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平草木萌芽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易翰鼎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易翰鼎撰项旋校订的《太平草木萌芽录(精)》内容涉及面广泛,既可以从中了解易翰鼎的人生轨迹、读书治学和思想人格,所谓“七十年之道德精神,已荟萃于是书之字里行间”(易晶鼎序),又可管窥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值得重视和研究。
目录
正文
序言
《太平草木萌芽录》十六卷为晚清湖南士人易
翰鼎所著笔记,首先有必要向读者扼要介绍作者家
世生平以及本书的史料价值。
易翰鼎,字伯肫,一字寿梓,湖南湘阴县营田
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民国十八年
(1929),享年八十。易翰鼎所在的营田易氏家族是
比较典型的书香世家,元末易景曼(1321一1388)从
江西吉水避战乱迁居湖南湘阴,是为易氏迁湘始祖
。二世祖易斗北(1342—1405),好读书,于经史子
集无不淹贯。三世祖易先(1369—1427),曾任交陛
谅山府知府,事迹载入《明史》。清代曾国荃所修
《光绪湖南通志》对其记载甚详: “易先,字太
初,湘阴人。永乐中,由国子生授交耻谅山知府,
有善政,岁满当迁,士民相率乞留,诏晋三秩遗任
。黎利叛,陷谅山,先婴城固守,粮尽力竭,阖家
十八口同日死。事闻,赠广西右参政,谥忠节,复
其家。”易翰鼎父亲易冕章(1823—1858),能文工
诗,著有《今悟楼遗诗》《杂文》《志异》。
易翰鼎出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十二日,
是家中长子,胞弟易晶鼎。他们幼年失怙,七岁生
母周氏去世,九岁父亲易冕章去世,兄弟二人由祖
母郑氏抚养。易翰鼎少年时先后受业于胡绥堂、李
心皆、杨笠青等先生,熟读传统经籍,学识大进,
同时对诗学产生浓厚兴趣, “始悟诗学之本源”(
《太平草木萌芽录·乙卷》)。营田易氏派世为“乾
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治谋远,诗书世泽长
”,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诗书传家,获取功名的期望
。易翰鼎自十八岁开始参加科考,但是屡试不中,
心灰意冷,曾自记“一夜梦中,独坐一室,悲歌感
慨,涕泗纵横。既而拍案大呼日:湘阴易翰鼎,有
古侠士风,久欲为当世效驰驱之力,乃至今沈埋草
野,岂不悲哉?”(甲卷)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仕
途不畅的易翰鼎仍然葆有对事功的人生追求,即便
“三次大病之后,精神渐减于壮年,然犹壮心未已
”(丑卷)。当他回顾自己的人生轨迹时,亦曾自嘲
只做过充衢塞巷、不能见用的“佐杂小吏”(丑卷)
。恨据《太平草木萌芽录》,我们可以梳理出易翰
鼎三段短暂的“佐杂小吏”职业生涯:1882—1888
年任职厘金局;1895—1896年任职湖北官场;1915
—1917年任职临湘盐务局。但即便只是做小吏,易
翰鼎也有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例如,光绪八年
(1882)正月,易翰鼎初至湘阴厘金分局任收支,前
任收支杨某亏空甚多,与他密谈,欲将新征得的厘
金填补亏空,遭到易翰鼎严词拒绝,之后又查到杨
某中饱私囊的分账记录,杨某派人意图收买易翰鼎
,再次遭拒。郭嵩焘听闻此事,大为赞扬:“寿梓
坚持定力,不可撼摇!”(子卷)易翰鼎坚持“非义之
财,君子勿取”的信条,认为“同寅所营求,不过
一时之薪金差缺。吾心所羡慕,颇在百年之俎豆馨
香”(丙卷),“每年所得馆金,但求可供全家终岁
之要需,则可安分而止矣,不必营营求多”(己卷)
,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坚守和气节。
