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泉石上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闻宇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杨闻字,1943年生于西安东郊,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继而入伍,在部队36年。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过《灞桥烟柳》《绝景》《野旷天低树》《不肯过江东》《日月行色》《风来浪也白头》《明月松问照》《只有香如故》等散文集十多部。
现移居青岛。夕阳临海,晚霞如焚,暮年安静,时常返顾苍茫的历史旷野。
后记
认为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
是帝王家即兴之言,实践证明是当不得真的。
而今的作家有如过江之鲫,单是中国作协会员就
快上万了。其间著作等身者,有凡人能回过头来重读
自己先前的作品呢?与时俱进,要务缠身,人家顾不
得回头看了。
下意识地回头返顾是老年人的特性。散文,适宜
于作者检视自己行世的足印。我这里翻检旧作,就想
找点儿可堪回顾、聊且自慰的旧迹。然而,仔细看下
去,值得回味的实在寥寥。日后能有那么三几篇短章
滞留于几个文友的心头、脑海,也就很不错了。拾掇
旧时文字,在老人也是消磨日月的一种方式;时下这
样的“消磨”,不乏其人.这里边连欧阳修所认为的
“文章止于润身”之功能也淡化了、隐退了,有点像
众多老者的搓麻将、下象棋,或冬九天蹴缩在南墙根
下晒暖暖……白首忘机,尘外求安,什么念想也不复
存在。
出一本书,好赖须有个前言。我的散文,年轻人
看不上眼,评论家则不屑浏览。千里青先生是我大学
读书时的老师,博闻强记,散文写得好,年已八秩,
犹笔耕不辍。一本书总是希望能有读者。这里有老师
的序言奖掖、宣传自己的学生,或许又能添进几个读
者罢。因为序言上好,连我自己也都平添了些许为文
的信心。
老师就是老师,他写下的序言,谁也无从取代。
杨闻宇
2015年清明
目录
序言
野旷天低树
日月行色
春水一畦辘轳声
薯忆
戏路
土炕
走亲纪实
杏荫下井台
故乡板桥
春秋果腹之忆
元夜的灯笼
西瓜轶趣
故乡小草拾遗
关中野趣(三章)
邻里之忆
怯于还乡
羊肉泡
铡忆
雁阵
海风拂过晾台
登陵忆
李广墓记
虎性不移
定军山月
至今思项羽一一项王祠记
玉树后庭花
六骏踪迹
千年魂魄晋英雄
检点凌烟阁一一晚年唐太宗
从醉翁亭说起一一琅琊山思絮
郭子仪纪事
张灵甫述略
刚正不阿行路难
《三滴血》探源
白云深处留侯祠
且看小人
旷达
直面人生
淡泊中的真味
说“痴”
智慧胜于珍珠
俭奢刍议一一从《训俭示康》说起
“欲壑”浅议
人性之变衍
世相三题
兵与酒
朴素
醉蜂图
站起与跪下的风波
丹青何从判伪真
烈火烙印
情爱千古事
缅怀老树
黄河臆象
水文行迹
大地的闪电
康西瓦墓园
静静的喀纳斯湖
河西走笔
风库安西
今日贺兰山
难忘信天游
解读南郭寺
天水。天水
南北二墓
静影沉璧一一西子归宿考
昨夜星辰风云里
逾越千年的风尘知己
红袖总被前缘误
争教红粉不成灰
乡党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的重峦叠嶂
拓展艺术新天地一一吴蛮和她的父亲
后记
精彩页
这时节秋霜漫地,我晨起上学是脚冷手冻。散学赶回家吃早饭,一进屋门,正拉风箱烧饭的奶奶便从灶膛里掏一个烤红薯扔到脚边,红薯在洁净院落里几个蹦跳,弹掉了灰烬火星儿,我飞快拾进手里,烫得不行,两只染墨水的红红的小手捌来捌去,唇儿对住热薯吹嘘不已,清旷的冻馁之气顷刻间吹散了,没有了。
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的红薯总是那么适时那么得体地为粗粮的降临帮衬着一臂之力。苞谷粥里摻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黄瓤,粥儿黏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又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三十几户人家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江里一叶小舟似地悠悠然荡人了半痴半醉的境界里……这就是最后一抹秋色,醉人的秋色!
