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过程中,中国、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 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这四股力量在中国大地思想冲突与实力较量的结果。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历程,才能深刻理解胜利的必然性。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青少版)》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了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之际通过万里长征的炼狱,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无情的叛变形成的地狱之火,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人以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牺牲、不屈不挠的坚韧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从苦难走向辉煌。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 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新近出版的著作《苦难辉煌》被评价为“一部以全新的战略视野全方位描述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著作”,引发较大社会反响,2010年4月中组部和中宣部联合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同年,当选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2011年,《苦难辉煌》获出版界最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2012年,《浴血荣光》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出版物。 目录 第一章 地火 第一节 孙中山的困惑 第二节 钢铁斯大林 第三节 谁人看中毛泽东 第二章 岩浆 第一节 领袖·思想·意志 第二节 谁人发现 第三节 笔杆子, 杆子 第三章 “围剿 第一节 惊醒了 第二节 战场与战将 第三节 外国的月亮圆(一) 第四节 碉堡──典型的中国特色 第四章 陷落 第一节 外国的月亮圆(二) 第二节 ·蔡廷锴 第三节 突围──是苦难也是辉煌 第四节 嬗变(一) 第五章 突破 第一节 不缺智商 第二节 “朱毛确在军中 第三节 狭路相逢 第六章 湘江,湘江 第一节 “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还 甚 第二节 就蒙一个 第三节 林弹雨中的一军团 第四节 仰天长叹:“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第五节 军人与政治 第七章 烈火真金 第一节 嬗变(二) 第二节 残兵·火种 第三节 风火来去一 第四节 万劫也复 第八章 瞩目大西南 第一节 量变,质变 第二节 中国出了毛泽东 第三节 薛岳苦了王家烈 第四节 刘文彩,刘文辉,刘湘 第九章 苦难辉煌 第一节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二节 火中凤凰 第三节 鲁班场,周浑元 第四节 赤水不是逍遥津 第五节 入滇,危局中的大智大勇 第十章 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一节 滔滔金沙江,军神 第二节 会理裂痕:无法回避 第三节 永恒的青铜像 第十一章 阴间多云 第一节 暗流 第二节 开裂的坚冰 第十二章 福兮祸所伏 第一节 “ 是个实力派 第二节 毛泽东的三个九月九 第三节 山丹丹花开 第十三章 历史与个人 第一节 踌躇分水岭 第二节 一句顶一万句 第三节 个人决心中的历史,历史决心中的个人 第十四章 狂飙歌 参考书目
序言 《苦难辉煌》提笔于1994年。 1994年出生的孩子,今天已经是25岁青年。 《苦难辉煌》出版于2009年。 2009年出生的孩子,今天也已经是10岁少年。 10岁,五六点钟的太阳。25岁,八九点钟的太阳。都 是梦幻一般的年龄。 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即《苦难辉煌》出版40年之时 ,1994年出生的孩子55岁,2009年出生的孩子40岁。这一 段岁月,将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岁月。你们的角色 、你们的担当、你们的使命,不言而喻。 今天的太阳们,当你们拔出塞进耳孔的耳机,推开须 臾难离的屏幕,关掉无处不在的空调,你们为你们的角色 、你们的担当、你们的使命做好准备了没有?你们还会不会 有对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强烈审美冲动?还会不会有对打 抱不平、挺身而出英雄主义情怀的神往?还会不会有对“堂 堂七尺男儿,洒尽一腔热血,真乃人间快事”这种大丈夫 气概的由衷敬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瘦小的男孩,想举起一块沉重 的石头,竭尽全力也未成功。灰心丧气之刻,附近的父亲 走了过来。 父亲轻轻询问:“你已经用尽所有力量了?” 男孩沮丧地回答:“是的爸爸,我已经尽力了。” “不,你还没有。”父亲说,“我一直在这里等着, 你始终没有叫我帮你。” 故事到这里基本结束,最后一句话是:“记住,寻求 他人帮助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哪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这种帮助,能使我们站上前人的肩膀。 《苦难辉煌》就是在探索前人的肩膀。 有人问:这本书最后完成时,你为什么不写成稿于某 某地呢? 我说:没法写,因为这本书最后定稿于横跨太平洋过 程当中.、 那是2006年8月,我有幸参加中关首次联合海上军事 演习,成为海军北海舰队113导弹驱逐舰和881综合补给舰 编队的一员。在北京工作繁忙,难以抽出大块时间,横跨 太平洋的34天成为《苦难辉煌》定稿的最佳时间。那34天 里,除了给舰队官兵授课、搜集中关联合军事演习资料之 外,剩下时间我就在881舰的舱室里,完成《苦难辉煌》最 后定稿。军演任务顺利完成,由美国西海岸向加拿大航行 的北关海域,我们遇上了881舰自1979年下水以来从未遇见 过的特大风浪。在持续两天半的特大风浪中,军舰每一次 与排山倒海般的巨浪迎头相撞,舰身都在剧烈颤抖,钢板 和龙骨嘎吱作响;881舰艏锚链舱钢化玻璃舷窗被打碎,涌 进几十吨海水。舰艏两侧信号灯被打得踪影全无。前机关 炮的帆布炮衣被巨浪撕得粉碎,弹药箱钢板像纸板一样被 打得弯卷过来。整整两天半,响彻耳边的是舰艏与浪涌的 沉重撞击声,舰体的震动和颤抖声,飞溅的浪花被大风加 速后枪弹一样打到舷窗和舱壁上发出的爆裂声,以及室内 各种东西的位移、磕碰声;无法就餐,无法睡眠,甚至很 难站立。情况最严重时我甚至想过:糟了,这本书看来白 写了,有可能回不去了。还想:如果有直升机救援就好了 ,把笔记本电脑吊走就行,《苦难辉煌》全部书稿都在里 面。其实当时那种严重的海况,直升机根本不可能前来救 援。我海军编队能够冲出狂风巨浪,全靠我们优秀过硬的 国产装备和113舰、881舰官兵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英勇 顽强。 十几年过去,那场风浪在我心里永远定格,成为《苦 难辉煌》能够成书最有意义的背景。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狂风巨浪吗? 若再次遭遇,我们还能像当年海军编队那样劈波斩浪 吗? 随着中国高速发展,2018年关方掀起贸易战,在全球 范围围堵中国经济,封锁中国科技,压缩中国空间。