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时刻(精)》由普里莫·莱维著,十五个故事,每个故事只写一个人:在集中营里坚持演奏音乐的药剂师,与莱维分享苹果和古老神话的木匠,想从集中营里送出玩偶给情人的吉卜赛人,每天为莱维带来一份汤的泥瓦匠洛伦佐……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在精神或物质上帮助了莱维,使他最终得以幸存。
本书所写的不是集中营里最为悲剧性的事件或最为惨痛的经验,它捕捉的是那些奇特的、少量的缓刑时刻,在这些时刻,最坏的事尚未降临,被压抑者得到片刻喘息,短暂地重获尊严,人类精神在泥泞与卑屈中重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缓刑时刻(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意)普里莫·莱维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缓刑时刻(精)》由普里莫·莱维著,十五个故事,每个故事只写一个人:在集中营里坚持演奏音乐的药剂师,与莱维分享苹果和古老神话的木匠,想从集中营里送出玩偶给情人的吉卜赛人,每天为莱维带来一份汤的泥瓦匠洛伦佐……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在精神或物质上帮助了莱维,使他最终得以幸存。 本书所写的不是集中营里最为悲剧性的事件或最为惨痛的经验,它捕捉的是那些奇特的、少量的缓刑时刻,在这些时刻,最坏的事尚未降临,被压抑者得到片刻喘息,短暂地重获尊严,人类精神在泥泞与卑屈中重现。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1919-1987),意大利化学家,也被誉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 莱维1947年出版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处女作《这是不是个人》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直至该书于1958年推出修订版,莱维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他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并于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 出版于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是莱维著名的作品之一,并在2016被BBC出于教育公众的目的,改编成两集广播剧。 目录 序言 幸存者 拉帕波特的遗嘱 杂技演员 莉莉斯 一个徒弟 我们的海豹 吉卜赛人 领唱人和营房长 战争中的最后一个圣诞 平静的城市 小事 阿夫罗姆的故事 厌倦欺骗 切萨雷最后的冒险 洛伦佐的回归 一枚硬币的故事 序言 写作并出版《这是不是个人》(If This Is a Man,1960)和《休战》(The Truce,1965)标示了 我生命中一次决定性转折,而且不仅就我作为作家 的生命而言。随后几年里,我感到自己完成了一项 使命,甚至是一项对我来说唯一被清晰界定的使命 。在奥斯维辛和漫长的返乡途中,我看见且经历了 并非只对自身有价值因而迫切需要被讲述的事。我 已经讲述了它们,已经做出见证了。我是一名化学 家,有一份不仅足以谋生而且让我全身心投入的职 业,我觉得自己不需要再写任何东西了。 但事情并没有以那样的方式发展。随着时间的 流逝,写作已经在我职业生涯边上占据了一个属于 它的位置,最终我彻底转向了写作。与此同时,我 意识到自己关于奥斯维辛的经验远未枯竭。在最初 的两本书里,我已经描述了奥斯维辛那些与今天存 在历史性关联的基本特征。但大量的细节不断在我 的记忆中浮现,而让它们黯然消逝的念头令我感到 悲痛。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寻常地从悲剧的底色 中凸显出来:朋友,曾经的旅伴,甚至敌人——他 们接二连三地来请求我帮助他们活下来,享受文学 人物那模糊但长久的存在。