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刑法论丛》第52卷共载论文20篇,秉承本论丛业已习惯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我国刑法学界所取得的全新研究成果。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等刑法学诸多领域。 赵秉志主编的《刑法论丛(2017年第4卷 总第52卷)》特设“腐败犯罪专栏”,收录了3篇相关文章。操宏均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一文指出民营经济必须走出以往主要通过以“傍官”为主的发展模式,以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为契机,综合运用民营企业家、官方和社会三方力量,从观念、制度与实践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而有效预防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陈伟、赵赤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司法渎职犯罪立法反思与前瞻”一文考察了司法渎职犯罪立法的历史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司法渎职犯罪的立场之困、定位之难与取向之争,作者在文章最后还对司法渎职犯罪立法的观念重塑进行了展望。彭德才在“物质主义与腐败犯罪的相关性分析及启示”中,通过分析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相关数据和“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验证了物质主义与腐败犯罪之间的相关性,这对于分析中国当前的腐败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非常有意义。 本卷的其他栏目收录了下面一些优秀成果: 袁彬、徐永伟的。交叉式法定刑的功能及其模式选择”一文认为。我国长期奉行的衔接式法定刑设置传统与国际通行的法定刑设置模式不符,也无法实现特定案件量刑失当的的纠偏,并认为我国宜确立以单一量刑情节模式为主导、以限制死刑适用模式为辅助的方式。 敦宁的“刑法谦抑主义的西方立场与中一定位”一文分析了刑法谦抑主义在西方的立场及其在中国的定位,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应当实现从“入罪谦抑”到“刑罚谦抑”的重心转换。 作者简介 赵秉志,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中国首届刑法学博士,“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995),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目录 〔腐败犯罪专栏〕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操宏均 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司法渎职犯罪立法反思与前瞻 陈伟 赵赤 物质主义与腐败犯罪的相关性分析及启示 彭德才 〔中国刑法〕 网络空间秩序与刑法介入的正当性 敬力嘉 聚众淫乱罪的保护法益及处罚限定 王琦 我国犯罪化立法的教义学边界——以犯罪构造为中心 满涛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李思 走向扩张的单位犯罪及其应对——基于《刑法》第30条立法解释的分析 余秋莉 信息社会犯罪治理的刑事政策反思——以侵犯个人信息犯罪为视角 王肃之 交叉式法定刑的功能及其模式选择 袁彬 徐永伟 扒窃犯罪对象之考探——基于法益保护、刑法解释和司法裁判的考量 陈伟强 〔外国刑法〕 实行着手中的主观与客观:基于刑法教义学超越论的检讨 [日]江藤隆之著 李立丰 骆程译 “偶然防卫”性质重述——以美国刑法相关论争为重点的考察与思索 陆凌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矫治刑罚观变迁及其启示 曹兴华 小野清一郎的“道义刑法”:历史、传承及反思 谭堃 〔比较刑法〕 刑法谦抑主义的西方立场与中国定位 敦宁 先前行为产生作为义务的根据及限定 陈文涛 〔刑事执行法〕 刑事司法中的风险调查与评估——以审前释放为视角 史立梅 周洋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犯罪功能论再议——从犯罪的哲学根基谈起 林毓敏 企业犯罪风险防控策略研究——以C市为样本 么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