乡 一脉幽兰半山云水——读郭斐山水画 一种吾爱——寇元勋其人其画 辑四 思想:荡漾的风雅 民间的风雅 般礴天地的自在与孤独——我所了解的全显光钟馗艺术 高山大野茶古如友 雕塑庄严 秋水文章明月心——热爱我的乡下老乡沈从文 长者的微笑 身体、疾病与文明 歌声如风,自信笺响起 捡拾文化的真实步履——“百年老照”与“风情漫画”的文化解读 “偏绿”思想史 辑五 大学:自由的风雅 大学教育正义 大学时评四则 茫茫世景中的风雅颂诗——评海男长诗《穿越西南联大挽歌》 理论之品格与治学之门径 古典艺术的默会传统及其教育传承 代跋 曲折尽致与宏开新业——我的艺术批评与研究观 精彩页 一见面,年轻的我全无体统,劈头就问: “刘先生您如此爱歌德,到底爱他什么?” 他不以为忤,垂首,鼓眼,淡淡一思:“我爱他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见我懵懂的样子,补充道:“叔本华曾说,歌德是一个思想的现实主义者,行动的浪漫主义者。睁一只眼,就是思想的现实主义者,看清这个世界;看清了,仍然不悲观,不放弃,紧紧拥抱生活,这就是行动的浪漫主义者,就是闭一只眼。”我一听:高人!当然,我当时是绝无法深味刘先生贯注其中的自身的生命况味的。后来的交往中,我知道了他心路历程中的种种,今天,我才稍稍自信可以真正和他有丁点惺惺相惜的交流,而他,却永远不在了。 他顺便就说起了当年热爱歌德的事。他说,记得第一次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借到英文版的歌德全集,如获至宝,做贼一样,晚上趁着月光,划船到东湖湖心,踌躇再三,敛衽再三,才开始阅读。读一读,便合上,再读,又合上,因为太珍贵了,舍不得一次读完。后来,他乘船,过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如此江山如此声,他抑制不住激动,便捧着歌德,跑到甲板上,朝着万卷山河、千里江声,高声朗读…… 结果,风一吹,书掉江里了。 说到这,刘先生嫣然一笑,八十多岁的人,像个孩子一样,沉没在幸福里了。 那天,我还见到了他做的一道题,全部是小学练习本,写满了公式,整整齐齐地排在书柜上,五排,每排近一米。这道题,据夏老师说,自打他们认识以来,刘先生就开始做了,一直到认识我,刘先生还在做那道题。多么执持与强悍的心灵! 于是我也成了他家的常客。也是聊天,中外古今,漫无目的,一聊就是半天,有次竟聊到了凌晨两点,连小区门都关了,最后,我和另一个同样胸怀瑾玉的朋友,只得从他家小区的铁栅栏上翻爬出去。回家路上,灯火已阑珊,我们心潮汹涌:在边远的高原,蛰伏着这样的智者,居然还让我们遇上了,我感叹:天于我,相当厚。 刘先生富古风,知人论世,不从流俗,凡事以趣味为先。我们因此有机会,得到了各种元气淋漓的故事和见识,比如: 他说,他无端地觉得,蒲松龄应该是个满脸络腮胡子、说起话来唾沫飞溅的人。我当时并不了解蒲松龄,但我无端地坚信,刘先生肯定是最了解蒲松龄的人。 他还说,他读书时有个黄姓师兄,是他的棋友;黄兄骨相清奇,棋风诡谲,跟他下棋数百次,从无失手,只一次,两人打成平手。有一次,黄兄面朝大渡河,自言自语:亚历山大也哭的么,孔子也哭的么。黄兄背影凄零……刘先生告诉我,亚历山大哭,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可以征服的土地了,孔子哭是因为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死了。 “但黄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刘先生问。 还有一次,半夜,黄兄爬起来,拉小提琴,拉一会儿,废琴而叹:“我很痛苦,在我的琴声里,我才知道自己是这么个货色。”“这叫反省,”刘先生补充,“怪吗?每个人都有怪的地方。” 一天,他突然问我:你知道鲁迅日记中“洗脚”,是什么意思吗?我当然不知道。洗脚有什么好记的? 刘先生告诉我,那是“敦伦”(做爱),他考证过,厦大时期鲁迅就没有“洗脚”,因为许广平不在身边。刘先生有些孩子的得意。 他提到,他在读书时,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一次,佛学大师马一浮到那里去讲学。他对佛学有兴趣,也有烦恼,所以想向马一浮请益,费尽周折,总算见到了马先生,马先生面无表情,不发一言。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马先生还是不发一言。他提到,自己很喜欢尼采,尼采跟佛陀有相通处。马先生脸上似有一丝笑容。最后,他说:“我有性困扰。”马先生终于开口了,三个字:结婚嘛。 后来,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也到那里讲学,他有个师兄,去拜见,也得了开示,八个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刘先生是云南最早的研究生导师,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有中科院计算机所所长、全美最年轻数学家奖获得者,但他认为最有才华的学生,不是这些世俗评价体制中的拔萃者,而是云师大的林毓才教授。