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不见的美国/译文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珍妮·拉斯卡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珍妮·拉斯卡斯著的《看不见的美国》一书记录了为美国人的生活默默做出奉献的那些人,也是我们很少注意到的那些人,但是我们却非常需要他们。拉斯卡斯是一名实地调查记者。她每次都会花数周时间,深入调查某个主题,然后写出一篇以人物为主的精彩故事,生动、幽默、而且发人深省。她在《霍普代尔矿务公司》的故事中,写了11个人,让我们不仅了解了煤炭挖掘行业的内幕,而且也认识了一位母亲即将离世的矿工。
作者简介
珍妮·拉斯卡斯 Jeanne Marie Laskas,拉斯卡斯是《GQ》杂志的一名记者,她发表在该杂志的关于煤矿工人的报道,进入了“国家杂志奖”的总决选。她的作品多次见诸于各类出版物,包括《时尚先生》《史密森尼》《噢:奥普拉杂志》和《华盛顿邮报杂志》。她长期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回忆录三部曲:《五十英亩和一只狮子狗》(Fifty Acres and a Poodle)《一样的月光》(The Exact Same Moon)《有女初长成》(Growing Girls)。她还身兼匹兹堡大学写作专业项目的负责人。
目录
引言
地底世界
美国制造
GLORY刹那荣耀
飞向何方
枪支“保佑”美国
谁知盘中肉,块块皆辛苦
油井风云
噼啪在路上
天堂在此处
致谢
译后记
序言
这本书的灵感形成于一个煤矿之中。当时,我身处俄
亥俄州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乘着一辆没有车顶只能
蹲坐的小矿车,在一片乌漆漆的黑暗中哐哧哐哧向前翻滚
。我的屁股墩儿挤压着旁边矿工的背,脚踩在别人的脚上
。所有人都“低头哈腰”,免得头上的安全帽碰到低得不
能再低的顶板。帽子上的头灯照不了多远,只能隐隐约约
看到一些摇摇晃晃的杆子和横梁,撑着整个地方不至于崩
塌。这不是人呆的地方,这不是人呆的地方,这不是人呆
的地方,在小矿车磕磕咔咔的响声和快要跟不上的心跳中
,我的脑子里只回荡着这样一句话。
提到煤矿,大家想起的都是“下去”,其实,真正让
人惊奇的是,你要“进去”。我们这个人挤人的小分队沿
着矿层隧道越来越深入地球的中心,一英里,两英里,最
后离我们一开始下来的升降机井已经六英里①了。小矿车
停下来,我们翻身下车,整理了一下自己,然后站直——
好吧,只能说勉强站直。顶板离地面不过一米五左右。我
们现在真正身临其境,这里就是矿工们挖煤的地方,每天
要像折断的树苗一样,弯着腰,工作整整十个小时。
我本想表现得泰然自若些,就像去拜访一家不幸住在
破烂房屋中的邻居,或是强忍某个小孩吱吱呀呀拉锯子一
般地拉小提琴。但这不一样。四周一片漆黑,我们离唯一
的安全出口相距整整六英里①,加上周围的土地正在释放
随时可能致命的甲烷,稍不注意受到最轻微的刺激,就会
爆炸——所有这一切让我的礼貌与修养荡然无存。“你他
妈的在开玩笑吧?”我脱口而出。我将在这个煤矿进进出
出长达数月,最初的几天这就是我的口头禅。“他们应该
把顶板弄高点啊!”我大放厥词,“这下面简直跟个小城
市差不多大了,就他妈不能再修个电梯吗?”最后,我什
么也说不出来了,只会不断重复:“哥们儿,这也太荒唐
了吧。”
矿工们用无精打采的厌烦回应我的惊叹。有的面无表
情地看我一眼,有的筋疲力竭地眨眨眼睛。一切尽在不言
中。正是这样的表情传递的信息引起了我的共鸣,给我深
深的启示,最终牢牢抓住我的心,让我开始为期两年的九
段不同的旅程。路上的所见所闻,构成了这本书的基本内
容。相当于九千六百多米。——译者
“你这人怎么回事儿?”矿工们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
,“你怎么会完全不了解我们、我们的生活以及这个世界
呢?”
