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台山杂记 |
分类 | |
作者 | 庞国斌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天台山杂记》选取庞国斌大学以来40年的诗文杂作,收录了若干诗歌、小说剧作、散文及论文。全书20余万字,分成《溪畔风》《作家梦》《觅春韵》《闯论坛》四部分,作者以“我手写我心”,以献给念兹在兹的天台山文化。作品既是著者40年感悟的回顾,同时也是体现其任教时的记录及当地教育的发展剪影。 作者简介 庞国斌,浙江天台退休教师,中共党员,网名枝头抱香。1958年出生于农家。教学出成绩,笔耕不辍,已出版电视剧作《张伯端》、教学论著《范文探原法》(皆合著),独著《庞泮谏垣稿笺注》等。今出版之《天台山杂记》,是作者对40年来为师为文的回眸与感怀。 目录 序 赵征 卷一 溪畔风 一、庞氏放歌 天台庞氏戊戌祭 祭天台庞氏始祖文 为庞泮迁移新墓庐而歌 附庞泮五凤楼 祖源叹(附庞氏奇冤联) 崇阳匆匆 庞氏赋 天台老会长,一路走好!(二首) 二、庞门专抒 礼赞庞氏 携手吧,湖南庞氏 贺两广联谊兼感某些人之所为 贺重庆主城区庞氏联谊会成立(二首) 贺中华庞氏妇童会成立于海南澄迈 达州风 一伟万里新疆行(二首) 庞氏西北游 教宣群重组 拟联 金华吟 自豪吧,庞宝根 赠晓田 与庞龙夜聊后 赠平阳庞登强 有感于庞传芬找到同字辈亲人 为庞家人杰点个赞 寒门学子庞众望(三首) 湖北女幼师庞盼盼京华圆舞梦 教师节感怀(三首) 三、窗前偶成 (一)后蒋之歌 (二)壮歌行 七一颂 广西英烈颂 湖北吟 温州望海楼 红色洞头 从瑞安港到南麂岛 南麂风光 雪 (三)无病吟 自题诗 中秋月 贺旗前85届同学群建立 伤逝 人生参 送君 祝伟佳兄弟一路顺风! 父亲节(二首) 重阳感怀 突变 无题 98届20周年同学会暨班主任退休欢送感怀 明珠之光 四、古诗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上阕赏析 《木兰诗》多角度赏析 卷二 作家梦 无毛鸡(寓言) 皇上的画像(童话) 刘阿斗北伐(故事新编) 隐形“残疾人”(小说) 天台山风范(解说词) 天台粽,天下第一粽(影视剧作) 卷三 觅春韵 绍兴中学在天台 人生拐弯处 前山中学的内忧与外患(附前山中学之歌) 烈日下的前山中学 斜阳护道树 敬礼,前山中学“水做的骨肉们”! 锄头口,三分肥 天有不测之风云 夜幕下的前山中学 雪风呼啸看粉色 红红绿绿的动 室有兰花 岂止是隔代亲 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的童心正荡漾 团圆山之祭 特别的考试给不特别的考生 拔河不相信眼泪 野草莓前寒岩晖 天台西乡人文异 江南第一县堂与天台庞氏 明代尚书范理墓、岙口范双象庙碑记 张家塘与紫阳真人 为了拍摄电视剧 春风梳出柳丝长 镜吾照世清勤慎 沸腾吧,和园(附:不仅仅“南宁”) 金花盛放枝叶簇 卷四 闯论坛 试论桐柏宫为“道教南宗祖庭”成因 试论张伯端的人生传奇性 “天台璎珞街”考证 紫阳真人经历和思想性格的考证兼及电视剧《张伯端))的创作 白云生处有人家——天台山隐逸文化初探 朱熹控告唐仲友“造生祠”不合事实 朱熹控状之严蕊案终究是错案 庞氏始祖毕公高,哪来什么“多源说”(附庞氏之歌) 和圣落户“和合故里”探“原”兼及寒山子姓“庞”的考证 (附:“天台山和合文化论坛”剪影) 代后记:为师为文两相宜(陈舟宝) 并非最后的话 序言 我替天台庞国斌老师的书作序,这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是2001年。天台文化馆曾标营送来长篇电视剧 作《张伯端》,我一口气读完,不禁为庞国斌老师与他的 合作者袁水清老师的“笔底尽融桑梓情”所感动。他俩在 教学之暇,花了五年心血,写出了全国第一本反映道教南 宗祖师紫阳真人的传奇一生,为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 台山进行润色、讴歌。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还没拍成电 视连续剧,但庞老师并不气馁,继续笔耕不辍。 第二次是2010年,为庞老师《庞泮谏垣稿笺注》这本 书作序。该书是对明代谏官庞泮的十七篇奏疏进行注解翻 译,加上述评及几篇研究论文,这既是庞老师对“魏征第 二”庞泮几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为创作大型电视剧 本《直声动天下》作好热身工作,同时为他人研究庞泮文 化开启了方便之门。本书收录的《天台粽,天下第一粽》 节选自《直声动天下》,无不显出庞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 这次庞老师将读大学以来近40年的所有练笔中选出若 干诗歌、散文、论文及小说、剧作等汇编成一本二十余万 字的书,图文并茂,为的是在退休时对过去的写作之路、 教学生涯作一回眸。