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中原(共3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新年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新年著的《行走中原(共3册)》讲述了:远者若近,古者若今。身边那些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仍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历史变迁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信息,它们就像是一张张耀眼的名片,拓展着我们的视界,帮助我们渐次深入地寻找着过去的印迹——中原大地,各种事件、各种人物、各种印象、各种掌故盈集一起,无不勾起我们如痴如迷的好奇和向往,一俟彼此间的感应交汇取得某种默契,那些以真实构筑起来的记叙诱使着我们一步步去寻找到它们本来的意义,从中获得的那种神秘的喜悦、莫名的感动,竟有着无法诉说的满足和微醺的悠长……所以,有时候怀旧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百感交集,干念并袭,浓浓的,酽酽的。“往昔的唯一魅力就在于它已是过去。”渐渐地,诗人王尔德的这句话让我们品出了一些滋味。
目录
郑州
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省美术馆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
河南地方戏
邮票上的河南
郑州西山古城址
郑州大河村遗址
郑州商代古城址
郑州荥阳故城
郑州文庙
郑州城隍庙
郑州北大清真寺
郑州二七纪念塔
郑州黄河风景区
郑州花园口
郑州博物馆
郑州李伯安画展
郑州瓦库
中牟官渡
中牟寿圣寺双塔
荥阳织机洞遗址
荥阳京城古城址
荥阳虎牢关
荥阳汉霸二王城
新密李家沟
新密古城寨遗址
新密新砦遗址
新密打虎亭汉墓
密县窑
密县县衙
新郑裴李岗遗址
新郑黄帝故里
新郑郑韩故城
新郑韩王陵
新郑后周皇陵
新郑欧阳修墓
新郑李诫墓
登封王城岗
登封汉三阙
登封观星台
登封刘碑寺碑
登封嵩阳大唐碑
登封窑
登封中岳庙
登封崇福宫
登封清凉寺
登封少林寺
登封嵩岳寺
登封永泰寺
登封大法王寺
登封会善寺
登封三皇寨
登封嵩阳书院
登封朝阳沟
中岳嵩山
巩义石窟
巩义窑
巩义杜甫故里
巩义慈云寺
巩义宋陵
巩义康百万庄园
巩义柏茂庄园
巩义刘镇华庄园
巩义常香玉故居
平顶山
平顶山应国遗址
平顶山李绿园故居
宝丰香山寺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
宝丰马街书会
宝丰赵庄魔术
叶县叶邑故城
叶县县衙
叶县烧车河
鲁山墨子传说
鲁山佛泉寺
鲁山元次山碑
鲁山段店窑
鲁山豫陕鄂前后方工委旧址
鲁山徐玉诺故居
鲁山三汤温泉
尧 山
郏县三苏园
郏县文庙
郏县山陕会馆
郏县临沣寨
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旧址
舞钢柏国故城
舞钢石漫滩
汝州阎村
汝州风穴寺
汝州法行寺塔、
汝州张公巷窑
汝州文庙
汝水
许昌
许昌许都故城
许昌文峰塔
许昌春秋楼
许昌灞陵桥
许昌曹丞相府
许昌灵井砦
许昌天宝宫
禹州吴道子故里
禹州神重镇
禹州钧窑
禹州扒村窑
禹州药会
具茨山岩画
长葛石固遗址
长葛十二连城
鄢陵乾明寺塔
鄢陵蜡梅
襄城乾明寺
襄城紫云书院
襄城古城
漯河
漯河许慎故里
郾城彼岸寺经幢
舞阳贾湖遗址
舞阳北舞渡
临颖繁城受禅台
临颍小商桥
临颍南街村
驻马店
驻马店驿城杨靖宇旧居
确山竹沟
泌阳下河湾
泌阳盘古山庙会
遂平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遂平嵖岈山
西平棠溪
西平宝岩寺塔
上蔡蔡国故城
汝南梁祝传说
汝南小南海
汝南天中山
汝南宿鸭湖
平舆挚地
平舆“月旦评”
正阳江国故城
新蔡干庄
附录
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录
黄河流域的考古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名录
序言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
故名河南。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属豫州之地,故简
称豫;豫州“居九州之中”,且境内多平原,故又名
中州、中原。《辞海》对中州、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两
种解释:广义上讲,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
河流域;狭义上讲,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整个地
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被太行山
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环抱于怀,中间
有丰茂的丘陵和富饶的盆地。黄河、淮河和卫河在境
内中部、东部、东北部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南部还
有唐河、白河、丹江(由宛地出境,流到了风情无限
的长江水系)。全省的总面积为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和丘陵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三,平原和盆
地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这里的气候温和,四季分
明,同一个省份,南部、北部以秦岭东段伏牛山主脊
和淮河主流为界划出两个自然地理带:界线以南,属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黄棕土壤带;界
线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带。一个省能横跨
亚热带、暖温带两个地理带与四大流域,不能不说是
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但是,有好长时间,这些如诗
如画的山水景致都在“深闺”里藏着,没多少人知道
,也没多少人在意。现在来的人多了,才晓得河南真
的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
不过,有很多时候,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
进人人们的视野的。与之相关联的,大多是些古老、
传统、厚重之类的词语,诸如“问鼎中原”“逐鹿中
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
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无不充溢着叱咤风云
的恢宏气势,只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多了些。
其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是最适宜
人类居住,也是较早对外开放和众人所向往的地方。