易翰鼎久居湖南乡下,曾自述三十七岁以前“
足迹未尝一至邻省”。直到晚年,还时常自我提醒
要开阔见闻:“山居僻左,孤陋寡闻,不堪度日。
然暮年每思日与谈友接见,亦非必讲道论德以求自
廓见闻。”(乙卷)易翰鼎在乡里颇具民望,乡人对
其兄弟有“寿梓重梓一对孝子”的美称。他一生亦
重视朋友,交友甚多,尝自谓“朋友一途为最宽”(
庚卷)。易翰鼎与晚清名臣郭嵩焘的君子之交就是其
中一段佳话。同治七年(1868)十月,易翰鼎与郭嵩
焘初识于湘阴。光绪二年(1876),郭嵩焘奉命出使
英国,临行前嘱咐家人访聘“仁慈忠信之儒生”,
来家坐馆,训课儿孙。其弟郭嵬焘、郭仑焘极力举
荐易翰鼎,认为其品行端正、循循善诱,若能获聘
而来,定会“无异家人之体贴周至”(乙卷)。郭嵩
焘大悦,立即礼聘易翰鼎至其家坐馆教书,时间长
达四年,也由此奠定了易翰鼎与郭嵩焘亦师亦友的
深厚情谊。郭嵩焘常将出使日记抄稿从伦敦寄给易
翰鼎先睹为快,易翰鼎亦自记“计自丁丑以迄辛卯
,翰鼎寄养知书函不下百十”(庚卷),彼此书信往
来频繁。《郭嵩焘日记》中提及经常邀请来家小酌
的“易寿梓”“易伯肫”即易翰鼎。郭嵩焘去世后
,易翰鼎挽词有“十二年亲炙龙门”(午卷)之句,
可见二人相知相交甚深。这段与“湘中近今豪杰”
郭嵩焘的交往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易翰鼎的眼
界,也正是由于郭嵩焘的推荐,已经四十二岁的易
翰鼎和女婿刘善涵得以于光绪十七年(1891)一起入
学两湖书院,成为两湖书院的第一批学员。两湖书
院是由张之洞创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的新式学堂
,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它是湖南近代人才的摇
篮,培养造就了黄兴、章士钊等大批人才。易翰鼎
次子易甲鹇后来也到两湖书院读书,从书院被选派
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成为营田易氏家族
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易翰鼎在营田易氏家族中的地位颇为重要,正
是由他创立了言馨堂,深刻影响了家族后辈,培养
的四子一女均各有建树(如次子易甲鹇为陆军少将、
四子易甲猊任代理道县县长等)。易翰鼎晚年曾寄语
儿孙:“自叙平生至愿:荣华富贵,皆在所后,惟
望子孙留心正学,他年得蔚为名儒,则真使吾九原
含笑矣。群孙勉乎哉!”(乙卷)表达了对子孙治学成
才的殷切期待。
易翰鼎留存于世的著作不多,主要为《太平草
木萌芽录》十六卷(192()年铅印本)、《言馨草堂萌
芽集》六卷(1928年长沙湘益公司铅印本)、《言馨
草堂诗选》三卷(1928年协成印刷局铅印本)。这些
著作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史料价值的当推《太平
草木萌芽录》。
《太平草木萌芽录》为易翰鼎所著笔记,曾在
易翰鼎生前,于民国九年(1920)在天津自费铅印出
版,全书一套四册十六卷。原名《言馨草堂笔记》
,节录出版时方改今名, “期以感一隅之人心,
而厚一隅之风俗”。是书记载上自道光三十年
(1850),下迄民国九年(1920),时间横跨七十年(
部分笔记为追忆)。名日笔记,实际上是根据其日记
整理删削而成,因此有一定的连续性,各条笔记的
记载时间亦多半明确可考。据相关资料,《太平草
木萌芽录》民国六年(1917)以前各稿皆由好友蔡培
民的思想和诉求,无疑是研究近代社会史的重要史
料。晚清吏治之败坏,亦多载录于《太平草木萌芽
录》,如记述清末某省社会情状: “彼处杀人犯
法,习为故常。而富者犯法论死,往往买人以身代
。买者公然无忌,卖者甘心就戮,相习成风,不以
为骇。官吏虽阴知之,而亦听之,佯为不知也。有
老人年七十余,有男儿三人,适富家买人代死,三
子者遂卖其父以与之。”(甲卷)《太平草木萌芽录
》所记地方社会民情,不同于地方志等文献中的泛
泛而谈和溢美之词,不虚美、不隐恶,将当时的社
