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满都柳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韦持谦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韦持谦,男,壮族,广西三江县人。广西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方向研究生班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共南宁市委原副秘书长,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今古传奇》杂志社签约作家。酷爱诗词和小说,其作品散见于报刊,著有长篇小说《情满都柳江》(《中华文学》2016年第12期)、词集《心峰采灵》(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中篇小说《美国一瞥》荣获2017年度《今古传奇》全国优秀小说三等奖。 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秋收 第二部分 备耕 第三部分 春插 第四部分 双抢 第五部分 包干 尾声 精彩页 第一部分 秋收 (1977.10.22-12.31) 1977年10月22日 阴转晴 仲秋的桂北山城——秀水县城秀水镇。一大清早,浓浓的山岚随着晨风轻轻飘移,狭窄街道两旁的吊脚楼清晰可见,街道上已经有了赶早的行人,一群白鹭贴着秀水江面往来低飞。 坐落在县城山坡右侧的两层楼县人民广播站主楼灯光明亮。我刚刚主持完每天20分钟的新闻节目,从二楼的播音室回到房间。一看手表,哇,六点半,距离上船时间只有半小时,脸是来不及洗了,我急忙挑起昨夜已经收拾好的行李担子,直奔秀水江边的神圣桥渡口码头。 神圣桥渡口码头位于秀水镇中端街南头。码头边的千年大榕树下,已经聚集了好几百名县直属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他们是来欢送奔赴都岸公社蹲点工作队的。工作队一行12人,我是其中之一。欢送的气氛十分热烈,彩旗飞舞,锣鼓喧天。我迟到了一步,只好跟在队伍的最后面。结果受到欢送队伍关注最多的也是我。 更为关注我的是夏月,她老早就来了,站在沿江公路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手里拿着一条紫色的长围巾不停地挥舞着。我在这个殿后的位子很快被她发现,我同时也发现了她。我边走边望着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别离的苦涩、惆怅和忧伤。 昨夜在她家厨房,昏暗的灯光下我们说着明亮的话。我告诉她,我这一去就是一年。她凝望着我,好像十分委屈,因为好不容易才熬过她三年的桂林师范学院学生岁月,以为从此再不分开,殊不知又来一年。泪花已经在她眼里闪动,唰唰两行热泪飞过她粉红的脸蛋,滴在我的胸口…… 班船的马达声突突突响起,船尾徐徐离开了岸边,锣鼓声慢慢远去,欢送的人群也已撤离,夏月仍然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直到班船拐过了秀山亭下的悬崖,我们谁都看不见谁了,我这才钻进低矮的船舱里找了个位子坐下来。 伴随着班船有规律的马达声,我的心情和思绪慢慢地从飘飘然中开始落地。 农村工作并不像锣鼓声那样动听,也不像彩旗那样艳丽,更不像恋爱那样甜蜜。我的头脑是冷静的,我做好了一切精神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和考验的来临。为了宣传党的十一大精神,贯彻党的十一大路线,落实党的十一大任务,下乡是光荣的。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己,下乡是必须的。为了完成县委县政府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下乡是干活的…… 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从船舱走向船尾。站在甲板上,眺望秀水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欣赏秀水江边金灿灿的稻田,还有炊烟袅袅的村落、行色匆匆的村民、班船涡轮卷起的滚滚浪花和不时翻起白肚皮的鱼儿……突然,词兴袭来,一首《蝴蝶儿·风劲吹》浑然天成: 风劲吹, 燕南归。 稻香鱼跃敛烟霏。 彩云淡淡飞。 鼓浪推溯洄, 涛如战鼓催。 此行砥砺剑双锋, 誓削穷山陂! 班船顺流驶到秀水与都柳江交汇的三岔口,扭头右转驶入都柳江逆流而上。下午一点,班船抵达都岸公社。 我对这个公社并不陌生,今年七八月‘,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双抢”大忙时,我随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就来过这里半月有余。 沿着都柳江岸边的青石板码头,我们挑着行李担子拾级而上。