一边是煤矿业,一个价值270亿美元的产业,这个星球
上增长最迅速的能源产业。另一边是挖煤的人们。我们每
按动一次电灯开关,就燃烧掉一小块煤。我的日常生活归
根结底和这些人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完全离不开他们。
然而,在我来煤矿之前,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世界一无所
知。
真丢脸。说不清为什么,但就是不对。我动笔写《看
不见的美国》,就是想把这种说不清的错误说清楚。是这
些人让我的生活正常运转,我想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们联系
起来。也许,还能更进一步,让整个美国重新认识自己被
遗忘的灵魂。
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是谁来采摘?我们在餐桌上大快
朵颐的牛排,是谁在养殖?我们在市场开心采购的东西,
是谁运来的?我们扔出去的一袋袋垃圾,是谁让它们最终
消失不见?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变得这么难
?在我看来,过去,对于这些维持生活运转的人们,我们
还是相当了解的。他们与我们关系极为密切。高度工业化
之前的美国,小城镇社会的美国,养奶牛的是查理叔叔,
送来一车车稻草的是麦克表弟,提着一篮子青豆的是莎拉
阿姨,当然还有人人皆知的送奶人。日常生活用到的原材
料和人工,都有着不同的情感和个性,还蕴含着历史与文
化。
而今,这一切都成了过去。我们住在大城市,新郊区
。我们忙忙碌碌。我们随手用电,周围的气温可以随心所
欲地调节,食物触手可及,速度日新月异,交通方式也追
求最大程度的方便(也就是说不会骑着一匹臭烘烘的老马
慢悠悠来来去去)。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人会拿走我
们的垃圾,进行处理,免除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商场的货
架上摆满了需要的商品,让我们随来随取。我们有工作要
做,有文件要签,有按揭要还。我们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人
。我们不需要与牲畜面对面,只要对着它们的肉舞动刀叉
;我们不需要知道农夫的手掌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只要
吃到他们摘下的生菜、桃子或香芹。我们(需求者)和他
们(供应者)之间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这样的状况,这
样的冷漠,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答案会让所有
人赧然。
然而,在《看不见的美国》中,我倡导的并非是所谓
的“简单生活”,所有人自给自足,跑去砍木柴烧自家的
炉子,亲手杀鸡做给孩子们吃,收小麦,种燕麦,弹棉花
,剪羊毛。任何家里有现代设备、有电子屏幕的人都清楚
,当下的生活就是有史以来最简单的生活,我完全支持这
个观点。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想邀请整个美国转移高高在
上的目光,窥探一下这些被忽略的世界,观察那些十分复
杂的产业,看看一些不为人知的微小贡献。和我一起在这
些世界中走一走,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天的日常生活。
你也许对美国所知甚多: 历史、政治、经济等风向标说
明的风险和机遇,共和党红州与民主党蓝州之争……如果
你正蜷缩在一个煤矿当中,或是盯着一个同时显示成千上
万架飞机的雷达屏幕,或是在沙漠的滚滚热浪和炎炎烈日
下放牧五百头身怀六甲的红安格斯奶牛,那么,上述知识
再博大精深,也毫无用处。
过了些时日,我告别煤矿,来到北极圈以北大概四百
多公里的地方。这里是阿拉斯加的一个人工岛,短短几公
里外,就是波弗特海的冰海冻浪。此地温度常年保持在零
下四十五度左右。我斜戴着边缘有一圈皮毛的兜帽,一边
躲避着刺骨寒风的侵袭,一边听别人讲授如何钻钻头。这
人的小胡子已经变成一小撇冰条,而他似乎毫不在意。在
这片常常数周乃至数月人迹罕至的冻原之上,我结识了一