乡村逢个红白大事,狗肉、驴肉没资格上席面,而红薯是可以的。四盘子八碗里,有那么一碗鼓起的涂抹了红糖的过油条子肉,逸着白气,看着挺富态。那肉正好是一人一片,同时伸起的八双筷子颤巍巍地夹去肉片之后,下面亮出的就全是油炸薯块,与那肉片一色一一热腾腾的酱红色。没经验的人乍然一看,还以为是红烧肘子哩。刀杖叮叮,笑语哗哗,家家如此,年年如此,谁也不说这是吝嗇。
红薯生长期短,贮藏期却长远,而且是搁置越久越甜脆。成熟于秋冬之交,贮存也怯热怯寒,九里天,是特意贮之于水井半中腰拐进去的窖子里的,窖子位于封冻层与地下水水平之间,长年恒温,主人家坐在“吱扭扭”作响的辘轳木桶里秉烛上下,随吃随取,十分方便。可也得留神,千万别让那醺醺酒鬼进入地窖,红薯染着酒气极易溃烂,溃烂时的味儿实在是难闻,及至连整个地窖都报废。若是存放得法,红薯可与翌年结下的新薯接住茬口哩。仔细些的人家,长年四季都会有鲜艳硕大的红薯待宾客,赠亲朋。
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关中许多粮站有一度索性用四斤红薯顶替过一斤粮食。个头大的红薯一个就超过四斤重,一天粒米不进,只啃这个红薯,而且一连延续上四天五天,肚子里就很不妙了。天地造物,最讲究搭配合理,运用得宜。红薯属于蔬菜、粮食之间的中介品,倘使硬要晋升到主食地位,那就是人们自己的不对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关中子弟,从戎之初,尚未随军的妻子仍旧留居故乡。有一个深秋,我回乡探亲。一夜醒来,旭日红窗,小女儿尚在酣睡,身边的妻子却不见了踪影。我正在纳闷,虚掩的柴门轻轻开了:妻子提着短攫,挎着竹篮,篮底尽是拳头、核桃大小的红薯残片,在小渠清水里漱洗过了。她嫣然一笑,说道:“霜降刚过,咱队的红薯还没出土,邻村生产队昨上午出过了,我到人家地里捡拾了些,别嫌散碎,你先尝尝鲜吧。”她知道陇上不产红薯,更知道我自小就爱吃红薯。晓起下地,野径上的莹莹露珠湿透了布鞋布袜,下半截裤管都水淋淋的,短镬也在渠水里洗过了,她那鬓角上沁一层细汗……
人生犹如流水,这都是渐渐遥远的往事了。往后,妻子也辗转到千里外的兰州,一眨眼又是十年!
红薯耐旱耐碱,贪暖喜光,离开关中向北、往西,因为无霜期短,似乎就不再种植。一斤红薯在关中三五分钱,在这里泥住一个盛过柴油的大铁桶烤烧个半焦半黄,香味洋溢,一斤要七角八角哩。价钱够贵了,可我那妻子只要看见,就非买不可。买一堆儿拎回去全家享用。西北偏僻地方从未见过红薯的人家,还有城市高级宾馆里动不动和珍馐佳肴打交道的人,遇见红薯,恐怕就不会有这样一种兴趣、感情了。
有一天,家里来了位书法家,我们请他留下一帖横幅。他问:“写什么好呢?”
妻子说:“写什么都行,只要有‘红薯’这两个字……”
书法家为难了:土里土气的红薯,太平庸了,文雅的诗词里哪会有这两个字呢?
我却深深地感到:土地在人的灵魂里打下的印记是有形而无形的,也是隽永、强烈的。
P13-15
导语
《清泉石上流》收录作者杨闻宇数十篇散文,其中包括《日月行色》、《春水一畦辘轳声》、《杏荫下井台》、《故乡小草拾遗》、《定军山月》、《刚正不阿行路难》等。作者在长于抒情的散文中融入睿智的哲理思辨,使文章形神兼备、情理合一,具有一种大气、雄浑、空灵之美。
序言
杨闻宇最近编成一本散文自选集,要我在前面写
几句话,我有些为难,却又推不过。为难的是我不能
为他的新书增添分量;推不过的是多年来读了他那么
多文章,理应有所表示。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比闻宇早几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我视他为前后同学,他却尊我为老师。他
谦虚恭谨、收敛自己、尊重别人的品格,于此也可见
一斑。在校时,我们接触不多。毕业后,他从戎于祖
国西北,常去我的家乡天水采访或蹲点,写了不少有
关天水的文章,从此我们才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成
为挚友。
大学中文系并不以培养作家为目标,却会有一些
学生自己努力实现了“作家梦”。我们中文系就出了
不少作家,其中在全国有影响的,是写评论的何西来
,写诗歌的雷抒雁,写小说的贾平凹。后来中文系办
过几期作家班,学员申颇有成名成家者,这要另当别
论,因为他们来校前已经有作品问世了。
当下的文坛,犹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呈异
彩。许多作家也写了点东西,却“功夫在诗外”,热
衷社会活动,挂上一长串头衔,到处吹噓亮相,炒作
和推销自己。闻宇却不是这样,不沾浮躁之风,在一
片喧嚣中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写作,如
同老农在自家田园里埋头耕耘,悉心作务,不关注收
获,天道酬劳,到头来恰恰是果实多多。这正如曹丕
所说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
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些年,随着老之将至,目力不济,我的阅读范
围和数量大不如前。有限的阅读对象中,闻宇的作品
占了大半。约有二百多万字吧。这种阅读完全是随心
所欲,从兴趣出发。如同观景赏花,处于一种审美享
受状态。这就是我这样一个进入迟暮之年的读书人的
景况。现在想要写点什么,没有准备,也没有积累,
只能临阵磨枪。前些天,我打开闻宇自编的《笑我痴
情》一书,仔细翻看了其中的评论文章,心里有了底
。我完全赞成石英、谢昌余、阎庆生、王宗仁、刘朝
霞诸人对杨闻宇作品准确到位的评价,特别佩服邹琦
新对杨著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对湖南鲁之洛为闻宇
发出的不平之鸣我也深有同感。看来,文章的雅俗文
野,高低轻重。公正的读者自有明鉴。
这里且从集子的73篇文章中择出3篇,与另7的作
者的文章试相比较,以显示杨作的特色。
一篇《薯忆》,可与某热门散文家所写《普洱茶
》相比。我读《普洱茶》,是因为这些年此物被炒得
很热,想了解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先未留意作者何
人。觉得文字不错,就去查看,结果令我颇感意外,
怎么会是他呢?网上一查,又教我吃了一惊,真是士
别三日,须刮目相看。这位文人雅士已经摇身一变成
为“普洱老茶品鉴专家”,被目为茶文化江湖推波助
澜的权威人物,茶庄里只要购买“贵”一点的普洱茶
,便以此人的作品相贈。他写的关于普洱茶的文章已
然成书,书中有所谓“文学性实验”,可也有读者反
映:这完全是“忽悠”嘛!