会民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是管窥清末民国诸多历史事件的一扇窗口
。易翰鼎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
转型的重要时期,古老中国逐渐走向停滞,面临着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危机四伏,同时一些带
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近代性质的新鲜事物(如厘金
局等)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翰鼎的人生际
遇、他的观察体会是我们细致观察历史事件的“显
微镜”。例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被迫与
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易翰鼎对此有
独特的观察视角: “在长沙城,友人谈及东方兵
事及近日条议,太息痛恨,不堪言状。且日:士民
坐视草野,心其何以安乎?予答日:入则躬行孝悌,
俾间里有所矜式。出则本忠诚以为天下倡,此吾党
之责也。和议大计,枢廷主持,外臣如将军、督抚
尚难尽参末议,士民自无可言。至于补救世道人心
,则顾亭林先生所云‘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者也
,吾辈何多让焉?今日之务,正人心,急于攘外患也
。”(甲卷)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清廷计划修
筑粤汉铁路(广州至汉口),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
月,张之洞奉旨督办粤汉铁路。《太平草木萌芽录
》对张之洞修粤汉铁路轶事多有载录: “熊君传
述南皮督宪言,粤汉铁路接通京汉铁路,欲求灵捷
,必须于大江中造成高平宽稳之桥,而后可使行程
无阻。其有鉴于风涛险恶,尝累日不能飞渡者欤。
……将来粤汉铁路告成,不知南皮先生犹得乘坐火
车巡历湖南辖境否?在南皮心期远大,功在天南,于
美味之得否亲尝,俯视无关轻重。惟湖南部民如翰
鼎者,近年志衰气沮,将来晚景无多。既得偕百万
湘民,幸托拼檬有年矣。如或湘路鄂路告成,而独
未能及身亲见,甲日由湘赴鄂,丙日由鄂还湘,一
被火车飞行之泽,岂非终古恨事哉?”(丙卷)从这一
记述中,可以了解到张之洞当时的粤汉铁路筹划方
案以及时人对粤汉铁路是乐观其成的。易翰鼎还记
载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夜的状况:“今岁辛亥八月十
九日夜,武昌城突起战事。湖广总督实有以激成之
,以致转速其行。”(丁卷)又如,易翰鼎记载义和
团运动起因:“儿辈侍坐夜话,询及咸丰、同治、
光绪三朝掌故。予略举其大者以示之,而因太息痛
恨于庚子拳祸之竟同儿戏也。语云:‘国以一人兴
,国以一人亡。’彼端郡王载漪者,竟以昏迷狂妄
,贻毒百万生灵,诚万死不足以蔽其辜也。而犹幸
邀议亲议贵之条,得保首领,可胜慨哉?”(辛卷)易
翰鼎将义和团之乱的原因归结于端郡王载漪,符合
历史实情。
此外,《太平草木萌芽录》所载的易翰鼎所作
诗文,亦有一定价值。易翰鼎早年即学作诗,其诗
学成就可圈可点,自成一家。民国张翰仪所编《湘
雅摭残》卷十一收录其七首诗文,如《丙戌七夕浏
阳馆中书感》《营田在望》《题三间祠壁》《汉口
客中感怀》,张翰仪评价:“其为诗初无汉魏六朝
唐宋大学之见,抒写怀抱,尚能有独到处。”
以上仅就整理者所关注的一些内容做了简要介
绍,实际上《太平草木萌芽录》中还有很多宝贵的
资料有待发掘,例如易翰鼎对于厘金局的叙述,对
湖湘学派相关人物的品评等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总之,《太平草木萌芽录》内容涉及面广泛,既
可以从中了解易翰鼎的人生轨迹、读书治学和思想
人格,所谓“七十年之道德精神,已荟萃于是书之
字里行间”(易晶鼎序),又可管窥清末民初社会生
活的各个侧面,值得重视和研究。
