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数量生态学的概念
二、数量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三、数量生态学的发展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取样与群落特征描述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取样
一、取样方法
二、样方的形状和大小
三、样方的数目
四、无样地取样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一、数量特征调查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二、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指标
第四节 植被的环境特征
第二章 数据处理
第一节 数据的类型
一、数据的基本类型
二、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化
三、生态数据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
一、数据简缩
二、数据转换
三、数据标准化
第三章 基础分析方法
第一节 样品分析
一、频率分布
二、两组样品的比较
第二节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三、生态回归分析
四、广义线性和广义可加回归
第三节 标定
第四章 种-面积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一、种-面积曲线
二、群落最小面积
第二节 种-面积关系的模型
一、模型的类型
二、模型的拟合
三、模型拟合效果的检验
四、新发展的面积曲线模型
五、种-面积曲线模型的选择
第五章 物种多度格局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物种多度格局研究进展
第二节 物种多度格局模型
一、生态位模型
二、种多度的统计模型
三、群落中性理论模型
四、动态模型
五、广义物种多度格局
六、物种多度格局与物种多样性
七、物种多度格局与取样方法的关系
第六章 物种多样性
第一节 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机制
一、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二、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
三、山地物种多样性
四、多样性变化机制的学说
第三节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一、以种的数目表示的多样性
二、以种的数目和全部种的个体总数表示的多样性
三、种的数目、全部种的个体总数及每个种的个体数综合表示的多样性
四、以相对密度、相对盖度、重要值或生物量等为基础的多样性指数
五、用信息公式表示的多样性指数
六、基于总多样性指数的均匀度指数
七、含参数的多样性指数
八、β多样性指数
九、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举例
十、多样性指数的选择原则
十一、物种多样性变化的预测
第四节 系统发育多样性
一、系统发育α多样性指数
二、系统发育β多样性指数
三、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选择的原则
第五节 功能多样性
一、功能α多样性指数
二、功能β多样性指数
第七章 种间亲和性
第一节 种间关联
一、总体关联性分析
二、种对间关联性分析
第二节 种间相关
第三节 群落关联和相关分析
第四节 种间分离
第五节 种间竞争
第八章 生态位
第一节 生态位的概念
第二节 生态位的特征
一、生态位的宽度
二、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
第三节 生态位的测度
一、生态位宽度的测度
二、生态位重叠的测度
三、种群生态响应的测定
四、生态位变化机制分析
第九章 排序
第一节 概述
一、排序的目的和意义
二、种类环境关系模型
三、线性排序和非线性排序
第二节 排序方法
一、简单排序方法
二、主分量分析及其衍生的方法
三、对应分析及其衍生的方法
四、模糊数学与神经网络排序
五、其他排序方法
六、邻体矩阵主坐标分析和方差分解
第三节 排序方法的比较
一、相关分析
二、排序图的比较
第十章 数量分类
第一节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分类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相似系数和相异系数
三、分类结果的图形表示
第三节 分类方法
一、等级聚合方法
二、等级分划法
三、非等级分类方法
四、模糊数学分类法
五、神经网络聚类
六、群落排表分类
七、外在分类
八、回归树与多元回归树分类
九、仿射传播聚类分析
十、判别分析
第四节 分类方法的比较与检验
一、最终分组数相等的结果比较
二、最终分组数不等的结果比较
三、分类结果的显著性检验
第十一章 空间格局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格局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种群分布类型的判定
一、植物分布的类型及其模型
二、格局分布类型的检验
第三节 格局分析方法
一、单种格局分析
二、多种格局和群落格局分析
三、小格局分析
四、点格局分析
五、分形分析
六、二维空间格局分析
七、大尺度格局分析
八、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第十二章 植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演替的理论和学说
第二节 群落演替的模型
第三节 群落演替的数量分析方法
一、以种群动态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