这不再是遇难者中那些 匿名的、面目模糊的、无声的大众,而是稀少的、 独特的个体,在他们身上(即便只是一瞬间)我认出 了反抗的意志和能力,因此还有美德的萌芽。 这些故事是在不同的时间和机缘下写就的,因 此显然没有经过计划,但这些故事似乎显示出一种 共性:每篇故事只聚焦一个角色,而这个人显然不 是被迫害的、命中注定的受害者,或者被征服的人 ,也不是我前两本书献给的那些人,对于那些人我 曾着魔般地自问:“这到底还是不是个人?”这些 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人”,尽管那些使他们能 够活下来并变得独一无二的美德,并不总为普遍道 德所认可。班迪(Bandi),“我的徒弟”,他的力量 源自信仰者的神圣欢乐;沃尔夫(Wolf)源于音乐; 格里戈(Grigo)来自爱和迷信;蒂施勒(Tischler) 出自对传说的继承。然而,切萨雷(Cesare)的力量 源于不受拘束的狡猾,兰科斯基(Rumkowski)出于对 力量的渴求,拉帕波特(Rappoport)来自野蛮的生命 力。 重读这些故事时,我注意到另外一个特质:我 自发选择的情节几乎从不是悲剧性的。它们是奇异 而边缘的缓刑时刻,在这些时刻,被压迫的身份能 够短暂地重获它的面貌。 对于这个在事情发生三四十年后才重新发现的 叙述脉络,读者可能会感到惊讶。不过,心理学家 已经注意到,创伤事件的幸存者被泾渭分明地分成 两类:一种人压抑他们的整个过去,而在另一种人 中,关于罪恶的记忆持续存在,仿佛被刻在石头上 ,远胜之前和之后的一切经验。现在我属于第二种 人,出于天性而非偶然。关于两年的法外生活,我 丝毫不曾遗忘。无须任何刻意的努力,回忆就不断 地向我涌来:事件、面容、话语、感觉,仿佛那时 我的头脑经历了一段具有高度感受力的时期,其问 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未曾遗失。比方说,我记得用我 当时不懂、现在也不懂的语言说出的整句话,就像 用录音带录下来了,或像鹦鹉学舌一般。几年前, 我遇见了一个囚犯同伴,我和他没有任何特殊的友 谊,但在35年后,我立刻从一堆陌生的面孔中认出 了他,即便他的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 ,来自“那下面”的气味仍使我惊愕。现在对我来 说显而易见的是,我彼时的这种专注——专注于这 个世界和我身边的人——不仅是一种病症,也是我 获得精神和肉体拯救的一个重要因素。 时间上的距离或许会使人越发倾向于使事实更 加完满,令色彩更加浓烈。但这种倾向,或者说这 种诱惑,是写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它,一 个人无法讲故事而只能做记录。然而,我用来建构 这些故事的所有情节都真实发生过,所有人物都真 实存在,尽管出于显而易见的理由,我改掉了他们 的姓名。 导语 普里莫·莱维著的《缓刑时刻(精)》捕捉被摧残殆尽的人类尊严短暂恢复的时刻。 十五个故事,每个故事只写一个人:在集中营里坚持演奏音乐的药剂师,与莱维分享苹果和古老神话的木匠,想从集中营里送出玩偶给情人的吉卜赛人,每天为莱维带来一份汤的泥瓦匠洛伦佐……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在精神或物质上帮助了莱维,使他最终得以幸存。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也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是“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被卡尔维诺称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梁文道极力推崇莱维:“他的作品中的正直、尊严以及不可掩盖的人性光芒,足以使之跻身伟大文学作品之列。” 精彩页 爱或者恨瓦莱里奥,都是不可能的:他的缺陷和不足,使他从一开始就被放逐到人们的普通关系之外。他曾经又矮又胖。