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然史(精)/译林人文精选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法国)布封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布封著的《自然史(精)》,全书36卷,堪称皇皇巨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
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
目录
论研究与论述自然史的方法(1749年)
动物
动物与世界
动物与植物的比较(1749年)
人与动物
家畜(1753年)
野兽(1756年)
食肉动物(1758年)
论人
童年(1749年)
青春期(1749年)
割礼,阉割
童贞,婚姻
论壮年(1749年)
对人的描绘
女性之美
老年与死亡(1749年)
老年人的幸福(1777年)
人的本性(1749年)
人的感觉(1749年)
神经系统,大脑(1758年)
情绪(1753年)
快乐,痛苦;智者的幸福
梦和想象
人的双重性
人种的多样性
黑人(1749年)
野蛮人与社会(1749年)
飞虫社会(1753年)
自然状态(1758年)
前文补遗(1777年)
塔希提人(1777年)
白种黑人(1777年)
方法与理论(1749年)
一种方法
种种困难
评论
结论
一个理论
关于总的繁殖
概述
从一个种属到另一个种属
从原型到变种
马(1753年)
驴(1753年)
山羊(1755年)
鼠(1758年)
狮子(1761年)
虎(1761年)
结论(1761年) 羊、岩羚羊和其他的山羊(1764年) 从变种到“物种的亲缘关系”
猴子的归类(1766年)
论动物的退化(1766年)
各目间的差异(1770年)
种属的亲族关系(1776年)
世界史(1778年)
贝壳和獠牙
关于菊石和一些陆生动物的一些骸骨
大自然的时期
地区地质:朗格勒山脉
人类出现后,发现并改造着大自然
伊壁鸠鲁派之死(1777,1788年)
论风格
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布封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生物分类小知识
序言
科学与诗的融合
郭宏安
布封写道:“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
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
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
精神,它眼看着危险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
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
;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
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
点儿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
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
,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
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主人的愿望。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想到了什么?我不仅想到了人与马
的生死与共的友谊,还想到了韩非子的话——“人心调于
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想到了伯乐和九方皋,想到了
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想到了杜甫的诗句:“竹批双耳
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想起了一
系列充满诗意的名字:的卢、赤兔、飞黄、照夜、浮云、
龙飞、喷玉等等。这真是奇妙的文字,它有真挚深厚的感
情,如实地勾勒出马的性情;它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轻
轻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它还有循循善诱的魔法,逗引催
生着读者的想象。
然而还不止于此,只见布封笔锋一转,又写了下面的
文字:“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
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
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
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
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
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
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
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
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
: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
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就是
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
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
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
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
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他于是得出了结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
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我们不禁
为马的命运喟然长叹:它的痛苦成就了人的骄傲。
这就是风格的力量,布封的观察可能已经过时,但是
他的描绘亘久不变,他的文字更令人百读不厌。
布封,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尔(Georges-
LouisLe-Clerc),1707年生于法国勃艮第省第戎附近的
蒙巴尔镇,他从小受教会学校的教育,但是上帝却在他的
自然观念中没有位置。他很早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在第
戎学习法律,然后在昂热尔学习医学、数学和物理。布封在20岁的时候就先于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但是没有人
相信。两年以后,他因决斗伤人而逃到了南特,在那里认
识了一位英国贵族:金斯敦公爵,两人结为好友。在金斯
敦的教师、博物学家辛克曼的带领下,进行了英国贵族子
弟传统的欧洲行,费时近两年。
旅行归来的布封,已经成为一个眼界宏阔、胸怀广大
、知识渊博、能干而且会干的人了。他在巴黎和蒙巴尔两
地居住,开始了科学研究的活动。不到27岁,他就当了法
兰西科学院机械部的助理研究员。他建了一个苗圃,为法
国的大路提供树木。他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博物学者海尔斯
的著作《植物生理与空气分析》和牛顿的《微积分术》,
并写下了有价值的序文。在此期间,他除了进行森林学的
研究之外,还进行鞣皮的研究,宣读了一篇《鞣皮之方法
的实验》。他甚至还建立了一座炼铁厂,为国王的军队铸
造大炮。1739年,他转为法兰西科学院数学部的副研究员
,这一年的7月,他被任命为“王家植物园及书房”的总管
,此后近五十年的工作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博物学家的崇高
声誉。一方面,他倾尽全力地搜集全世界的动物、植物和
矿物标本,网罗博物学界的一流人才,把一个初具规模的
科研机构建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世界性博物学府;另一方
面,17世纪初,人们热心于撰写有关大自然的著作,例如
《自然的景象》和《昆虫史》等著作相继出版,布封决心
写一部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的完整的《自
然史》。
1748年,布封在《学者报》上公布了写作《自然史》
的计划和纲要。从1749年到1789年,他出版了总数达三十
六卷的《自然史》。《自然史》的头三册包括“自然史方
法论”、“地球形成概论”、“动物通史”、“人类史”
和“人种演变史”。这三册书一出版,立即轰动了欧洲的
学术界,很快各国都有了译本。不但科学界注意,文学界
也极感兴趣,因为《自然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有几