此次点校整理,不当之处,恳请方家不吝教正

整理者
导语
易翰鼎撰项旋校订的《太平草木萌芽录(精)》,十六卷,由北洋政府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题写书名,完整记录了易翰鼎从十六岁到七十多岁的人生轨迹。如今该书被分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1925年,易翰鼎在75岁时写了最后一篇文章,其中说:“自叙平生至愿,荣华富贵皆在所后,惟望子孙留心正学,他年得蔚为名儒,则真使吾九泉含笑矣,群孙勉乎哉!”表达了对子孙的殷切期待。
精彩页
或问日:“同一竭劳任事也,而中有诚伪之分,何以辨之?”予应之日:“或安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是也。”又问日:“凡勉强而行者,终日一无诚意耶?”应之日:“事或变起仓卒,情景逼真,亦足令其有专一迫切之诚矣。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也。近年尝见军中野操,逐北追亡,动至数里或十数里之外,未尝不身劳而气竭。然毕竟是循例而行,非同诚意。一日路遇水龙救火,其绳牵奔赴之状,人人出于专一迫切之诚,乃恍然于诚伪之分,不可得而假也。虽然,吾吕子有言‘伪礼文,不如真爱敬。真简率,不如伪礼文’。窃谓为学者,务期由勉强以渐进于自然,不可以其无诚实之心而忽之也。”
昨日午坐消闲,对儿孙及坐客谈及昔闻两事,理趣盎然。亟志之,以充忠厚之端。蛟水陡涨,人物奔流,此人生最惨之事也。而乘机夺财害命者,抑何如此太无人心。一少年荡舟中流,见上游一人,头出水面,如飞而下,亟拨舟以迎救之。及近,则见为一女子,手持红木箧,举高于顶,惟恐沾湿。窃意其为宝物也,遂一念之转,欲杀而夺之。女以一手攀船,先投木箧于舱,将纵身而上。舟子以竹竿击其手,堕而随流以去。旋启箧,竟无他物。乃知女心所珍重者,藏有婚书一函耳。谛视之,乃即己身之聘妻也。一老人贸易江湖,一日远归,咫尺里门矣。忽风涛大作,亟拨舟逃命。及泊岸,回顾中流,两渡船将濒于危,坐客不下百余人。老人急呼左右渔舟奔救,救得百余人,按数酬钱百余贯。闻者各相顾踌躇,未有应者。老人乃变计大呼日:“请以奔救之人纪数,如去者干人,即酬钱干贯可也。”群划乃蜂拥而去,全师而还。甫离渡船数丈,而两艘被浪皆沈,如稍缓须臾,则无济矣。救困扶危之间不容发,若此哉。迄渔划抵岸,老人如约酬金毕。其被救之百余人,鱼贯分班,登老人舟拜谢,往过来续,络绎不绝。既而一人甫登舟,望见老人,奔跪膝下,牵衣仰面悲号。老人视之,则己子也。老人盖年已六十,仅生一丈夫子云。呜呼!心术之微,岂不险哉。少年一念之差,无意而自杀其妻。老人一念之诚,无心而自全其嗣。此两事也,先后不同时,远近不同方,今为合而记之,不亦千秋金鉴,万金良药哉。愿吾子若孙,各书万本诵万遍可也。
出武昌东城散步,过洪山岳忠武、罗忠节二贤祠,小憩园亭。语从者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其言似近于夸。得罗忠节公泽南部下孝子悌弟三百八十有五人,而大败奸淫焚杀之兵数千人于层峦叠嶂间。乃令亚圣之言,坚如金石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其言亦觉难能。得张许南雷之苦守睢阳,效死而民弗去。乃令亚圣之言,炳如日星矣。贤者之有功圣教,若此哉。”
“是何等襟怀,江汉为池,天地为囿。问先生位置,众人之母,王者之师。”此光绪丁亥暮春之初,上养知先生郭公嵩焘寿联也。似此胸襟,似此德望,养知既没,其有适当此联者乎?藐躬鹊俟道旁久矣,不知君子至止,亦许末士可堪执鞭为役否乎?念此不胜自惧。
先儒有言:“有所为而为者,利也。无所为而为者,义也。”又云:“为己而行者,私也。为世而行者,公也。”浏中讲友云南张伯昂进士瑞磨。,一日诵此语。予笑谓之日:“为义者,亦有所为而然也。”伯昂问何所为,答日:“为己。”伯昂惊问何说,日:“君子欲自全其心之所安,是以勇于为义,非为己而何?”伯昂拍案叫绝,极赞戏言而含精理云。
P33-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