现在他依然矮小,而脸上和身上松弛的褶皱悲伤地证明着他往日的肥胖。在波兰的烂泥地里,我们已经一起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所有人都曾在工地那又深又滑的烂泥中跌倒。但多亏仅存的一点儿动物性高贵,那种高贵甚至在沦落到绝望境地的人中残存着,我们努力避免摔倒,降低它的影响。事实上,一个趴在地上的人处在危险之中,因为他会唤醒残忍的天性,引发嘲笑而非同情。不像我们其他人,瓦莱里奥不断地摔倒,比所有人次数都多,只要轻轻一碰,或者根本不用碰。显然他有时故意摔倒,尽管有人仅仅骂了他或准备去打他。他将矮小的身躯陷进泥潭里,好像那是他母亲的怀抱,仿佛对他来说,直立的姿势本身是暂时的,是为踩高跷的人准备的。烂泥是他的避难所,是他可见的保护。他是个小小的泥人,烂泥的颜色就是他的颜色。他知道这一点,而且靠着痛苦带给他的一丁点儿智慧,他知道自己是个笑柄。 而且他还谈论它,因为他爱喋喋不休。他没完没了地讲述他的不幸和摔倒,以及遭受到的侮辱和嘲弄,像个可悲的小丑,丝毫不打算克制自己或隐藏那些最凄惨的细节。由于少许戏剧性的天赋,他甚至夸大他的不幸中较令人难堪的部分,在这种天赋中可以察觉到残留的快活的好脾气。认识像他这类人的人都明白,他们生性爱恭维人,并没有额外的目的。倘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相遇,我不知道他会怎么来恭维我;但在集中营里,每天早上他都会称赞我的好气色。尽管我并不比他强多少,但我同情他,带着轻微的恼怒的感觉。但在那段日子里,这种同情因为无法付诸行动,几乎一形成就马上消散了,就像在风中抽烟,只在嘴里留下空洞的饥饿的滋味。像其他人一样,我有意无意地避开他:他穷困的程度太显而易见了,而在穷困之人身上,我们总能嗅到债主的气息。 在一个阴郁的9月天里,防空警报在烂泥地上空鸣响,音调忽高忽低,像漫长而悲哀的呻吟。这没什么稀奇的,而且我有一个秘密的避难所:一条堆着成捆空麻袋的狭窄地道。我躲进那里后,遇到了瓦莱里奥。他用唠叨个不停的热忱来迎接我(几乎得不到回应),我正准备睡觉时,他毫不迟疑地开始向我诉说他的倒霉故事。警报的悲鸣停止后,外面被一团危险的寂静笼罩,但我们忽然听到了沉重的脚步声,随即看到拉帕波特巨大的黑色轮廓出现在楼梯口,手里拿着一个桶。他看到了我们,喊道:“意大利佬!”然后他松开桶,任其咣当咣当地从楼梯上滚下来。 桶里原本装着汤,但现在已经空了,几乎一滴不剩。瓦莱里奥和我得到了一点儿残羹,我们用汤勺细细地刮着桶底和内壁。那时我们日夜随身携带汤勺,为任何未必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就像圣殿骑士带着他的佩剑。在此期间,拉帕波特威严地从楼梯上走下来,来到我们中间:他不会把汤送给别人喝,也不会向别人要汤喝。 拉帕波特那时应该已经35岁上下。他原籍波兰,曾在比萨攻读医学。他因此喜欢意大利人,并与出生在比萨的瓦莱里奥保持着不对等的友谊。拉帕波特极其训练有素。他像早期的探险家那样狡猾、暴力且快活,对他来说,一下子放弃他觉得多余的文明教养,简直轻而易举。他住在集中营里,就像老虎住在丛林里,攻击和勒索弱者,避开强者,并根据周围的环境,随时准备行贿、偷盗、搏斗、忍受饥饿、撒谎或讨好。他因此是个敌人,但既不卑劣也不令人讨厌。他慢慢走下楼梯,当他走近时,我们清楚地看到桶里的东西都去了哪里。这是他的特长之一:防空警报的悲鸣一响起,他就趁乱冲到工地厨房,在巡逻队到来之前,带着他的战利品开溜。拉帕波特已经成功这么干了三次;第四次的时候,作为一个谨慎的亡命之徒,整个警报期间他都和他的小队安静地待在一块儿。试图效仿他的利林塔尔则当场被捕,第二天被当众绞死。 “你们好,意大利佬,”他说,“你好,比萨佬。”然后是一阵沉默。我们并肩躺在麻袋上,我和瓦莱里奥很快开始打瞌睡,做起梦来。平躺不是必需的,在可以休息的片刻,我们站着也能睡着。但拉帕波特不是这样,尽管他憎恶工作,却有着不活动就浑身难受的乐观性格。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小刀,把它放在石头上开始摩擦,不时往刀刃上吐点唾沫。但对他来说,这远远不够。他要跟瓦莱里奥说话,尽管瓦莱里奥已经在打呼噜了。 P13-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