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落花入梦甜(梁实秋雅舍小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实秋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梁实秋著的《落花入梦甜(梁实秋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有关读书、写作与人生的散文选编。本书针对年轻读者群体的需求,精心辑录了其部分优秀作品如《记得当时年纪小》《雅舍》,分为雅情、雅物、雅致、雅思、雅谈五个部分。所选文章深入浅出,以文学家谈读书经历、阅读感悟,从中可见出一代大师的成长。其人生感悟信手拈来,对生死,幸福,金钱,友谊等,梁实秋都有自身的独到见解,谦和之下暗藏幽默,可见大师的修养与睿智。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190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目录 第一辑 雅情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记得当时年纪小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学 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 清华八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想我的母亲 第二辑 雅物 群芳小记 猫的故事 鸟 骆驼 雪 树 对联 放风筝 听戏 第三辑 雅致 雅舍 书房 文房四宝 不亦快哉 书 信 下棋 写字 读画 画梅小记 第四辑 雅思 谈时间 谈幽默 谈话的艺术 谈友谊 客 送行 谦让 沉默 快乐 第五辑 雅谈 读书苦?读书乐? 影响我的几本书 漫谈读书 学问与趣味 论散文 国文与国语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 作文的三个阶段 序言 冰心曾说:“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 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粱实秋最像一朵花。” 粱实秋,是那个年代活出了趣味的人。 1938年,梁实秋定居重庆,建一瓦房,取名“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 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 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他享受雅舍的诗情画意,全然无视雅舍这间茅屋漏雨 漏风,夏天“聚蚊成雷”,晚间老鼠横行的现实,末了, 还能调侃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 子?” 对粱实秋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幽它一默的。 即使条件艰苦,他也没忘记将幽默传递出去。正值抗 战,他参与编订战时国语课本,借生动的课文教育学童, 还与老舍一起为劳军讲相声。 粱实秋,是那个年代真正才华横溢的人。 他酷爱读书,一方面学识广博,时常为大家推荐好书 如《水浒传》《沉思录》一方面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一面教书,一面恶补有关的图书,真所谓是困而后学” 。 作为学问大家,他坦然承认初学的枯燥,教小孩子耐 着性子接受教育:“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我 们在求学时代,应该暂且把趣味放在一旁,耐着性子接受 教育的纪律,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实的材料。” 粱实秋。是那个年代有真性情的人。 他感念母亲养育之恩:“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都 是最好吃的。”也提醒众人尽孝趁早:“一个人能有多少 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他赞《病梅馆记》中提倡的自然之美,也怜动物园里 的骆驼:“生长在北方大地之上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 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热南方的郁蒸?” 他毫不避讳,直指当时清华教育弊端:“大部分学生 轻视中文的课程。这是清华在教育上最大的缺点。”也铭 记在清华时国文老师教的,写文章应当懂得“割爱”才能 “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的道理。 