往事并不如烟,书生意气依旧。翻阅 庞国斌老师几十年来之心血结晶,为庞老师“为师为文两 相宜”而欣慰。从本书中得知,庞老师的60年人生有不幸 的一面,更有幸运的一面。中小学时,恰逢“文化大革命 ”,在苦于无书读中能够碰到好机遇,读书时遇见好老师 而直接影响了他的大半生;198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山村, 不出几年就干出业绩,村民好评,迄今仍未冷却,天台的 乡民淳朴啊!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俗语说得好,百姓心中自有一杆 秤。读过《雷锋全集》的庞老师认为“时尚的”雷锋是个 不可多得的“多面手”,若不牺牲将成为名作家。庞国斌 这个“书呆子”,从旗前到前山,从“拼命三郎”到“老 黄牛”,勤奋数十年,我手写我心,得失寸心知。如对“ 山前看前山”与乡土文化的深情描述,对天台山文化与庞 氏文化的坚持研究(并深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自 有见解),对有理想道德的讴歌以及对宗亲和合的期盼, 无不显示出一个草根学者的拳拳之心,一个业余作者的殷 切之情,一个乡村教师的仁爱之意。 从本书中可看出,庞“书生”平素好学不辍,治学严 谨,宁坐板凳十年冷,宁可枝头抱香死,故在语文与历史 教学上、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上,皆是个多面手;也可看 出庞老师近年来他写作语言在进步,开始显示出“这一个 ”,这是可喜可贺的。具体而言,本书收录的诗词歌赋, 如祭祖文、《祖源叹》、《崇阳匆匆》等,效法“古典” 像模像样,这从其在大学时对古诗词赏析中得到印证;现 代版“格律诗”,讲意境,诉真情,颇有韵味。其散文, 文笔细腻,含蓄隽永,篇篇精品;寓言《无毛鸡》、故事 新编《刘阿斗北伐》诸作亦春兰秋菊。其杂文针砭时弊辛 辣,对寒山子、“朱唐交恶”之研究成果亮相于全国性刊 物。 天台俗语“六十转少年”,庞老师写作劲头正旺盛, 但他不喜以什么“作家”自诩,认定山外有山天外天,“ 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苦心人,天不负 ”,唯愿庞国斌老师在未来岁月中,不辜负天台山色的企 盼,而晚霞尤红。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 赵征 2018年4月于杭州 导语 翻阅庞国斌老师几十年来之心血结晶,为庞老师“为师为文两相宜”而欣慰。从《天台山杂记》中得知,庞老师的60年人生有不幸的一面,更有幸运的一面。 本书收录的诗词歌赋,效法“古典”像模像样,这从其在大学时对古诗词赏析中得到印证;现代版“格律诗”,讲意境,诉真情,颇有韵味。其散文,文笔细腻,含蓄隽永,篇篇精品。其杂文针砭时弊辛辣,对寒山子、“朱唐交恶”之研究成果亮相于全国性刊物。 后记 为师为文两相宜 平桥镇前山中学的庞国斌老师是天台西乡屈指可数的 才子。他一边当教师一边“爬格子”,教书出成绩,文章 写出名,主副两业双丰收。鉴于庞老师二十八年来教书育 人的成绩,他今年被评为县第四届“十佳师德标兵”。 庞国斌佳在何处,名在哪儿?听我一一说来。 阴差阳错到旗前 1981年夏,24岁的庞国斌从台州师专温岭教学点中文 班毕业。拿着师专毕业证的他踌躇满志,一心要当初中语 文教师,在家乡平桥大干一场。有消息透露,他被分到平 桥区校初中班,令他欣喜不已。8月19日上午,可是当他拿 到报到单时,他擦了三遍眼睛,只见那上面赫然写着“街 头区校”四字,白纸黑字证明他要教书的地方是“街小” ,不是“平小”。他只得安慰自己说,街小,只是回家路 远些,后生人有的是力气,反正两校都有初中班。 等到他汗流浃背赶到街小,那里的校长对他说:“你 是平桥人,照顾你周末回家,就近分你到旗前小学教五年 级语文吧。”他以为自己听错了,追问了一句,校长又重 复了一遍原话。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结果和理想会有天壤之 别,自然不甘心。他说:“当前农村初中班合格教师奇缺 ,高中毕业生教初中的算上等了,你们把一个合格的师专 生分去当小学教师合理吗?”那位校长仔细一看报到单, “啊”了一声,连声说:“看错了,我还以为你是中专毕 业呢。”他马上写条子要旗前小学把庞国斌安排到初中班 任教。 五旗山下的“拼命三郎” 旗前村面山背水,因东南角五座山峰像五面锦旗而得 名。抗战时,绍兴中学迁址该村两年。那里的群众有尊师 重教的好风气。校长也看重庞国斌这位难得的师专生。庞 国斌心里暗暗使劲,要在乡村中小学教出水平,教出成绩 。 