关方 政客、军人、学者纷纷登场,发出威胁,使用手段,妄图 全面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基本没 有见过这种阵势,难免惊诧,难免无措。 风浪又起了,且风也高,浪也急。 我不由得想到老版《苦难辉煌》前言中引用法国史学 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的那句话:“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 ,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只有明白了我们从哪里来,才会明白我们要向哪里去 。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 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 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 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 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 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说出了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现在《苦难辉煌》青少年版要出版了。 就当今生活条件看,青少年获得的物质营养大大超过 我们。 愿你们同样能够获得超过我们的精神营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站上前人的肩膀! 国防大学 金一南 2018年12月11日
导语 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青少版)》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弘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 精彩页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在一篇临别演说词中说,西方国家虽然富足,“但这些国家国内贫富间的悬殊仍极明显,所以革命的思潮常激动着这些国家的国民。如果不进行社会革命,则大多数人仍然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现在所谓幸福只是少数几个资本家才能享受的”。 列宁对这篇演说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把对中国革命的希望,主要地放在了孙中山身上。 1918年,当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被帝国主义干涉者压得喘不过气,而通向中国的道路又被捷克斯拉夫军团、社会革命党人、高尔察克匪帮切断的时候,列宁就询问过,在被十月革命唤醒的旅俄中国工人中间,是否可以找到能与孙中山建立联系的勇士。 列宁与孙中山两人虽未谋面,但息息相通。 孙中山决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了,但并非不存在问题。 三大政策中最无问题的就是联俄。 孙中山联俄决心异常坚定,来源于他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先败于他认准的敌人清朝政府、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后败于他以为的友人英、美、日政府及国内官僚政客;到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竞开始败于跟随他十余年的部属了。尤其令他万分痛惜的是,陈炯明把他联德、联俄的三封密函作为缴获物在香港公布,挑起海内外舆论大哗。他心如刀绞般地说:“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人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趁火打劫的不仅是陈炯明。国民党内李石曾、吴稚晖等四十九人借机联名通电,劝孙中山下野。 在此紧急时刻,仍然毫不动摇地支持他的,只有列宁领导的苏俄。 三大政策中问题最大的就是联共。 孙中山钦佩共产党人。他对汪精卫、胡汉民、张继等人说:“我们的革命运动,黄花岗、潮州之役,人数极少;镇南关之役不过二百人;钦廉之役不过一百余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运动,群众一起来,动辄成千逾万;开滦罢工、‘二七’罢工规模浩大,震惊中外,其势尤不可侮!”共产党人的组织能力和气势,给他以极深刻印象。 由此更感到已经腐朽的、无战斗力的国民党急需改造。 孙夫人宋庆龄问他,为何需要共产党加人国民党,他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他要新鲜血液救活国民党,但不是要新鲜血液取代国民党。笃信三民主义、笃信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孙中山,不想看到国民党外又出现一支政治力量。不想有任何力量与国民党分庭抗礼。 他既联俄,又不相信中国可以走俄国人的道路。既联共,又不相信红色政权可以在中国建立、生存和发展。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这里陷入了两难。 1923年11月,在国民党“一大”前,邓泽如、林直勉等十一人以国民党广东支部名义呈孙中山一份《检举共产党文》,指责共产党人“此次加入本党,乃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加入”“实欲借俄人之力,耸动我总理,于有意无意之间,使我党隐为彼共产所指挥,成则共产党享其福,败则吾党受其祸”。 党内合作本是孙中山自己的主张。所以他在批语中维护共产党人、批评了邓泽如等人疑神疑鬼的话。但孙中山还有另外一些批语,在我们自己编纂的史料中却不多见了。 在今天一段我们基本不引用的批语中孙中山说,先前共产党人“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乃俄国之革命党皆属有党政经验之人,不为此等少年所遏,且窥破彼等伎俩,于是大不以彼为然,故为我纠正之”。所以他对邓泽如等人表不,共产党人理应“与我一致动作…‘如不服从吾党,我亦必弃之”。 第一次国共合作,就在这种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组织因素之下开始。 1924年1月,由孙中山主持,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几乎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谭平山出任组织部长,林祖涵出任农民部长;在国民党最强大的一个执行部一一上海执行部,毛泽东当了组织部长胡汉民的秘书;恽代英则当了宣传部长汪精卫的秘书;文书主任邵元冲未到任前,毛泽东还代理了执行部的文书主任。 在共产党人表面获得的成功之中,国民党“一大”新设立的一个组织却被共产党人忽略了。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把共产党人忽略了。 这就是国民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国民党组织松散,历史上从来没有专设监察机构。同盟会的司法部,中华革命党的司法院、监察院,都未真正行使过职权。1912年组建国民党时,连司法、监察的条文也未罗列。 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党章,却专门设了第十一章《纪律》。孙中山、胡汉民在会上特别强调了纪律的重要。胡汉民专门作了说明:“嗣后党中遇有党员破坏纪律,或违背主义,当加以最严厉之制裁。” 这一章专对准共产党人而来。 执行纪律的操刀者,即中央监察委员会。 国民党“一大”选出中央监察委员五人:邓泽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