同样是写散文,闻宇却不赶这个潮流,照旧写自
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普通人的家常事,写红
薯、西瓜、羊肉泡。《薯忆》中写关申农民怎样莳弄
红薯,不是亲历亲为的行家里手,根本写不出来。而
把普洱茶吹得天花乱坠的作者,却没有去过普洱茶主
要产地云南思茅(现为普洱市),正是“画图临出秦
川景,亲到长安有凡人?”《薯忆》写孙儿放学回来
,奶奶从灶膛里掏一个烤红薯扔给他;丈夫回乡探亲
,本村的红薯尚未出土,妻子天刚刚亮便从邻村出过
的地里捡拾一些散碎的红薯让他尝鲜。清水芙蓉,天
然无痕,乡情淳挚,动人襟怀,这才叫接了地气。那
位被捧为“普洱老茶品鉴专家”者,出入豪门会所,
结交富商巨贾,品味昂贵的百年老茶,却为寻常百姓
所沾不上边的“名茶”排列座次,呈十足的富贵气、
纨绔相。
两路文字,用度不同,《薯忆》被国家教育部列
为高中语文课程推荐书目,而《普洱茶》,早已成为
推销“贵茶”的热门广告了。
第二篇《日月行色》,我取陕西家喻户晓的眉户
剧《梁秋燕》“约会”一场相比。秋燕与春生田间相
遇,彼此有意,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戳破,于是
互相试探。谁也不愿先说,羞羞答答,嗫嗫嚅嚅,答
非所问,秋燕又假意作媒,提设条件,春生则追问姓
名,如此吞吞吐吐,观众简直要失去耐心了,才从合
唱“那一天”开始把话归到了一搭。这个戏的演出效
果还是热络的,秦地就流传过“看了粱秋燕,三天不
吃饭”的话。不过,和《日月行色》中的情侣对话一
比,就相形见绌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男女
互问印象,各自都借“村里老人”说事,男的实话实
说,称誉女方,女的却伶俐狡黠,俏皮逗人,竟回敬
出一句“你是个鳖熊”的骂人的难听话,惹得男方火
冒三丈。情况遽变。后果很严重,两人关系眼看要告
吹,女的却慢悠悠补上一句:“老人还说来,灵性人
是鳖人的奴!”形势陡转,化险为夷,真是神来之笔
。单看戏剧性这一细节,《日月行色》就显得更为精
彩。
第三篇《检点凌烟阁》,我拿中国通史和专门史
相比(当然,只就对唐太宗的评价而言)。一般吏书
,盛赞唐太宗的纳谏,却不提他晚年的拒谏,只突出
他前期的果敢英明,却淡化他后期的失误和昏招。一
俊遮百丑,难免片面性。闻宇在这篇散文里,以简洁
清丽的笔触,全面评价了唐太宗的功过是非。他写道
:“李世民属于中国封建帝王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45岁之前的20多年间,其文治武功如日东升,渐渐地
登上了最高峰,凌烟阁画像正是达于顶巅的一个图腾
。山到极顶,必然下趋。自图腾形成之日始,‘贞观
之治’的后七年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下坡路。”在引述
史实。详尽罗列了唐太宗晚年东征高丽失利之事后,
闻宇得出一个结论:功成于纳谏,事败于拒谏。他认
为:“历史从来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英明如李世
民者,千古一帝,空前绝后,也并未悟得这样一条真
理。”换句话说,一代明君李世民。横竖也跳不出那
个“历史周期律”。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是独
到的,沉重的,也是意味深长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是一件值得挺赞的
事,一册在手,读者真的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的感觉。
千里青
2015年2月
内容推荐
杨闻宇著的《清泉石上流》是一本散文集。书中既有反映大西北风土人情的散文,如《薯忆》、《关中趣事》、《羊肉泡》等,也有关于历史文化的散文,如《李广陵墓》、《至今思项羽》等,还有对当今社会问题思考的散文,如《且看小人》、《旷达》、《直面人生》等,作者以媒体上的事件为由,以旧为新,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更易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