三年了,庞国斌任教的1984届旗前初中班毕业了,学 生在毕业考、中考二次规范大考中,他所任教的语文成绩 名列街头区第一;同时,他担任班主任的1982-1985届还在 艰难跋涉中。1984年下半年,当他作为区先进班主任登台 亮相时,人们才看到这位老师原来是一名头发散乱,穿一 身褪了色的旧军装,裤脚卷得一高一低的小青年。在台上 ,他向同行介绍了教学经验。台下有人窃窃私语:“看不 出这个‘穷代课’,原来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呐!” 四年的负重拼搏,让旗前中小学校长对他格外倚重。 庞国斌从普通教师的位置走上了“二把手”——教导主任 的岗位。他提出了一些人连想也不敢想的口号:“小学追 街小,初中赶街中。” 从1985年到1988年,不会讲普通话的庞国斌又创造了 一项“奇迹”。他借小学老师在本校的光,拜他们为师, 放弃休息日给初一学生补语音。学生们居然两次夺得街头 区普通话比赛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让街中教师大为吃 惊。街头中学领导非常佩服庞国斌,称他为“拼命三郎” 。 前山中学的“老黄牛” 在旗前的教学生涯,被庞国斌称为“八年抗战”。那 八年,学校取得可喜成绩,但他体力透支。32岁的庞国斌 居然弓背弯腰像个小老头o 1989年,“小老头”庞国斌调到前山中学任教。由于 之前的业绩,他被学校任命为政教组组长兼教导助理。他 以学生会为平台,让学生学会自治管理。他工作得勤勤恳 恳,被大家称为“老黄牛”。不久,两场大病让他这个“ 拼命三郎”连根稻秆毛都撮不起来。他只好把校行政工作 辞去,单做教学工作。 从1989年到1998年,他把精力落实在教学技能的探讨 中去。他深知平桥是教育强镇,竞争非常激烈。他要总结 “八年抗战”的实践经验,研究出一套适合当地学生学习 习惯的教学方法。为此,他带领年级组教师到城关、白鹤 等中学取经,用“它山之石”来攻前山中学这块“玉”。 在教务处的支持下,他率先开展以教学反思为核心的“五 环节备课”尝试和“范文探原法”探讨钻研,还研究自编 了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课堂板书设计。 范文探原法就是让学习者将自己化身为当事人,探析 揣摩作者的感受、立意和构思,让范文的读与写互动。这 是思维的深层次启发和训练,学习者在读中学、学中思、 思中练。这个研究后来与同校教师袁琳合作刊印成书出版 。庞国斌的这整套教学经验被誉为“庞氏语文教学套路” 。 “庞氏套路”让前山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长足进步,部 分学生语文成绩进步显著。 1981年,“庞氏套路”使他任教的慢班毕业考平均成 绩达64.6分,超出各校慢班10分以上。20世纪90年代,他 任教的学生在县级以上竞赛中有数十人获奖,其中有三人 获全国“圣陶杯”作文奖,多篇习作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 1998年后的多次中考,前山中学的语文成绩名列县第 四,成为全县独立初中的翘楚。 草根学者初试锋芒 从小怀有写“大部头”理想的庞国斌从没有忘记写作 ,他的钻劲和好奇促使他笔耕不辍。高中毕业回乡务农, 他不满公社某干部作为,写过《奇文共欣赏》一文,隐晦 地批评后来制造“犁豆事件”的那个人。在旗前时,他写 了关于校园生活的大型话剧《 精彩页 《木兰诗》多角度赏祈 《木兰诗》是南北朝中最杰出的作品。它歌唱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劳动人民中有广泛的影响。老百姓说起花木兰,总是津津乐道,比如:打仗结束后元帅要把女儿许配给木兰,走到木兰家,方知木兰是女的,最后由木兰做主,把元帅之女介绍给木兰弟弟……暑假前,我校也放过河北梆子常香玉主演的《花木兰》,是以《木兰诗》改编成的。《木兰诗》又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和教育意义的重大了。 下面准备从四个方面来浅谈《木兰诗》,与大家共同欣赏: 1.“关山度若飞”——用复叠和排比进行渲染,想象丰富。 2.“唧唧复唧唧”——叠字的妙用。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谈谈南朝与北朝文风的异同。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的思想意义和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关山度若飞”——用复叠和排比进行渲染,想象丰富 木兰代父从军走万里,迤逦起伏、绵绵不断的一座座关山在女主人公的眼前掠过去,女主人公骑着马,像飞一样……这五个字渲染了木兰为了保卫祖国,恨不得一下子跨到战场的焦急心情,也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木兰挥长鞭御战马的英姿,嘶鸣的战马奔跃向前的“动”与巍巍关山的“静”的对比映衬,给人印象鲜明。 