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一部兵器发展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方面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诸器:枪矛 第二章 伯仲句兵:戈戟 第三章 刀光剑影:短兵 第四章 百步穿杨:弓弩 第五章 军国重器:甲胄 第六章 雷霆之力:火器 精彩页 在出土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证据。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的墓道中曾发现大批成捆存放的铜矛,每捆十支,共七百余支。这足以说明殷王的武士们大量装备青铜矛。 矛类武器为什么可以在干、戈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获得一席之地?这个原因要从两者的差异和兵器的实用性上去找寻。汉代名臣晁错在《言兵事疏》中曾经如此阐述:“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铤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 步兵作战中,遇阵形密集或周遭草木茂密时,作为一种主要用于勾、啄格斗兵器的戈、戟很难运用自如,只有长矛威力不减,故而其装备的必要性仍然不容撼动。 从具体的出土文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时代变迁给此时的青铜矛头带来的细微变化。商代早期的铜矛造型受石器时代残余惯性的影响,多为简单的柳叶形。刃叶两边较为开阔,宽度较大,刃部中央保留贯通首尾的脊部以加强刃体强度。在骰部两侧多有钮或孔,便于用绳索捆扎、固定矛头。 商代中后期的铜矛头则更为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带有精美纹饰、造型成熟的个体作品。虽然受到个体制作时间和制作者工艺水准差异的影响,但是就整体而言,此时的青铜矛头刃叶宽阔、扁平。这应当是因为此时的人类社会仍较原始,士卒们仅有少量简陋防护,无法对青铜武器形成有效的抵挡。所以宽大的刃叶可以明显扩大敌人的伤口,加强对目标的杀伤效果。 商末和周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鼎盛时期。进入西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越发精良,诸多精美的青铜器具令人叹为观止。材料和工艺的革新同样带来兵器的进化,而枪矛武器的具体体现,就在于矛头刃部逐渐加长,矛体变窄,锋刃加厚,骰部变短。 西周的战车,已经成为陆地军事斗争的头号主角,此时绝大多数的战术都围绕着战车制定。车战这种战争形式在中原的日益兴起给单兵武器带来了巨大影响。围绕着车战,产生了车战兵器的搭配问题。虽然这种搭配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都有诸多变化,但大体规律还是十分相似的:通常是以矛、戈等兵器提供肉搏保护,以弓弩提供远程火力,成员多配备短剑,但在大量步卒的掩护下,并没有太多使用机会。 在古代的典籍中,留下许多关于车战兵器组配的记载。譬如《诗经·鲁颂·闷宫》郑笺中提及的“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而《五经正义》中则将车之五兵总结为“矛、戟、剑、盾、弓”。无论哪种记载,矛都在兵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出土文物方面来看: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季墓中,有五件铜矛伴车马器一同出土;北京昌平白浮的M3西周中期墓中,共出土格斗兵器戟一、戈九、矛二、钺一、铜斧两柄。可见此时的枪矛装备数量上虽然仍旧远不及戈,同时还面临糅合戈、矛特征的戟的竞争,却依旧保有一席之地。 长矛何以在车战五兵中博得一席之地? 影响兵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材料和工艺的进步,战争形式对用途提出的需求等等。在工艺、材料都固定的前提下,兵器的具体地位和变革就需要研究者扎扎实实地从用途上下功夫。因此对兵器细节的研究绝对不能抛开实用因素。 既然需要究其用途,那就先从典籍中查阅,随后在形制上窥探。《考工记·庐人》记载:周人将步卒所用的矛称为“酋矛”,柄长约为两丈,按周尺(一尺约二十三厘米)计算,合约四米半;车战用矛称为“夷矛”,柄长约两丈四尺,合约五米半。车战兵器中,戟一丈六,长约三米七;戈六尺六寸,长约一米五,如此一来夷矛的长度自然大为领先。 《考工记·庐人》中又写道:“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这意味着,在周代,古人已经发现实用长柄武器的长度最好不要超过人的三倍身高,倘若越过这条界限,则非但不能增加威力,反而会让使用者感觉累赘,从而降低效能。按人身高八尺计算,三其身则为两丈四,恰恰等同于夷矛的理论长度,可见夷矛的出现,就是为了追求车战肉搏兵器的极限攻击距离而产生的。 为何车战要追求这种极限攻击距离呢? 周代的战车已经从商代的两驾发展成四驾,在冲击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车体也得到了加宽加固,这让车上的卫士可以在两车相互冲击时进行错毂格斗。在错毂格斗中,长柄武器有了决定性的优势。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为了让车上卫士在攻击对手时不致受创,这才将杆秘延伸至极限的“三其身”。 为何长戈、长戟不能做到三其身来替代长矛? 戈是勾啄兵器,戟是融合了戈、矛特点的长兵,其用途多为依靠侧刃对敌人发起啄击或者勾划。当秘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刃部严重偏向一边的戈、戟就会因为重心失衡而让卫士难以操控。唯有长矛作为单纯的刺杀兵器,能够将矛头加工得匀称、轻盈,不至于干扰重心,而且即使在三其身的长度上,单纯的戳刺攻击还不至于减少杀伤威力。所以,当手中武器的长度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时,只有矛才能胜任这一任务,而戈、戟显然更适合对近距离敌人和步卒发起攻击。 P1 导语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这本《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一部兵器发展史)》将通过史料记载、文物复原等方式,以精美的原创图片和文章,系统展示并讲解中国古代实战武器的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战例故事,以及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和地位,以清除民间器械和文艺作品带来的误导,帮助读者从视觉感受和知识体系上,建立对中国古代实战兵器的了解和认识。 序言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而实 战兵器就是其中一枚灿烂的明珠。分裂与统一的历 史变革极易造就伟大的战争,在征伐中,各种实战 兵器与军事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趋于完善。可以 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数千 年里,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在战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 双重驱动下不断推陈出新,生产与应用水平也与日 俱增,不管是长兵器、短兵器、远程兵器、卫体兵 器等冷兵器,还是原始热兵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自然而然,不能适应战争的古老兵器不再出现在战 场,它们或成为仪仗兵器,或被直接淘汰,消失于 历史长河中。 实战兵器的发展与演变脉络自成体系,体现了 我国古代恢弘的国力和民族力量。不过颇为可惜的 是,明清之后,民间武术的大发展,使得中国古代 战场实战兵器被混杂于众多民间器械之中。明代军 事家戚继光就曾直言民间“花枪、花刀、花棍、花 叉”不可用于战场。更甚者,进入近现代之后,在 流传的各类文艺作品如演义和传说中,更是难觅中 国古代实战兵器的真实身影和战场雄姿。 本书将通过史料记载、文物复原等方式,以精 美的原创图片和文章,系统展示并讲解中国古代实 战武器的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战例故 事,以及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和地位,以清除民间 器械和文艺作品带来的误导,帮助读者从视觉感受 和知识体系上,建立对中国古代实战兵器的了解和 认识。 内容推荐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一部兵器发展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场上常用的多种实战兵器,包括长兵、短兵、远程兵器、卫体兵器和原始热兵器等。所录兵器在史料、文物和精美绘图的基础上,深刻阐述其诞生渊源、发展沿革、性能特征等,并辅以战争故事,力图构建完整的中国古代兵器体系,消除小说、评书和戏曲带来的误导,还原中国古代兵器的历史原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