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世纪50年代初期,菲利普·迪克通过大量中短篇作品进入科幻界,轰动一时。特别是在1953年至1954年短短两年间,迪克共发表了五十六篇中短篇小说,风头可谓一时无二。其后,迪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成为很多产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对未来诡异离奇的幻想以及才华横溢的流畅叙事蜚声靠前。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短篇小说集共五册,收录了·迪克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基本按创作年代编排。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这位伟大的思想者如何踏上漫漫征程,吟唱出一首首梦幻曲,很后终成一代科幻大师。 这本《少数派报告(菲利普·迪克中短篇小说全集)》是其中一册。 作者简介 菲利普·迪克,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虽然只有短短五十三年,却创作了三十六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 他只得过一次雨果奖、一次约翰·坎贝尔纪念奖。却被称为“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因为他的创意和点子层出不穷,成为无数科幻作家借鉴的创作素材库。出于同样的原因,好莱坞也将迪克的作品视为宝库。截至目前,他共有十一部小说十三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包括《银翼杀手》《宇宙威龙》《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等经典大作,堪称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灵感之源。 目录 引言 自动工厂 上门维修 囚徒专卖 塑造扬西 少数派报告 回忆之灯 拟态杀机 我们这些探索者 战争游戏 假如没有本尼·赛莫利 新奇演艺 水蜘蛛 亡者之音 奥菲斯现形记 珀奇·派特时代 备胎总统 拉格兰·帕克怎么办? 哦,做个泡泡人! 记录与说明
序言 怎么判定你在读菲利普·迪克的作品? 我觉得,最初也是最普遍的感受,就是那种怪异感。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迪克都足够怪异。在我看来,这也是 令我在科幻书目中不断搜寻他的作品,盼望他每一本新书 的根源所在。人们经常用“某人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 样的评价形容一个异类,对迪克而言,这句评价恰如其分 。读他的小说,你完全无法预料下一页会发生什么。 但他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却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除 了偶尔一闪而过的、尖叫的神经质女性。迪克特别擅长描 写这类人物,写她们时总是带着温情与爱意。他小说中的 主要人物多是普通人,却置身于极为怪异的处境之下:在 几个嘟嘟囔囔的有预知能力的白痴的协助下管理警察系统 ;面对一座已经接管了整个地球并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工厂 。事实上,这些小说的怪异感来源之一,恰恰是迪克让他 的人物活在真实世界中的努力,很多作者都会无视这一点 。 你在其他作者的科幻作品里,是否能在男主角或女主 角被卷入核心情节之前,了解到他们通过何种渠道谋生?哦 ,他或许是一名宇航员,或者笼统地说,是一位科学家, 抑或是年轻的沃瑟人。而在迪克的作品里,你在第一页就 会得知人物所从事的行业。在这部作品集里,虽然不是每 一篇作品都符合我的这个概括(是的,我逐篇核对过),但 “卑俗的”现实问题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较长篇幅的作 品。比如说,某位主角可能经营杂货店,那么每当有新奇 物品出现,他都会仔细考虑这东西是否可以出售;当死者 开口说话,他们讲的也是生意经。迪克向来格外关注这些 事,试图让我们这些读者知道他笔下的人物如何谋生。这 也是迪克作品“真实质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份“真实质感”特色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话的灵 动。我从来都搞不清楚,迪克笔下的人物对白到底该算是 完全虚构,还是比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加真实。他笔下的人 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大多时候用独白推进情节 ,或者就是不断加强读者对某种态势的感知。 而这些态势,也纯粹是迪克式的。他的“情节”在科 幻领域内可谓独树一帜。比如说,假设迪克写了一部时间 旅行小说,它也会带有一个特别的转折,让作品超越类型 套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作品的核心冲击力并不在情节之 中,而在突然的转机里,比如在一次政治选举过程中。 而迪克跟那种专注技术细节的科幻作者之间的任何相 似之处都可以说纯属偶然。我会开玩笑地说,他大概就知 道台灯插电并打开时发生了什么,但抛开这类基本常识, 他的确没有表现出对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特别洞见。实际上 ,他了解的那些科学知识都跟灵魂有关,其中还掺杂了一 些变态心理学内容。 写到这里,我好像一直都在强调他有多么怪异,而忽 略了他的出类拔萃。你为什么愿意读迪克?好吧,我提到的 怪异风格肯定是一个方面,但在这份怪异之外,也因为他 的作品有一种抗争的氛围——人类在绝境中完成必须完成 的工作,或者至少是试图理解打击他们的那种力量。迪克 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主角都是备受折磨的人。迪克是绝望 机制方面的专家。 他作品中的另外一种魅力,就是寂寥。当迪克给你一 个寂寥的世界,比如说核末日之后的景象,那份寂寥感是 独一无二的。这本书里就有一个例子。但在这份寂寥中, 还活跃着迪克笔下的另一个特有元素——天真的小生灵。 这些小生灵往往是变异生物,或者是小小的机器人, 得到了一些生命特征。它们的来源往往不会被详述,只是 被另外一个人物偶然发现。而它们在做什么呢?它们也在抗 争。一只快要被冻死的麻雀用破布包裹身体,一只变异老 鼠拟定修筑计划,“窥探着,谋划着”,你会感觉生命还 在继续,不管前途险恶,不管多么徒劳。那份寂寥中的每 一个组成部分都还有自己的生活,都在博取生机,这是特 别典型的迪克风格。它带有一份同情和悲悯,在那些残酷 的磨砺和挤压中存续。别人很难从迪克的外表中看出他所 富含的那种同情心。正是这份爱,这份总会被重新掩盖起 来的爱,会像一道光,扫过迪克笔下凄凉杂乱的荒原,让 它们变得如此独特,令人难忘。 1986年12月