他跟我讲了一件林毓才的事。当年,林毓才到版纳当知青,在一所学校教书。一次,学校要搞比赛,要求每个班统一服装,邻班学生家境好,服饰一色焕然新装。林毓才教的班学生大多贫寒,买不起衣服,林毓才灵机一动:所有学生,把右手衣袖捋起来——这便是他们班的统一服装。 “这就是才华。”刘先生说着,竖起大拇指,用力几扬,这是他惯常的最高赞赏方式。当然,林毓才老师也确实不负师望,解决过数学中的多个大难题,成了云南数学界、计算机界的翘楚。 有意思的是,一次当有人跟林毓才说,刘先生认为他是最有才华的学生时,林毓才如是回答:我比不上刘先生的一个脚指头,刘先生曾在如厕时读懂的一本数学专著,我借回去,研究了三个月,还是没搞懂。 这些俨然《世说新语》中出来的人事,显然,都带着刘先生体贴世界的温热,他离这个世界多么近,又多么远。 每每讲着这些的时候,刘先生不自觉地把霜雪凌乱的头 导语 艺术是诸种文明中最风雅的部位,附庸风雅就是接受文明中“风雅”的召唤、熏习和化育,从而变得风雅,乃至创造新的风雅,在这个意义上,附庸风雅就是最好的教育。 王新著的《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即是一部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的书。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附庸风雅 如果说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有一位最具 原创性的思想家,那就非李泽厚莫属;而李泽厚思 想的原创力来源于附庸风雅,这_是我的一个判断 。 多年前,第一次读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 ,读到其关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乐感文化” “巫史传统”“儒道互补”等论断,霎时,我就直 感这些看似抽象的思想,其实都积淀着滋润的感性 品质,恰如他论述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一样, 即总在抽象逻辑中浸润着疏影横斜、杂花生树的具 体经验,真真豁人心智。这样灵心独具的洞见,显 然远非一般思想者所赖的纯逻辑思辨可办,而是源 于思的锐敏的直觉。及至后来,读到其师宗白华极 其欣赏他对艺术的欣赏,读到《美的历程》,读到 “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就恍然明白,他的这种 思的直觉洞见,深深扎根于人类浑厚华滋的艺术土 壤。 毫无疑问,艺术是诸种文明中最风雅的部位, 附庸风雅就是接受文明中“风雅”的召唤、熏习和 化育,从而变得风雅,乃至创造新的风雅,在这个 意义上,附庸风雅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养气韵生动 的人格,涵育健康淳厚的生命底色,在这个底色上 熏习出来的高雅品位,才是真正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 人类文明,归纳而言,有三种创造:其一,健 康生命的自我实现,即高峰体验,普通如你我,皆 可具有;其二,一般性的专业创造,即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皆为创造,一般须经专业训练;其 三,卓越的原发性创造,即革新一个学科,乃至一 个文明、一个时代的思维与世界观,是少数的天才 “妙手偶得之”的结果。前一种创造,往往是后两 种创造的人格前提与基本氛围;心理学家马斯洛就 曾区分“特殊天才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 性”,指出后者强调的是人格,而非成就,“成就 只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亦即此意。所以教 养气韵生动的健康人格,熏习高雅的艺术人文品位 ,就是诸种创造生发的前提。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李泽厚思想的原创力来 源于附庸风雅了。 这里我还想举一个自然科学的例子。我的忘年 交张喜光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在国际 顶尖的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创 见,是个清淡如水的纯正学者,有着极其不错的品 位。他很喜欢跟我这个搞艺术研究的人聊天,喜欢 把我写艺术的书丢在枕边,睡前信手翻翻,陶冶人 文情操。