小群工人,他们戏剧化的生活当然反映了整个美国对石油
的迫切需求,但我更多感觉到的是一种爱,一种艰难生存
环境催生出的兄弟之情,让我亲眼目睹不为人知的英雄事
迹。众多的英雄事迹串联起来,再一次让我大开眼界,催
促我用不一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现代日常生活中的种
种便利。
我又去了加州的洛杉矶,在那里我见识了一架巨大的
机器,正从“垃圾山”陡峭的悬崖上俯冲下来。这垃圾山
的高度几乎可与俄亥俄州煤矿的深度比肩。我同时也膜拜
了一些美国工程师杰出的工作。他们五十年如一日地努力
,要征服垃圾这个大难题。他们的努力看上去富有哲学意
味: 垃圾是物质,而物质永不消失。你可以改变物质的
形态,从这里搬运到那里,倾入海中,一把火烧掉,埋进
土里,但物质永远与我们同在。于是,在我眼里,管理垃
圾的事业,就略有些奇怪地变成了一种关乎心灵和精神的
追求。
一开始,我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个想当然的设定:
 在“看不见的美国”,那些人们希望被外界所知。后来
我才知道,这样的预设有多么幼稚可笑。我发现,有些人
毫不关心外界知不知道自己和自己的贡献;更值得一提的
是,有些人根本就不愿意为外界所知。我在缅因州一个外
来劳工营生活了一段时间,每天天还没亮就跟着工人们来
到种满蓝莓的田野中,想了解这些为我们采摘食物的人和
他们的生活。这些人来自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和南美
洲其他更为遥远的地方。有的人是经过合法登记的,有的
则不然。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羞耻感之中,遮遮掩掩,
不愿见人。他们一边违反着法律,一边耕种土地,采摘莓
果。而这些莓果正是我每天早上放入麦片粥或谷物粥增添
风味的食物。等到与他们熟识,每天早上我走向餐桌时,
心绪变得截然不同。现在,我怀揣着感激、愤怒、沮丧和
责任,可谓百感交集。
为人所知与默默无闻;扬名天下与沉默隐匿: 在我
为写作这本书进行调查研究时,不断遇到这些截然相反的
人生目标。在纽约那瓜迪亚机场,我遇到的人们,甚至把
“默默无闻”作为自己最大的工作目标。那是一个专业技
术过硬的军人团队,他们所服务的公众平时对他们一无所
知,但他们的工作对公众却至关重要。控制空中交通的人
,只有在工作出现失误,引起重大事故的时候,才会被注
意到。和这本《看不见的美国》中的很多人物一样,这些
人工作得越出色,就越默默无闻。
《看不见的美国》是对这个国家的一次深入探寻和颠
覆,我所描写的对象和以往截然不同。我所要表达的观点
,也和这名利当道的社会习以为常的主流观点完全不同。
我们的耳边充斥着“上电视!赚大钱!得大奖!”等现代
社会鼓吹的价值观。诸如此类的叫嚣弥漫了我们的感官,
让我们忘记还有其他生活方式的存在,还有其他事情在发
生。
我也考虑了“名气”这东西,想找找这本书中它能不
能占据一席之地。说到名气就想到娱乐业,这个最大的舞
台,最吸引眼球的行业。美国橄榄球联盟(NFL)每年创收
达90亿美元。那些“演员”们在球场上跑跑跳跳,你推我
撞,把那个椭圆形的球抛来丢去,就能有不菲的收入。与
此同时,啦啦队员们则展露着永恒不变的动人微笑,在球
场边线上挥汗如雨地舞蹈,好像在祈求大家分一点注意力
给她们。如果我们暂停狂热的呐喊助威,也问候一下这些
姑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和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
员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另一种形式的专属于女性的
默默无闻。她们身穿一模一样的服装,嘴唇上涂着一模一
样的橘色唇彩,做着千篇一律的动作,为了做最好的啦啦
队员,她们仿佛变成了同一个人。往深了说,这些啦啦队
员们正好体现了最基础层面的国民性。每个疯狂的星期天
比赛日,我都会亲睹光鲜热闹与视若无睹这样的矛盾在眼
前上演,这矛盾也是美利坚的特性之一。
《看不见的美国》中所描写的姐妹之情和几乎已经成
为普世价值的兄弟义气又有轻微的差别。在很多称兄道弟
的世界里,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团队合作与互相支
持。而转到“母性”这个话题,一切又完全不一样了。一