个合作者,有些优美的篇章出自他们之手,也有许多人在
通信中向他提供所需的资料,但是每一篇文章他都亲自过
目、润色和修改,给予风格上的保证,然后署上他的名字
。五十年间,布封呕心沥血,有的篇章写作达十八次之多
,可以说,这本书是他的精心结构之作。
如果说布封的《自然史》在科学性上多少已经过时,
它在文学性上却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
它的风格的壮丽、典雅和雄伟,还有它的细腻而富于人性
的描绘,特别是一幅幅洋溢着诗意而又细致入微的动物肖
像。例如《天鹅》:“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
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
,有力量,有勇气,但又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
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这
是天鹅,但同时又是开明君主的形象。尤其是描绘它在水
上优游滑行的样子,我从未见过如此传神的笔致:“它的
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
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
,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
;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连船带驾驶者一
起推着跑。”更妙的是,他明明指出所谓“天鹅之歌”是
自然史上的“一个杜撰的故事”,却又说,“我们应该原
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这种寓言真是可爱,也真是动人。
其价值远在那些可悲的、枯燥的史实之上”。科学与诗,
就这样融会在一起了。
1753年,布封未经申请而直接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他的入院演说非常有名,被人称做《论风格》,至今仍
被看做是一篇重要的有关文学理论的文章。他的名言“风
格乃是人本身”,就出自这篇演说。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
:“我不禁惊喜,我在布封先生《论风格》的箴言里发现
了我们的不折不扣的艺术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在艺术
创作中,至高无上的价值存在于个人的风格之中。
布封说:“天才就是更有耐心,我在办公室里过了五
十年。”他的确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年轻的时候,凌晨
两点钟从巴黎回到蒙巴尔,五点钟就有仆人把他拖起来,
哪怕他发脾气,因为这是命令。他一直工作到九点钟,吃
过早饭,又继续工作到下午六点钟。他从善如流,欢迎任
何批评的意见,当他觉得有道理的时候,他很乐意接受并
加以改正。他有一个习惯,就是高声朗读手稿,如果朗读
能够不间断地进行的话,他就认为这段文章写得很好,可
以继续下去。他对风格的要求是思想的准确和彼此的关联
,然后才是语句的和谐。诗人与学者的结合,在他的身上
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程度。难怪卢梭拜访他,亲吻他的
门槛,并且说:“他有本世纪最美的文笔。”
布封是法国启蒙时期的四巨人之一,其他三位是孟德
斯鸠、伏尔泰和卢梭。1777年,他的塑像矗立在王家植物
园中,1788年,他在巴黎去世。据说,临终时,他还让人
扶着他在植物园中走了一趟,向他五十年的心血之结晶告
别。有两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为他送行。有人这样评论
布封:“他把自然感变为一种哲学感,在这种哲学感里,
人们一面由外表获得印象,一面还引起一种直觉,觉得有
一种不可见的、永恒的力量在大自然中以不变的规则表现
着,在这种哲学感里,人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就不免回想到
往古,回想到那些辽远时代里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这
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还在阅读布封的原因吧。
导语
布封著的《自然史(精)》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综合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创见。破除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这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他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指出地球与太阳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是冷却的小太阳;地球上的物质演变产生了植物和动物,最后有了人类。
书评(媒体评论)
以现代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起源问题的第一人。
——达尔文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知名的启蒙作家,甚至是其
后法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作家,事实上都受到了布封的
影响,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 ——厄恩斯特
·梅斯
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并不是
同样地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最卓越的小
说之一,最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

——格林兄弟
精彩页
但是,当人们终于把世间万物的一些样品聚拢在一起的时候,当人们经过千辛万苦把散布在大地上的所有事物的模型放在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当人们第一次向这个装满了各种不同的、新颖的和陌生的事物的“仓库”看上一眼的时候,由此而产生的第一个感觉是夹杂着赞叹的惊诧,而随之而来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们对自身深感羞辱。我们想象不出我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认识所有的这些各不相同的事物,想象不出我们不仅最终能够从形状上认识它们,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与它们的出生、繁殖、组织结构、用途,总之与每个个体的历史相关的所有一切。然而,由于与这些事物朝夕相处,经常看见它们,而且是不怀有任何目的地去观看它们,熟悉它们,渐渐地,它们便形成了一些持久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很快便在我们的头脑里,通过一些固定不变的关系,形成关联。因此,我们的观念进步了,视野也开阔了,我们可以同时把好多各不相同的事物聚拢在一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有序地进行研究,富有成果地进行思考,并且能够开辟出一些道路,获得一些有益的发现。
我们应该从多看、反复地看开始。尽管关注一切是必要的,但是,这时候,我们可以先别太仔细地去观察。我说的是别观察得细致人微,毫发不漏,当然,如果我们掌握得多了之后,仔细观察总是有益的,但是这样做对刚开始学习的人,反而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重要的是要用一些观点和事实去武装初始者的头脑,如果可能的话,要阻止他们过早地从中得出一些推理和关系,因为他们往往会因不了解某些事实,而且观点也不完备,而被一些虚假的组合搅得晕头转向,脑子里塞满了空泛的、违背真理的结果,而这些结果随后将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一些偏见,很难抹去。
正因为如此,我才说从多看开始。还必须几乎是不带任何目的地去看,因为如果你决定只带着某种观点,只按照某种程序和顺序去观察事物的话,即使你观察的路子是最佳的,你也永远达不到你所想达到的认识高度,而如果你能够在开始时任随你的思想自由驰骋,自己去辨识,自己独自去确定,自己独自去组织思维顺序的初始链条,那么,你的认识就会既广阔又深邃。
对于所有思想成熟,已具有推理能力的人来说,这一点都是千真万确的。而年轻人则相反,还是应该有人指导,对他们及时地提出建议,甚至必须用科学中有趣的东西去激发他们,让他们注意最特别的事物,但却不应把确切的解释告诉他们。在他们这种年龄,神秘性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等到他们成熟之后,再这么做只会让他们心存反感。小孩子对已经见过的东西很容易生厌,让他们再看时,他们就会漫不经心,除非你让他们从另一些角度去看同样的事物。与其简单地跟他们重复你已经跟他们说过的东西,倒不如在其中添枝加叶,哪怕是加一些陌生的或无用的东西进去。骗骗他们总比让他们心生厌恶损失要小一些。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