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卉妍编著的《北大送给青少年的礼物(精)》以北大人的事例为依托,对立志、求知、独立、宽容、自信、热情、专注、勤奋、坚持、责任、创新、诚信、交际、创业、爱情、感恩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充分诠释了北大教育理念中的精髓,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适合其心理需求的精神养分,使之能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塑造,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北大就是一座精神圣殿
和心灵家园。他们即便没有去过北大,但只要听到
有人提“北京大学”或“北大”,就会热血上涌,
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向往和
景仰之情。
了解北大的人都知道,北大具备她独一无二的
魅力。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北大有着独一无二的、吸引人的灵魂。北大之
魂在于她的“老”“杂”“美”“人”“神”“各
”。
北大的“老”。北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校。
北大究竟有多“老”呢?一般来说,北大的校史是
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立算起的。京师大学堂,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
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但细细
究其历史渊源,北大则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太学、国
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
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
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的“杂”。北大的经历非常复杂,她诞生
于民族危亡、改革图存之际,爱国、胸怀天下,务
实、奉献祖国——翻开北大历史书,我们看到的是
北大学子谱写的一曲曲时代之歌。在中国近现代史
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地
影响了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辛亥革命
(1912年)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北大建立之初,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而且
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北大在历史进程中起
到了先锋的作用,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
学术传统: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
源地,她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与科学思
想的最初基地,她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
她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
学研究中心。她还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
喊者和行动者,又是“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
兴国栋梁材”的倡导者……
北大的“美”。北大校园分为燕园校区、医学
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
究生院校区6个部分,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本部
,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等,
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
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只要你踏入北大校园,北大
的历史就会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别有洞天的“美”
,她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碑、每一条路,都饱含着
历史的沧桑,凝结着文化的久远,显露着独特的韵
味。
北大的“人”。北大百余年来铸就了中国几代
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
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
、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
,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北大的毕业生和教
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
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
拓性的贡献。
北大的“神”。自蔡元培校长开风气之先,首
先把各种学术流派引进了北大讲堂,各种流派的观
点与学说就源源不断地涌进了这所百年校园,它们
共生共存,相得益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
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
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
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
子无不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北大的“各”。所谓“各”,即指特别、与众
不同之处。北大是崇尚个性的。“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如果要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学校,北大是
当之无愧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北大是一个言论自
由、崇尚个性的地方,北大人的“各”也远近闻名
。在动荡的年代他们敢于拍案而起,“击鼓骂曹”
;在和平时期,他们率性而行,狂放不羁。“各”
字成了北大人人格最独特、最鲜明的存在。然而如
果你用心品味,你就会发现,北大人的“各”里有
着一份知识分子独有的人格坚守,一份对世俗强权
的蔑视,一份彰显个性的傲骨与豪情。
对青少年来说,北大的意义早已经远远超过了
她作为学校的角色本身。她的历史、她的精神、她
的个性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时刻对青少年起着砥砺
和教化的作用。
为了使广大的青少年顺利汲取北大的魅力,我
们精心创作了本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围绕北大精
神,从立志、求知、心态等方面着手,撷取了许多
北大贤能之才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
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智
慧,希望由此带给青少年朋友精神的激励和人生方
向的指引。
在张卉妍编著的《北大送给青少年的礼物(精)》中,围绕北大精神,从立志、求知、心态等方面着手,撷取了许多北大贤能之才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智慧,希望由此带给青少年朋友精神的激励和人生方向的指引。
一、俞敏洪:穿越地平线的渴望
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新东方学校创始人,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琼·菲特说:“信心和理想乃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最强大推动力。”理想是如此重要,无数人因为理想的力量而冲破了各种困境和限制。作为青少年,更应该趁早立志,将远大的目标和眼前的实际相结合,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俞敏洪不止一次说过“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正是这种敢于“穿越地平线的渴望”让俞敏洪从一个落榜的高考生一跃成为北大的学子,再从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
人无志不立,儒家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读书人的立志标准。然而,何谓“志”?志就是人们思想的发展趋势,而志向就是未来思想的发展方向,以及决心。简言之,立志就是确定未来的人生理想。
在我们一生之中,每个阶段对人生都有不一样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也会有不一样的志向,但是很难有人能够坚持最初的志向,并终生不渝。作为青年时期这一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读书求学和立志是我们这段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旋律,尤其是在大学阶段,一个人能否立志就决定着他毕业以后能否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更大的价值和贡献。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深思。
作为新东方总裁的俞敏洪,虽然已经被无数成功的光环所环绕,也拥有了同辈们羡慕的财富和地位,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北大的一员,没有忘记北大是改变他一生的地方,更没有忘记自己年幼时立下的志向。
1980年,这个江苏省江阴市某农村的小青年考入北大,在此之前,他已经两次高考失利。土里土气,智商平平,是大家对他当时的印象。如此一个普通的学生进入北大这样精英群集的集体中,其面临的冲击和困难可以想象得到。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北大的精英人才太多,你的前后左右都是智商极高的同学,在北大追赶同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即便已经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俞敏洪却仍继续坚持,“我知道我在成绩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登上金字塔塔尖,一种是健硕的雄鹰,一种是脆弱的蜗牛,前者能够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本领和先天优势直达目标,冲上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虽然不像雄鹰一样一帆风顺,但是它会不断地爬上去又掉下来,掉下来又爬上去,雄鹰可能只需要一会儿的工夫,而蜗牛则要花上几天几夜,但是只要它坚持爬上去,它眼中的世界将会和雄鹰的一样。俞敏洪认为自己就是那只蜗牛,虽然慢,可是一直都在爬,从来没有停歇。凭着这样的精神,进人大学之前连《红楼梦》都没读过的俞敏洪拼命地看了超过800本书;凭着这样的渴望,他放弃安稳的教职工作,坚持创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向无数青年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时候,俞敏洪提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想。在俞敏洪很小的时候,脑海里就不断涌现一个念头,希望自己能够穿越地平线走向很远的远方,他把这种感觉叫作“穿越地平线的渴望”。后来,等他知道了徐霞客的故事后,同是江苏人的俞敏洪被徐霞客的精神所感动,并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榜样。他暗自下定决心:“徐霞客走遍了全中国,我就要走遍全世界!”现如今,他已经开始去探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年的理想被他一点一点地实践着。
俞敏洪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他的经验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他走向成功道路上的每一步正是许多成功人士都必须经历的。只要心存希望,抓住理想,任何人都能走向自己所期望的彼岸,这其中,必然要忍受各种挫折和失败的打击,饱尝孤独和寂寞以及旁人的不解,甚至冷嘲热讽,但是,只要你足够坚忍,懂得包容,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胸襟,勇敢地冲破这一切束缚,最终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