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凌力著的《清代往事(精)/凌力文集》辑入凌力作为清史专家所撰研究性大众读物三部: 《沧海珠——太后下嫁之谜》养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帝王的清孝庄皇太后,是否曾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三百年来众说纷纭。作者从游牧民族的婚俗切入,以全新视角,详述了这位曾经的蒙古小格格一步步走上权位巅峰的历程及心路,剖析了当年的政治格局、危急情势,提出独到之见,给您一个靠谱的答案。 《多情误——顺治出家之谜》清顺治帝福临出家了吗?也是清初一大悬案,坊间流传诸多版本。作者以史为据,研究、解析了这位少年天子的性格悲剧、爱情悲剧,以及他力求变革而难成出家为僧又不得的人生悲剧,令人扼腕!写出这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帝王的万般无奈,便也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生死饮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谈》汇集了作者研究清代民风民俗而撰写的介绍性文字,如《年年岁岁》《民以食为天》《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等,计六篇。 作者以清史专家的严谨博采史料,以小说家的文笔娓娓道来。写民俗而不流俗,平实且有深度,可谓雅俗共赏,应是难得的“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凌力,著名作家、清史专家,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1942年2月生于陕西,196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梦断关河》,散文集《蒹葭苍苍》,历史读物《清宫悬案》等。其中《少年天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梦断关河》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首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目录 沧海珠——太后下嫁之谜 古今罕见的太后下嫁 游牧民族婚俗 千里姻缘 老开王的四位大福晋 宴太极继位 凤凰楼下五大福晋 共定风波 太后下嫁 多情误——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帝出家了吗 太后下嫁,幼主韬晦 面对危势的转变 天主、喇嘛与禅宗 众里觅她千百度 皇贵妃宠冠六宫 己亥之秋 福临走了 生死饮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谈 官规与民俗 人之初 年年岁岁 民以食为天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 生者与死者
导语 凌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型作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作协副主席。其代表作《少年天子》《暮鼓晨钟》《梦断关河》《北方佳人》等,被誉为“长篇历史小说之冠”,标志了我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专家称其在领域“具有开拓性和突破性的贡献”,“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凌力著的《清代往事(精)/凌力文集》辑入凌力在清史研究方面的三部作品——《生死饮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谈》、《沧海珠——太后下嫁之谜》、《多情误——顺治出家之谜》。 精彩页 古今罕见的太后下嫁 “下嫁”这个词,多用于贵女出嫁,即地位身份家境高的女子嫁到低一等或几等的男家去。因此,又成为娶嫁中男方的谦词。但后来,它几乎成了公主出阁的专用语,凡皇帝的女儿结婚都称下嫁。想想也有道理,普天之下,论地位身份家境,谁还能超过皇帝呢? 皇帝的女儿下嫁,不管怎样礼仪重、排场大、花团锦簇,都是朝朝代代屡见不鲜的。 而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怎么可能也与“下嫁”这个词相联系呢?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是君父;至尊至贵的皇后是国母。那么君父国母的母亲,当是天下万民的祖母了,这样的祖母竟公然下嫁,这样的事竟发生在视改嫁为耻辱、把失贞当罪恶的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华古国的历史上,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太不成体统了,可谓千古奇闻。 然而,历史上倒有过这么惟一的事例,那就是近三百年来传说纷纷的清朝太后下嫁的故事,如果是事实,便也可上得“无双谱”了。只是遍查目前可以看到的官方史书史料,还没有找到关于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 当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 这一段引人注目的历史公案的主人公,下嫁者传说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下嫁对象传说是当时权势极大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太后下嫁的故事不仅流传很广,版本也有多种。现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介绍如下。 第一种可称为“报恩说”,多见于文人笔记。 清太宗皇太极去世,有人劝睿亲王多尔衮以弟承兄继立为帝,多尔衮却扶六岁的侄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自己仅称摄政王,并且首先下拜。各王公大臣感戴多尔衮的诚意,共同呼拜,顺治帝位于是得定。不久,多尔衮率大军杀进山海关,击走李自成,乘势进踞燕京,入驻明朝紫禁城宫殿,仍不以帝位自居,迎请顺治帝移驾南下京师即皇帝位,幼年福临得以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 其时,举朝都因此替顺治帝感到过意不去,非有所报答不可。多尔衮看准了时机,与大学士范文程密议定计,授意亲信在朝廷中倡言,说: “摄政王功高望重,又谦抑自持如此,让位之德,亘古少有。我皇上虽想要报答,可这么大的恩德如何能够报答得了呢?正好,摄政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让位的事,就跟皇父传位其子的意思一样。摄政王既然像对待太子一样对待皇上,皇上也应当像对待皇父一样对待摄政王,以此作为报答,诸位觉得如何?” 众人都附从此议。范文程于是出面提议说:“近日闻说摄政王妃新亡,而我皇太后又多年寡居无偶。皇上既视摄政王如父,自然不可使父母异居两处。宜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而居。” 众人又都附从。于是史官乃大书特书,记载于册日:“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 相传婚礼之盛,为从来大婚所未有。京师除一二自命清流者外,多播为佳话,同瞻盛典。当时又有恩诏宣示天下,也系汉人手笔,其略日: “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周室懿亲,元勋贵胄,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直到乾隆朝,主管修史的纪昀(字晓岚)见到这则记录,惊异道:“这种事怎么可以传示后人,以彰其丑?”(P3-4) |