就说这个作为河南简称的“豫”,从字义上理解,有
安闲愉悦的意思,“心中和悦谓之豫”;『斫从字形
来看,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纵横的河流和
茂密的森林,大象成群结队在此出没,河南也就被形
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象是瑞兽,代表了吉祥
、亲和与欢乐。说起来,还是历史上那些战乱把这里
闹穷了。固然,能让人为之动刀动枪的地方肯定是好
地方,但再好的地方也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折腾。如今
国泰民安,河南又繁盛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一个经济
大省和国家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是,人们总还是
习惯性地把河南当作中国粮仓来看待。民以食为天,
国以粮为安,勤劳朴实的河南人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
耕地生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小麦产量更是占
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
国家来说,贡献还是很大的。
当然,河南最令人神往的,还有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的中原文化。
自“南召人…‘许昌人”蹒跚走来,河南的史前
文化被追溯到50万年至10万年以前。
安阳小南海文化和南召杏花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化的发现,让世人得以认识几万年以前中原地区原始
人居住的洞穴、打制的石片、使用的火石火堆和石制
的各种器具。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眺望到8000
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河南境内伴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广袤
的旷野中燃起的袅袅炊烟。那时候他们过着刀耕火种
的生活,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已经有了家畜饲养,
用上了打制精致的石器,尤其是在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的几十支鸟肢骨笛,竞有着改写世界音乐史的意义。
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知道6000年以
前的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建屋而居”的聚落,有了
彩陶的烧制和使用,龙图腾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先民们
的视野。
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领略到5000年
以前中原大地众多城址所彰显的一派大美雄姿。这些
城址印证了一个“方国林立、万邦协和”时期的存在
,只不过它是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对先民们从母
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从聚落到酋邦最终发
展到早期国家的一系列演进做了一番精彩的叙述。这
个时期,先民们烧制出了黑陶,使用上了青铜器,并
且掌握了水井的开凿技术,这又为人们远离河流谷地
向内陆发展提供了可能。
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让世人看到3600年
以前中国最早的都城、最早的宫城和最早的宫殿群。
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文化,中
原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经过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一路跋涉,到新石器
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
化、二里头文化等诸多驿站的长驻短留,河南史前文
化一脉相承、环环相扣,成为中华文明初现的曙光。
当然,说到中原文化,就不能不说河洛文化。河洛文
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原文化一段不
可或缺的历史,它代表了夏商周的文化现象。而这“
三代之居”诚如司马迁所讲: “皆在河洛。”河洛
文化诞生在中原地区,繁荣在中原地区,并由此传播
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历史上,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原大地可谓是英贤风
云际会、俊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成就了
浩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引领风骚数千年。
走进河南,人们听到、看到的多与名人有关。新
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淮阳是伏羲画
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孑L子的祖籍地,鹿邑是老子故
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州是吴道子故里,巩义是杜
甫故里,嵩县是“两程”故里,汤阴是岳飞故里。孟
津是王铎故里,沁阳是朱载靖故里;而纵横家苏秦出
自洛阳,法家商鞅出自濮阳,韩非出自新郑, “医
圣”张仲景和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圣”张衡出
自南阳;民权有庄子的传说,鲁山有墨子的传说,虞
城有木兰的传说,汝南有梁祝的传说;还有尧舜时代
的隐士许由,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子产,战国时
期的思想家列子、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汉末
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建安七子”中的应场,“竹
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山涛、向秀, “太康文
学”的代表潘岳,东晋著《搜神记》的干宝,南朝“
山水诗派”谢灵运、“永明体”代表谢胱、辞赋大家
江淹、《后汉书》作者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
初唐诗人刘希夷,盛唐诗人崔颢,晚唐诗人李商隐,
“边塞诗派”的代表岑参,“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