位绰号“噼啪”的卡车司机就在俄亥俄州的某时某地,为
我打开了检验母性的窗口。我本以为只是和噼啪一同运载
拖拉机部件,结果却惊奇地发觉,这是一次自我发现之旅

我无意在这本书里表达任何个人的政治观点,也有意
地控制了语气和内容,不代表任何人发出控诉或是请求。
不代表没有登记的非法移民,不代表环境保护主义者,不
代表其他的任何利益团体,甚至也不代表得州西部那些因
孕酮过剩产下漂亮小牛的奶牛们。然而,美国好像一直在
朝不同的政治极端分裂,如果完全忽略这个事实,本书也
许不算完整。我怎样才能解释清楚这种分裂,同时又让这
些内容体现《看不见的美国》的写作目的呢?于是,我决
定重新出发,去探访另一个“看不见的美国”,我相信,
生活在那个特定圈子中的人群,是我最无法理解的,如果
不是写作的契机,我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去理解。这个
特定的圈子就是枪支持有者。我必须忽略分歧,全力以赴
,静静守候。无论如何,我想要解答一个问题,美国现在
有大约三亿支枪和八千万枪支持有者,一个国家是如何走
到这一步的?我这样设问没有任何政治上的指向,甚至也
不想探究历史原因。我只想知道个中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人把美国武装了起来?是什么人站在柜台后面,解释武器
性能,展示武器威力,把武器交给顾客?我来到亚利桑那
州的尤马市,在一个枪支出售店做售货员,想看个究竟。
在出售冲锋枪、手枪、半自动手枪和左轮手枪的过程中,
我聆听并学会了一种语言,现在我还没完全想清楚,如何
把这种语言翻译出来,解释给这个国家“另外一边”的人
听,那正是我的来处。而我则从“另外一边”来到枪支的
世界。对我来说,在这本书所呈现的种种文化当中,这种
文化仍然令人费解,难以言喻,像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
当然,这样的探索无穷无尽。我思考玉米的问题,棉
花的问题,航运港的问题,大桥和高楼的问题,还有那些
小小国旗下被埋葬的无名士兵,想听听他们在坟墓中的耳
语。随着探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的了解,你会发现,“看
不见的美国”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我想,还需要指出很重要的一点,《看不见的美国》
和其他所有的书一样,可能不同的读者在字里行间会读出
完全不一样的信息。在2012年的今天,如果说美国在歌唱
的话,那么这歌唱的背景音乐可谓震耳欲聋,极不和谐。
不同的声音竞相登场,自说自话,不屈不挠,拒绝退让。
别怪华尔街,别把账算到大银行头上,如果你是个一
贫如洗的无业游民,那得怪你自己!
别再和工人作对!
我们是商业精英,我们知道如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给我们个机会,让我们解释一下如何把美国引回正轨!
我们是99%的多数人。
别再给那些就业机会创造者们增加赋税负担!
这些呐喊震耳欲聋,本书已经没有任何需要补充的了
,也不会再为99%的多数人或1%的少数人进一步发声。如果
说《看不见的美国》有任何立场的话,那也是来自球场的
边线,来自深邃的地下,来自高远的天空,或是不为人知
的内部。这些都是“有利地形”,因为在这些地方,能够
听到那些安静而微妙的声音,被高声喊叫和响亮口号屏蔽
了的声音,平时听不到的声音。“看不见的美国”无心争
论。“看不见的美国”筋疲力尽。“看不见的美国”没有
时间去静坐示威,也抽不出空闲观看电视上激烈的辩论。
“看不见的美国”只想喝杯啤酒,早点睡觉。正是这些人
维持着美国的正常运转。如果这些人明天辞职不干,我们
习以为常的生活就会戛然而止。
我也想过,为了写作本书所做的研究和书里讲的那些
故事,到底有什么重要?我为什么要在意谁点亮我的灯,
谁让我的食物如此美味,谁帮我的航班顺利着陆,谁让我
的牛排入口爽滑,谁让我安全准时地到达目的地?和别人
一样,我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好像不应该浪费时
间想东想西。(毕竟,我们给焚烧炉安上门,给汽车引擎
盖上闪亮的车盖,这是有原因的。)但我又想到,过去这
几年,我为了这本书走南闯北,调查研究,好像眼界一下
子打开了;而之前那些平静的“好日子”里,我就像一个
紧闭双眼的无知稚童。到底哪种生活更好呢?
