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焦亚东著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立足中西文论的对话关系,在生成原因、外部表现、内在机制、阐释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特征,揭示古典诗歌文本关系存在的普遍性、生成的必然性、表现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其所具有的批评学意义,为深入思考“源与流”、“摹与创”、“同与异”、“常与变”这些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一份具体的个案参考。 作者简介 焦亚东,1966年生,河南西平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宁夏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台湾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学、比较诗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成果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目录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范围 三、主要内容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秘响旁通”:互文性的中西对话 第一节 互文性的提出与发展 一、从巴赫金到克里斯蒂娃 二、结构主义路径 三、解构主义路径 第二节 互文性的多重内涵 一、基本观点 二、建构维度 三、批评学意义 第三节 互文性的中西互释 一、传统文论中的互文性 二、诗文注疏中的互文性 三、类书中的互文性 第二章 “摹拟”与“暗合”:互文性的生成原因 第一节 摹拟与暗合现象的广泛存在 一、“有心而相仿” 二、“无心而同思” 第二节 摹拟现象的产生 一、语言的遮蔽 二、影响的焦虑 三、类书的作用 第三节 暗合现象的产生 一、诗人情思的相通 二、诗语诗材的有限 三、集句的互文性 第三章 “网”与“链”:互文性的外在表现 第一节 语言痕迹的辨析 一、发现相似性 二、细读与判断 三、求同与求异 第二节 关系图示 一、显性图示与隐性图示 二、偷语偷意偷势 三、著迹泯迹 第三节 诗歌的谱系 一、文本的网与链 二、网与链的结构及意义 第四章 “转换派生”:互文性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摹与创 一、“创造性背叛” 二、“欲新必须学古” 三、“更深刻地模仿” 第二节 摹拟手法 一、“骚人之利器” 二、“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三、“反其意而用之” 四、其他手法 第三节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一、“我手”难写“吾口” 二、“化书卷为性灵” 三、“妙得规摹变化之诀” 第五章 “非线形阅读”:互文性的阐释策略 第一节 在众声喧哗的背后 一、“非线形阅读” 二、“视域融合” 三、“现象直观” 四、“破执除障” 第二节 双重语境下的文学阅读 一、“衍射效果” 二、“文下之文” 三、“伏采潜发” 第三节 “分析文学性的关键工具” 一、“手握试金石” 二、“掎摭病利” 三、“居于艺术最深处的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