这首杰出的民间叙事诗,是无名氏极力渲染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性故事。俗语说“文似高山不喜平”“弯弯眉月耐人看”,渲染这种手法也是被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之一。渲染,是属于正面描写的手法,往往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比如画家在作画时,很少平均使用笔墨。一般都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渲染,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使整个画面黑白分明。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 《木兰诗》的艺术表现,非常完美,最显著的特色是运用复叠和排比的手法进行渲染。 “东市买骏马……”的四句排比,也是东、西、南、北来了一遍。有人会问道:“马和马鞍之类的难道不可以在一个或两个地方买,非要到四个地方去买吗?”这就是有意渲染。如果孤立地看它,是最呆板的形式,但放在诗中非常谐适。 “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三次复叠,难道不可以单写爷娘出城迎接吗?可以的。但作者偏要写姐姐穿花衣裳、弟弟杀猪宰羊,其中的“向”字运用得妙。这也是有意渲染。 这些渲染,不只是加深了木兰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归家时的热闹气氛,而且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和谐而饶有情致。 “爷娘闻女来……”六句曾被杜甫模仿过。他在《草堂》二诗中,写他回到成都草堂时的情景是:“旧犬喜我归,低回人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需。城郭喜找来,宾客隘村墟。”对他自己重返故居时的热闹景象也大肆渲染。这一渲染,把诗人当时的喜悦心情和盘托出。 此诗的对偶句用得很多,对得很工致。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后联以十个字交代了十年的经历,叙事简练得不能再简练了,而且包含丰富的内容。意思是多少个将军、壮士经过了千百次的壮烈、残酷的战斗,一个个都血染疆场了,但最后总算赢得惨胜,只有活着的将士凯旋归来。木’兰经过艰苦的战争考验,已无愧于一个“壮士”了。读了这两句,我们如临其境,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仿佛一幅浴血奋战图。从这幅图画里,我们既看到将士正义凛然、慷慨殉难的精神,也感到了壮士捍卫祖国的爱国热情。 此诗中还有大比喻套小比喻的句子,令人拍案叫绝: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描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军情急如火,少女思亲之情也很强烈啊! 此诗的排比句还套有对偶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明花木兰对故居的怀念,对女儿装的喜爱,体现了一个女孩家的情态,更是恢复女装与朋友相见作好的铺垫。 此诗最后一节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不仅是对偶句,而且是绝妙的比喻句。这不仅是作者的赞叹,在“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用了“我”字,又好象代木兰传达了自喜、自豪的心情。这自喜自豪的,却好像仅仅是乔装得叫伙伴莫辨雌雄的狡狯。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件不平常的事看得如此平平淡淡,使读者感到一片天真的憨态和无穷的余味。 此诗还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记叙的是木兰行军路上思亲情景,却一喉两歌。我们可以想见:木兰的爷娘是如何的挂念着心爱的女儿:以为女儿还在屋里,不禁叫道:“木兰,木兰”,没有答应的声音,爷娘似乎“惊醒”过来,不禁惘然若失;在梦中叫唤着女儿,可醒来一看,哪有女儿的踪影?只有女儿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