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形象,那是一个孩子,从来没人
要她布置饭桌,削土豆或是出去扔垃圾。这个孩子想要新
的玩具,马上就能到手;想要新的手套帽子,马上就能穿
戴起来。她张口要求,东西就自然而然送到手里,于是她
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直到
习惯成自然,直到她觉得自己天生就具有这样的特权,理
应获得如此待遇。但是,如果这个孩子足够幸运,她最终
会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娱乐设施和舒适生活,都是父
母辛苦工作换来的。她会更多地了解到一个家庭的功能,
了解自己的欲望不过是这个复杂拼图的一小块。原来世界
比之前想象的更加广阔丰富,无限无涯,值得她为之奋斗
,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想,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管是作为家
庭一员的孩子,还是作为国家一分子的公民,抑或只是正
在熟食店买火腿的老顾客。把幕布拉开,看看忙碌无比闹
哄哄的后台,那里是如何运作的,有多少人在全速开动脑
筋,贡献体力,甚至做出个人牺牲,努力让这个系统正常
运转,努力让你眼前的这台戏精彩纷呈,奇妙非凡。
导语
珍妮·拉斯卡斯著的《看不见的美国》一书记录了为美国人的生活默默做出奉献的那些人,也是我们很少注意到的那些人,但是我们却非常需要他们。拉斯卡斯是一名实地调查记者。她每次都会花数周时间,深入调查某个主题,然后写出一篇以人物为主的精彩故事,生动、幽默、而且发人深省。她在《霍普代尔矿务公司》的故事中,写了11个人,让我们不仅了解了煤炭挖掘行业的内幕,而且也认识了一位母亲即将离世的矿工。
后记
你的,我的和他们的生活
我有说“谢谢”的习惯。菜场买菜,我接过菜贩秤好
的菜,会说句谢谢;进小区,我会对守在门边的保安说句
谢谢;打车时,上车下车我都会说句谢谢……然而我也说
不出来到底有多心怀感激,很多时候是一种礼貌的客套,
甚至还隐隐有点“说了谢谢你就别为难我”的私心。
但我却因为这句谢谢,收获了很多的善意。相熟的菜
贩不管生意多忙,都会亲自帮我挑选最水灵最新鲜的青菜
,还让我免费拿小葱香菜等佐料,“妹儿,你随便拿!”小
区的保安每次远远地看见我,总会灿烂一笑,主动帮我开
门,省去我在包里翻找门卡的麻烦。打车的司机总在我说
了谢谢之后帮我热心规划不堵车的近路,下车时也会心情
很好地回应说:“不用谢,你慢走”……有时候因为这两
个字得到的热情,竟让我生出一种愧疚。他们把我的“谢
谢”当真,我却只是把这作为一种习惯。其实我对生活中
所有的“别人”,大都是如此,接触到他们,所有的礼貌
都只是出于一种客套,出于自己的教养,没有真心想过,
这些人的辛苦努力,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们平常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起床,洗漱,吃早餐
;挤公交或者开车去上班,吃午饭,午休;上班,下班,
回家(或不回家)吃晚饭,晚间放松娱乐或继续挑灯夜战,
上床睡觉。日复一日,我们忙忙碌碌。我们在价值观单一
的社会里只关注着自己和自己的小世界,奋斗!升职!加薪!
扩展人脉!买房!买车!登上人生巅峰!对于小世界之外那个
广阔无垠的大世界,我们除了一些必要的接触和客套的礼
貌,再也看不到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与深沉。
美国作家Ieame Marie Laskas看到了。她思考自己的
冷漠,决定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看一看属于其他人的,
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她去感受地下一百五十多米
煤矿工人们的恐惧与喜乐;她去了解北极圈以北油井工人
们的过去与现在;她和采蓝莓的农人同行;和养肉牛的牛
仔攀谈……她深入到各种各样我们平时根本视而不见的行
业,去探询和了解,并检讨这个冷漠的社会,就像她在前
言中说的,我们的冷漠,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答案也
许会让所有人赧然。
这是一本相当可贵的书。唤醒我们在强烈的自主意识
和个人主义之外,那份所剩无几的同理心。毕竟生而为人
,压力太大,为了旁人的目光,为了自己的物质追求,我
们哪还有什么闲心去关注这些事情呢?又关我们什么事呢?