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诗豪”刘禹锡, “诗鬼”李贺,北宋诗
人石延年、画家郭熙,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
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歧路灯》作者李绿园……他
们宛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凸显出中原大地文风鼎盛
、文脉相传的历史底蕴。
或许有朋友问,有些名人故里好像在其他地方也
见过。究其根底,这种情况大都与这些名人的祖籍、
出生地乃至发迹地等多重因素有关,更多是因区域的
调整、隶属的变化和名人爱走动的缘故造成的,大可
不必较真。历史上,虽非中原出生却长期活跃在中原
政坛文坛、身后又留在河南的外省籍名人也不少:颜
真卿留在了偃师,欧阳修留在了新郑,范仲淹留在了
伊川,苏东坡留在了郏县,包拯留在了巩义……他们
在中原的政声文声受到后世景仰,亦被极重感情的河
南人视为“老乡”。此外,与人气和名气有关的还有
姓氏,“百家姓”中有一半以上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
在河南,“颍川郡…‘南阳郡…‘光州固始”,还有
“河洛郎”的称呼,都曾是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大槐
树”。
在河之南,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随意游走而
非刻意寻觅,都能触摸到中国这棵大树最早的一圈年
轮,都能捡拾到先人们栖息的这方土地以百年、千年
、万年为瞬间的历史与自然的每一个精彩片段。在这
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
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
汉语词典里很多寓言成语和它们背后的典故都能在这
里寻到根源。这里不仅是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圣地,而
且还是秦李斯作小篆、三国钟繇作小楷、汉许慎说文
解字的故乡;中国的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第一部散
文总集《尚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都是
在河南最早出现。
近百年来,河南成了中国早期古汉语文字资料的
主要发现地之一,境内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还有
传世汉魏石经、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
单是中原大地出土的千余件带铭文的青铜器、安阳殷
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就足以震惊世界了!
眼下,中原大地有幸保存下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
物已达二三万多处。自1961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七批
四千二百九十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河南有
三百五十八处;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一千
三百七十二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河南有一百一十三项;而自1986年中国“申遗”
以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十二项世界遗产中,河南
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
建筑群、大运河隋唐河南段、 “丝绸之路”中原起
始点等榜上有名。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
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世人解读源远流长
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最好的注脚。
毕竟,历史的记忆不能随便抹去。无论岁月怎样
把它往昔的繁华鼎盛消磨殆尽,抑或是乱世风雨早已
将那前朝宫阙荡涤成一堆荒台废基,可我们总还是能
在这如烟往事中寻到藕断丝连的文化履痕,即便是一
片甲骨、一座古墓、一处遗址,都能戏剧性地顺藤摸
瓜联系到公元前后某一年乃至新旧石器时代某个时期
发生的一些事情。所以,若有兴致,就让我们把这遮
蔽前朝后代视界的尘埃拂去,悠然信步走进时空穿越
的隧道,走进岁月凸凹的记忆,握一把苍凉,寻几分
天籁,将心里那点灵犀与古老岁月相融相通,于是久
违的情思与哲思被轻轻唤起,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
人心旌摇荡,那种回眸一顾的对话不再是沉重的负累
,而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的愉悦
与品读的欣喜,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
,更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中原省份,成为一个伟大
民族方显英雄本色的缩影。不管世人怎样看待它,或
敬佩,或感叹,抑或是一些并非恶意的调侃,给善良
淳朴、老实厚道的河南人编排出这样那样的“段子”
让人哈哈一笑,但有一点任谁都无法否认,那就是这
个有着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放眼世界的气度的省份,在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前世今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所以,作家胡平说到河南,便是用了这样的口气
:“河南,躺下就让本原意义上的中国难有作为;一
旦雄起,就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轰轰烈烈于世。”而远
居红棉盛开的南粤却多次行走于古老中原的郭煜、郭
炫说到河南,亦觉得游历河南是一个不再追求广度而
寻求深度的最佳选择:“河南是历史的画卷、宗教的
画卷、艺术的画卷、名人的画卷、民俗的画卷。不要
看今天这块土地愚拙,它的每一寸土层都能翻出历史
的声息。”
不多说了,还是留些时间让行走的朋友自己去寻
找、去感受吧。
导语
新年著的《行走中原(共3册)》对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独具特色的魅力作了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描写。全书共分3册,约有120万字、1000多幅图片,由此细密地探寻河南的文化根脉,精心梳理出一幅生动而完备的河南文化地图,以期成为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原文化的优秀向导,在宣传河南、推广河南、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精彩页