我突然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渐渐沉重起来,因为不只是几十斤行李压在肩上,更有组织的重托、群众的希望和个人的理想。这一次,似乎是比以往任何一次来时走的路更长,过了好一阵子,才到达公社面江的吊脚木楼办公室。公社管委会办公室张主任忙着招呼我们,告知作息钟点,安排临时食宿。我住进了公社招待所楼上的3号房间。 P1-3 导语 韦持谦著的《情满都柳江》是长篇小说,曾发表于《中华文学》杂志2016年第12期,现作为图书首次出版。书稿内容反映了祖国南疆广西北部的秀水县,在1976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轨迹。故事从桂北秀水县委将按惯例派干部到乡村开展蹲点工作开始,讲述了1977年10月至次年九月,机关干部成路丁一行12人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下到贫困的都岸公社蹲点,劳动和改造的结合,帮扶和脱贫的结合的故事。 序言 观霞须到朝夕时 我和作者因文相识,一见如故。作者为官数十 年,见过诸多世事沉浮,难怪谈吐稳重得体,年轻 时写得一手好文章,因工作所需而为政,不得已搁 笔。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埋在心底的文学梦并未泯 灭。这不由得让我心生敬佩。而更让我敬佩的是, 数十年来,作者几乎一天不落地记日记,竟然记下 数百万字的日记。那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这 件事再次证明,如若一个人专心做某一件事,那是 定能做好的。 对于一部小说的判断,我首先习惯性地看文本 的叙述语言。应该说,语言在小说里是最不重要的 ,却又是最为重要的。我想,写小说的人对此都深 有体会。我对作者这部小说的判断也不例外。我读 完这部小说,感慨良久,那是意外,更是惊讶。之 前,我曾编辑过作者的文章,对作者的叙述语言是 不陌生的,但我固执地认为仅从一部中短篇小说判 断一个写作者的真实水平,是勉为其难的;而一部 长篇小说,无疑把写作者的优缺点全部呈现和暴露 在阳光之下.想掩盖都掩盖不了。这部小说给我带 来的惊喜,并不亚于我在书海中翻到一部传世之作 ,并不是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多么上乘,多么准确 和精致,而是我没想到作者为官多年,竟然没有丧 失文学特有的叙述感觉。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秉性 ,更需要通过后天训练和积累而成。从我有限的创 作经验来看,有无文学叙述感觉,是决定一个人能 否写下去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这 样那样的选择,其结果往往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所 选择,裹挟而去,遗忘和背离了初衷。作者似乎没 有遗忘初衷。这部小说的语言本身,让我看到那条 叫都柳江的悠悠清流。都柳江源于贵州,流向广西 ,经过广东汇入大海,千百年来孕育着方圆数百里 的侗乡苗寨,生生不息。我和作者都生长在都柳江 畔。这条河流长年流淌的河水轻盈而清澈。我想她 孕育作者生命的同时,也孕育作者河水般轻盈而清 澈的文笔。这种轻盈如水的文字,轻轻悠悠地把数 十年前的故事铺展在面前,似乎轻轻拂起衣袖,便 可捞起远逝的岁月。仅这一点,已是让我感动。 在追求叙述语言美感之下,我才愿意去留意语 言表述出的内容。这部小说力求展现出20世纪70年 代末80年代初侗乡的农村生活景象。应该说,成功 展现出来了。这部小说是在大量真实的日记基础之 上进行文学想象和提升的,文本中所展现的生活场 景,是可信和可靠的。我由此闻到了来自都柳江河 畔的那股熟悉的泥土气息。在有限的阅读中,其实 我对那段历史,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总以为那 段历史,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岁月。这部小说却给我 呈现出另一种情景,几乎是属于“成路丁们”的激 情燃烧岁月。小说中描写“文革”刚刚结束之后的 偏远的侗乡生活,文章中却没有看到多少“文革” 遗留下来的伤痕,尤其是人心上没有多少让人揪心 和痛心的伤痕。或许,这偏远之地所受到的外界影 响并不大,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 在艰苦的岁月里选择遗忘忧伤。以成路丁为核心的 几个蹲点干部,他们和乡亲们一样宽厚和善良,如 同他们守候的土地。是的,善良——是这部书呈现 出来的最大亮色。这让我相信善良的心总能捂暖冰 冷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得以生存发展,我想 靠的正是这种人生认知和信仰。小说中没有相互陷 害的钩心斗角,更多地展现出相互理解、帮忙,即 使是两村人为各自的利益而大动干戈,最终也没有 造成死亡事件,打斗似乎只是人们急于表明自己的 态度和立场,而非要把对方置于死地。就是在法制 发展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流血的死亡事件并不鲜见 。这种善良一直延续到文章末尾。