如果你已经认认真真捧读过作者这一路的经历,你会发现
,这些事情不仅应该关注,而且与你我他的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
如今还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看到媒体报道名人
做慈善,帮助这样那样的弱势群体,发起各种基金,第一
反应往往不是赞叹或支持,而是撇撇嘴,骂句“作秀”。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网络暴力的泛滥往往是原因之一,能
骂出这句话的人当然也不占理。但也许还有一个原因,报
道中出现的名人们,和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们站在一起,似
乎极不搭调。前者的脸上有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后者的脸
上布满标准的感恩戴德。可能在负能量比较多的人眼里,
这反映的不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而是社会地位与贫富差距
的悬殊。这些媒体报道似乎也变了味,大张旗鼓地宣传慈
善,文末再附上受助人的账号,好像你不马上表示一点,
就成了不道德不高尚。这可能也是引起大众反感的原因之
一。
这就更凸显出《看不见的美国》的可贵。首先作者和
她背后的团队能够想到做这个课题,就很了不起了。我们
这些生活条件算是小康、教育程度不高不低的社会“中间
人”,关注的往往是最高层或最底层,要拿首富作为崇拜
艳羡的对象,要拿偏远山区那些最贫穷、吃不起饭的人作
为怜悯的对象,却从未想过,在更接近我们的地方,有着
庞大的人群需要我们单纯的关心。我们关心他们,就是关
心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美国》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里
面写到的任何人,其实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没有暴富或
赤贫的标签,这也许是他们被整个美国社会忽略的原因。
更可贵的一点是,在如今各种大大小小的官方媒体与自媒
体都忙不迭输出价值观,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之时,作者
却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你看她何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
读者?何曾做出任何道德上的绑架或判断?她没有指着你的
鼻子说: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感谢他们!她只是认真去体验
这些人工作与生活的日常,悉心记录下与他们的谈话。我
想美国的读者读到这些,应该没有丝毫被强加的反感,只
是被这些平淡而真实的文字所感召,发现:啊,有这样一
群努力生活,用心工作的人,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却
从来没想过他们。这样的我是不是太冷漠了?我是不是从自
己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对广阔的世界多一点关心?变成一个
更耐心更善意的人?我想,朴素诚实的文字,坦白恳切的态
度,是有这种力量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本人也从那些“看不见”的美
国人身上收获思想、解脱与救赎。她从握枪的感觉中反思
自己的人性,从蓝莓田里认识自己的冷漠,在卡车司机的
车上
精彩页
地底世界
俄亥俄州,卡迪斯城,霍普戴尔煤矿
他递给我一根撒了盐和醋的薯条。我们置身于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脚下是化为粉末的石灰岩,好像一张毯子,我们席地而坐。这是煤矿南区,编号2.5。我问他挖煤有没有乐趣。
他思忖片刻。“我不得不说,没有。”他说。
“别啊,再想想,总会有的吧。”我说。
“你那该死的灯别晃我眼睛了好吗,”他说,“你忘了我说的话吗?”
他叮嘱过我,要想激怒比利、斯密提、帕普、拉谷和这个小队中的其他人,有个办法就是用我的头灯直接照他们的眼睛。新手基本上都会犯这个错误。说话时人的本能就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而如果唯一能让你看见东西的就是头顶这硬邦邦的帽子上发出的那一束微弱光线,你当然要把那束光对准面前这混蛋的眼睛啦。
“不好意思。”我说。
“照肩膀吧,”他说,“要不就下巴。”
我问他“大脚”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我第一天进煤矿的时候,有个家伙低头看了看,说:‘我的天,你的脚有多大?’我说:‘十五码。’他说:‘你这狗娘养的脚可够大的啊。’从此就得了这么个外号。有个家伙脑袋特大,所以我们就叫他‘南瓜头’啦。有个家伙脸上有一块很大的红色胎记,所以他肯定就叫‘斑点’了。他们可从来不会放你一马。抓着你的小辫子就不放。矿工整人可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把头灯照到他的靴子上,他木偶般地摇了摇双脚。
习惯在黑暗中认出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四周一片漆黑,还只能看脚、肩膀、下巴和牙齿。大脚真是个魁梧的男人,他今年四十九岁,身材膀大腰圆,精神粗犷豪迈。灰白的头发乱得跟鸡窝似的,皱纹崎岖的脸看上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张脸上的表情万年不变:你他妈是在逗我吧。他对自己目前的人生成就很是骄傲:三个孩子承欢膝下,县委委员的身份使他略有节余,挖矿的专业知识让他独当一面。但他说,自己的心头爱是那五十二头肉牛:肉乎乎的“猪排”,形影不离的弗里克和弗兰克,哦,还有“呆瓜”,它有美得惊人的白色睫毛。
高中毕业后,他就在煤矿进进出出。最近刚刚升了职,成为俄亥俄州卡迪斯城霍普戴尔矿业公司的安全总监助理。这是一家美国东部的小公司,就在西弗吉尼亚走廊以北。地面上的区域颇具新英格兰风韵:高耸的橡树点缀着绵延的农场,白色的教堂塔尖若隐若现,各家各户的门廊上挂着天竺葵盆栽。唯一能让人们把这个地区和煤矿联系在一起的,可能就是阿巴拉契亚山上那些焦油纸包裹的小屋。地下是另一个世界,上面规定我必须随时和大脚在一起,不许单独行动。但我违反了规定。他觉得我很烦,我觉得他特别讨厌。所以他就更烦我了。后来,经过四个月的相处,我们俩之间形成了一种简单直接的友谊。
“这下面有种宁静的感觉。”我对他说。
“哦。”他回答。P10-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