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魏简著的《在虚构与现实之间: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精)》选取了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夫卡的《中国长城》、鲁迅的《阿Q正传》、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老舍的《茶馆》这五部关于中国的虚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五部作品共同创设了一个虚构的中国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皇城中的外国人、分段建造的长城、江南的阿Q、四川的好人与北京的茶馆,均成为诠释中国之“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关系的中国想象。 《阿Q正传》和《茶馆》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鲁迅把文学化约成充满绝望的、痛苦的、几乎不可传递的一声呐喊,老舍则隐隐呼唤着自我了断;而三部欧洲作家所创作的中国作品脱离了“异域情调”的陈腔滥调,成功超越文化差异,将有关中国的文学叙事纳入民主世界文学的整体当中。五部作品互相对照,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它对民主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反思。 本书既将虚构视为一个人类学现实,又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学的分析,作者魏简邀请读者通过阅读,参与到一种新的阅读空间的创设行动中来。 目录 引言 一、文学与政治 二、民主的祛魅 三、异域情调和文化主义 四、虚构能说什么? 五、虚构和民主 第一章 文学和中国:帝国、民族国家和殖民主义 一、一种民族文学的诞生?——卡夫卡和鲁迅 二、游记和殖民主义:谢阁兰对洛蒂? 三、在社会现实主义和中国民俗之间:布莱希特的政治剧场和老舍 第二章 历史问题:无迹可寻的革命与一成不变的权力关系 一、辛亥革命:一场非事件(谢阁兰、鲁迅) 二、卡夫卡笔下的中国:从皇帝到领导层 三、重复还是进步?面向历史的戏剧(布莱希特和老舍) 第三章 虚构与规范 一、虚构与道德:对虚构的道德谱系的批评 二、污浊的法庭 三、从法庭到不可知的法律:卡夫卡和对哈西德故事的戏仿 第四章 虚构,另一种声音?虚构和权力机制 一、从个体解放到集体行动(布莱希特) 二、阿Q的呐喊,叙述者和农村世界的声音 三、老舍和被历史掩盖了的声音 四、寻找不到的相异性:以多异(le divers)替代神圣(le divin)(谢阁兰) 第五章 虚构,民主的语用性行为 一、现代性的政治含义 二、卡夫卡:两难的政治 三、小说的权威(《勒内·莱斯》) 四、阅读的公共空间 五、公共空间的嵌套(老舍) 总结 一、阅读 二、民主的虚构 三、现代性和“中国式的现代性 四、虚构 五、民主 附录 参考书目 人名与作品索引 主题索引 插图注释 致谢 导语 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断裂、政治制度之抉择、中西文化之争。权力、民主、传统与政治这些关键议题也进入了文学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文学与政治、虚构与权力、小说和民主之间是怎样相互映照、相互参与的?虚构的文本如何反思旧的权力形象,探询新的政治形式,对身处“帝国终结”与“民主化”之交的中国做出反应?文学能否成为将个体转化为公民的载体,承担民主文化的使命?小说与现代主义的政治价值有什么关系?《在虚构与现实之间: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精)》要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 本书研究视野开阔,选取了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茶馆》两部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与卡夫卡、谢阁兰和布莱希特三位外国小说家所写的关于中国的作品进行比较。将具体文本分析与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将文学与政治、历史相对照,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厘清虚构文学怎样与社会历史现实连接这一重要问题,向我们呈现虚构的实践方面和权力的虚构本质,探讨文学现代主义的政治意涵。作者魏简将这些欧洲与中国作品集合在民主的现代主义之下,展示出一种超越中西文化之差异的新的思想与虚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