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西北区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一、概述
二、地理位置
三、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概况
一、气候条件
二、地形地貌
三、植被分布
四、水资源条件
五、成土母质
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
一、耕地利用状况
二、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
三、农作物施肥情况
四、农作物灌溉情况
五、农作物品种应用情况
六、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七、农作物机械化应用情况
第四节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一、制度建设及法律保障情况
二、耕地质量基础性工作
三、耕地质量管理
四、耕地质量建设
第二章 耕地土壤类型
第一节 淋溶土纲
一、黄棕壤
二、黄褐土
三、棕壤
第二节 半淋溶土纲
一、褐土
二、灰褐土
三、黑土
第三节 钙层土纲
一、黑钙土
二、栗钙土
三、栗褐土
四、黑垆土
第四节 干旱土纲
一、棕钙土
二、灰钙土
第五节 漠土纲
一、灰漠土
二、灰棕漠土
三、棕漠土
第六节 人为土纲
一、水稻土
二、灌淤土
三、灌漠土 第七节 初育土纲
一、黄绵土
二、红黏土
三、新积土
四、风沙土
第八节 半水成土纲
一、草甸土
二、潮土
三、山地草甸土
第九节 水成土纲
第十节 盐碱土
一、草甸盐土
二、漠境盐土
第三章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软硬件及资料准备
二、评价样点的选取
三、评价样点补充调查
四、数据资料审核处理
五、调查结果应用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二、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分级标准确定
第三节 数据库建立
一、建库主要流程
二、建库依据及平台
三、建库引用标准
四、建库资料核查
五、空间数据库建立
六、属性数据库建立
第四节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一、评价原理
二、评价原则
三、评价流程
四、评价单元确定
五、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六、评价指标的处理
七、耕地质量等级确定
八、耕地质量等级图编制
九、评价结果验证方法
第五节 耕地土壤养分等专题图件编制方法
一、图件编制步骤
二、图件插值处理
三、图幅整饰
第四章 耕地质量等级分析
第一节 耕地质量等级
一、耕地质量特征
二、各省(自治区)耕地质量地域分布特征
三、耕地质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分布
第二节 耕地质量等级分述 一、一等地
二、二等地
三、三等地
四、四等地
五、五等地
六、六等地
七、七等地
八、八等地
九、九等地
十、十等地
第三节 耕地质量提升与改良利用
第五章 耕地土壤有机质及主要营养元素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机质的分级及分布
四、土壤有机质调控
第二节 土壤全氮
一、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全氮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氮素调控
第三节 土壤有效磷
一、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效磷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有效磷调控
第四节 土壤速效钾
一、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速效钾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速效钾调控
第五节 土壤缓效钾
一、土壤缓效钾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缓效钾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缓效钾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缓效钾调控
第六节 土壤有效铁
一、土壤有效铁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效铁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有效铁调控
第七节 土壤有效锰
一、土壤有效锰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锰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效锰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有效锰调控
第八节 土壤有效硼
一、土壤有效硼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硼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效硼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有效硼调控
第九节 土壤有效铜
一、土壤有效铜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铜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效铜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有效铜调控
第十节 土壤有效锌
一、土壤有效锌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三、土壤有效锌的分级与分布
四、土壤有效锌调控
第十一节 土壤有效钼
一、土壤有效钼含量空间差异
二、耕层土壤有效钼含量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