导语 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以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对未来诡异离奇的幻想以及才华横溢的流畅叙事蜚声靠前。 在这本《少数派报告(菲利普·迪克中短篇小说全集)》收录了《少数派报告》、《回忆之灯》、《拟态杀机》、《我们这些探索者》、《战争游戏》、《假如没有本尼·赛莫利》、《新奇演艺》、《水蜘蛛》、《亡者之音》、《奥菲斯现形记》、《珀奇·派特时代》等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波兰著名科幻作家、哲学家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迪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它并未受到题材的约束 ,其中的生活化描写充满魅力,让人想起那些手工工 匠在乡村集市上出售的商品。它们既聪明又自然,富 含比所谓专业作品更多的才华。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雨果奖、星云奖双奖得主 小詹姆斯·提普垂 那份寂寥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还有自己的生活 ,都在博取生机,这是特别典型的迪克风格。它带有 一分同情和悲悯,在那些残酷的磨砺和挤压中存续。 别人很难从迪克的外表中看出,他所富含的那种同情 心。正是这份爱,这份总会被重新掩盖起来的爱,会 像一道光,扫过迪克笔下凄凉杂乱的荒原,让它们变 得如此独特,令人难忘。
精彩页 三个人紧张地等待着。他们抽着烟,来回踱步,漫无目的地踢着路边的野草。炎热的正午阳光炙烤着棕色的田野,一排排整齐的塑料房西边是遥远的山脉侧影。 “时间快到了。”厄尔·费林将两只皮包骨的手扭结在一起,“到达时间会根据负载变化——重量每增加一磅,到达时间就延迟半秒。” 莫里森不满地回应他:“这你都知道?你跟它是一路货色呀。省点儿心吧,就当它只是凑巧晚到了。” 第三个人什么都没说。奥尼尔是另一个居住区的访客,他跟费林和莫里森没熟到可以随意争辩的程度。他正蹲在地上整理铝质活页夹上的纸张。艳阳下,奥尼尔黝黑多毛的两臂上汗珠闪耀。他的身材瘦削结实,一头凌乱的灰发,戴一副角质框架眼镜,比两名同伴年长一些。他身着宽松长裤、运动衫、胶底鞋。指间的钢笔闪着金属光泽,简单、实用。 “你在写什么?”费林咕哝着问。 “只是在列出我们将要采取的步骤而已。”奥尼尔温和地说,“最好现在就理清头绪,省得到时胡乱尝试。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试过哪些方法、哪些没有用,要不然就可能毫无进展地原地绕圈。在我看来,我们目前面临的应该是沟通问题。” “沟通问题。”莫里森瓮声瓮气地表示同意,“可不,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跟那个该死的东西交流。它每次来,卸完货就走——我们跟它之间根本就没有接触。” “它是个机器,”费林激动地说,“它是死的——又聋又瞎。” “但它跟外部世界还是有联系的。”奥尼尔指出,“一定有什么办法能联系到它。特定的语言信号对它有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种信号——事实上,是找回。在十亿种可能性之中,或许有半打是有效的。” 一阵低沉的轰鸣声打断了三人间的谈话。他们既警觉又谨慎地抬头观望。终于到了。 “它来了。’’费林说,“好了,聪明仔,让我们看看你的本事,哪怕能让它的日常程序改变一点点也好。” 卡车非常巨大,隆隆驶来,货物塞得满满当当。在很多方面,它都像传统样式的人工驾驶运输车,但有一个区别——没有驾驶室。车斗部分同样用于装卸货物,但平常安装车头灯和散热片的地方却是纤维质、海绵状的接收器,那是这种自动货运装置仅有的传感部分。 发现三名人类后,卡车减速、换挡、停车、拉起手刹。过了一会儿,控制装置开始运转,接着,载货面的一部分自动倾斜,一串沉重的纸箱滚落到马路上。跟货品一起掉落的,还有一张详尽的货物清单。 “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奥尼尔语速很快地说,“快点,抢在它离开之前。” 三个人沉着脸,熟练地抬起地上的纸箱,扯掉上面的防护包装。崭新的货物:一台双筒显微镜,一台便携式收音机、成堆的塑料盘子、医疗设备、剃须刀片、服装、食品。跟往常一样,食物占大多数。三个人开始有条不紊地破坏东西。几分钟后,他们身边便一片狼藉。 “就是这样。”奥尼尔喘息着说,他抓过自己的活页夹,“现在我们看看它会怎么做。” 卡车已经启动离开,但却突然停住,又向他们倒车回来。它的感应器已经发觉有三个人类破坏了送达的货品。它叽嘎响着,绕了个半圆掉转方向,再次靠近人类旁边的卸货区域。卡车将天线竖起,开始跟工厂通信。指令已经发出了。 第二批完全相同的货品从卡车里倾泻出来。 “我们失败了。”费林眼看着一张同样的货品清单悠然飘落,呻吟道,“我们白白浪费了那批物资。” “现在怎么办?”莫里森问奥尼尔,“我们下一步做什么?” “帮把手。”奥尼尔抱起一只纸箱,吃力地把它搬回卡车旁边。他把纸箱装回车斗,马上转身搬下一个。另外两个人也笨拙地模仿他,把货品重新塞回卡车里。卡车再次启动,准备离开时,所有货品都已经被装回车上。 卡车犹豫了一下,它的感应器已经发觉了货品被退回的情况。它的内部传出持续的低沉嗡嗡声。 “这可能会让它疯掉。”奥尼尔一面冒汗,一面评论说,“它完成了既定操作,但什么目标都没有达成。” 卡车启动了一小会儿,打算离开,但随即放弃。然后它目标明确地再度掉头,迅速把同一批货品又倒在路面上。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