内心清朗的人,总会温润如花。粱实秋,用才、情、 趣在生活中开出一朵花,花香悄悄飘入了当年的战时学童 、劳军战士以及如今千千万万读者的梦中。 时至今日,这朵花仍留香阵阵、回味悠长。 编者 导语 45篇梁实秋雅舍小品经典散文,一本读懂梁实秋。 梁实秋著的《落花入梦甜(梁实秋雅舍小品)》特别收录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雅舍》《下棋》《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 从懵懂童年、清华求学,带你走近大师的童年、书桌与生活。 人气画师石家小鬼×新锐画手张文楚,43张为梁实秋打造的民国风手绘,还原大师雅趣人生与纯真童年。 精彩页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是孟郊的句子,人与疲马羁禽无异,高飞远走,疲于津梁,不免怀念自己的旧家园。 我的老家在北平,是距今一百几十年前由我祖父所置的一所房子。坐落在东城相当热闹的地区,出胡同东口往北是东四牌楼,出胡同西口是南小街子。东四牌楼是四条大街的交叉口,所以商店林立,市容要比西城的西四牌楼繁盛得多。牌楼根儿底下靠右边有一家千果子铺,是我家投资开设的,领东的掌柜的姓任,山西人,父亲常在晚间带着我们几个孩子溜达着到那里小憩。掌柜的经常飨我们以汽水,用玻璃球做塞子的那种小瓶汽水,仰着脖子对着瓶口汩汩而饮之,还有从蜜饯缸里抓出来的蜜饯桃脯的一条条的皮子,当时我认为那是一大享受。南小街子可是又脏又臭又泥泞的一条路,我小时候每天必须走一段南小街去上学,时常在羊肉床子看宰羊,在切面铺买“千蹦儿”或糖火烧吃。胡同东口外斜对面就是灯市口,是较宽敞的一条街,在那里有当时唯一可以买到英文教科书《汉英初阶》及墨水钢笔的汉英图书馆,以后又添了一家郭纪云,路南还有一家小有名气的专卖卤虾、小菜、臭豆腐的店。往南走约十五分钟进金鱼胡同便是东安市场了。 我的家是一所不大不小的房子。地基比街道高得多,门前有四层石台阶,情形很突出,人称“高台阶”。原来门前还有左右分列的上马石凳,因妨碍交通而拆除了。门不大,黑漆红心,浮刻黑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门框旁边木牌刻着“积善堂粱”四个字,那时人家常有堂号。例如三槐堂卫、百忍堂张等等,积善堂梁出自何典我不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语见《易经》,总是勉人为善的好话,作为我们的堂号亦颇不恶。打开大门,里面是一间门洞,左右分列两条懒凳,从前大门在白昼是永远敞着的,谁都可以进来歇歇腿。一九一一年兵变之后才把大门关上。进了大门迎面是两块金砖镂刻的“戬谷”两个大字,“戬谷”一语出自《诗经》“俾尔戬谷”。戬是福,谷是禄,取其吉祥之义。前面放着一大缸水葱(正名为莞,音冠),除了水冷成冰的时候总是绿油油的,长得非常旺盛。 向左转进四扇屏门,是前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中间一间辟为过厅。左右两间一为书房一为佛堂。辛亥革命前两年,我的祖父去世,佛堂取消,因为我父亲一向不喜求神拜佛,这间房子成了我的卧室。那间书房属于我的父亲,他镇日价在里面摩挲他的那些有关金石小学的书籍。前院的南边是临街的一排房,作为用人的居室。前院的西边又是四扇屏门,里面是西跨院,两间北房由塾师居住,两间南房堆置书籍,后来改成了我的书房。小跨院种了四棵紫丁香,高逾墙外,春暖花开时满院芬芳。 走进过厅,出去又是一个院子,迎面是一个垂花门,门旁有四大盆石榴树,花开似火,结实大而且多,院里又有几棵梨树,后来砍伐改种四棵西府海棠。院子东头是厨房,绕过去一个月亮门通往东院,有一棵高庄柿子树,一棵黑枣树,年年收获累累,此外还有紫荆、榆叶梅,等等。我记得这个东院主要用途是摇煤球,年年秋后就要张罗摇煤球,要敷一冬天的使用。煤黑子把煤渣与黄土和在一起,加水,和成稀泥,平铺在地面,用铲子剁成小方粒,放在大簸箩里像滚元宵似的滚成圆球,然后摊在地上晒,这份手艺真不简单,我儿时常在一旁参观,十分欣赏。如遇天雨,还要急速动员抢救,否则化为一汪黑水全被冲走了。在那厨房里我是不受欢迎的,厨师嫌我们碍手碍脚,拉面的时候总是塞给我一团面叫我走得远远的,我就玩那一团面,直玩到那团面像是一颗煤球为止。 进了垂花门便是内院,院当中是一个大鱼缸,一度养着金鱼,缸中还矗立着一座小型假山,山上有桥梁房舍之类,后来不知怎么水也涸了,假山也不见了,千脆作为堆置煤灰煤渣之处,一个鱼缸也有它的沧桑!东西厢房到夏天晒得厉害,虽有前廊也无济于事,幸有宽幅一丈以上的帐篷三块每天及时支起,略可遮抗骄阳。祖父逝后,内院建筑了固定的铅铁棚,棚中心设置了两扇活动的天窗,至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乃粗具规模。照明的工具原来都是油灯、猪蜡,只有我父亲看书时才能点白光炎炎的僧帽牌的洋蜡,煤油灯认为危险,一向抵制不用,至是里里外外装上了电灯,大放光明。还有两架电扇,西门子制造的,经常不准孩子们走近五尺距离以内,生怕削断了我们的手指。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