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名人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传记代表作。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组成,也称“巨人三传”。 贝多芬,音乐家,一生备受耳疾的折磨,却能与命运斗争,谱出传世乐曲歌颂欢乐。 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最后的巨星,舍弃欢乐与荣耀,甚至舍弃自由,只为了实现心中的艺术。 托尔斯泰被称为俄罗斯的伟大心魂,他的文学巨著为人所熟知,他的思想影响全世界。 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共通之处是在忧患困苦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不改初心,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我们谱写出不朽的英雄交响曲。 目录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原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埃林耿希太脱(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书信集 贝多芬致阿芝达(阿门达)牧师书 贝多芬致弗郎兹·葛哈特·韦该勒(弗兰茨·格哈得·韦格勒)书 致韦该勒(韦格勒)书 韦该勒(韦格勒)与埃莱奥诺雷·冯·布罗伊宁致贝多芬书 贝多芬致韦该勒(韦格勒)书 致韦该勒(韦格勒)书 贝多芬致莫希尔斯(莫舍勒斯)书 思想录 关于音乐 关于批评 弥盖朗琪罗传(米开朗琪罗传) 译者弁言 原序 弥盖朗琪罗传(米开朗琪罗传) 导言 上编 战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裂 三 绝望 下编 舍弃 一 爱情 二信心 三孤独 尾声 死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代序)——论无抵抗主义 原序 托尔斯泰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序言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 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 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 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 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 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 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移译 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 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 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 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 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 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 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 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 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 ,——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 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 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 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 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 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 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 砖引玉的作用。 译者 一九四二年三月
导语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所作,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人物传记。传记中的三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和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各自的奋斗领域不同,但三人都有着天才般的禀赋,同时又有着面对人生忧患苦难时勇敢地寻求真理和正义伟大品格,因而他们才能创作出超越苦难、救赎民族的不朽杰作。 精彩页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一七九二年手册)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梅杜萨)头上的乱蛇”。以上据英国游历家罗赛尔(罗素)一八二二年时记载。——一八〇一年,邱尼(车尔尼)尚在幼年,看到贝多芬蓄着长发和多日不剃的胡子,穿着羊皮衣裤,以为遇到了小说中的鲁滨逊。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据画家克滦白(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一八一八年为贝多芬画像。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据医生米勒一八二〇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希尔斯(莫合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太勃(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勃罗姆·洪·勃隆太(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坡霞娜(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出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克滦白(克勒贝尔)说是奥雪安(莪相)的面目。以上的细节皆采自贝多芬的朋友,及见过他的游历家的记载。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无异“李尔王”。 P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