当成路丁回到县 城,回到他女朋友月儿身边,无法迎娶对他无比爱 恋的村姑陈欣花为妻时,他便通过自身努力把陈欣 花调到县城里生活,以此宽慰他内心的落寞与愧疚 。这与爱无关,也与怜悯无关。这是作者构建的理 想生活。不得不说,这种善良使故事里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变得平和,使小说缺少尖锐的矛盾冲突,应 该说。矛盾是小说存在的一大理由,既而导致了这 部小说的叙述张力没能达到最佳效果,甚为遗憾。 诚然,我对一部小说的价值判断,最终还是落 到故事背后隐含的情感和思想。这部小说描写几十 年前的干部下乡蹲点工作情况,尽管是虚构的作品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侗乡人们的生活场景 。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小说描写的是数十年前 的事,事实上与当下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精准扶贫 工作是同一性质,区别的只是当下的扶贫工作目标 是必须带领全国人民脱贫。在这部作品里,完全没 有虚架子,蹲点干部甚至与群众比赛插秧,更难得 的是通过全体村民讨论,提出“四定到组,组内活 评”等此类劳作分配法,从而解决男女劳动记工分 不平等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 性。这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 决办法的结果。小说写出了下乡蹲点干部以什么样 的心态,又是怎么样对待群众,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这种经验和方法,对当下的精准扶贫工作不失为 一种参照,甚至有的经验还可以直接借鉴。历史总 是在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中发展前进的。或许,这 是小说所包含的另一种实际价值和意义。在此,不 得不提起小说中出现的十余处诗词,最终连村姑都 深受影响,这种只有知识分子身上才有的气质,使 得村姑陈欣花再也看不上村里的后生们。他们与知 识分子相差的。不是知识分子有工作可以领取工资 ,能够过着比较舒坦的生活,而是文化对于人的内 心或者说灵魂的影响。这是作者对当下精准扶贫工 作,对于文化扶贫有意无意的担忧吧。或许,我们 带领人民群众提高生产收入不会太难,倒是在文化 建设上,甚至说在灵魂建设上,其任务是艰巨的, 任重而道远的。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无意识的担忧 与善意提醒,更能展现出作者宽厚和热烈的慈悲之 心。作者在追忆历史中无不表现出对百姓命运的关 切与悲悯。或许,这才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价值所在 。 这是作者在一年多时间内写出的作品,亦是作 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成就是让人惊讶的,我有 理由相信,作者将会不断取得进步,将会写出更令 人期待的作品。 杨仕芳 2018年8月1日 (杨仕芳,男,广西三江县人,1977年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白天黑夜》等五部小说 集。) 内容推荐 1976年后,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然而,祖国南疆广西北部的秀水县人民生活依然艰难,桂北秀水县委按惯例派干部到乡村开展蹲点工作。1977年10月至次年九月,机关干部成路丁一行12人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下到贫困的都岸公社蹲点,劳动和改造的结合,帮扶和脱贫的结合。成路丁在土沟大队第三生产队和农民实行“三同”,打成一片,经历了农业生产的秋收、备耕、春插、“双抢”四个阶段,白天,和生产队社员们在田地里摸爬滚打,犁田、插秧、杀虫、收割……晚上,和社员们开会学习,研究和解决生产、生活和思想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接受中国农村最底层的砥砺和洗礼。 1982年,成路丁参加地区、县、公社三级联合工作队,又回到都岸公社土沟大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队员们一道,在帮助生产队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大包干工作中,在整顿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基层政权组织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扎实地提高了自己,逐步从基层的磨练中成长起来。 韦持谦著的《情满都柳江》原发表于《中华文学》2016年第12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