他讲起话来,表情生动,忘我投入,讲什 么都妙趣横生,比如他提到,在几亿年前的化石里 面,经常会发现一些生物的有意思的形式美学规则 ,比如左旋啊,不对称啊,等等;他说,这些有趣 、有味的地方,往往会隐含着新的发现,值得反复 追索。 有一次,他提到,科学创新跟品位养成紧密关 联。他举例:多年前,世界古生物界的一位泰山北 斗,曾给一位非常出色的后起之秀写推荐信,评价 道:这个年轻人,在科学上,有着极好的品位—— 往往在研究之初,就对问题的解决有着异乎寻常的 预见。张喜光认为这是对一个科学家学术能力的最 高评价。果然,几十年过去,这位青年今天已经成 了该专业领域数一数二的权威。 可见,无论人文还是科技,好品位都是创造力 之源。 为什么名师出高徒? 因为名师能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好品位, 在口传心授的氛围中,传“染”给学生。在这个意 义上,追随名师,趋附名师,也就是附庸风雅。 风雅,语出《诗经》,溯其本义:“国风”, 即民间的风雅;“大雅、小雅”,即精英的风雅。 所以我也认为风雅可以有两种:民问的风雅与精英 的风雅。狭义而言,风雅皆与古典美的教养关联; 广义而言,对美的人、事、物锐敏有情地亲近、欣 赏乃至创造,皆可为风雅。这也是为什么本书在最 是斯文的教授、孤往雄心的画家,在煌煌赫赫的艺 术人文经典、诗画笔墨的品位之外,还要独标乡土 社会里“柔软”爱美的疯子、民问民国的秀才、花 草柴门上的审美。 风雅始于感性的锻炼,终于品位的养成。 书中,我们湖南乡下流沙河这个地方的“癫子 ”望年,不想不看,其用瓦罐山椒煨大肉的、恰到 好处的火候分寸,就是凭着锐敏的感觉把握,这样 的分寸感,就是艺术的微妙感。词学大家顾随先生 妙品晚唐诗人韩偓“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几乎全为唇齿音,似咬牙切齿说出,有破壁飞出的 力量,可见韩偓非惯常以为的轻薄之人。顾随先生 这种细腻入微的艺术直感,不异望年,正得风雅三 昧,让人信服,引人深味。 至于品位,我信我手、我眼与我心,如书中所 述,湘中乡下老师寅海先生道媚流美的书法,画家 全显光磅礴厚重的钟馗,编辑家林建法检视当代文 坛的巨眼,作家沈从文“薄薄的凄凉”,小津安二 郎欲说还休的“余味”,皆是风雅正道、艺中一流 。而且品位的极境,必化身素朴,有如清水,无味 之味,是为至味。 风雅与促迫为敌,与粗糙为敌,与势利为敌。 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就恰恰弥漫着躁嚣、 粗糙与功利主义的风气。做博士论文的时候,随手 翻开晚明的诸多笔记、小品,真让人神往——文人 陈继儒《幽远集十七令》殷勤讲述如何在日常之物 中,寄情为雅: 一、香令人幽,二、酒令人远,三、石令人隽 ,四、琴令人寂,五、茶令人爽,六、竹令人冷, 七、月令人孤,八、棋令人闲,九、杖令人轻,十 、水令人空,十一、雪令人旷,十二、剑令人悲, 十三、蒲团令人枯,十四、美人令人怜,十五、僧 令人淡,十六、花令人韵,十七、金石鼎彝令人古 。 范濂甚至不无愠怒地讽刺底层皂快,不读书而 精心置办书房,“庭蓄盆鱼杂卉,内列细棹拂尘” 。 然而,想想,连底层皂快也追求伪雅的时代, 该是一个多么风雅的时代! 正是缘于此,本书追求优雅清新的笔调,清素 动人的情肠,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 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书中有乡 土风雅、学人风雅、艺术风雅、思想风雅与大学风 雅五大内容,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在亲近、 叙写与论析中,我自觉贯穿着一种精致、从容、清 洁的“风雅精神”,我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业 已失落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永恒凝望的乡愁。 附庸风雅,朴素致远。 是为序。 内容推荐 风雅与促迫为敌,与粗糙为敌,与势利为敌。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就恰恰弥漫着躁嚣、粗糙与功利主义的风气。 《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追求优雅清新的笔调,清素动人的情肠,从容易忽视的边缘视角,捕捉、深描乡土人事与艺术人文中的“风雅”意象。书中有乡土风雅、学人风雅、艺术风雅、思想风雅与大学风雅五大内容,为风雅赋形,替时代招魂。在亲近、叙写与论析中,作者王新自觉贯穿着一种精致、从容、清洁的“风雅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业已失落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永恒凝望的乡愁。 附庸风雅,朴素致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