博物院与博物馆基本是一个意思,只是名称稍有变化而已。
《辞海》解释:“博物馆,亦称‘博物院’。保存、陈列、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其实,单这“博物”二字,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汉书》日: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博物者,通晓许多事物也。所以,我们常把博物院或博物馆看作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一个重要场所,看作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文明窗口。
“博物馆”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meusion,即希腊神话中供奉掌管艺术与科学的女神缪斯的神庙。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
如今,很多城市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无论是综合的还是专业的,这些博物馆都是自身文化价值的珍藏与一脉相承的展示,由此引导着慕名而至的人们按照“讲一个故事”的先后顺序重新回到历史当中。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7年发起并创立的,旨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公众了解、参与和关注博物馆事业。几十年来,博物馆建筑在数量与受众双重增长的过程中,正在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
2015年3月20日,中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这个条例对博物馆的性质做了明确规定: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在中国,截至2015年年底,博物馆总数已达四千六百九十二家,每年参观者约七亿人次。
河南博物院是郑州这座省会城市一处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其前身是1927年在开封设立的河南博物馆,当时位于三圣庙街(今三胜街)的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即原馆址,中间曾更名为民族博物院,但没过多久,便又恢复了过来。首任馆长关百益(字益斋),清光绪年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在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方面皆有很深的造诣。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河南博物馆从1930年到1936年间先后收藏了安阳、新郑、辉县出土的青铜器和洛阳等地发现的石刻,以及鄢陵的宋代窖藏瓷器等。这一时期的藏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地精美、特色鲜明,像青铜器中的莲鹤方壶、列鼎、编钟,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隋造像、舍利塔铭、唐墓志、宋石经与金进士题名碑等,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赞誉。当时曾有这样的说法: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战爆发后,河南博物馆为避日军劫掠,从馆藏中选出五千六百多件珍品、一千四百多套图书和一千一百多张拓片,分装在六十八个大木箱里,先是运到汉口存于法租界,后辗转至重庆。最终的结局是:留在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下落不明,运至重庆的文物则随着国民党军的溃败几乎都被弄到了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国成立,河南博物馆才又得天时地利,焕发生机。
1961年,河南博物馆由开封迁至郑州。到了1998年,原河南博物馆、中原石刻艺术馆合为一体,组成河南博物院,并且有了一处新“家”。新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齐康先生设计,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建筑特色与现代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中央主体建筑取自中原最早的观星台造型,上置仰斗承“甘露”,下接覆斗纳“地气”;覆斗四周,是用晶莹透亮的玻璃组成的条带,远观如天池之水直流入地,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博大意境。当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幢金字塔形的建筑,这样的造型源于古人对太阳神的崇拜。而主体建筑与周围附属建筑于错落有致的园林中所呈现的对称布局,据说有着“九鼎定中原”的寓意而凸显王者之气。
河南博物院荟萃了中原文物精华,藏品自亿万年以前至近现代——
陶器中,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细泥红陶,器形简单却弥足珍贵,应是中国早期陶器的原始形态。仰韶文化时期制作的彩陶器,线条流畅,应是史前居民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一种真实的表露。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淅川下集遗址出土的彩陶钵、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彩陶缸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而汉代的釉陶和唐宋的三彩,像西汉的灰陶楼,东汉的陶仓楼、绿釉陶水榭和陶俑,隋代的彩陶屋,唐代的三彩马、三彩骆驼,北宋的三彩舍利匣、三彩舍利塔等,更是河南博物院引以为自豪的藏品。“古代的工匠有着孩子般的想象力,偏爱各式各样明亮色彩的组合。”19世纪德国建筑与艺术史家森佩尔是这样认为的,且附议者甚众。
就瓷器而言,河南是中国最早用瓷土烧制器物的地区之一。郑州商城出土的原始青瓷,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瓷器;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和黄釉瓷扁壶,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和加彩瓷;而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釉瓷盖罐、贴花壶、熏炉、瓷俑及围棋盘等,质地坚密,釉色接近纯白,已经是中国白瓷的成熟作品了。宋以降,河南制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4: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